在周杰伦面前唱《离人愁》?是时候给国风音乐正名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黎真吾中国好声音离人愁 在周杰伦面前唱《离人愁》?是时候给国风音乐正名了!

在周杰伦面前唱《离人愁》?是时候给国风音乐正名了!

2024-07-13 20: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国风歌曲的歌词讲求音律美,需要有抑扬顿挫之感,能与旋律线条融合交织;另外是意境美,歌词富有画面感和叙事性,能给听众讲述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让我们来看看《离人愁》的歌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

Emmm……第一句“白了华发”是什么意思?“华发”据我所知好像就是白发的意思……照这个作者的逻辑,似乎“黑了青丝”也说得通……

接下来,这个“两股痒痒”又是什么意思?夜太漫长,两股痒痒,人比枯叶瘦花黄……原谅我想到了什么不该想的东西……这个意境真的蜜汁尴尬。

好,再来看看国风经典《菊花台》的歌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段歌词以花起,以夜结,从花的凋零到夜的惆怅,从命途的愁思到戎马的悲怆,意境富有深沉的人生哲学之美。其中“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更是画龙点睛之笔。“秋心”一语双关,既是将“愁”拆成两半,也是故事主人公似秋之心悄然碎裂。

相比之下,现如今许多的国风歌词只讲求辞藻的堆砌,不注重意境的营造,《离人愁》只是其中的个例。

旋律方面

国风歌曲真的都是用五声音阶,然后加入民族乐器和大混响就行了吗?可能在很多人的固有观念里面是的。然而,如果国风真的是这么简单的话,那就没有李袁杰4536251的那件事了。

国风音乐,从来都不只是五声音阶主导的音乐。从各种考古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能够用十二音了,到现在反而只能用五个音?

我国最早的音乐是通过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产生的,而最早在黄帝时代就有十二律了。十二律又分为六律六吕,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称六律,是为阳律,其余称为六吕,是为阴律。

(图片来自百度)

我国最早的音乐是通过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产生的,而最早在黄帝时代就有十二律了。十二律又分为六律六吕,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称六律,是为阳律,其余称为六吕,是为阴律。

(图片来自百度)

所以,以后不要再说中国传统音乐比不上西洋乐了,国乐只是因为种种历史原因,缺少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要知道,我国古代的文明可是遥遥领先于西方的。

而且,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国风歌曲也不都是五声音阶,像《东风破》《菊花台》《醉赤壁》这类的歌曲都是很好的例子,更别说还有《Now You See Me》这样的英文名的。

所以创作国风歌曲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受到既定思想的束缚。“谁说写中国风,一定要商角徵羽宫。”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可为民族所用,更何况我们的音乐真的不比谁差。

编曲方面

国风音乐目前有三个分支,一种是单独成圈的古风,一种是日韩系中国风,还有一种就是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R&B中国风。在编曲配器方面,这三种虽然同属于国风,但还是存在不少的差异。但是,归根结底,这三个分支都是想通过音乐表达一种穿越历史的厚重的沉淀感。所以,三者在编曲配器这一方面还是有很多共通点。

首先说和声,现在的流行音乐大多都是自然大调,也就是宫调式。在编曲的过程中,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国风音乐用的和弦都用原位大三和弦就行了,用太多的延伸音会弄巧成拙。但是,事实上真是如此吗?用好各种七和弦乃至变化和弦绝对能给曲子增色不少,关键是看怎么运用。在一些日韩系的中国风里面,七和弦九和弦等运用得都很多,创作者们通过一些手段,比如说选择音符的音区和触发泛音,来表现一些延伸音,既不与整体的风格相悖,又能够给歌曲整体染色。这一点特别值得一些盲目跟风的创作者学习。

然后是配器,国风音乐用民族乐器是理所当然,但用西洋乐器同样也不无道理。在国风音乐里,琵琶、古筝和竹笛似乎是出镜率最高的,这无可厚非,毕竟有很重的民族色彩。但在这之外,西洋乐器的考虑也很重要。以《菊花台》为例,这首歌全篇只用了古筝、吉他、弦乐和民族小打,配器异常的简单但是格局却异常的庞大,用吉他作主要伴奏乐器绝对是那个年代编曲人的一个大胆创新。这首歌深沉而不失光泽,厚重而不失轻盈,这不仅仅是和声的缘故,配器也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的,还有《青花瓷》用电吉他做主要伴奏乐器,也是很大的创新。现在的国风音乐缺少的就是一种创新,拘泥于一直以来的配器而不敢突破,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最后,《离人愁》是不是一首合格的国风歌曲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不要受到前人思想的禁锢,不要像华晨宇说的那样做一些“套旋律的歌”,而要打开国风歌曲创作的思路,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代的角度。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音乐大音希声。国风音乐是中华文明走向复兴之路的必然,也是必需品,而每一个创作者都需要明白,国风音乐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所做的国风音乐,到底能不能承受中华文明的厚重和深远。

我听说

我听说

THANK YOU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