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知识图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河突现巨蟒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知识图谱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知识图谱

2024-07-12 05: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根据表5和图6,可将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热点主题划分为理论研究、价值研究、表现研究和应用研究四大类。

第一类为理论与属性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辨析、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与规律分析,以及网络舆情的本质特征与研究热点等。例如聚类#0和聚类#1,其高频关键词包括“网络舆情”“网络舆论”“研究热点”“传统媒体”“网络时代”“民主政治”“前沿主题”等。又例如姜胜洪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认为网络舆情是舆情的组成部分,是媒体和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言论或看法,并进一步提出,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等特点。

第二类为价值与载体研究,主要是在与传统媒体的对比中,对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新媒体进行研究,并剖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现实效果和网络力量。例如聚类#0,其高频关键词包括“网络舆情”“网络舆论”“传统媒体”“网络时代”等;聚类#7,其高频关键词包括“主流媒体”“新闻界”“沉默的螺旋”等。

第三类为表现与规律研究,主要分析网络舆情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播特点、传播模式和演变规律等。包括聚类#2中的高频关键词,诸如“突发事件”“突然事件”“社会网络”“社会化媒体”“社交网络”等。具体的研究成果,诸如兰月新教授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衍生传播特性,曾润喜、徐晓林两位学者借助内容分析法对网民行为和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

第四类为应用与技术研究,聚焦网络舆情的现实映射和衍生后果。一方面,致力于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控制和引导的各种技术路径研究。例如聚类#2,其高频关键词包括“元胞自动机”“系统动力学”等;聚类#5,其高频关键词包括“层次分析”“推文热度”等;聚类#8,其高频关键词包括“大数据”“日志挖掘”“舆情研究”等。另一方面,探讨网络舆情在多个发展领域的具体表现与利用价值,主要包括公共管理领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例如聚类#4,其高频关键词包括“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等)和国际政治领域(例如聚类#6,其高频关键词包括“外交决策”“智囊团”等)。具体来说,在公共管理领域,主要聚焦讨论政府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引导,进而优化社会治理模式,探寻新的公共管理路径。例如聚类#3中的高频关键词包括“电子政务”“网络群体性事件”“意见领袖”“公民权”“网络反腐”“政府治理”“互联网治理”“网络监督”等;聚类#4中的高频关键词包括“网络传播”“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等;聚类#8中的高频关键词包括“舆情研究”“政府决策”等;聚类#9中的高频关键词包括“政务微博”“微政治”等。

4.2 关键词战略图

战略坐标(Strategic Diagram)是 Law等人于1988年提出的,用来描述一个研究领域内部各主题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程度。在二维的战略坐标中,向心度(Centrality)为横轴,用来度量各个类别主题词与其他类别主题词之间互相联系的紧密程度,值越大,这个主题词在整个研究工作中就越趋于中心地位;密度(Density)为纵轴,用来度量各个类别内部的主题词的紧密程度,它表示该类别维持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能力。通过将每一个研究热点赋值并指向某一象限,战略坐标可以概括描述一个领域内不同主题的发展态势。

本研究根据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计算每个类别的向心度(X轴)和密度(Y轴),将高频关键词构成的类团在战略图中进行显示,绘制出2003—2019年网络舆情研究热点的战略坐标图(如图7所示)并由此分析目前国内网络舆情各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考虑到研究需要和分析价值,分析关键词时去除了“网络舆论”“网络舆情”“舆论”“舆情”等同义词,去除了“分析”“研究”“管理”等无意义关键词,去除了在同一类团具有同义中文关键词的英文关键词。

(1)第一象限:主流领域

该象限类团(第2类团、第5类团)的关键词显现高向心度、高密度特征,说明其与其他主题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且体现出较强的发展张力,是该领域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当前关于网络舆情/网络舆论研究的最主要的成果来自于对媒体发展的探讨,例如高密度、高向心度的第2类团中的高频关键词“主流媒体”“第四媒体”“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等,都是从传媒角度审视网络舆情发展带来的变革。

第5类团位于第一象限的向心度边缘,很可能经历了由高潜区(第二象限)向主流区的发展。其中的高频关键词诸如“信息传播”“社会网络分析”“传播模型”“舆论领袖”“舆情演化”等关键词,均聚焦于网络时代舆情传播的网络分析,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主流热点。

(2)第二象限:高潜热点

该象限类团(第7类团、第8类团、第11类团)的关键词显现低密度、高向心度特征,说明其虽然发展尚不成熟,但与其他主题联系密切,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

最有可能进入主流领域的是第7类团,其高频关键词包括“突发事件”“系统动力学”“仿真”“实证研究”“预警”“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可见,聚焦于对突发个案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基于数字化技术手段的控制方法,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第8类团和第11类团同样是网络舆情研究的高潜热点。其中,第8类团中的高频关键词“微博”“意见领袖”“社交媒体”“新浪微博”等意味着,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微博在内的各种社交媒体都会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高潜热点甚至主流领域。而第11类团中的高频关键词“群体性事件”“互联网”“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等意味着,互联网背景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的新形式——网络群体事件,以及基于此现象的舆情引导与社会治理,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研究热点。

(3)第三象限:孤岛领域

该象限类团(第9类团、第10类团、第12类团、第13类团、第14类团)的关键词既不具备高密度,也不具有高向心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第12类团(其高频关键词包括“演化博弈”“舆情监测”“大数据”“网络时代”“演化机理”等)、第13类团(其高频关键词包括“舆情事件”“舆情引导”“舆情信息”“应对机制”等)以及第14类团(其高频关键词包括“传播模式”“微博舆情”等),均属于基础性或规范性的理论研究与定性分析,随着网络舆情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这类研究趋向饱和,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孤岛领域,研究关注会逐渐减少,进而转向更具实操意义的实证分析和技术分析。

处于孤岛领域的另外两个类团的情形则不尽相同。例如第9类团(其高频关键词包括“高校”“大学生”“群体极化”“思想政治教育”等)和第10类团(其高频关键词包括“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是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由于该研究领域过于清晰的研究对象和理论界限,在传统的研究范式上与其他专业领域交叉较少,因此处于孤岛领域的边缘地带。由于其强烈的现实需求和研究价值,若能不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则是这一象限中最有可能发展为高潜热点的类团。

(4)第四象限:边缘地带

该象限类团(第1类团、第3类团、第4类团、第6类团)的关键词显现高密度、低向心度特征,说明这一象限的关键词代表的主题研究较多,但与其他主题联系偏低,在研究网络中重要度降低,可能将逐渐边缘化,但也可能是启示未来研究的基础。因此在类别划分上应该区别对待。

例如第3类团(其高频关键词包括“网络群体性事件”“蝴蝶效应”“传播规律”“危机管理”“信息公开”“预警机制”等)、第4类团(其高频关键词包括“舆情传播”“舆情分析”“数据挖掘”等)以及第6类团(其高频关键词包括“政务微博”“政府”“舆情危机”“舆论监督”“网络问政”“地方政府”“司法公正”“言论自由”等),大部分属于粗放式研究,缺乏具体的现实关注与技术指向,如今已经进入饱和状态。网络舆情的未来研究更倾向于专业领域的精细化发展,以及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

此外,这一象限的类团也具有高向心度的特征,因此也可能是启示未来研究的基础,例如第1类团中的高频关键词“应急管理”“网络暴力”“信息社会”“网络安全”“应对策略”等,可能已经处于理论研究的边缘地带,而其中的“电子政务”“电子治理”“网络治理”等高频关键词,显然并没有达到该领域研究的饱和状态,而是在传统的电子政务的理论基础之上,亟需具有实操意义的细化研究。

4.3 突现分析与研究趋势

作为文献内容挖掘的重要工具,“突现词”(又称为“涌现主题术语”)是指在某一时期使用频次骤增的关键词(节点),表示这个关键词在该时间段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突现分析(Citation Burst)用来探测某个领域中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研究问题,适于检验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和骤然变化,反映活跃或前沿的研究节点。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进行聚类后的“突变词探测”,绘制2003—2019年出现的30个突现词(如图8所示)。其中,Strength表示突现强度,Begin表示突现性开始年份,End表示突现性终止年份。

分析图8可知,首先,历史上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电子政务”,Strength值达到15.5661,起始突现时间在2012年。其现实背景是“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推进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工程得到新一轮的关注,但由于当时数据挖掘和互联网治理技术不够成熟,学者们的关注热情在一年后迅速冷却。

其次,“传统媒体”“网络传播”“信息社会”“政务微博”“大学生”“电子治理”“公共管理”等关键词一度倍受关注,突现强度均大于6,但随着舆情研究的不断精细化、成熟化,尤其是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和微信等新的社交平台的出现及影响力的扩大,关注度有所下降。

再次,“食品安全”“自媒体”“舆情传播”“政府治理”“意识形态”“大数据”“网络治理”“社会治理”等关键词,从2014年开始,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突现强度,因此始终是研究热点,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传播信息大幅度增加,舆情影响力也不断增大,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求舆情应对技术必须相应地有所改进。因此,研究人员对相关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剧,关键词频次趋多。

最后,值得关注的是,“新媒体”“社交媒体”“互联网治理”是近三年新出现的研究热点。可以看出,作为当代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各类媒体平台依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内容,但在研究方式上呈现出了媒体融合的研究范式。正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刘鹏飞所指出的,2016年以来,舆情事件不再是单一的媒介传播,而是多媒体的交织传播。

5 研究展望与结论

本研究利用可视化知识图谱等工具,更为直观地呈现了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整体脉络和发展阶段,同时尝试对该领域的潜在热点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具体来说,结论如下。

第一,基础性研究趋于饱和,进入以精细化研究为特点的成熟期。

在历经萌芽期、上升期和繁荣期的阶梯式发展之后,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大批极具价值的学术成果,其基础理论体系得到初步构建,研究成果趋于饱和。与网络舆情相关的学科领域的科研力量和研究阵地也日益稳定。同时,经过大量、长期的学术争论,提炼出一大批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和高潜热点,网络舆情研究的未来趋势日益明晰。

第二,我国网络舆情研究显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通过前述可视化分析的各项结论可知,我国网络舆情的研究在作者、研究机构、研究方法和关注热点等多个层面,均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特征。作为一门“新兴显学”,尽管在网络舆情研究的初始阶段,多个学科的科研力量囿于专业隔阂和学科知识界限,缺乏对自身的反思与学科之间的交流,“原地踏步”或“原地转圈”的重复研究甚多,但这却注定了网络舆情研究的学科交叉特性。

事实上,多学科关注的根源就在于网络舆情问题现实指向的多重性。知识图谱显示,我国网络舆情的研究热点历经了诸如“舆情传播”“第四媒体”“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网络治理”“大数据”“社交媒体”“舆情应对”等关键主题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正是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引起了不同学科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经过十余年的理论探讨与观点争鸣,各学科日益厘清各自的优势领域和焦点指向,例如新闻传媒学科关注媒体发展与信息传播,公共管理学科关注网络治理、公共事件及舆情引导,图书情报及计算机学科关注数据挖掘与互联网技术,高等教育学科关注意识形态与高校舆情等。在网络舆情未来的研究领域中,研究力量的无序化和碎片化局面势必日益得到改善,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学科科研力量的交叉合作与共同繁荣。

第三,大数据引领舆情应对策略研究进入新阶段。

从突现关键词的分析和研究趋势的探究可知,网络舆情研究的热点主题一度较为分散,除作为搜索关键词的“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之外,并未出现明显的高向心度关键词,整体研究网络的密度也较低。现阶段我国舆情应对策略的研究热点为公共危机事件、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引导应对,以及网络舆情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下的应用研究。同时“电子政务”的高突现性充分说明,公共管理将成为网络舆情研究的核心专业力量。近两年来的突现词也说明,基于网络的社会治理研究将成为未来网络舆情研究的核心领域。从研究方法上来说,基于交叉学科的前沿量化研究方法正在该领域盛行。新媒体与移动网络的流行,使网络舆情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传播更加迅速,高校大学生作为活跃的网民群体引起了学者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关注。

(本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略)

注:本文来源为《秘书》杂志及微信号“mishuzazhi”,任何媒介转载均须注明来源。在公众号页面回复关键词“最新热文”,即可查阅相关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