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痴迷的人文景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山的logo 黄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痴迷的人文景观

黄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痴迷的人文景观

2024-01-29 13: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黄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痴迷的人文景观

“峰峦竞翠出奇秀,虚实云烟皴山水。一叶一木层林染,天成冬韵胜北国。”自古就因自然风光颇负盛名的黄山,一直被认为是受惠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变幻莫测,也正因此,黄山的自然美景被中外无数游客赞誉不绝。殊不知,经过中华历史文化长卷的熏陶,黄山已然饱含文化底蕴。历史遗留的人文景观,更是让游客痴迷不绝。

  精湛的书法艺术与神奇的自然之美完美融合

黄山,书法艺术的殿堂;世界文化的博物馆。步入黄山胜地,随处可见摩崖石刻和名人碑刻。这些刻于风景奇特的峭壁之上、登山小道两侧的石刻,齐集历代文学大家的文学修养和书法名家的精湛艺术于一体,更是与景区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蕴。据不完全统计,黄山现存历代名家石刻约三百处,碑刻四十余处:

踏入黄山大门,随处可见形式各样的书法石刻。山脚下,温泉边,“不浴心心已清”;慈光阁,入口处,康熙御题的“黄海仙都”;玉屏楼,迎客松旁,毛泽东墨迹“江山如此多娇”和朱德墨迹“风景如画”;天都绝顶处,“登峰造极”字;莲花峰顶,“一览群山低”;鳌鱼峰上,“大块文章”;白云新道,“卧石披云”······所到之处,无一不见石刻、碑刻林立。这里既有书生浑厚的笔力、遒劲的笔道;又深藏领袖的豪迈和激越;更有古代帝王的霸气。这些石刻、碑刻将黄山自然风的无限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融合一体,为游客提供引导的同时,更留有无限的遐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鸾峰(又称立马峰)上“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的巨幅摩崖石刻。站在立马桥、立马亭皆可清晰看见此处石刻,石刻为1939年唐式遵将军所书,字径为6米,每字之间9米见方,仅“平”字一竖长达9.4米,石刻深2寸5分,无论是从镌刻难度还是技艺,都堪称全山石刻之冠,更足见“徽州石工名天下”赞誉的真实。

遍布群山的宗教文化

历来,黄山都与宗教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联系。自唐代以来,道教古籍中关于轩辕黄帝、容成子、浮丘公等在黄山修道成仙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深受底层老百姓的尊崇。黄山诸峰更是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轩辕、浮丘、炼丹、仙人、上升、仙都、道人、望仙诸峰皆来源于黄山深厚的宗教文化。

除此之外,黄山历代先后修建寺庙等物化实质更增添了黄山的宗教文化底蕴。据《黄山图经》记载,佛教早在南朝刘宋间就传入黄山,历代先后修建寺底近百座。历经时间洗礼,朝代变更,有些寺庙已销声匿迹,也有些受周边居民保护,仍留存至今。如:南朝新罗神僧在钵盂峰下建的“新罗庵”;在唐开元十八年(730)表满和尚在桃花涧创建汤院,后改名为祥符寺;唐中和二年(882)天竺僧包西来创建的翠微寺;明万历年间,普门和尚受皇命建的“护国慈光寺”等等,都是宗教文化留给黄山文化旅游开发的又一份宝贵财富。

文学艺术大家眼中的黄山文化名垂千古

自古以来,黄山犹如伟大的母亲哺育着历代艺术大家,丰富着中华艺术的殿堂。艺术家们又用自己的才华,塑造了黄山文化的一朵朵奇葩,赋予了黄山新的艺术生命。

黄山的自然之美,激发无数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尽展创作激情,使他们为之赞叹、陶醉、讴歌。据资料统计,自盛唐至晚清,仅赞誉黄山胜景的诗词达两万多首,它们成为祖国艺术宝库中的灿烂奇葩,成为中国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有李白、贾岛、范成大、石涛、龚自珍,今有黄炎培、董必武、郭沫若、老舍等才华横溢的文坛豪杰,为黄山书写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品绝句。诗仙李白曾作“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更是用自己的一管画笔,描绘了黄山的奇峰与怪石;更有明代散文家徐霞客在一篇《游黄山日记》中呼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给予了黄山最高的赞誉。今人丰子恺也以一篇《上天都》赞誉了黄山的绝美秀丽的风姿。

同时,还有很多文学大家与黄山的传说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位于黄山十八道弯下边,由北海宝塔峰去二道亭途中,仰视右侧山峰上,有一石如人,醉态可掬,恰似诗仙李白,取名“太白醉酒”,栩栩如生,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诗仙李白醉态可掬的豪爽与放荡不羁。

“深厚的文化底蕴,痴迷的人文景观”恰如其分的道出了黄山历史文化底蕴沉淀的深厚,人文景观的丰富和迷人,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的黄山的真面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