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 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黄土高原源梁峁川景观特点 第二节 地 貌

第二节 地 貌

2024-06-07 15: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节 地貌 

 

 

  一、地貌特点 

  宝塔区为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地台的一部分。地层以中生代和新生代为主,中生代地层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砂岩、页岩及泥岩,以侏罗纪砂页岩分布最广,新生代地层以晚第三纪红土层和第四纪黄土为主,黄土广泛分布于全区域内,一般厚度10~100米。沟谷及坡面时有第三纪红土和中生代基岩出露。中生代及新生代晚第三纪红土层所形成的古地形是现代地貌形成的基础,经中更新世地壳的强烈抬升,形成900~1500多米的古黄土高原,第四纪新老黄土的广泛堆积,经长期水蚀和其他外营力的剥蚀,发展成今天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具有沟壑纵横、地形破碎的特点。 

  (一)地面破碎,沟壑密布 

  区内以延河、汾川河为骨干,其支流与支沟纵横交错,水系较密。沟道密集,长度在300米以上的26700余条。从沟道密度来看,平均为4.3千米/平方千米(以碾庄沟为代表)。从地面分割度来看,河沟、干沟和冲沟合计面积平均占到流域面积的51.3%,沟壑面积比沟间地面积略大。 

  (二)地势起伏频率较大 

  以典型沟道流域为代表,从分水岭到谷缘的谷间地高差,一般为20~80米,最大可达140~160米。从谷缘到沟床的沟谷深度一般为30~90米,最大可达100~120米。在很大范围内,全区地面频繁地出现180~220米的起伏。 

  (三)坡度较陡,水土流失严重 

  全区绝大部分地域梁峁坡的斜度变化在10°~35°,其中坡度在25°~35°的面积占有较大比例,平均坡度22.1°。 

  宝塔区地势东北、东南高,中部隆起,呈两个环状向东倾斜的丘陵河谷地形。崂山纵贯全区,呈北东北—南东南走向,是区内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北部是延河的中游地段,南部是汾川河的河源区。区内较大的山丘陵200多座,随地势总倾斜变化,东北和东南部的山丘高,最高处位于下坪乡宁成梁,海拔1525米,最低处位于官庄乡汾川河谷,海拔860米,相对高差665米,平均海拔1166米。 

  二、地貌分区 

  按地形特征,宝塔区域内可划分为三个地貌大区。 

  (一)北部峁梁丘陵河谷区 

  包括贯屯、梁村、冯庄、蟠龙、青化砭、元龙寺、河庄坪、甘谷驿等8个乡镇和桥沟、李渠、姚店等乡镇的部分地区,海拔高度992~1525米,地势北高南低,峁梁起伏,以峁为主,沟谷密度4~5千米/平方千米,切割深度一般为120~220米,黄土覆盖层一般厚度50~150米,土壤侵蚀模数1.2万吨/年平方千米以上,是全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二)南部梁峁丘陵河谷区 

  包括麻洞川、南泥湾、松树林、柳林、川口、万花山的全部和姚店、李渠、桥沟等乡镇的部分地区,海拔高度860~1463米,梁峁起伏,以梁为主,沟谷密度3~3.5千米/平方千米,切割深度一般为110~200米,植被覆盖度为66%,是全区水土流失最轻的地区。 

  (三)东南部残塬区 

  包括官庄全部和临镇的部分地区。海拔高度1061~1127米,地势高而平缓,塬面破碎,由20余处小块塬地组成,最大者可达1800亩(吴太塬,最小者石家塬仅为322亩)。区内除塬地外,还伴有梁沟,沟谷密度3.4~3.7千米/平方千米,切割深度一般为110~220米,植被覆盖度为21.7%,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侵蚀模数在2000吨/年平方千米以上。 

  三、地貌类型 

  根据地貌成因,宝塔区域内则可划分为黄土堆积地貌、黄土侵蚀地貌、黄土潜蚀地貌、黄土重力地貌和河流地貌。 

  (一)黄土堆积地貌 

  黄土堆积地貌是区内最主要的地貌类型,主要包括黄土梁和黄土峁。区内黄土梁峁地貌分布面积约2845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80%。黄土堆积之前,在唐县侵蚀期形成的新近纪三趾马红黏土和中生代砂岩、页岩、泥岩组成的红黏土高原基座上堆积了中更新世离石黄土,上下离石黄土之间保留有一个剥蚀面。中更新世晚期,地形起伏变缓,又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剥蚀作用(清水期侵蚀),然后堆积了马兰黄土。马兰黄土堆积之后,又经过了一次剥蚀期(兰州期侵蚀),地形相对高差增大,加上流水作用的强烈侵蚀,地形破碎,形成梁、峁并存的地貌景观。其特征是梁、峁周边多发育“V”字形沟谷,其切割深度数十余米至百余米不等,沟谷两侧坡度陡峻(坡度>40°),局部可达60°~70°,甚至近于直立;梁顶、峁顶则地势平坦,地形坡度只有5°~10°。黄土梁峁与谷沟并存,伴随发育的有细沟、浅沟、悬沟、冲沟、干沟和黄土溶洞等侵蚀潜蚀微地貌,组成黄土丘陵。梁、峁周边水土流失严重,伴随发育大量的滑坡、崩塌等黄土重力地貌。 

  (二)黄土侵蚀地貌 

  宝塔区在新构造运动期间主要表现为地壳的缓慢间歇性抬升,河流水系的强烈下切,故河谷、冲沟等黄土侵蚀地貌在宝塔区十分发育。按其发育程度可划分为幼年期沟谷、壮年期河谷和老年期河谷三种类型。 

  幼年期沟谷幼年期沟谷在宝塔区极为发育,属于洪流侵蚀地貌的一种基本类型,根据其发展过程,可归纳为细沟、浅沟、悬沟、冲沟和干沟。幼年期沟谷一般都不是常年有水,只有在暴雨时才能形成较大的洪流,具有很强的侵蚀能力。细沟是雨后在斜坡上形成的不稳定沟槽状地形,在水动力和时间等条件具备时发展为浅沟等。幼年期沟谷的主要特征是侵蚀作用以水流的垂直下切为主,切割深度几米至数十米不等,多数在黄土层内部,局部地段可下切至基岩。此类沟谷狭窄,沟谷横断面呈“V”字形,沟缘明显,纵剖面坡降较大,谷坡坡度一般>60°。由于沟谷狭窄,岸坡高陡,临空面大,导致斜坡稳定性较差,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多发。在径流量充足的情况下,可能下切至含水层,水源得到补充,发展成为一些壮年期河流的上游部分。 

  壮年期河谷壮年期河谷多为延河及汾川河的主要一级支流的中下游河谷,以南川河、杜甫川、西川河、雷鼓川、五羊川、蟠龙川、固县川等为代表。此类河谷汇集了幼年期沟谷的水量,增强了水动力条件,河水在河道中纵横捭阖,垂直下切作用减弱,侧向侵蚀作用较强,一般都发育良好的排水系统。河流的侧向侵蚀拓宽了河道,冲刷了坡脚,增大了河谷斜坡的临空面,为黄土滑坡和崩塌重力侵蚀创造了有利条件。 

  老年期河谷老年期河谷多为大型的成型河谷,是流水长期侵蚀作用的结果,以延河、汾川河为代表。主要特征是河流的侧向侵蚀和垂直下切都趋于缓和,河谷非常宽阔,形态基本固定,呈“U”字形,谷底较为平坦,纵、横向都是缓坡,以河曲为主,河漫滩发育,可见一到二级阶地,河间地的高度已降低,河谷两岸多数已出露基岩,基岩出露高度多在2~45米。基岩上黄土斜坡已远离河流的侧向侵蚀,坡度较平缓,一般为15°~35°,是区内稳定的斜坡地段之一,少有新滑坡、崩塌发生,仅在局部地段可见古老滑坡地貌。 

  (三)黄土潜蚀地貌 

  黄土潜蚀地貌在宝塔区北部黄土厚度较大的地区较为常见,主要类型有黄土柱、黄土碟、黄土洞穴等,一般黄土柱规模较小,黄土碟和黄土洞穴规模较大,常常给工程建设带来不良后果。 

  (四)黄土重力地貌 

  重力地貌依附于黄土侵蚀地貌,多发育在壮年期河谷和幼年期冲沟的谷坡上。壮年期河谷由于河流侧向侵蚀强烈,河道宽广,临空面较大,谷坡较陡,多发育滑坡地貌,如延河一级支流五羊川、蟠龙川等。幼年期沟谷下切侵蚀强烈,谷坡陡,多发育崩塌地貌。 

  (五)河流地貌 

  区内河流地貌是新构造运动不断抬升,延河、汾川河及其支流下切的结果。其间伴随着多次间歇性升降运动,河流经历下切、侧蚀与堆积,形成两级河流阶地。由堆积的冲积层可知,二级阶地和一级阶地分别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全新世中晚期至今,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在流水作用下形成河漫滩和现代河床冲积物。河流地貌在区内面积约711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20%。河道比降一般2‰~11‰。延河河谷宽约600米,最宽可达1000米;汾川河河谷宽120~540米,最宽可达800米。河谷地貌内的次级地形可划分为河漫滩、冲洪积扇和一、二级阶地。 

  河漫滩分布于延河、汾川河及其支流河谷内。宽50~100米,最宽可达250米,滩面平坦,微倾向河床,前缘高出河水位0.5~2米。 

  冲洪积坡—洪积锥(扇)分布在延河、汾川河及其一级支流两侧一些较大支沟出口处。由暂时性流水堆积而成,一般面积不大,顶部与冲沟沟口相连,底部向河流方向呈扇形展开,表面坡度10°~15°。 

  一级阶地呈断续条带状展布于延河、汾川河及其支流河谷区,以内叠堆积阶地为主。阶面平坦,微向河床及下游方向倾斜,宽200~300米,最宽达800米,阶地前缘多为陡坎,高出河水位3~6米,具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含泥砂砾石层。 

  二级阶地沿延河、汾川河及其部分一级支流零星分布,阶面宽100~300米,多遭破坏或被坡积物掩盖,前缘高出一级阶地4~8米。其表层岩性为黄土状粉质黏土、粉土,下部为砂砾石层,含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