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把生活的“吊瓶”从紧绷中放下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鹫鹰是啥 青年时评|把生活的“吊瓶”从紧绷中放下来

青年时评|把生活的“吊瓶”从紧绷中放下来

2023-06-01 00: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上海地铁上,被高高举起的吊瓶给打工人的疲态打上高光,也照出了年轻人在大城市谋生的艰辛。那个瞬间过于有画面感,以至于让人想到了何广智的名梗,“无论生活有多少苦,只要不喊疼,你就是个行为艺术家。”

加速度奔跑的社会中,这样的“行为艺术家”处处都是。几天前,小红书上多了一条热搜,“星巴克坐满不上班的人”。他们一时没有工作,却也不愿待在家里,只能在星巴克里久坐。“假装上班”既是对自己当下没有工作的调侃,也是对自己需要保持工作状态的督促。

与此同时,“Gap Day”成了热门话题。其最早源于一位博主在分享个人学习日常的时候,将自己从当天17:10到第二天进入学习状态之间的时间称为Gap,并调侃道“对我来说已经很奢侈了,明天的苦就等我睡醒再受吧”。从以年为单位的休整,变成以日为单位的短暂休息,有人将其定义为:“在忙碌中挤出一天求得松弛,甚至是在以时分秒为单位的时间维度中想获得短暂的放空。”

无论是“没班也要假装上班”的年轻人,还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Gap Day”,当代年轻人的疲惫与焦灼,是这个社会需要正视的现状。曾几何时,生活中那些再正常不过的合理的休息,被美化为生活中的小确幸。自己亲手烧一顿饭、看一场最新的电影、去江边喝一杯咖啡;在周六周日连休两天;没有奇怪的调休和加班……这些不过是合理的、基础的个人诉求与生活愿景,却被渲染成“高光时刻”,值得我们反复回味。

社会理论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直指,近现代社会正在由“规训社会”转向一种新的社会范式,即“功绩社会”。不同于规训社会的主导词“应该”,功绩社会中的主导词出现了转变,即演变为“能够”,因此,人们不仅要着眼于自己“应该做什么”,更需要每时每刻思考自己“能够做什么”。在功绩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深陷高压、内卷、焦虑的社会情绪。

于是,功绩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像被束缚在高山上的普罗米修斯。每日啄食肝脏的鹫鹰是另一个自我,我们每日同自身作战,不停逼迫自身进行自我成长,自我超越。我们自愿地放弃合理的休息、娱乐的时间,一刻不停地投入生存的战场。而在这种追逐的过程中,个体逐渐迷失,将自身幻化为社会这个轰轰作响的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

当代年轻人本着松弛身心的初衷与目的,热衷健身、跳舞,其实这也是对忙碌生活进行抗争。而那个举吊瓶的女生,恰巧就在经营着一家舞蹈工作室,网上还有她挂着吊瓶排舞的照片。正如艺术创作必定是在松弛、自由状态之中才能表达出更好的效果。这次由一个移动的吊瓶激起的社会热议,或许能够引发更多年轻人对于自身的关心和重视。当越来越多人对紧绷的社会步调进行反思,休息终将回归于理所应当。只有这样,年轻人才会在倦怠中找回本真的自我。

最后,分享一个“冷知识”:人是可以休息的。休息不是奖励,你不需要赚取休息。你需要休息,你应该休息。你值得休息,因为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永远不要因为花时间休息而感到内疚。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