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朝歌”聆听历史警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鹤壁淇县安置点在哪 走进“朝歌”聆听历史警钟

走进“朝歌”聆听历史警钟

2024-06-29 17: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朝歌文化公园内的鹿台阁

朝歌文化

在鹤壁日渐枝繁叶茂、深入人心

走进鹤壁,一处处有关“朝歌”的地名扑面而来——朝歌街道办事处、朝歌路、朝歌老街、朝歌里、朝歌大剧院等,仅冠名“朝歌”的公园就有好几个:朝歌遗址公园、朝歌公园、朝歌文化公园。

9月21日,第十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鹤壁隆重开幕。中原(鹤壁)文博会已经举办了十届,主会场就在朝歌文化公园。

走进鹤壁市朝歌文化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宏伟建筑,这个被当地称之为朝歌文化旅游地标的鹿台阁,具有鲜明的殷商文化特色,也是当地朝歌文化的一个符号。

“鹿台阁坐落在淇河边,是鹤壁市的文化旅游地标。复建这个鹿台阁的时候,征询过很多专家的意见,还参考了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文物。”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燕昭安介绍说。

燕昭安还介绍,朝歌文化公园只是带有殷商文化元素的公园。鹤壁市淇县是殷商最后一个都城——朝歌,也是周代卫国的第一个国都所在地。淇县有摘星台、纣王墓(帝辛陵)、荆轲冢、卫国古城墙、云梦山鬼谷子隐居地等诸多殷商文化、卫国文化遗存。

古典名著《封神演义》中的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封神演义》有数百次写到朝歌。

无论热播的《封神第一部》电影中提及的鹿台阁、摘星台,还是女娲传说的发生地古灵山、姜子牙封神的封神台,朝歌文化已在鹤壁这座豫北小城日渐枝繁叶茂、深入人心。

行走在鹤壁的淇河岸边,或许可以遇见心中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场景,也可以读懂《诗经》里的淇水悠悠。

采访组采访当地学者

朝歌古都

见证商周两朝五百年兴衰

“淇县古称朝歌,是纣王的都城,是纣王演绎人生悲壮大剧的舞台。殷商王朝在朝歌大地上留下了大量活动的痕迹。”中国古都学会理事、淇县朝歌文化研究学者夏伟田自豪地介绍起了朝歌古都。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

盘庚迁殷之后,是不是“更不徙都”,历来皆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朝歌是殷都之后的商朝最后一个王都。也有学者认为,朝歌仅仅是商王的离宫所在之地。

记者走进鹤壁博物馆,发现这里有一处名为《殷都朝歌》的展板介绍,比较明确地把朝歌作为殷商王都:“朝歌,位于河南省北部鹤壁的淇县。淇县古称‘沬邑’,商代第二十二王武丁最早迁于此,后迁于北蒙(今安阳小屯);武乙复迁都沬邑;帝辛即位后将‘沬’改为‘朝歌’,仍袭朝歌为都。朝歌(淇县)作为殷商晚期的帝都,不仅保存有较完好的古城风貌和文物古迹,而且流传有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

殷纣王(帝辛)留下了很多史实和典故,无一不与“朝歌”联系在一起,比如商末的《朝歌》之乐,微子出走、箕子佯狂、比干剖心、武王伐纣、牧野之战、鹿台自焚等。存在这么多跟朝歌相关的历史和地名,因此,2000多年来,一直没有否认过朝歌的历史地位。

商代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帝王把朝歌作为都城或离宫所在之地,一共经历了82年。到了周代,朝歌又作为卫国的都城,存在了403年。

朝歌,见证了商周两朝五百年的兴衰。

三仁祠

摘星台

殷有三仁

微子封到宋国延续殷商血脉

记者一行探访了位于淇县县城中心的摘星台遗址。

相传摘星台是纣王与妲己朝夕游乐之所。因楼极高,登其上可伴月摘星,故名“摘星楼”,台因楼得名“摘星台”。武王伐纣不久,摘星楼被雷击毁。

摘星台上是一代巨儒——饶宗颐题写的“比干摘心处”石碑。

“摘星台曾改名摘心台,缘于中华第一谏臣比干剖心的故事。”站在摘星台遗址上,夏伟田介绍说。相传,纣王受苏妲己的蛊惑,在摘星楼上摘下了比干的心,一代忠良就这样惨遭杀戮。之后,人们把摘星楼改为摘心楼,摘星台也就成了摘心台。

摘星台遗址现今扩建为“朝歌遗址公园”,公园内还扩建了纪念比干、箕子和微子的三仁祠。

“三仁”之说,来自孔子“殷有三仁焉”的说法。纣王暴虐无道,微子离开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进谏而被杀。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三仁祠里面纪念的是比干、箕子和微子。微子是商朝的王子,纣王的哥哥。商朝起源于商丘,最早的都城在商丘,商朝最后的都城在朝歌。商丘和朝歌,一个最早,一个最晚。”站在三仁祠前,燕昭安介绍道,“殷商灭亡以后,周朝分封微子到商丘,建立了宋国。所以,微子又成为了宋国的开国之君。为什么让微子到商丘呢?商丘本来就是商朝、古商国最早的都城,是殷商起源的地方。为了保存和延续殷商的血脉和香火,周朝就把微子封到商丘,建立宋国。”

纣王墓

殷鉴不远

作为成语已成永远的历史警钟

“喝了淇河水,不说纣王无道。”夏伟田介绍说,这是淇县一句著名的俗语。

作为家乡人,淇县人多对纣王的评价褒多贬少,认为纣王文武双全,可以倒拽九牛、托梁换柱,认可纣王功绩,认为他发展农牧、商业,讨伐东夷,经营东南,开疆拓土,国力强盛,城池坚固,对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作出过贡献。

记者慕名探访了位于淇县城东、淇河西岸的纣王墓。纣王墓前立着两通高碑,一通碑上刻着“纣王之墓”,是由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另一通碑上刻着“大商帝辛之陵”,是中华殷氏宗亲会所立,碑文记述“帝辛受德,知性光芒;立足中原,志在四方;丰功伟业,旷世无双;文治武功,千古帝王”等词句,对帝辛(纣王)的历史功绩给予肯定,多有溢美之词。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里这句话,原指殷人灭夏,殷的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后泛指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常用于劝勉人,以免犯错。

无论今天的殷氏后人、帝辛(纣王)的家乡人怎么褒扬纣王,但没有汲取夏朝灭亡的教训,重蹈了夏桀的覆辙,商汤六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已成为历史定论。

“殷鉴不远”,作为成语已经成为永远的历史警钟。

“朝歌风云”,也是今人聆听历史警钟的生动课堂。

专家说商

朝歌:商朝最后的都城

□燕昭安

朝歌在今鹤壁市淇县。商代从商汤到帝辛(商纣王)的18代30个商王(未列“未立而卒”的太丁)先后曾以8个地方为都城,朝歌是商朝最后一个都城。

商朝第29王帝乙把都城迁到“沬”。

民国时期的甲骨文考证大家罗振玉考证,“迁沬必在帝乙之世”。(见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

郭沫若也说:“帝乙末年必有迁沬之事。如无此事,不唯旧史料中有多少事实成为子虚,即卜辞中有多少现象也无从说明。”(见郭沫若所著《卜辞通纂》)

帝乙死后,他的儿子帝辛(商纣王)继续以“沬”为都,在平定东夷大获全胜后,将“沬邑”改名“朝歌”,取意“喜迎朝阳,高奏凯歌”。《史记·周本纪·正义》曰:“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

作为在位52年又颇具个性的帝王,殷纣王留下了许多史学家非常感兴趣的史实、典故,而这些史实、典故又无一不与朝歌联系在一起。比如殷末的《朝歌》之乐、微子出走、箕子佯狂、比干剖心、武王伐纣、牧野之战、鹿台自焚等。

关于纣都朝歌的文物遗址很多。

朝歌城内的摘星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淇县志》载:“摘星楼,一名妲己台,在县城西北隅与城相接。相传纣与妲己观潮涉之处。今遗址尚存。”摘星台南面的观察室内,可以看到清晰的夯层、夯窝。

位于朝歌城东8公里的帝辛陵(纣王墓),高10米,长70米,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4米高的墓碑上,刻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题写的“纣王之墓”几个大字。清乾隆《淇县志》载:“纣王窝:在县东十五里四流口社淇河内,相传殷纣葬于此,故名。”

淇县城东南有著名的折胫河,相传商纣王“敲骨验髓”的故事就发生于此。

朝歌城半径百十公里以内,留下与殷商朝歌有关的地名有60多个。此类地名属于县区级别的7个,乡镇级别的1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与之相关的村名更多。

(作者系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来 源:商丘日报

采 写:文/记者 张富义 白鹏 侯国胜 图/记者 崔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