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鸭必修课之肉鸭生理习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鸭子的特点和作用 养鸭必修课之肉鸭生理习性

养鸭必修课之肉鸭生理习性

2024-07-15 19: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鸭的生长发育,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生长发育迅速、体温高、代谢旺盛,特别是幼雏期,单位体重耗氧量是人的5倍,属典型的稚阴稚阳之体。幼雏的阴精与阳气均易受损,外界气温低阳气过耗,外界气温高阴浸受劫,非常脆弱。对成年鸭来说属六气的风、寒、暑、湿、燥、火,在雏鸭则变成了六阴之气,致病因子,所以对雏鸭既要勤喂、勤饮,及时补充阴浸,又要保暖、加温以防阳气受损。

鸭的消化

鸭有嗉囊,摄取的食物暂时在这里贮存。嗉囊中存在的混合微生物产生乳酸,可抑制食物的腐败发酵。

鸭有强大的肌胃,靠肌胃的压缩运动把食物磨碎。

鸭的小肠短,成鸭约140cm,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时间短,食物通过胃肠道的速度,一般鸭2-4小时,产蛋鸭8小时。

鸭有一对比较大的盲肠,内有黏稠流动物,盲肠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无作用,在体内起着把无作用的东西进行排泄的作用。盲肠粪呈巧克力色,一日朝夕两次排出。

粪的状态是恒量鸭健康的重要标志,肠粪不分昼夜排出,粪上常有白色附着物,这是尿中的尿酸盐遇空气后的凝固物。鸭的拉稀因多尿引起的不少。

鸭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吸收与哺乳动物基本相似。麦类饲料所含的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在鸭肠道中具有高度黏稠性,可改变胃肠道和消化腺的大小,影响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酶活性,降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故配合饲料中用量不能过多。

鸭消化液里不存在分解纤维素的酶,同时饲料通过消化道迅速,几乎不存在消化道细菌的余地。因此,给与具有硬细胞璧的饲料,璧不被破坏,其细胞内营养物质就不可能被充分消化,所以,用单细胞蛋白质酵母饲料时,施行机械、化学或酶的前处理,把纤维素的细胞壁破坏是十分必要的。

鸭味觉不发达,舌基部味蕾很少,对苦、甜、酸均感觉不灵敏,对碱也能忍耐,但鸭有缺什么摄取什么的特点,能量不足时,选糖液饮,钠不足时,选食盐水饮,钙不足时,选石子摄取。

因鸭味觉不发达,所以用香料作为添加剂促进鸭的食欲,效果会很差。

鸭的气囊

气囊为鸟类特有,使从一级支气管分出来的气管小支,超出肺外扩张而形成的囊状物。由透明的两层膜组成,进入体腔、内脏,骨骼。这些气囊几乎分布全身,又和外界空气相通。与哺乳动物相比,鸭就增加了一个感染通道,因此鸭患与气有关的病较多。例如支原体阳性鸭,因开产应激,靠近卵巢的气囊内的支原体趁机增殖,进而侵害卵巢,引起产卵不出现峰值。

因气囊上无血管,血中药物达不到,所以细菌感染引起气囊炎时,治疗效果很差。

版权归原作者,向原作者致敬,文中观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谢谢!

普维生产品特色:

天然杀菌促生长剂,由多种地中海和亚洲的传统杀菌植物提取物复配而成

【作用】

1、利于肠道结构发育,尤其是幼雏阶段。

2、作为肠道保健及治疗使用。

可杀灭霉菌、细菌(包含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酵母菌。

针对腺肌胃炎、嗉囊和肌胃念珠菌病、坏死性肠炎、肠道菌群失调、非特异性肠炎和水样腹泻等。

3、绿色、无药残防治及保健方案,天然促生长剂。

【使用方法】

饮水添加,每天至少8小时,每升水添加本产品0.25-1毫升。通过饮水接种活疫苗时,前后12小时停用。

家禽:1到7日龄,1000倍稀释;

8日龄到出栏,2000~4000倍稀释;

有消化系统疾病时, 1000倍稀释,连用5至7天。

【杀菌作用机理】

斯里兰卡桂皮油和甘牛至中的单萜和苯丙素

→与细胞壁的脂质结合

→细胞壁出现裂缝或断裂

→细胞内容物释出,细菌死亡

菊苣提取物→促进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增长,促进有益菌繁殖。

【产品主要成分】

甘牛至油(欧洲本土植物)+斯里兰卡桂皮油(肉桂的一种,亚洲传统植物)+进口菊苣根粉

1、【进口甘牛至油】富含萜烯等30多种有效成分,自古被用来治疗和预防消化系统疾病。有以下作用:

①广谱杀菌,同时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效,包括多耐药产毒性大肠杆菌有效

②杀真菌、霉菌③抗寄生虫

2、【进口肉桂提取物】

肉桂是亚洲本土植物,富含苯丙素。(在民间医药中用来预防腹泻和促进消化)。是优质的杀细菌和真菌剂,而不是抑制。通过增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能改善肠道上皮细胞形态,从而扩大其吸收表面积,提高饲料利用率。

肉桂是免疫增强剂。

除此之外,肉桂增加胰腺和肠酶的分泌,改善消化率

3、【进口菊苣】富含人们所熟知的益生元,能促进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生长达100倍。可促进短链脂肪酸的生长。(短链脂肪酸可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加强肠道免疫,提高矿物质的吸收如钙、铁、镁等,刺激肠道上皮细胞的生长)

我们的联系方式:15866578788 范先生(微信同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