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诗作|T·S·艾略特《荒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鸟笼诗歌的意象 现代主义诗作|T·S·艾略特《荒原》

现代主义诗作|T·S·艾略特《荒原》

2023-10-18 13: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荒原》发表时,一战刚刚结束,西方社会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传统的价值观逐渐衰败,新的价值观还未建立,人们对社会充满了绝望,《荒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用晦涩难懂的语言风格,表达了西方一代人在精神上的幻灭。《荒原》思维上的跳跃很大,意象之间,场面之间的衔接常常很突兀,诗人的情绪深藏在那些奇特的意象和象征后面。《荒原》 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诗歌共五个章节:《死者的葬礼》《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诗人运用大量典故,既有传说、神话,又有但丁、莎士比亚等古典文学,还有佛教、《圣经》等宗教元素,甚至还包含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等相关信息。这些典故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客观对应物”,还通过各种隐喻承担着全诗结构。

作者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生于美国,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1922年发表《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 1948年,60岁的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

T·S·艾略特

“在写《荒原》时,我甚至不在乎懂不懂得自己在讲些什么”

《荒原》是一首典型的现代主义诗作,它独特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了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和拼贴技法。长诗把远古的神话和传说宗教人物和说教、古典文学和历史故事,以及现代西方的生活片断等,奇妙地剪接在一起,把看似互不相关的戏剧性场面拼贴在一起,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纳人一个以荒原为中心的象征结构,使这些看似无关的场面和意象获得了内在的联系。诗人用这些片断支撑起他的断垣残壁。诗的每一个细部都是碎片,但正是这些碎片共同构成诗的主题。

2、采用了丰富复杂的象征。艾略特的象征有他的独特性,这便是他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这首诗涉及东西方56部作品,35个作家,6种语言。艾略特认为,我们的文化包罗万象,内容复杂,它在一个敏感的心灵上必然会引起广泛复杂的反应。所以,诗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广博,越来越喜欢征引。长诗以“圣杯”、“渔王”等故事为基本框架,神话学、人分析类学为诗人提供了整套的象征语言。其中一些基本的意象在不同的层面还具有不同的意义,譬如“水”这个意象就具有双重象征意义:水既是土地肥沃、农业丰收的根本保证,又是由繁殖神崇拜引申而来的、以性欲为的代表的人类各种欲望的象征。荒原缺水,要等待水来解救,这时水是“活命之水”,西方社会人欲横流,水太多了,窒息了生命,这时水是死亡化的观念。这种象征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希望不可无,否则荒原永无生机;欲望忌太滥,否则同样溺毙生命。

3、跨越时空界限,古今熔为一炉。长诗时间无前后,空间无界限,各类人物混杂其中,共同表现主题。诗中意象时而跳跃,时而重叠,场面之间衔接突兀。使人将现代的伦敦、古老的神话、历代的英雄壮举融为一炉,用零碎的片段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在诗的第一节,诗人通过代词“我们”的变化,展示了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最初的“我们”是一个种族最早的集体无意识;随后的“我们”是指一帮具体的人;接着的“我们”是19世纪末的一个贵族之家;最后的“我”是一位现代社会的普通读者。随着代词的越来越小,人的价值也在逐渐贬值,渐渐失落。

4、意象新奇怪诞,语言复杂多变。艾略特常用异常怪诞的意象来表现惊世骇俗的主题。如“太阳的鞭打”、“白骨碰白骨的声音”、“长着孩子脸的蝙蝠”。在语言的使用上,《荒原》里有口语、书面语、古语、外国语。

《荒原》总体风格:晦涩难懂

1、首先是战争时代特性决定的。1920年前后是人类自己也无法理喻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在物质上对欧洲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而且从精神上埋葬了人们心中的上帝。对理性科学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望、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化生产中人被异化的担忧……这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的潮流,荡涤着一切,冲击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

2、《荒原》难懂的原因部分还在于艾略特的哲学思想,即直觉主义认识论和悲观主义的不可知论。艾略特是柏格森的崇拜者,柏格森认为,理智是不可靠的,只有直觉的方式才是绝对的、内在的,才能把握生命的本源;桑塔亚纳的哲学思想对艾略特的影响也很大,桑塔亚纳认为世界是不可被认识的,因为人在认识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错误,所以人不可能获得客观的真相,因此文学也同样不可被理解。

3、艾略特的文艺观也决定了他的创作的难以理解。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将诗看成是一种象征。人们要理解作品不能只限于理解字词的意义,而应该掌握事物的场景的象征意义。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从死去的土地里

培育出丁香,把记忆和欲望

混合在一起,用春雨

搅动迟钝的根蒂。

冬天总使我们感到温暖,把大地

覆盖在健忘的雪里,用干燥的块茎

喂养一个短暂的生命。

……

我看见一个熟人,我叫住他:“斯特森!

你不就是在梅利和我一起在舰队里的吗!

去年你栽在你花园里的那具尸体,

开始发芽了没有?今年会开花吗?

要不就是突然来临的霜冻惊扰了它的苗床?

啊,要让狗离那儿远远的,狗爱跟人亲近,

不然它会用爪子把尸体又刨出来!

你!伪善的读者!

——我的同类——我的兄弟!”

……

《荒原》节选

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外国文学作品赏析》- 滑明达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外国文学史》- 黄怀军 詹志和 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欧美文学导读》- 卢锦明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曾艳兵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网络资料- 百度百科等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达到高潮和衰落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也是继贝多芬、韦伯以后,德国歌剧舞台上的重要人物。此外,他还是剧作家、哲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艾略特《荒原》第一章,通过瓦格纳的歌剧引发出对现代西方荒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描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