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机场鸟击防控研究中心落户昆明 科技让飞行更安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鸟击空难 国内首个机场鸟击防控研究中心落户昆明 科技让飞行更安全

国内首个机场鸟击防控研究中心落户昆明 科技让飞行更安全

2024-05-11 16: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工作人员正在提取鸟类残留物样本 长水机场鸟击防控沙盘

 

4月10日,由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三方合作共建的“机场鸟击防控研究中心”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国内民用机场在鸟击防范工作上首次整合行业和社会优势资源的成功。此举不仅为西南地区鸟击预防性工作搭建了有效支持平台,也将推动国内鸟击残留物鉴定领域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填补目前西南省区在鸟击残留物鉴定、驱鸟设备效能评价工作中的技术空缺。

降低鸟击概率不等于“零鸟击”

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却也是航空安全的大敌。历史上因为鸟击航空器而造成的飞行事故举不胜举。目前,国际航空联合会已把鸟击升级为“A”类航空灾难,如何更有效地防范鸟击成为现今亟须解决的一项难题。

长水机场鸟击防控研究中心郑晓帆表示,要想完全杜绝鸟撞飞机(航空器)目前的技术水平还实现不了,即使加强机场周边生态防治,建立多重的防护机制,采用最新的驱鸟技术,也只能降低鸟击的发生概率,并不能彻底杜绝鸟击事件的发生。一旦鸟类撞击飞机的关键部位,如大量的鸟或个体较大的鸟吸入发动机、击碎驾驶舱玻璃等部位,就可能发生严重飞行事故。

郑晓帆解释,飞机的飞行速度越快,鸟类个头越大,鸟击的危险和损失就越大。根据动量定理,一只0.45公斤的鸟与时速80公里的飞机相撞,会产生1500牛顿的力,与时速960公里的飞机相撞,会产生21.6万牛顿的力,高速运动使得鸟击的破坏力达到惊人的程度。

据统计,超过90%的鸟击发生在机场和机场附近空域。郑晓帆说,鸟类来机场的主要原因是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还有一部分鸟类是因为迁徙途经飞机的航路或者机场控制区域。食物、水源和栖息地在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人工干预环境进行控制。但迁徙的鸟类往往令人防不胜防,它们的危险性甚至高于地面区域活动的鸟类。电影《萨利机长》就是以鸟击空难为原型改编的。

干预食物链减少“鸟来鸟往”

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昆明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自然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众多,鸟类多样性十分丰富,是我国西部候鸟南北迁徙的必经之地。昆明共记录有鸟类422种,其中,留鸟196种、夏候鸟31种、冬候鸟74种、旅鸟58种、偶见或未确定居留情况的63种。

长水机场位于昆明东北方向,周围有宝象河及宝象河水库等,沿河两岸散布有多个自然村落及密布的果园、菜地和农田,从食物链角度看,水源和食物有保障,非常适合鸟类栖息。除了白鹭、麻雀、小云雀等鸟类频频活动外,还有多种鸟类在长水机场飞行区和机场周边活动。

因此,需要人工干预食物链来减少鸟类在机场附近逗留。定期为飞行区除草,生物杀虫减少食草食虫类飞禽的食物,驱逐老鼠、蛇、麻雀阻断食肉猛禽的食物来源,都是长水机场鸟击防控部门的日常工作。

每到迁徙时间,鸟击防控部门还要派出观鸟人员到附近区域进行观鸟,一旦发现“先遣部队”,就马上驱离,让第一批鸟群无法落脚,转而到其他区域觅食、驻留。

“视听嗅”多种方式驱逐鸟类

除此以外,物理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驱鸟手段。郑晓帆介绍,架设拦鸟网是一种物理防治鸟害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空间的阻隔与分割,减低鸟类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使其飞行不顺畅,迫其远离。在机场周边摆放假人模特、彩色驱鸟风轮、风动驱鸟器,主要是从视觉上对鸟类进行警示。以风动驱鸟器为例,怒目圆睁的巨大鹰脸在人类看来十分“呆萌”, 但在鸟的视觉感官里,“鹰”是大部分鸟类的天敌,是“恐怖”的代名词,必须赶紧逃走。而假人则起到田间稻草人的作用。

“这是从视觉上驱鸟,常见的还有听觉、嗅觉方面的驱鸟设备及方法。”郑晓帆介绍,声波/超声波仪器也是驱鸟神器之一,鸟类听到此类声音会感觉不舒服,不会靠近机场周围,设备的超声波频段还对爬行类和啮齿类动物有一定的驱离效果。目前,长水机场使用的“听觉驱鸟设备”还有集束强声驱鸟器、移动式定向声波驱鸟器等。

嗅觉驱鸟,则是在机场飞行区植草区域沿途喷洒和放置驱鸟剂,当鸟类低飞或者觅食时,闻到这些对人无害,鸟却不喜欢的味道时,便会飞离。

效能评估“进化”驱鸟设备

多年来,世界各地使用各种方法来驱逐机场周边及航路上的飞禽,但并不能确保完全安全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些驱鸟设备用久了以后,会让鸟产生适应性,渐渐起不到驱鸟的作用。

郑晓帆说:“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鸟类会快速适应现有的驱赶技术,所以驱鸟的方法和设备也必须升级。因此,建立驱鸟设施设备效能评价体系很有必要。目前,我们不定期对假人模特、风动驱鸟器进行位置调整,拦鸟网摆放成一字、W型等不同造型,声波变化,为的就是延缓和降低鸟类的适应性。”

基于常用驱鸟设备及手段,构建科学系统的机场驱鸟设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就是为了通过机场鸟情信息数据收集与各种驱鸟实例分析,评估证明驱鸟设备的运用策略是否具有较高的驱鸟效率,寻找存在问题及改善方法,利用模糊数学理论体系,对驱鸟设施设备运用过程中的布局、分类和效果做出定性评价,通过修正与优化,多种驱鸟设备的组合,以此克服驱鸟设备长期重复运行造成的鸟类对驱鸟设备的耐受性问题,改善驱鸟效果。

残留物鉴定不止驱鸟还要护鸟

据介绍,2015年长水机场提出了建立“威胁性鸟类防控中心”的构想。经过两年的实地调研和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编写完成了《云南机场集团威胁性鸟类防控中心项目策划书》并上报集团审批。2018年,项目确定与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进行三方共建。

“我们将依托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端的人才资源、前沿的科研技术,建立鸟击残留物多维鉴定平台。整合分子学与形态学两大鉴定工具,建立鸟击残留物分子鉴定数据库、威胁性鸟类形态识别数据库和威胁性鸟类样本库三大鸟类信息数据库,形成高效、准确的机场鸟击残留物鉴定体系。”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说,建立残留物多维鉴定平台,不仅为了驱鸟,也为了保护鸟类。

长水机场鸟击防控研究中心李彦瑛介绍,在鸟击事件中,发生撞击的鸟类物种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对撞击后残留的肢体、羽毛、血液等进行物种鉴定,分析撞击物种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找出撞击原因,从而制定对策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只有确定所撞击鸟类种类,掌握其活动规律,才能采取相应的针对这种鸟类的防范措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