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点病(小瓜虫病)的几种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鱼身上起白点是怎么了 白点病(小瓜虫病)的几种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

白点病(小瓜虫病)的几种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

2023-07-23 19: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白点病是各位鱼友在饲养金鱼时的常见病,本人尝试过多种方法来治疗过白点病,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下面的方法是本人亲身实践得来,仅供诸位高朋贵友参考。

感染了白点病的草金鱼

感染了白点病的草金鱼

白点病又叫小瓜虫病

白点病又叫小瓜虫病

1、红药水+加热棒

汞溴红溶液也就是红药水

汞溴红溶液也就是红药水

第一批3条白点病病鱼用红药水治疗,配合加热棒升温至32℃,红药水用量为6ml/100升水,24小时后就能见到白点明显减少,鱼儿状态明显好转,不再聚堆趴缸,开始游动;第二天从清晨至下午多次少量频换水1/2后再加入等量的红药水,当晚白点消失90%,状态比较活跃并有啃食绿苔现象;第三天上午趴在鱼缸前仔细检索,3条鱼身上、尾部、鳍部都找不到白点,鱼儿状态特佳,开始抢食,白点病彻底治愈,从头到尾总共只下药两次,疗效快而显著。

2、亚甲基蓝、生姜+小辣椒

亚甲基蓝

亚甲基蓝

生姜和辣椒

生姜和辣椒

第二批发现有白点病的锦鲤有两条,特意分开治疗,每条一缸,都没有使用加热棒,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一条用98%的三水合亚甲蓝24小时浸泡,亚甲蓝用量2毫克/每升水,每日换1/2等温水后再重新下与第一次同等量的亚甲蓝,连续加药4次后,为避免药物累加过量遂终止继续加药,不喂食也不换水,原药液继续浸泡,到第7天白点病才基本治愈;另一条病鱼用生姜+辣椒水泼洒,方法:每立方水(1000升)用生姜4克、小辣椒1.5克,将小辣椒用剪刀剪碎、生姜切丝煎煮30分钟,冷却、将药渣过滤后整缸泼洒,每天换水1/4后泼洒生姜辣椒水一次,疗程总共为8天白点病治愈。

3、盐水、加热棒

水族用加热棒

水族用加热棒

第三批病鱼一条,采用0.4%的盐水24小时浸泡,不喂食不换水,下盐之前仅鱼尾发现少量零星白点,其它部位未发现小瓜虫;下盐后第二天鱼尾白点增加一倍左右、鱼鳍也开始出现白点;第三天除了鱼尾、鱼鳍白点数量增加外,鱼身也开始出现白点;第四天尾部、鱼鳍、鱼身、鱼头均布满白点,病鱼精神萎靡,基本不怎么游动;第五天症状更加剧,病鱼趴缸东倒西歪、摇摇欲卧的样子;第六天见盐水无法控制住病情,不敢再拿鱼儿的性命做试验了,鱼缸放入加热棒,升温至32℃,未添加任何药物,使用加热棒后第一天变化不大,第二天白点略有减少、鱼儿不再摇摇欲卧的样子,偶尔游动;第三天白点约减少一半,病鱼开始游动,精神状态好转;第四天白点减少约3/4左右,鱼病大幅游动、蹭缸;第五天白点基本消失,仅剩零星几颗,病鱼状态基本恢复。

实践总结:

1、治疗白点病以汞剂+升温疗效最快,汞剂除了红药水(汞溴红)外,用于治疗白点病的还有白点净(硝酸亚汞),以往也用过硝酸亚汞,疗效也很快,与红药水差不多,但硝酸亚汞毒性较强,用量必须很准确,超量使用往往会直接毒死金鱼,鱼苗也不宜使用;相对而言红药水的毒性较轻,剂量也易于掌握,可用注射器抽取,不会出现超量过多的现象,按照我推荐的药量6ml/100升水是很安全的,鱼苗用量减半;使用汞剂整缸下药会杀灭硝化细菌、破坏硝化系统,但出现病情想快速治愈的话也不得不如此;此次实验还有一个意外发现:原来鱼缸中有少量蛋白虫,下红药水后蛋白虫竟然消失了,似乎红药水还有杀灭蛋白虫的作用,这点留待大家有机会时继续考察。

2、亚甲蓝或生姜辣椒水也能治疗白点病,但疗效较慢、疗程较长,都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配合加热棒应该能缩短疗程,但没试过;亚甲蓝对硝化系统也有一定破坏作用;生姜辣椒水对硝化系统的破坏性较小。

3、加热棒升温:治疗白点病时使用加热棒升温能明显增强疗效、缩短疗程,是快速治愈白点病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甚至单独使用、无须加药都能治愈白点病,因为在水温高于28℃时小瓜虫会停止发育、繁殖,所以28℃以上的水温不会出现白点病。

3、盐水:单用盐水治疗白点病,短期几天内未看到很明显的抑制病情发展的效果,建议不要作为治疗白点病的首选方法,因为有时候病情的发展速度特快,当盐水尚未起效的时候,鱼儿可能就熬不住了;若盐水配合加热棒升温效果就会比较理想,既不会破坏硝化系统,治疗速度也较快。

温馨提示:

1、整缸泼洒红药水须暂时关闭过滤及鱼缸灯2小时,以免药物失效过早,鱼缸须打氧,2小时后再打开过滤水泵和鱼缸灯;红药水不宜和盐混用。

2、白点病治愈后不可马上撤离加热棒,应继续保持高温2-3天防复发,然后再缓慢降温逐渐撤离加热棒,可每半天降温2℃直至接近正常水温后再撤离加热棒。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