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一文教你加州鲈鱼苗如何训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鱼苗开口食 【技术】一文教你加州鲈鱼苗如何训食

【技术】一文教你加州鲈鱼苗如何训食

2024-06-01 19: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驯饲应循序渐进。加州鲈鱼食性的转变,需有一个过程,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在具体的操作中,可按顺序先用活饵和鱼浆的混合饵料定时抛投,等鱼全部转食鱼 浆后,随之改喂鱼浆搭配配合饲料。在驯饲过程中,必须注意食物逐步改变的过程,不可一步到位。加州鲈鱼对新的食物种类有一个从拒食到喜食,再到习 惯摄食的转变过程。因此,当刚用鱼浆更替活饵,或用颗粒饲料替换鱼浆时,出现不摄食,或入口后即吐出的行为,均属正常现象,只要坚持投喂下去,鱼就会慢慢适应,大致经过10-15天, 就可以完成食性转变过程,进入正常的配合饲料饲养阶段。

5.及时分筛。由于加州鲈是肉食性鱼类,一旦生长不齐,就会出现严重的相互残杀,特别是高密度鱼苗阶段,相互残杀**为严重,根据鱼苗的生长情况,一般15-20天用鱼筛进行分级,分开饲养有利于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加州鲈鱼苗训食时要注意什么?

1.加强投喂管理。每餐喂料前必须巡塘,发现鱼苗任何异常,停料或者减料,优先增氧、“碧水安”解毒。投喂时遵循“定时、定点、定量”原则,尤其是定量:3-4天加一次料,每次加料不超过10%;夜间温度、溶氧变化较大,建议傍晚一餐投喂至五点半左右即可停料,避免过量投喂造成鱼苗“暴饮暴食”、消化不良。引食驯化阶段,坚持内服“340营养套餐”[“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1:5:5)]不仅增强鱼苗体质,还能促进鱼苗消化吸收。

2.加强增氧管理。“想要养出多少鱼,就开多少增氧机”,建议鱼苗塘增氧能力1.0-1.5kW/亩,水体较高的溶解氧,能保证鱼苗摄食后充分消化吸收。引食区域加开增氧机,促进水体循环,增加溶氧;每隔3天左右,在料台区干撒“福地安”(2-3亩/瓶)分解塘底残饵粪便等有机质,防虫、防臭;每天傍晚投喂完毕后,在料台区干撒1包“底加氧”,增氧、防止鱼苗因消化不良引发肠炎;夜间加开增氧机,保证池塘充足的溶氧。

3.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长期稳定,透明度20-25cm,保证水体藻类多样化、长期保持少量浮游动物。5-7天使用一次“碧水安”(10亩/瓶)解毒稳水;5-7天使用一次“利苗多”(10亩/包)稳水,维持藻相、菌相平衡,坚持使用“利苗多”能有效防控水质浓绿,避免pH值过高引发气泡病。

4.加强病害防控。引食投喂过程中,常常伴随鱼苗“停尸”、打转、白身白尾等现象,严重者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没。鱼苗发病后应立刻减料甚至停料,及时外泼“速解安(2亩/包)+激活(1亩/包)”,严重时连续外泼2-3天,加开增氧机,同时取发病鱼苗及池水到利洋水产药店做相关检测,确定病因后再针对处理,切忌盲目杀虫消毒,造成畸形甚至大量死亡。待鱼苗病情缓解后,再根据情况适当调水,配合“优肽”(2亩/瓶)治疗。

怎样选择加州鲈鱼苗?

加州鲈好苗劣苗简单辨别方法:

放苗前的选苗工作是养殖户需要十分重视的一个环节。加州鲈鱼苗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其成活率、生长速度及抗病能力等,质量好的鱼苗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劣质苗则相反。

观察外观:优质加州鲈苗,规格整齐、群体体色一致,鱼体清洁有光泽,略带微黄色或稍红,身体茁壮,光滑不拖泥;劣质苗,规格参差不齐,群体色素不一,鱼体体色黯淡,为“花色苗”,身体偏瘦且有污泥。

活动情况:优质加州鲈苗,行动活泼、集群游动,受惊后迅速潜入水底,不常在水面停留,抢食能力强;劣质苗,行动迟钝、不集群,在水面漫游,抢食能力弱。

口吹观察:将加州鲈鱼盛入盆中用嘴适当吹动水面,优质鱼苗能逆水游动;劣质苗,随波逐流,不能顶水。

倒水观察:优质加州鲈苗,把鱼苗舀在盆中,徐徐将水倒入,优质苗在水底强烈挣扎,头尾弯曲成圈状;劣质苗,钻于盆底,挣扎无力,仅头尾稍能扭动。

旋涡观察:优质加州鲈苗,用手或木棒搅动装鱼苗的容器,使水产生旋涡,优质苗能沿边缘逆水游动;劣质苗,卷入旋涡,无力逆游。

在加州鲈鱼苗人工繁殖过程中,容易产生4种劣质鱼苗。

杂色苗:体色斑杂不一致的鱼苗、老苗嫩苗混杂。

畸形苗:生长发育中出现畸形的鱼苗,如身体弯曲、眼大头小等。

“胡子”苗:身体不清洁、拖带污泥,看起来像胡子一样的鱼苗,这种鱼苗已发育到适合阶段而未能出售。

“困花”苗:游泳能力弱,贴在池边不肯游动的鱼苗;这种鱼苗胸鳍出现,但镖还尚未充气,不能上下自由游泳和吞食。

上述劣质加州鲈苗基本不能成活,养殖户在选购苗种时应避免购买。购买鱼苗时,应选择合法、正规的苗种生产企业,并了解每批鱼苗的产卵日期、孵化时间等,确保后期养殖顺利进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