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高的秋千对吗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

2023-12-22 10: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卡夫卡作品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在法的门前卡夫卡①法的门前站着一个守门人。②一个从乡下来的人走到这个守门人跟前,请求让他进法的门里去。可是,守门人说,现在不能让他进去。乡下人想了一想,然后又问道,那么以后可不可以让他进去。③“有可能,”守门人说,“但现在不行。”④因为通向法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着的,守门人又走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腰探身,往门里张望。守门人发现他这样做,笑着说:“如果你很想进去,那就不妨试试,暂且不管我是否许可。不过你得注意,我是有权的。我只是一个最低级的守门人。从一个大厅到另一个大厅都有守门人,而且一个比一个更有权。就是那第三个守门人的模样,我甚至都不敢正视一眼。”⑤乡下人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多的困难,他本来想,法的大门应该是每个人随时都可以通过的,但是,他现在仔细地看了一眼穿着皮大衣的守门人,看着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和又长又稀又黑的鞑靼胡子,他便决定,还是等一等,得到允许后再进去。⑥守门人给了他一个小矮凳,让他在门旁坐下。他就这样,长年累月地坐在那里等着。他作了多次尝试,请求让他进去,守门人也被弄得厌烦不堪。守门人时不时地也和他简短地聊上几句,问问他家里的情况和其他一些事情,不过,提问题的口气是非常冷漠的,就好像那些大人物提问一样。临到最后,他总是对他说,现在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这次旅行随身带了许多东西,为了能买通守门人,他把所有的东西都送掉了,这总还是非常值得的。守门人虽然把礼物都收下了,但每次总是说:“我收下来,只是为了免得让你认为,还有什么事情办得不周。”⑦在这漫长的年月里,乡下人几乎一刻不停地观察着这个守门人。他忘记了还有其他的守门人,似乎这第一个守门人就是他进入法的大门的唯一障碍。最初几年,他还大声地咒骂自己的不幸遭遇,后来,他渐渐老了,只能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变得稚气起来了,因为对守门人的长年观察,甚至对守门人皮领子上的跳蚤都熟识了,他也请求跳蚤来帮助他,说服守门人改变主意。⑧最后,他的视力变弱了,他不知道,是否他的周围世界真的变得暗下来了,或者只是他的眼睛在欺骗他。可是,就在这黑暗中,他却看到一束从法的大门里射出来的永不熄灭的光线。现在他的生命就要完结了。在临死之前,这么多年的所有体验都涌在他的头脑里,汇集成一个迄今为止他还没有向守门人提出过的问题。他招呼守门人过来,因为他那僵硬的身体再也站立不起来了。守门人不得不把身子俯得很低才能听到他说话,因为这两个人的高度差别太大显得对乡下人非常不利。⑨“你现在还想知道些什么?”守门人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⑩“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到达法的跟前,”乡下人说,“可是,为什么这许多年来,除了我以外没有人要求进去呢?” 守门人看出,这乡下人快要死了,为了让他那渐渐消失的听觉还能听清楚,便在他耳边大声吼道:“这道门没有其他人能进得去,因为它是专为你而开的。我现在要去把它关上了。”([奥]卡夫卡著,叶廷芳等译,《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1.请赏析第⑦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请分析乡下人的人物形象。3.小说围绕一个单一场景——在法的门前进行构思,请对此加以评析。4.请从小说主题、思想观点、写作手法、语言表达中选择两个角度针对小说⑧- 段内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评点。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变形记(节选)卡夫卡①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批注一]他躺着,感到脊背坚硬,犹如铁甲。他稍稍抬起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被子很难盖得住,很快就会全都滑落下来。他那许多与他原来的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②“我发生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啊。他的房间静卧在四面颇为熟悉的墙壁之间,那是一间可惜略微偏小、却是真正人住的房间。桌子上铺放着各种分别包装好的布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桌子上方挂着他不久前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的画,它被嵌在一个漂亮的、镀了金的镜框里。那是一位戴着毛皮帽子、围着毛皮围巾的女性,她直挺挺地坐着,两只前臂完全笼在一个厚厚的皮手筒里,正对着看画的人。③于是他把目光转向窗口,阴沉的天气完全使他变得心情忧郁——他听见雨点打在窗子挡板上的声音呢。“要是我能多睡一会儿,把所有这些倒霉的事儿都丢在脑后,那该多好啊。”他想。[批注二]但他已经无法做到了,因为他习惯于朝右睡眠,而按他现在这种状况,他已经无法侧卧了。不管他如何使劲向右侧身,他总是翻回到仰卧姿势。他尝试着努力了上百次,闭上眼睛,以免看见那些乱蹬的腿脚,直到他开始感到右边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沉沉的疼痛,这才罢休。④“天啊,”他想,“[批注三]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感到肚子上面有点儿痒痒。他慢慢地蹭着后背,让身体往床头挪动,以便使头部能更好地抬起来。他发现发痒的地方满是白色小斑点,说不好那是什么。他想用一条腿去搔一搔发痒的地方,但马上把腿抽了回来,因为一碰到那个地方,他就浑身发冷。他又滑回到原先的姿势。⑤“这么早就起床,”他想,“把人弄得傻不愣登。人哪能少得了睡眠。别的推销员活得就像后宫里的娘娘。举例说吧,当我跑着赶回旅店,以便在搞到的订单上签字时,这些先生们还在坐着吃早餐呢。要是我在我的老板这里也这么试一把的话,我准保立刻就被解雇。不过,说不定这对我倒是大好事,谁知道呢。假如我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他不从高高的桌子上掉下来才怪!这也算得上是他的奇特方式,坐在桌子上居高临下地跟职员们说话。而由于他的耳朵又背,大家必须走近他才行。[批注四]眼下希望还没有完全放弃,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吧——我一定办理这件事。那时就会一帆风顺。不过,现在我得起床了,要赶五点的火车呢。”……⑥“妈妈,妈妈!”格里高尔轻轻喊道,抬头看着她。这一刹那间他完全忘记了协理,眼看着咖啡流淌,不禁张开嘴巴对着空中咂摸。母亲看到这情景又一次尖叫起来,起身往回跑,和正朝她赶来的父亲撞了个满怀。然而格里高尔此时没有时间顾及他的父母了,协理已经在楼梯上,他把下巴搁在栏杆上,最后一次回头看了一眼格里高尔。格里高尔鼓起劲往前赶了几步,以便能追上他。协理则必定预感到他要干什么,一个大步跨了好几个梯级,只听得“呼”的一声便消失不见了,可他那声惊呼还在整个楼梯间回响。遗憾的是,协理这一跑好像把事情发生以来一直都还比较镇静的父亲也弄得慌乱不堪,你看,他不亲自去追协理,或者至少不妨碍格里高尔去追,却用右手拿起协理连同大衣和帽子一起遗忘在椅子上的手杖,左手从桌上拿过一份大开面报纸,一边踩着脚,一边挥舞着手杖和报纸,把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去。格里高尔怎么恳求都不管用,也没有人听得懂他的恳求,无论他多么低声下气地不停转动着脑袋,父亲只顾踩着脚,而且越踩越厉害。那边,母亲则不顾天凉,打开一扇窗子,把身体尽量靠到外面,双手捂住脸。弄堂与楼梯间之间刮起一股强劲的穿堂风,窗帘飘了起来,桌子上的报纸沙沙作响,有几张被吹落到地上。父亲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似的发出啾愀声,毫不留情地逼着格里高尔回房间里去。但格里高尔真还没练过退着走的功夫,他往回退时实在是非常缓慢。要是格里高尔可以转身的话,他早就在房间里了,可是他担心这样做会让父亲不耐烦,父亲手里的手杖随时都会给予他背上或脑袋上致命的一击。但他终究还是没有作别的选择,因为他惊恐地发现,在他退着走的时候,他连方向都不知怎么掌握。于是他只好一边战战兢兢地、不停地侧看着父亲,一边开始尽可能把身子转得快些,而实际上却只能转得十分缓慢。父亲或许觉察到了他的良好意图,因为他没有阻拦他的行动,而是用他手杖的一端从远处不时转动着,为他指点方向。只要父亲不发出这种不可忍受的啾啾声就好了!这啾啾声可把格里高尔搞得晕头转向。他本来已经几乎转过身来了,可他听着这啾啾声被弄糊涂了,又退回去一段。当他终于头部到达门口时,却发现,他的身子太宽了,无法径直穿过去。父亲在目前的情绪下当然也想不起打开另一扇门,让格里高尔有足够的通道进门去。他固执地一心只想着格里高尔能快快进屋去。格里高尔若要直立起身子通过门道,那就得做一系列繁杂的准备动作,父亲哪会允许他这样慢慢准备呢。相反,他大喊大叫地催促着格里高尔往前走,仿佛这里根本就不存在任何障碍似的。现在格里高尔身后的曹杂音再也不仅仅是父亲一个人的声音了,现在真的不是闹着玩的了,格里高尔不顾一切地往门里挤。他抬起身体的一侧,斜躺在门框里,身上的那一侧擦得满是伤痕,在洁白的门上留下难看的斑痕。不久他就卡在门里,靠自己再也动弹不得了,只见另一边的小腿颜抖着空悬在那里,另一侧的腿被压得疼痛不堪一此时,父亲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接着,家里终于寂静了下来。5.有同学阅读本文时以批注的形式赏析格里高尔的人物形象特征,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批注一]运用细节描写——脊背坚硬,犹如铁甲,肚子高高隆起,细得可怜的腿脚,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丑陋不堪的样子。B.[批注二]运用动作描写——使劲向右侧身、却总是翻回到仰卧姿势、腿脚乱蹬也无济于事,表现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之后的笨拙无力,他难以适应“变形”后的新的身体机能。C.[批注三]运用人物独白,展现格里高尔常年奔波、睡眠不足、缺少朋友等诸多压力,“这一切都见鬼去吧!”说明他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异化的处境并决定做出彻底的改变D.[批注四]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格里高尔虽然对工作的不满,可又不得不为了家庭而继续奔波的心理。6.下列有关小说叙述视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协理员跑走、父亲关门等,推进了情节发展。B.小说穿插运用了格里高尔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他人,表现他本人的心理体验。C.格里高尔的视角有助读者感受格里高尔被家人无情排斥的焦虑心理。D.全知视角有助读者切身体会格里高尔的悲剧遭遇并分析成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7.下列有关小说情节与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格里高尔虽然对所处的现实有过抱怨,但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要顺从、忍耐,为了工作和赚钱放弃了自我意识,作者对这种唯利是图的品格表达了尖锐的批判。B.当格里高尔的虫身展露出来,家人的惊慌、回避、粗暴,展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极度疏离和荒诞。C.即便发现自己变为了甲虫,格里高尔还依然担心自己赶不上火车工作会迟到,这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和对工作的积极主动、乐在其中。D.格里高尔身上的社会性被个体性不断侵蚀、压抑,最终被异化成甲虫。8.有学者指出,《变形记》和《促织》都反映了“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请结合《变形记》第⑥段与下列《促织》相关片段对此作分析。附: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最初的痛苦弗朗茨·卡夫卡①一位空中飞人表演者——众所周知,这种在大的杂耍场的高高的穹顶下表演的技艺是人类最难完成的一种特技——是这样安排他的生活的:只要他一直在同一个杂耍场里表演,他就得夜以继日地待在高秋千上,这最初只是出于追求完善,往后却变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②他的全部需要,况且是非常微不足道的需要,是由相互接替的一帮勤杂工加以满足的,他们在下面看护着,把上面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放在特地设计的容器里,拉上去,再拉下来。这种生活方式不会给周围的世界带来特别的麻烦;只是在表演其他节目的时候,多少会出现一些干扰,因为他无处藏身,只好待在上面,而且尽管他在这些时候通常保持安静,但观众中不时有人分散注意力,向他投来一瞥。然而,人们原谅了他这一点,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不可替代的艺术家。当然,大家也认识到,他并非故意要待在高秋千上,他这样做,只是为了坚持不懈地进行练习,从而使他的技艺保持完美的水平。③反正,待在上面也有益于健康,每当较暖的季节来临,杂耍场拱顶四周的侧窗就被打开,阳光随着新鲜空气势如破竹地泻入这昏暗的场地,这样一来,这种高空生活甚至是美妙的。不过,他与人的交往因此受到了限制,只是偶尔有个体操运动员攀着绳梯爬上他那儿,然后他俩坐在秋千上,一左一右靠在系秋千的绳索上聊天,或者修理屋顶的建筑工人们通过一扇开着的窗子,同他交谈几句,或者消防人员来检查顶层楼座的应急照明,向他呼喊几句充满敬意、但很少听得懂的话。在其他情况下,他四周静悄悄的;偶尔有位职员约莫在下午时分误入这空荡荡的剧场,若有所思地抬头凝望那几乎看不见的高空,在那里,这位空中飞人表演者并不知道有人在观察他,正在练功或者休息。④如果没有那些令他十分讨厌、但又不得不进行的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的话,这位空中飞人表演者本可以享受平静的生活。诚然,舞台经理关心他,尽量减去他任何一种不必要的痛苦:在城市里旅行,便用赛车,要是在夜里,或者在黎明时分,车子以最后冲刺的速度疾驰,穿过空无一人的街道,但对渴望自由的空中飞人演员来说,这速度还太慢;若是乘火车,经理就把整个车厢包下来,让这位空中飞人演员在搁置行李的网架上度过旅途时间,这虽然使他叫苦不迭,但毕竟是他历来生活方式的某种补偿;在下一个巡回演出地点,早在他到达之前,剧院里就已经为他准备好了秋千,不仅如此,所有通向剧场的门均已开着,所有的走廊都畅通无阻——然而,在经理的生活中,只有当空中飞人演员登上绳梯、一转眼间终于又高高地吊在了他的秋千架上的时候,这才是最美好的瞬间。⑤尽管经理成功地组织了许多次旅行,但每一次新的旅行总让他难堪,因为这些旅行,除别的事情之外,总令这位空中飞人演员紧张不安。⑥有一次,他俩又一同旅行,空中飞人演员躺在行李架上,正在做梦,经理在对面的角落里靠着窗读书,这时,空中飞人演员先开头跟经理说话,经理马上洗耳恭听。空中飞人演员咬紧嘴唇,忐忑不安地说,从今以后,为了他的表演,他必须要有两个秋千,而不是迄今的一个,而且这两个秋千应该相互对着。经理立刻表示同意。但是,空中飞人演员似乎想要表明,经理的同意如同他的反对一样毫无意义,便说他今后再也不再仅仅在一个秋千上表演,无论如何也决不肯。一想到他今后仍然会在一个秋千上表演,他似乎战栗不止。⑦经理犹豫和观察了一会儿,然后再次声明他完全同意,两个秋千毕竟比一个好,此外,这个新的装置有利可图,它会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听到这句话,空中飞人演员突然哭了起来。经理大为吃惊,一下子跳了起来,问到底出了什么事,由于得不到回答,经理便爬到长凳上,用手抚摩他,并把他的脸贴在自己的脸上,以致他满脸都是空中飞人演员的泪水。在经理提了不少问题和说了许多谄媚的话之后,空中飞人演员才呜咽着说道:“手里只有这一根吊杠——叫我怎样生活下去呀!”这下,经理安慰他就容易得多了;他答应马上从下一站为了第二个秋千的事给下一个巡回演出地点打个电报;他责备自己,不该让这位空中飞人演员长时间地只在一个秋千上工作,感谢并热情地赞扬他终于使他注意到了这个错误。就这样,他成功地使这位空中飞人演员慢慢地平静下来,又能重新回到他的角落。但是经理本人并没有平静下来,他怀着深深的忧虑,偷偷地越过书本的上端观察着那位空中飞人演员。这样的念头一旦开始折磨他,唉,它们会完全停止吗?它们难道不会逐渐地加剧吗?它们不会威胁他的生存吗?的确,经理相信自己看到,在继一阵哭泣之后的显然安详的睡眠中,空中飞人演员那平滑的孩子气的额头上明显地出现了最初的皱纹。(选自《卡夫卡全集》叶廷芳译,中央编译出版社)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三段描写了空中飞人演员的表演环境与孤独封闭的生活状态,或许正是这种极致的孤独,才造就了他在艺术上的纯粹完美。B.转场“旅行”是小说叙事的重要转折,空中飞人演员的高空状态被打破,只能以使用赛车、睡行李架等方式进行补偿,尽量减少他与地面生活的接触。C.小说采用有限视角,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客观冷静地展示了空中飞人演员的生存环境与心理变化,结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D.听到空中飞人演员哭了,经理大为吃惊,小说连用“跳”“爬”“抚摩”“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经理对演员心态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演出状况的忧虑。10.请概括文中飞人演员心理变化的过程,每空不超过4字。___________——紧张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分析小说标题“最初的痛苦”的意蕴。12.以荒诞表现真实,是卡夫卡最大的特色。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骑桶者①卡夫卡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下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你怎么了,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桶里滚动的响声。”“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注】①本篇小说作于1917年冬,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通过简洁的叙事和景物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悲惨的气氛。B.“我”骑着煤桶去买煤,实际上可能是去寻找一种足以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精神能量。C.“‘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这种错觉强化了“我”不能立即付钱的窘迫心境。D.“我”没有赊到煤,是因为我是骑着桶漂浮在空中,而不是拎着桶走进煤店。1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事件,展现了主人公“我”在借煤时的复杂心理,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读者的代入感。B.小说对一件悲惨的冻馁事件做了冷峻的幽默处理,结尾叙述“我”被老板娘的围裙扇走,让人体会到一种含泪的幽默感。C.小说中“我”骑着桶去赊煤这一情节,与魔幻现实主义将新闻报道般的写实与神奇的幻想结合起来的叙述方式是一致的。D.小说最后一句视角的变化意味深长,从“我”转化为地上的人的视角,视角的转移暗示“我”将彻底弃绝这个冰冷的世界。15.作家塑造的煤店老板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16.“荒诞”是卡夫卡小说的重要特征,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荒诞与现实的关系及其表达效果。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亚洲胡狼与阿拉伯人弗兰兹·卡夫卡我们宿营在一块绿洲上,旅伴们都睡了。一个阿拉伯人,他高高的个子,白白的皮肤,从我身旁走过去。他刚安顿好骆驼,正向睡铺走去。我仰面躺在草丛中,总想睡觉,却又睡不着。远处,一只亚洲胡狼在哀嚎。我又重新坐起来。刚才还很遥远的东西,现在一下子近在眼前。一群胡狼向我涌来,它们眼睛一闪一闪地放出黯淡的金光,细长的身躯,像是在鞭子的指挥下有规律地、灵活地运动着。其中一只从背后挤过来钻在我的臂下,跟我紧紧地贴在一起,好像它需要我身体的热量,然后走到我面前,几乎贴着脸面对我说道:“我是这一带最老的亚洲胡狼,很幸运还能在此向你问好。我几乎已经气馁了,因为很久很久以来我们都在期盼着你,我母亲等待过你,她的母亲以及母亲的母亲以至全部亚洲胡狼的母亲都等待过你。请相信这一点。”“这使我感到吃惊。”我说,同时却忘记点燃那堆木柴,用它的烟可以吓退胡狼。“听到这些我感到十分吃惊。我来自遥远的北方这只是巧合,现在做短暂旅行。胡狼们,你们到底想要什么?”好像是受到我那似乎过分友好的答话的鼓舞,它们更紧地围在我身边,都短促地喘着气。“我们知道,”那只最老的开始说,“你来自北方,这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那里有理解,而这在此地的阿拉伯人中间是无法觅到的。他们冷漠傲慢,毫无理解可言,这你也知道。他们戕害动物以为食,而对于腐烂的动物尸体则不屑一顾。”“说话声音别这么大,”我说,“阿拉伯人就睡在附近。”“你真是个外地人,”那亚洲胡狼说,“否则你该知道,在世界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胡狼害怕阿拉伯人的事。难道要我们惧怕他们吗?我们被下逐与这样的民族为伍,这难道还不够倒霉吗?”“可能,有可能,”我说,“但对于与我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不敢妄做评论。这好像是一场由来已久的争吵,它已经与双双的血液融为一体,因此,也许只有血流尽了,矛盾才能解除。”“你太聪明了,”那个老胡狼说。所有胡狼呼吸更加急促,尽管一动不动地站看,胸脯却起伏不断。一股苦苦的、有时只有紧咬牙关才能忍受的气味从它们张开的嘴中涌出。“你真是太聪明了,你所说的正符合我们的古训。那么,我们就喝了他们的血来结束这场争吵。”“哎!”我异常地惊叫道,“他们会保卫自己,他们会用他们的火枪把你们成群成群地杀死。”“你误解了我们,”它说,“看来这种人在北方高地也是有的。我们是不会杀死他们的,况且尼罗河水也不够清洗我们身上的血迹。只要看一眼他们活着的躯体我们就会跑开,跑到干净的空气里,跑到沙漠里去,那儿因此就成了我们的家。”这期间,从远处又跑来许多胡狼。所有的胡狼都把头低下来夹在两腿之间,用爪子擦洗着,似乎要掩藏一种厌恶的心情,这厌恶狰狞可怖,我恨不得一纵身逃出它们的包围圈。“那么你们想干什么?”我问道,并试图站起来,然而我不能,因为两只小胡狼在身后紧紧地咬住了我的外衣和衬衣,我只好继续坐着。“它们咬着你们的衣襟呢,这是尊敬的表示。”那老胡狼认真地解释道。“它们应该放开我!”我吼道,一会儿对着那老狼,一会儿又对着那两个小狼。“它们自然会放开的,如果你这样要求的话。但是需要稍等片刻,因为按照习俗它们咬得很深,必须慢慢地才能松开牙齿。利用这点时间,请你听听我们的请求吧。”“你们的做法并未怎么使我动心。”我说。“我们再不要这样因为行为笨拙而互相报复。”它说,第一次以其自然的声调哀求道:“我辈乃是可怜的动物,无论好事情还是坏事情,我们都只能使用这副牙齿。”“你究竟想要什么?”我问道,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先生啊,”它叫道,同时其他胡狼都嚎叫起来,远远地听起来好像一首曲子。“先生啊,你可要来结束这场使世界分裂为二的争吵啊!你正是我们祖先所描述的那位肩负这使命的人。我们一定要从阿拉伯人那里获得和平,我们一定要得到可呼吸的空气以及未受阿拉伯人玷污的环顾一切的视野,我们不要听到羊遭到阿拉伯人屠杀时的悲哀鸣叫。所有动物的死都应该是平平静静的。我们要毫无干扰地喝尽它们的血,吃尽它们的肉。我们只要纯洁无瑕,除此而外,别无所求。”——这时,所有的胡狼都抽噎地哭起来——“为什么这世界上只有你还能忍受这种事?你灵魂高贵,内脏甜美。他们的白衣服航脏不堪,他们的黑衣服污秽至极,他们的胡须狰狞可怖,看一眼他们的眼角令人作呕,他们抬起胳膊时,腋窝里航脏得如同地狱。因此,先生啊,因此,尊贵的先生啊,请用你万能的双手,请用你万能的双手拿这把剪刀剪断他们的喉咙吧!”随着它的头猛地一转,走过来一只胡狼,用尖牙叼着把满是老锈的小剪刀。“这把剪刀终于出现了,那么事情可以结束了!”我们旅队的阿拉伯向导喊道。他迎风悄悄地摸到了我们跟前,现在正挥舞着他那巨大的鞭子。胡狼们顿时作鸟兽散,但在不远处又停住了。这么一大群动物紧挨着呆呆地蹲在一起,看起来像一条窄窄的栅栏,被鬼火包围着。“先生,你现在也耳闻目睹了这出表演,”那阿拉伯人说,他愉快地笑着,但不失其民族的矜持。“你现在知道了这些动物想要什么吗?”我问。“当然,先生。”他说,“这个妇孺皆知。只要有阿拉伯人存在,这把剪刀就会在沙漠上游曳,跟踪我们直到天边。它们会把这把剪刀交给每个欧洲人去完成这一重大的使命,而每个欧洲人都可能是它们的合适人选。一种荒谬的企图附着于这些动物身上,它们是笨蛋,十足的笨蛋。因此,我们喜欢它们,它们是我们的爱犬,比你们的要好。看看吧,一头骆驼在夜里死了,我叫人把它弄来。”四个人把一具沉重的尸体抬到我们面前,扔到地上。不等它落地,胡狼们就叫了起来。每只都好像被绳索牵着一样顺从地、时断时续地爬过来。它们完全忘记了阿拉伯人的存在,忘记了仇恨,那具散发看浓浓的气味的尸体使它们着了魔,忘记了一切。一只已经抱住了死骆驼的脖子,一口就咬住了动脉血管。像一台疯狂的小水泵不顾一切而又无望地想扑灭一场大火一样,它浑身每一块肌肉都被扯动、都在抽搐。转眼间,所有的胡狼扑过去,像座小山一样压在那具尸体上,干起了同样的事情。这时,那向导挥起坚利的鞭子,左右开弓,用力向它们抽打过去。它们抬起头,似醉似昏,看见阿拉伯人站在面前,这才感觉到嘴被鞭子抽打的疼痛。于是后跳一步,又向后跑了一段距离。但是那骆驼的血已经流得满地都是,还蒸发着热气,躯体已被撕开了好几个大口子。它们抵挡不住这诱惑,又扑上去。那向导又举起了鞭子,这次,我抓住了他的胳臂。“你是对的,先生,”他说,“让它们继续它们的营生吧,而且,我们也该出发了。你已经看到它们了,奇怪的动物,不是吗?它们是多么恨我们呀!”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的胡狼呼吸更加急促,尽管一动不动地站着,胸脯却起伏不断,这种细节描写出了群狼此时的心理状态。B.“我仰面躺在草丛中,总想睡觉,却又睡不着”这一场景承接上文阿拉伯人的睡去,并开启下文胡狼的倾诉故事。C.小说语言上主体人物常是长篇大论,而“我”说的很少很短,这是出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思想主题表达的需要。D.小说最后对胡狼群体“忘记仇恨”吃死骆驼的描写,唯显胡狼贪婪凶险的形象,达成主体意象生动化的创作意图。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我”刚开始和胡狼对话时,忘记点燃那堆木柴,用它的烟可以吓退胡狼,说明我很紧张害怕甚至慌乱。B.文中写胡狼和胡狼的母亲以及母亲的母亲,甚至全部亚洲胡狼的母亲都等待过“我”,表明胡狼的愿望由来已久。C.文中写胡狼好像受到鼓舞,它们更紧地围绕在“我”身边,都短促地喘着气,意在表明胡狼在有意识地接近,想表达心事。D.它们抬起头,似醉似昏,看见阿拉伯人站在面前,这才感觉到嘴角被鞭子抽打得疼痛,意在写胡狼吃得专注。19.小说中出现的剪刀意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20.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地洞卡夫卡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离洞口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那里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满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家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却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我在自己的家里,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我的地洞除了一条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些路本来是鼹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足够的危险,唤起我的警觉,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我利用中央广场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地洞的复杂性确实也向我提供了采用多种防御办法的可能性。而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迷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我很快跑离洞口,不一会又赶回来。我在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并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一回是从外面——一连几天几夜。在这全部过程中,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寻过,这对己对敌都是一种幸运,因为要不然,我会为了我的地洞不顾一切地朝他的喉咙扑过去。诚然,也出现过一些兽类,我不敢接近它们,只要远远预感到它们在,我便立即警觉,拔腿就跑。有时甚至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压根儿就不回地洞,而就在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专门观察洞口以打发日子。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去了。但是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我只要清闲地等着就完全够了。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选自《卡夫卡荒诞小说》,有删改)文本二:20世纪后半期,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核心的概念。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对空间的研究就已涉及“虚空”“处所”和“广延”这三个概念。文学叙事中的空间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物质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物体,也包括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本身。心理空间是一个内部的、主观的空间,是人的知觉、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染色、过滤、变形、编辑后所建构的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结构化。(摘编自《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以〈地洞〉为例》)2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一句,表明地洞已经造好,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须加工。B.小说多次提到“我”想象对付敌人的场面,虽然比较残忍,但足以体现“我”捍卫地洞的决心。C.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小动物拟化为具象的人,并且以第一人称“我”的自叙自白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D.小说没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发展脉络,而是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可能会带来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22.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洞内世界”“洞外世界”和《变形记》中的“虫的世界”“人的世界”一样,都属于叙事空间。B.有形的“地洞”和“我”心中无形的“地洞”,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形的“套子”和无形的“套子”有异曲同工之处。C.地洞象征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在劫难逃的某种“困境”,地洞的象征义跟钱钟书《围城》里“围城”的象征义相同。D.整篇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相似,超越了人类生活的表象,传达出人类对“安宁”生活的追求。23.卡夫卡善于在叙事上下功夫,请结合文本二,分析空间叙事在文本一中的体现。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法律门前卡夫卡在法律门前,站着一个卫士。一个乡下来的男人走上去请求进入法律之门。但是卫士说,现在还不能允许他进去。那男人想了想,问是否以后可以进去。卫士说:“那倒有可能,但现在不行。”看到法律之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而且卫士也走到一边去了,于是那男人弯下腰,想看看门内的世界。这一切被卫士看见了,就笑着说:“如果它那么吸引你,那你倒是试试冲破我的禁锢进去呀,但是请记住,我很强大,而且我只是最小的一个卫士。每道门都有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强大,那第三个卫士就连我也不敢看他一眼。”困难如此之大是那乡下来的男人始料未及的,他以为法律之门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敞开的,但是现在当他仔细观察了那穿着皮大衣的卫士,看见他那尖尖的鼻子、黑而稀疏的鞑靼式的长胡子,就决定还是等下去为好,直到获准进去为止。那卫士递给他一只小板凳,让他在门旁边坐下。他坐在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了很多尝试想进去,并不厌其烦地请求卫士放行。卫士只是漫不经心地听着,又问他家乡的情况以及许多事情。他这样不痛不痒地问着,俨然一个大人物似的,而最后却总是说还不能允许他进去。那男人为这次旅行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他用一切值钱的东西来贿赂卫士。卫士虽然接受了所有贿赂,却说:“我接受礼物只是为了使你不致产生失去了什么的错觉。”多年过去了,这期间,那男人几乎是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卫士,他忘记了其他卫士的存在,似乎这第一个卫士是他进入法律之门的唯一障碍。他咒骂这倒霉的遭遇。开始几年,他的举止还无所顾忌,说话嗓门高大,后来日渐衰老,就只有咕咕哝哝、自言自语了。他变得很幼稚,由于长年观察卫士,所以连他皮衣领子上的跳蚤也熟识了,于是他也请求它们帮忙,以改变卫士的态度。最后他目光黯淡,搞不清楚是四周真的一片黑暗呢,还是他的眼睛出了毛病。不过他在黑暗中发现了一丝亮光,它顽强地透过法律之门照射出来。现在他命在旦夕,临死之前,过去的所有经历在他的脑海里聚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至今还没有向卫士提出。他示意卫士过来,因为他身体僵硬,已经不能站起来。两个人身高的变化使那男人相形见绌,矮了一截,所以卫士必须深深地弯下腰,然后问道:“现在你究竟还想知道什么?”又说:“你太贪得无厌。”那男人说,“大家不是都想了解法律是什么吗?为什么多年以来除了我再无别人要求进入法律之门?”卫士发现那男人行将就木,为了能触动他失灵的听觉器官,就吼叫着对他说:“其实其他任何人都不允许从这里进去,因为此门只为你一人所开。现在我要关门走人了。”(有删改)文本二:《法律门前》不同于传统小说,它不注重环境的真实描写,也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主要以离奇荒诞的情节来表现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感受,而情节的荒诞表现了社会的荒诞。《法律门前》中,卫士的高冷形象以及他对男人说的带有恐吓性的话语,引起了男人的畏惧,让他即使看着法律之门开着也不敢走进。直到临死前,男人才知道了法律之门原来是为自己而开着的,卫士对他说的话是卫士编织的谎言。男人最终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法律门前的男人的悲剧引起读者怜悯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小说中所涉及的人物只有两个——卫士与男人。面对卫士的不允许,男人并没有进一步询问为何不允许,而是感觉等一等就可以进去。而男人所隐喻的社会群体,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畏惧权贵。卫士给人威武和高冷之感,深深地震慑住了男人。小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现象,法律很系统、很全面地被人们制定出来,但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民在行使权利时却困难重重。小说最后卫士冲着死到临头的男人大吼:“其实其他任何人都不允许从这里进去,因为此门只为你一人所开。现在我要关门走人了。”卫士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男人进入法律之门是他的正当权利,卫士并没有权力阻止男人进入法律之门,但卫士却通过无理的干涉,使他最终未能进入。男人垂死之际,亮光的出现给他带来了一丝希望。亮光是老人在黑暗中的指路人,象征着进入法律之门的一种可能。光明本是希望的象征,但它却出现在人垂死之际,再亮的光明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在黑暗之中突然出现了亮光,而男人即将走向死亡。(摘编自作品人物网)2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士拒绝了一个乡下来的男人进入法律之门的请求,不让他进去,还欺骗他说以后可能可以进去,卫士的话被男人听信了。B.法律之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法律门前的男人想看看门内的世界,但他还是决定等下去,因为卫士的话让他感到困难很大。C.法律门前的男人年复一年地等待,并不厌其烦地请求卫士放行,但卫士坚持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允许他走进法律之门。D.法律门前的男人几乎是目不转睛地观察着眼前的卫士,而忘记了其他卫士的存在。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其他卫士的存在。25.结合两则文本,下列对小说《法律门前》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法律门前》主要以离奇荒诞的情节来表现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感受,而情节的荒诞表现了社会的荒诞,这与《变形记》类似,而与传统小说不同。B.《法律门前》塑造了卫士和男人两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具有隐喻意义,分别代表了一类人。总体上看,作者更加注重塑造卫士的形象。C.“他在黑暗中发现了一丝亮光”,亮光的出现给他带来了一丝希望。男人临死前眼前的黑暗中出现的一丝亮光,象征着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D.法律门前的男人在临死之前身体僵硬,已经不能站起来,他示意卫士过来。此时他已经明白卫士一直在欺骗他,他要证实一下自己的判断。26.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法律门前的男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27.请简要赏析文本一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乡下人在“法的门前”停留时间之长,对守门人之熟悉;生动地写出乡下人对说服守门人已经毫无办法,实在是无奈至极。2.①乡下人是一个胆小、怯懦之人。他来到法的门前,却被守门人的三言两句吓住,不敢进去;②他容易妥协,守门人不放他进去,他就只在门外等待;③他守旧、固执、不知变通,只等着这一个守门人,不知道采取其他办法进入法的大门。3.①小说写了一个乡下人耗尽一生徘徊在法的门外,情节简单,场景单一,但却富有寓意。②“法的大门”代表庄严的法律,它看似就在那里,容易接近,但要想真正走进去却很难。③乡下人代表将自己埋葬在规定和禁令中,无法真正走近法的人。④守门人代表法律的守护者和执行者,他可以成为来访者的障碍,也可以成为传话者。⑤小说场景单一,但意蕴丰富,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领会。4.小说主题为“找法”,然而乡下人只在生命终结时看到了一束“法律之光”,穷尽一生也没能走进法的大门,这说明“法律”拒绝的恰恰是那些不懂法律的外行人;采用作者的叙述视角,客观地描写乡下人最后的提问,冷峻中包含着惋惜。5.C6.D7.B8.《变形记》第⑥段看到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后,母亲惊慌害怕、父亲毫不留情地将格里高尔赶回房间,他得不到家人丝毫的体谅关爱,反被视为异类遭到驱赶,这是亲人之间关系的扭曲,变得冷漠疏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只剩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促织》中成名之子不小心弄死促织后被母亲大骂“业根”、被父亲“怒索”,吓得他恐惧、恐惧甚至跳井身亡,最后竟化作促织,同样也是亲人关系在官府的压迫下遭到了残酷的扭曲,反映封建社会贪官虐吏给底层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9.C10.平静 战栗不止(忐忑不安) 激动不已 暂时平静11.(1)空中飞人演员的痛苦,他长期生活在“杂耍场的高高的穹顶”,对两个秋千的渴求象征其开始有了世俗欲求,这是痛苦的开端;(2)经理的痛苦,末段描写“经理本人并没有平静下来”,他害怕空中飞人演员的变化最终将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存,“痛苦”由此产生;(3)“最初的痛苦”反映了人类精神世界永远无法真正交流这一困境。12.荒诞,体现在对空中飞人演员日常行为的“夸张化”处理上,如一直住在秋千上,甚至转场的时候睡在网架上。真实,是指看似荒诞背后所反映的生活真实。小说通过描写空中飞人演员“异化”生存状态,表现了他想要正常的生活,却又害怕正常生活和社交将毁掉他追求艺术所赖以存在的孤独的矛盾心理。13.D14.C15.①为人虚伪。对于“我”苦苦哀求,老板娘总是以没有听见为借口而加以推辞和拒绝。②自私冷漠。对于“我”寒冬缺煤,难以生存的困境,煤店老板娘不但视而不见,而且也阻挠煤店老板帮助“我”。③为富不仁。煤店老板娘生活条件优越,是那个时代相对富裕的有产者,但对“我”这个生活艰难的无产者却毫无同情心。(意思正确即可)16.①荒诞的是外在的情节。作家虚构了一个小人物“骑着木桶飞翔”这一情节,细腻地描述了骑桶的动作,滚落的姿态,被老板娘用围裙扇走,“我”浮升到“冰山”等内容,情节是超越现实的想象,是外在的设计匠心;②真实的是内在的人性。借煤事件本身来源于作家所处的现实生活,在那个特定时代,底层百姓迫于生存,抛弃尊严,内心胆怯,在现实困境中只有陷入自嘲式的无奈和深沉的悲哀中,是内在的主旨所在。③作品以真实的人性为基础,以荒诞的情节为手法,深度融合,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时代背景,探究作品意蕴,理解小说主题。17.D18.A19.①剪刀象征外部力量,隐喻裁决。②胡狼的眼中的剪刀,隐喻胡狼的心愿,希望外力介入,是血腥暴力的象征;阿拉伯人眼中的剪刀,隐喻外力评判,外力裁决,剪裁了断。③映射主题,厘清人物形象。20.①主题思想:隐喻不同思想不同信仰不同利益等社会元素和个体存在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对其冲突认知和协调思考。 ②作用:结尾段有隐喻意:接受仲裁,接受各自状态,隐喻存在秩序,各得其所,承认对立矛盾。表现的就是接受现实,发现问题与无法解决的轻松释然与无奈纠结。21.A22.C23.①物质空间。文本一中建构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地洞。地洞里的暗道、广场、食物都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②心理空间。文本一通过“我”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小说一直在写“我”内心的恐惧,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攻击。③社会空间。文本一体现了“敌对”的“异化”人际空间,除了敌人是对立关系外,连洞口放哨的人也不敢安排,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24.C25.A26.①老实本分。乡下来的男人想要进入法律之门,遭到了卫士的阻拦,他就一直等着,没有询问不能进入的原因。②胆小怯懦。乡下来的男人畏惧权贵,他被卫士的威武和高冷震慑住了,至死也没有踏进法律之门。③地位卑微,备受欺侮。他身处社会底层,来自乡下,面对权贵阶层的贪赃枉法而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27.①这是卫士在法律门前的男人行将就木时吼叫着对他说的话,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②小说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令人回味,引人深思。③男人进入法律之门是他的正当权利,但他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和悲剧性。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