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速“换新衣”, 中英文路标全部撤掉! 司机, 比以前顺眼多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速公路百米牌 国内高速“换新衣”, 中英文路标全部撤掉! 司机, 比以前顺眼多了

国内高速“换新衣”, 中英文路标全部撤掉! 司机, 比以前顺眼多了

2023-03-27 12: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经常跑高速的朋友们一定都知道,国家有关部门为了更好的保障高速出行的安全,往往会在道路两旁设置相应的目标。既可以对行车安全作出规范,又可以起到指明方向的作用。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高速路标基本上都是中英文双语路标。不过现在有关部门决定对国内高速“换新衣”了,中英文路标将全部撤掉。不少司机朋友都感叹:比以前顺眼多了。

为什么要更换双语指示标

之所以要更换高速公路上的中英文双语路标,主要是因为这些路标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对于绝大多数车主朋友们来说,中英文双语的存在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与其加上一行英文中高级,倒还不如全部换成中文,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将中文字号放大,方便一些视力不太好的车主。

有关部门决定更换双语指示标的第1个原因就是信息冗杂,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往往有着最低限速和最高限速要求,要求车主们更加全神贯注。如果指示标上的文字过多,难免会混淆视听,显得凌乱不堪。

如果只有中文,相信大家就能看得一目了然。不仅画面看起来更加清晰,同时还不会受英文信息的困扰。并且指示标上大多有着相应的图案,即便是外国游客,也可以通过对图案的解读,迅速找到自己的行驶方向,或作出相应的变化。

第2个原因则是翻译错误较多,对于国人们来说,这些翻译自然不存在多大的意义。大家只要能看懂中文就好了,根本没有必要去理那些英文。但对于中文不太好的外国游客来说,错误的翻译很有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相应的误读,从而影响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和行车秩序。

第3个原因则是双语指示标牌缺乏相应的维护,不同于汉字,英文在出现褪色或损坏的情况后,往往更容易让人产生误读,或者是让人压根看不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不能给外国游客起到指明方向的作用,反而还会给大家造成相应的困扰,增加高速公路的出行风险。

高速公路指示牌大换血

目前各地有关部门都已经积极展开一场高速公路指示牌大换血活动,要将原来的中英双语高速指示牌全部更换为中文指示牌。还在原有的基础上放大中文字号,方便绝大多数车主朋友们的阅读。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对车牌的颜色进行亮化处理,在原有绿色的基础上提高饱和度,使标识牌变得更加鲜艳醒目。针对于一些特殊路段,则特别设置了新的中英文指示牌,删除了其他特殊语言。

不过这些中英文指示牌当中的英文字号非常小,不仔细看基本上看不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避免对车主造成阅读干扰。同时又能为外国游客提供相应的便利,让大家能更好的阅读指示牌上的信息。

同时我们还在指示牌上增加了各种符号标识,即便看不懂中文,也同样可以根据这些符号标识的指示,去往自己想要抵达的目的地。其实不仅仅是高速公路,现在不少城市主干道都更换了传统的指示标,换成了以中文为主的新指示牌。

不少车主朋友们在看了之后都纷纷感叹,这样看起来可顺眼多了。还有一部分网友则认为,国家这样的改变其实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正是因为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越来越强,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更何况,绝大多数来我国旅游的游客都很难获得我国的准驾资格。如果能获得我国的机动车准驾资格,那么想必他们在阅读中文的过程中,也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从这方面来看,双语或多语言指示标牌的设立就显得有些鸡肋了。

与其这样,倒还不如大大方方亮出汉字,既能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又能方便广大车主朋友们的出行。外国驾驶员如果能在我国高速公路上驾车行驶,相信他们的中文都是过关的,看中文指示牌也是一样的。

结语

总的来看,国家对高速公路指示牌的更新大换血,有着很多层面的意义在里面。未来伴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发展,相信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还会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汉语言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也会受到更多国家和人民的喜爱。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