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家说语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考作文评分准则表格怎么做 众家说语文

众家说语文

2024-07-17 21: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心的形态视题材、体裁和作者的个性差异(形象思维型、抽象思维型、中间型)而定,不能强求划一。既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隐含的;或是理性的概括,抑或具有浓厚的感觉、感情色彩。

对中心的要求是:突出、明确、基本明确和不明确。“突出”是指中心所表达的意思、观点要明确,要符合试题的题目和材料所划定的范围、蕴藏的含意,力求做到鲜明、集中。一般800字左右的高考作文,要求只确定一个中心,这个中心要能贯穿始终,要能统率所有的材料。评分标准上经常见到的“中心突出”“中心明确”“中心基本明确”“中心不明确”等就属于这个范畴。

中心的“明确”要求,需要综合正确的思想观点、准确的主题立意、明确的构思表达,三者缺一不可。以2017年全国Ⅲ卷高考作文“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为例,有一考生写“诚信直面我的高考”,但写作的内容基本是围绕“诚信”的话题,讲了诚信是个人品行的试金石、社会呼唤诚信等问题,同时分析了不诚信习惯养成的原因。这名考生的作文观点是正确的,但是这个“中心”不准确,因为它没有对准“我的高考”这个题目立意。有一个考生在写“我的高考”,关注了考试的现场感受,表达了自己求学12年的辛苦经历,阐述了高考是公平的考查方式,最后说出了自己在考场的紧张之感。可是作文中又没有确切地写出“我的高考”的中心,整篇作文的中心很模糊。

3. 内容。“内容”在文章学里的解释不完全一致,高考作文中的内容一般由“材料”组成。这些材料不是指原始素材,而是指经过典型化、文字化的书面形态。如议论文中的内容侧重对具体材料事例的处理、压缩和概括,记叙文则侧重于扩展。

内容的优劣高下之分、充实与否,往往在精而不在多,特别是目前学生大都准备了许多材料应试,这些材料的内容适用面很广,却往往流之于“泛”。所以应该重视而且强调材料内容的质量,突出表现在典型性、现实感和新颖度。典型性是指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在文艺创作中,它包含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要求。考场作文不同于文艺创作,不应对此过高要求。但典型性强的内容往往可以体现考生鲜明、强烈的个性色彩。关于材料内容的典型性要求更多的是针对大量考场作文“空泛”的内容而言的。现实感是针对“陈旧”而言的,它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应尽量立足于现实,从现实生活所能触及的资源中汲取写作的养分。现实感强的材料有助于彰显作者的观点,立足于现实的真实材料往往更具有说服力,更能使读者感觉到作文内容与当下生活的联系。从内容呈现的丰富性这一要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视野、观察力和思维的敏捷性。新颖度是针对“人云亦云”而言的。对于读者,尤其是阅卷者这一特殊的读者群体而言,对文中作文内容的印象,其强度是与内容的新颖程度成正比的。内容是否新颖,往往反映了学生知识面的宽窄,也反映学生的思维是否具有独创性和灵活性。

此外,《考试大纲》提出“思想健康”的评价标准,即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还是答卷,都要求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不希望考生的作文答卷中有不健康、不积极的思想内容,更不希望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消极堕落的思想感情。从历年阅卷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广大考生作文答卷中的思想内容是健康的、积极的,这正是“思想健康”这一标准在考试和教学中不断强化的结果。

二、判断结构水平的指标

《考试大纲》结构方面的要求是“结构完整”。所谓“结构完整”,就是布局严整、头尾照应、上下连贯,无主次不分、残缺不全的毛病。在结构完整的基础上,要求在写作中呈现出清晰的思路,考生思维的条理性呈现在文章结构方面,写作开展有步骤、合逻辑,线索清晰,层次分明,顺序得当,段落的划分与安排合理,无颠三倒四、混乱不清的问题。良好的篇章组织技巧会给阅卷人和其他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结构合理与“语言”项之间存在着某些交叉。层次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句子内部、句与句之间也存在着层次性、条理性方面的问题,也需要衔接、过渡的技巧。“结构”项的评估指标可以简化为三项重点内容,这三点反映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大致体现了结构水平的等次。

1.段的划分与排列。合理地划分自然段,是写作的基本技能,也是思维条理性的外部标志。段的合理排列包含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服从于中心的需要,关乎写作的整体布局。如果没有中心,也就没有“服从中心的需要”可言,这属于最低水平要求。二是合乎逻辑的要求。即组织材料,安排层次,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层次顺序的安排不能违背逻辑。一般情况下,只有顺序合乎逻辑、条理清楚的作文,才能进入较高分数级别等次。写作中不合逻辑的现象,有的是由于对不熟悉的内容缺乏认识造成的,考生在阐述顺序和关系处理方面往往会出现一些失误,对于此类现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确定其严重程度。更多的是层次间的间断、跳跃与交叉,这反映考生思维条理化的程度较低。

2.语段间处理。篇章的技巧性处理能够反映考生结构能力方面的水平。结构水平的测定是以段为基本单位的,观察篇章的结构水平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段的衔接、过渡与呼应。在各段顺序编排合理的前提下,能够注意并且采取恰当方法使段间联系更紧,这是谋篇技巧熟练的表现。段的衔接与过渡中,前后呼应等技巧最为常用。能够在行文中注意呼应,说明考生的结构能力已达到了基本的要求和水平。二是语段间写作效果的特殊处理。比如,篇章中常有一些特殊的段,它只具段之形而无段之实,主要起着修辞方面的作用,这就是“强调段”和“对话”。强调段多是一句自成一段。从文章的层次来说,它不应该独立成段而应附属于其他的段;从修辞效果说,它起到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技巧的学生,一般来说结构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三是段间关系的紧凑和策略性调整。语段间写作技巧的运用,主要目的在于使结构严整紧凑。技巧运用得好,是能力成熟的标志。但也应看到有些学生滥用如剧本对话体、诗歌体等形式,结果适得其反,横生枝节,使结构松懈。所以,作文结构水平的测定,可以是否紧凑作为重要的准则。同时,为了结构紧凑,有时需要在顺序方面做某种策略性调整,如记叙性作文中的倒叙、插叙、补叙的灵活运用,论说性作文中的引出矛盾、以退为进、故设敌论等。凡能采取种种策略增强结构紧凑性的,反映其结构能力已达到很高水平。

三、判断语言水平的指标

判断高考作文的语言水平的基本指标,即“语言流畅”或“语言通顺”。这项指标大体上反映了对中学生书面语使用的规范、连贯、得体的层次要求。语言运用与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内容越复杂,语言运用的难度越大。

1.规范、连贯、得体。语言是社会现象,但对每个人来说,语言的使用又是个体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语言也需要共同的规范来维护人类联系。对于参加高考选拔的青少年群体来说,保护母语—— 汉语普通话的规范性是至关重要的。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考生能够正确书写规范汉字、使用标点、表述符合汉语普通话语法规则等。这里使用古代汉字字形、使用方言俚语、使用文言文写作等也是不符合语言规范化要求的。虽然文学作品中有时为了特定需要而使用它们,但中学生不是作家,对此应该以全民的标准语作为倡导的方向。绝大部分学生使用古代汉字字形、方言俚语,使用文言文写作,一般不是语言提炼的结果,而是书面语言不纯熟的表现,和作家的文学创作性质不同。

句子是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句与句之间应该相互衔接,前后联系需要符合连贯顺畅的要求,倘若缺乏衔接与联系,语言的连贯性就遭到破坏。用词、构句方面的语病属于语言规范问题,句间关系处理得不妥,属于语言连贯问题。学生作文中语言不连贯的原因主要有四种。一是没有统一的话题和中心。一段话应该围绕着一个话题,统辖于一个中心。如果没有统一的话题和中心,句子便不连贯。二是句间顺序不合理。一段话要围绕一个核心,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组织。句子组织得不合理,即使有共同的中心,也还是不能连贯。 三是语言不呼应。句子之间不仅要有逻辑上的联系,还要使用主语承前省略、利用代词呼应、使用关联词语等方法,使语言和语气上的联系,形成连贯、通畅的效果。如果缺乏这种语言呼应,读起来就会感到生硬,缺乏连贯感。四是表述出现脱节。由于认识层次等问题,学生对事物缺乏深入、细致的理解,对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没有弄清楚,表述时可能少了一些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没有处理好由思考向语言的转化,思维的速度大大高于表达的速度,也会出现用词欠斟酌、句意不连贯的情况。

得体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语言环境。语言环境简称“语境”,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又分“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上下文;“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表达方式乃至使用语言的人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等。说话、写文章都要注意照顾外部语境。但外部语境因素很复杂,不是一个中学生驾轻就熟所能照顾过来的。因此需要简化。高考作文对“得体”的要求之一就是注意表达方式,语言的运用要符合表达方式的特点。例如2015年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对父亲、女儿或其他人写一封信等。作为信的文体就应该注意到符合信件形式和读者对象的一些要求,不过考虑到全国各地的情况,允许考生写成一篇议论文,因此也就没有把信的形式要求列入评分要求。但“心中要有读者”是写作的重要原则,这往往为当前的中学生所忽视。所以,无论试题中是否明确规定了写作对象,得体的语言运用都要考虑到写作语境,要综合考虑,清晰体现。

2.语言水平。判断考生的语言水平,必须注意到表述内容的难度。表述内容的难度即内容的复杂程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语言层次多,多层意思放在一起表述,难度就大。把多层意思压缩在一起的方法主要有扩展句子成分和组织从属句网。前者是利用叠加附加成分的办法组成长句,后者是组成关系比较复杂的多重复句或句群。二是信息量大。言语的社会交际要求是在经济的条件下传递最大的语言量,并且取得最佳的社会效能。话要少,所表达的内容要多,而且效果要好。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减少多余的话(冗余语言信息),如废话、车轱辘话、陈词滥调、俗话套话等。三是抽象程度高。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而且正在经历着从经验抽象思维向理论抽象思维的过渡。这种情况反映到语言运用方面,就是语言抽象程度的提高,已经能够对各种现象进行必要的概括。同时,旺盛的精力和好奇心又促使他们进行理论、哲理的探讨。然而,由于社会经验和思想方法的局限性,在认识上难免存在片面性。从作文评价的角度来说,不应提倡抽象的议论,这主要因为抽象程度高,考生极易出现失误,造成逻辑混乱和词不达意,从而影响语言水平的展示效果。

3.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文艺理论的概念,虽然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但只有在语言使用得纯熟时才能形成,这也是语言能力成熟的一种表现。同样的内容由不同的人来写,语言的运用各不相同。这种差别是由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的文化教养、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写作时的心理状态以至性别等因素造成的。中学阶段,学生的语言发展可以有很大差异。其中少数学生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已经开始具有一定特色,大部分学生虽然还谈不上语言风格,但也出现了不同的风格趋势。在语言教育中,教师应该注意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以及语言发展趋向的多样性,防止用统一的、固定的模式限制学生的发展;在高考评分中,教师更应该注意语言风格的多样化,防止凭个人好恶取舍。质朴、严谨、华美,含蓄、幽默、泼辣……不同的语言风格各有其表达功能,评阅者不应厚此薄彼。目前一些教学和评阅卷中反映的情况是,华美一类受偏爱较多,以辞藻铺陈为胜,这是极不恰当的。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需要,参照他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特点,应该大力倡导质朴、严谨的文风。而这样的文字,其特点往往不显著,阅卷时不容易产生较强的心理效应,常常被语感较差或阅卷匆忙的教师所忽视,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

四、判断表达方式水平的指标

现行高考作文基本没有对写作文体的限制,但考生在写作文时应该有明确的文体意识,评阅卷同样需要基于文体特征的评价指标和细则,这对考生科学训练写作、评卷员准确评价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如记叙能够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描写能具体、生动;说明能把握特征,语言准确;议论能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论证合理。对这些文体的明确要求,实际上是便于在阅卷环节制订明晰的评分细则,有效评价考生作文水平,在教学中也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文体写作规范,避免“高考体”作文的大肆泛滥。表达方式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和主观意识时所采用的方法方式。由于有陈述过程、描绘形象、解说性状、论述见解和抒发感情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般写作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1. 叙述。叙述是述说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陈述过程。人物活动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即开始怎样,经过怎样,后来怎样,以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这就是叙述所要交代和介绍的主要内容。叙述既然侧重陈述过程,事件经过的线索就要交代清楚,与过程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要素就要交代完整。哪些要素可以省略,以不妨碍读者对人物事件的了解为前提。此外,事件的进程有它自己丰富复杂的内容,但是高考作文只是几百字的短文,在叙述中应“详略得当”,能够有力体现题意、表现中心的就详写,否则就略写或不写。

2.描写。描写是具体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的状貌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描绘形象,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果说,叙述着眼于交代“过程”,描写则着眼于描摹“形象”;叙述与时间因素关系密切,描写则与空间因素关系密切。描写的对象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可具体分为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根据描绘形象的特点,要重视具体、生动的描写,因为形象只有具体才能逼真,只有逼真才能生动。

3.说明。说明是言简意赅地解说事物各种属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常解说的事物属性是性质、形状、特征、范围、类别、成因、构造、关系、功能、变化和意义等。其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解说性状。对说明的要求是:“把握特征,语言准确。”特征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只有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事物介绍清楚,解说明白,从而达到说明的目的。所谓说明语言的准确,就是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用确切的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4.议论。议论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和说明比较侧重于从不同方面去反映客观事物,而议论则比较侧重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它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阐述见解,由于议论偏重于阐述见解,所以议论常常是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很强的理论性,它所采取的方法是以理服人。

完整的议论会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论证方式)三个要素。良好的议论文体需要做到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论证合理。论点相当于上文说过的中心,中心在议论文中就称论点,“论点明确”这个意思上文已经说过了,这里不重复。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论点是靠论据来支撑和证明的,论点要成立,论据一定要可靠和充分。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把论据和论点联系起来的一种方式或程序。它可以分为证明和反驳两类,而证明和反驳又各有若干种常见的方法。对于论证的要求是合乎事理,合乎逻辑推理,合乎论证的方法方式。

如果说,说明和描写常常用作小作文的话,那么,议论和叙述就常常用作大作文,尤其是议论,恢复高考后的大作文多数就是采用这种表达方式的。确立论点是第一步碰到的难点。命题作文的题目往往就是论点,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考生可以不必多花心思去确定论点;但是材料作文要确定一个明晰、准确的论点就不那么容易了,比如2017年全国Ⅰ卷“中国关键词”,需要在12个关键词中进行选择、形成联系,由此产生论点的过程相对复杂,难度也随之加大。

5.抒情。抒情是写作最重要的目的,需要在情感充沛和内容真实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生发。对抒情的情感要求是真挚、真实,避免虚假,这一设想就是为了鼓励考生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而敷设文采。就文章的情感内容与文采的关系看,文采是语言方面的特征,是文章外化的形式体现,这种外化的体现应该是围绕着文章情感内容进行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在揭示生活真实的同时突出体现情感表达的真实,这是“为情而造文”创作理念的具化。我们历来也对没有真实情感、过分追求藻饰的写作倾向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如古文运动从对汉魏六朝后的骈体文风的批判就是集中于此。真实情感是实在内容基础之上的自然生发,而不是空洞的写作和修辞手法的铺排。高考作文仅仅要求800字左右的文字,如果出现大量的修饰、铺排、花哨的语句的“文艺腔”,表达真实情感的权重势必会被挤占,而表现真实情感内容的篇幅就会压缩,不但不能够表达真实的情感,反而对情感的表达有阻碍的作用。

以上四个方面的标准评判指标,是根据《考试大纲》与评分所参考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实际的高考考场作文与阅卷工作经验进行的总结和提炼,目的是能够实现对“基础等级”层次的评价尽量做到全面、综合、客观的解释。对于更为复杂、要求更高,也更能体现学生写作特征的发展等级,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全面的研究,以便于更好地实现评分标准在考试中的选拔评价功能,也更好地促进中学写作教学。同时,从考试内容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迫切需要看,评价标准还有很大的改革和调整的空间。未来的作文评分改革要以提升阅卷质量、充分发挥作文考查效果为主要目标,妥善处理分级分等评分与整体性评分法协调使用的问题,探索依据不同文体设计有针对性的评分标准等。通过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更加科学好用的评分标准系统,充分发扬文章写作在中国考试历史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在2020年新高考制度基本建立后使作文考查发挥更加积极的效果,力求为有助于人才的科学选拔,有助于写作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助于青年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全民族语文素养的提升贡献应有的力量。

注:本文为国家教育考试科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新高考语文科考查目标和考试内容研究”(课题编号:GJK2017010)阶段性成果.

源自:《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1期

拓展阅读

《人民日报》专访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总结2017高考,展望2018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被誉为“高考终极命题人”。其理念、思想,对高考命题方向和趋势,有重要的指导和判断作用。

2017年高考刚刚结束,今年的高考试题命制有哪些亮点和特色?如何多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全方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考是如何承载为国选人育人的重大使命的?《人民日报》记者专访了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

从这篇专访中,我们可以看到考试中心对今年的哪些高考试题评价颇高。这些评价就是导向,说明这样的命题思路是符合为国选人育人要求的,是会坚持下去的。这对2018年乃至今后的高考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问:2017年高考试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文化味道浓厚。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姜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出发,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无论是服务选才,还是引导教学,高考都应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问:2017年高考充分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覆盖各个学科。具体来说,试题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

2017年高考试题精心萃取思想精华,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展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体悟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语文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全国卷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

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也表达出对他们“如春蚕食叶而不断成长”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数学科试题加强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渗透,强调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传统特色。

全国Ⅱ卷第3题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算法统宗》引入,阐明试题的数学史背景,激发考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全国Ⅰ卷第2题以我国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为原型,设计几何概型以及几何概率计算问题,可以使考生了解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问:2017年高考是如何利用考试这一特殊方式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升考试育人效果的?

2017年高考命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架起试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渗透学科思想方法,学生有兴趣、感受深、易接受,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契合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整体提升了考试的育人效果。

语文注重“以文载道”,如文言文试题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测试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品评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等良好品质;山东卷谢贞聪敏好学、孝敬父母、忠诚正直;江苏卷汪中专心学术、正直友善、笃于亲情;上海卷李大亮宽厚仁爱、智勇双全、忠于职守;天津卷王充恭顺仁爱、好学深思、廉洁清高。

历史学科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古今对照,指引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文综全国Ⅲ卷第40题,通过17世纪郑成功收复和建设台湾这一历史事件,要求考生概括荷兰侵占中国领土的事实和台湾的收复在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意义。通过作答,考生加深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认识,台湾的回归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和文化认同,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

地理试题立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背景材料,使传统文化具体化。文综全国Ⅲ卷1—3题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剪纸为载体,通过人文景观去考查背后蕴含的地理特征、地理过程,最终落脚到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

问:2017年高考试题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产生哪些影响?

2017年高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命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促进学生培养文化探究和创新意识,培育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高考为国选人育人的重大使命。

全国II卷作文“中华名句用用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材料,突出了语文学科育人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该作文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等六句分别来自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并列齐观,包含自强奋发、家国之爱、豁达自信、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社会与家国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试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二三名句,引导考生在亲身使用中感受名句的魅力和活力,体悟转化发展传统的可能性。试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感受文化魅力,思考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历史学科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如全国II卷第41题,以清朝盛世雍正年间、中国近代洋务时期、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三个不同时段的矿业政策为线索,反映出长时段国家历史巨变和求富求强的轨迹,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英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外文化的对话与交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国I卷写作设置了考生教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的情境,要求考生给外国朋友写封邮件告知上课计划,内容包括学习唐诗和了解唐朝的历史。全国II卷写作要求考生给外教写封邮件邀请他参观中国剪纸艺术展。这些情境设置真实,任务要求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又自然融入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外语、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运用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也引导学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2017高考蕴含各科重要命题导向

语文:着眼阅读素养,突出考查传统文化

三类阅读题成必考

“今年语文科目的一大变化,是把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题,实现了全覆盖。”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尤立增说。

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直言:“其实,早在2017年语文考试大纲修订时,这个变化就引起很大反响。有些学校和老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这几年文学类教学有淡化倾向。现在三类题都要考,会迅速扭转语文教学一线因应试而产生的偏差。”

实用类文本阅读

全国卷Ⅰ中展现中国影像发展历程的“央视纪录频道”,全国卷Ⅱ中引导学生关注环保的“垃圾分类”调查。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表示:“这些题目都做到了文字与图表搭配,要求考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搜寻、锁定、分辨和提炼关键信息,从而实现对考生检索、理解、分析、评价等能力的重点考查。”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全国卷Ⅰ中有反映军民团结、民族和谐的小说《天嚣》,全国卷Ⅲ中有呈现平凡温馨生活的散文《我们的裁缝店》。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表示: “命题均关涉思想情感、人物形象、叙事艺术、语言风格等文学阅读的核心要素,在全面检阅考生文学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

论述类文本阅读

全国卷Ⅱ探讨富有历史意义的“青花瓷兴起”,全国卷Ⅲ解读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记忆”。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表示: “一方面承继过往,重点考查对文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另一方面力图作出新的探索,强化对论述方法、论证方式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考查。”

客观题增加14分,书写总量下降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为了进一步拉开试题的区分度,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客观题分值增加了14分,书写总量有所下降,但阅读总量尤其是思维含量并未降低,试卷的整体难度与往年大体持平。

数学:考查理性思维、实际问题应用能力

分步骤得分,着重区分考生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看来,2017年高考数学卷充分发挥了数学的学科思维,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理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作为命题考查的首要任务。

最明显的就是命题时采取分步设问、梯次递进的方式,试题层次感强,便于对考生能力进行区分。

如全国卷Ⅰ第21题第(1)问要求考生求出导函数的零点,进而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在此基础上,第(2)问要求根据函数有两个零点的条件,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层层深入,为考生解答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

加强了社会实际的应用

“2017年数学科高考加强了应用性,密切结合社会实际,突出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如全国卷Ⅰ文科第2题以农作物种植效果为背景,考查用样本估计整体的统计思想方法;理科第12题以大学生创业为背景,考查数列的相关知识;文理科第19题为工厂生产线质量控制问题,考查运用概率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推断的应用意识。

“不分文理科”,中档题较多

在上海和浙江进行的综合改革试点中,首次命制不分文理的数学试卷,关注学生的数学基础及必备的能力要求,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年浙江的数学卷,首先在试卷结构上有所改进,2016年整卷只有20题,今年变成22题,增加了2道选择题。在整体难度上,较好地贯彻了文科起点、理科终点的命题策略。

最容易的题以文科生为起点,最难的题以北大清华理科生为终点。起点低,坡度缓,中档题数量较多,有利于提高试卷的区分度,突出考试的选拔性。

总体来讲,只要教学中坚持课标,基于标准教学,重视核心素养,学生就一定能考好。

——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元济高级中学校长卢明

2017年北京卷试题也体现和引领了课改的方向。

依据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思想,未来高考数学试卷不再进行文理分科,今年北京文理试卷相同试题比例高,有多道小题完全相同,两道大题的立体几何背景相同,问法不同,这既体现了对文理科生的不同要求,也为文理合卷过渡提供了条件。

——北京市教育学院数学系副教授刘春艳

英语:强调传统文化,考查语言应用

“稳中有进”“稳得踏实”“进得鲜明”是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英语学科命题专家对今年英语高考题的评价。

注重考查特定语境下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英语学科命题专家表示:分析2017年高考英语命题的语篇和材料选择、题目类型搭配以及考查要点设置可以发现,各套试卷着力将试卷难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和自主命题省份试卷中所选语篇和材料难度水平呈阶梯式分布,题目类型多样且难易搭配合理,考查要点覆盖面广,各难度层级试题数量比例合适,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能力水平的考生。

建议在2018年的备考中多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对语篇的逻辑关系予以分析,注意理解语篇在意义构成上的各种关系,强调把语法教学放在语境当中。

文综:考查学科思维,强调实践导向

地理:着重考查地理学科思维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地理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对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优选考试内容,突出地理思维考查,使得学科特色得到更加鲜明的体现。

试题在取材上放眼时代大潮,贴近社会现实和考生实际,展示了宽广的命题视野。在设计上,着力考查考生的地理素养,测试考生的学科观念。

今年地理试题的一个特点是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使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

全国Ⅲ卷1—3题、北京卷3—5题、天津卷6—7题,均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载体,考查背后蕴含的地理特征、原理和联系。

思想政治:强调实践导向,将学科概念具象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今年的思政试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背景材料,把文化具象化,体现出鲜明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学科特色,引导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其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历史:注重基础知识考查,选取经典素材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今年的历史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场,以服务选拔为导向,以提高试题质量为要求,试题学科特点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试题通过选取典型素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

例如全国Ⅲ卷40题,通过郑成功收复和建设台湾这一历史事件,使考生加深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认识;全国Ⅰ卷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

理综:激发实践探究,强调“学以致用”

化学:呈现真实问题,强调“学以致用”

教育部考试中心化学命题专家介绍:今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中,运用的实际情境主要有新材料制备、废物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有机新物质和新药物合成、无机化工生产以及新技术能源等。

这些试题均要求学生将基础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解决工业生产问题。

生物:淡化知识考察,重视实践操作

2017年的实验试题对考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这不但有利于高考区分功能的体现,也有利于改善中学教学不重视实验、不重视实际操作,较多关注“背”实验、“记”实验的状况。

题目命制反映了教育改革的方向:生物试题与即将实施的修订后的新课标接轨。尤其重视理性思维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老师今后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为中心,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而不是靠背书与题海战术来进行高三的复习。

物理:增加考核内容

2017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完善考核目标和考查内容,将动量、近代物理等知识列为必考内容。

今年高考物理试题的设计密切联系大纲修订的初衷,通过科学设计试卷蓝图,多角度考查修订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和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完善认知结构,为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学习打好基础。

高考各科都考查考生哪些能力?

语文:全面考察学生阅读“关键能力”

高考语文阅读反映了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全方位考查了阅读的“关键能力”,有效提升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将会促进基础教育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全面培养,从而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数学:考查学生理性思维,创新能力

高考数学把考查逻辑推理能力作为重要任务,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缜密思维、严格推理的能力。

高考数学除体现出较强的选拔功能外,还对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对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均具有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英语:考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高考英语通过深度发掘语篇材料思想内涵,突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人文底蕴的养成。

文综:着重考查学科素养

文科综合注重创新试题设计、挖掘时代主题、构建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想政治、历史学科所独具的思维与分析方法,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 理

注重反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价值取向,将地理学思想方法自然、贴切地融入素材。

精心选择能够更好地承载学科知识、反映学科特色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更好地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历史

更加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过程与方法,如学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程度。

理综:着重考查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

理科综合坚持将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考查渗透到命题全过程。

化学

增加了化学反应图形和性能关联图形的体裁,让学生在获得化学信息的基础上,回归到基本反应原理和物质结构知识中去。

通过延伸基本知识,在培养学生自学和探究精神方面也进行积极探索。

物理

通过将动量和近代物理作为必考内容进行考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有力工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实际现象,理解更深层次问题。

生物

要求学生能够对生物学问题进行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科学表达等;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实验设计、实验结果预测的能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