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粱白洒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2023-03-16 14: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三章:遍仿五窑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后因柴窑不可考,遂以汝、官、哥、定、钧为五大名窑。

  景德镇御窑厂最早在宣德时期即开始仿制哥窑制品,此后由官及民,经明末清初,传承至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即可烧造多个品种的哥釉瓷,并出现了哥釉青花加白、哥釉五彩、哥釉混合装饰等新品种,也为清代御窑厂仿制纹片瓷提供了技术储备。

  仿定大约源自明末清初出现的一种浆胎工艺,康熙时期一方面出现了浆胎和青花结合的品种,另一方面单独的浆胎瓷则发展为仿定,后为御窑厂传承,制品愈加逼真。

  仿汝始见于宣德官窑,仿官则始于雍正时期的御窑厂,据唐英《陶成纪事碑记》,仿汝、仿官均源自内发宋器,仿汝釉分仿铜骨无纹汝釉和仿铜骨鱼子纹汝釉两种;仿官釉又称仿铁骨大观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自官窑烧造成功后,民窑也多有仿制,但效果与官窑相比尚有明显差异。

  仿钧也是雍正御窑厂仿制“内发旧器”的创新之作,据唐英《陶成纪事碑记》,先后烧成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新紫、米色、天蓝、窑变等品种,一般统称为窑变釉。窑变的本意是在高温烧造单色釉时,因偶发原因而变成其他颜色的现象。宋钧最初属于青釉系,因出现天然之窑变而成为特色,逐渐演变为品种。宋代以后的钧窑匠人显然掌握并传承了人为控制窑变的技术,因此当唐英去取法学习后,很快便在景德镇烧制出了仿钧制品。此种人为控制的窑变通过在釉中添加成分、多次上釉、增加烧成遍数等手段,“做”出窑变的斑驳效果,当代一般称之为“花釉”。

  乾隆 仿官釉树桩形笔筒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9.6厘米,口8.5厘米x7厘米,底6.5厘米x6厘米

  本品略成椭圆柱形,按树桩样式制作树瘤、树纹,圈足施酱色护胎釉,通体施粉青色釉,开浅色纹片。

  宋代官窑瓷传世数百年后,普遍出现后开片现象,因此常有官哥不分之说。清代仿宋官瓷器最先以清宫旧藏为样,民间又照官窑制品延仿之,故已非宋官原貌,而更多成为一个品种。

  清代民窑官釉、哥釉之区分,一般来说官釉主要属青釉系,不开片或开浅淡纹片,米黄、酱色、蓝色等釉的开片瓷均可认为是哥釉,哥釉瓷中青釉系制品相对较少;若同为青釉系开片瓷,官釉一般釉质更滋润,开片较浅淡,开片与釉层结合不如哥釉瓷紧密,哥釉瓷则釉质往往更加老辣,开片与釉层结合较好。因此本品应属官釉,或即《陶成纪事碑记》中所谓的铁骨粉青官釉。

  参阅:

  中贸圣佳拍卖,2019年8月16日,Lot1276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乾隆仿官釉树瘤式笔筒

  高11.2厘米

  国营文物商店旧藏

  雍正 仿汝釉葫芦瓶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19厘米,口径3.6厘米,足 径7厘米

  本品成葫芦形,由上下两截圆球形组成,中部收束,过渡圆润,圈足,胎骨略成黄褐色,通体施淡青色釉,略偏蓝色,开细密纹片,当属仿鱼子纹汝釉,在民窑中颇为少见。

  葫芦瓶属明清时期喜闻乐见的器型,清代康熙以后葫芦瓶有多种形制,变化较大,类似两圆相叠的葫芦瓶器型,雍正、乾隆官窑见有一种带如意耳者,另有一类蒜头瓶,也大体与之相类。

  参阅:

  S. Marchant & Son, Recent Acquisitions 2005: Chinese Imperial & Export Porcelain, 2005, p.70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乾隆哥釉蒜头瓶

  高40厘米

  “大清乾隆年制”款

  雍正 黄哥釉撇口荸荠瓶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16.2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6.5厘米

  本品撇口,长颈,圆肩,球腹稍扁,高圈足,足端施酱色护胎釉,通体施酱黄色釉,开黑色纹片。釉质与造型略与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康熙制品相似(见参阅),惟康熙制品颈部较粗长,属典型康熙晚期风格,本品则成常规的撇口荸荠瓶造型,但两者的传承关系仍清晰可见。

  清代哥釉技术较为成熟,可烧制多个品种的哥釉制品,本品釉色接近紫金釉,相对较少见,制作也颇精良,属于清早民窑精品之作。

  参阅:

  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编,盛世风华 大清康熙御窑瓷,北京出版社,2015年,第127页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康熙仿哥釉长颈瓶

  高39厘米

  康熙至雍正 绿哥釉三足炉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6.3厘米,口径11厘米,足距4.8厘米

  关于绿哥釉有两种说法,一种将绿郎窑称为绿哥釉,但绿郎窑已被证明属于铁青釉,而非绿釉,所以称为绿哥釉其实不恰当;另一种即低温绿釉开片的品种,所谓低温绿哥釉。

  目前所见绿哥釉,从表象看主要有三种形态,第一型开片较为浓重,有脏旧感,绿釉薄润,釉色翠绿,本品即是;第二型开片较为细密,纹片多无染色,或染色较轻,有轻微翘起似“苍蝇翅”般的感觉,釉质酥脆,釉色淡绿至翠绿色,如展品47;第三型开片最为细密,纹片多深褐色,釉质紧密,釉色深绿,俗称鱼子绿,如参阅1。

  本品敛口,扁圆腹,圜底露胎,下承三乳足,器型为康雍时期比较典型的三足炉。内壁为青灰釉,外施翠绿色低温釉,映出釉下浓重的开片,但釉面开片并不明显,属前述第一型绿哥釉。与之类似的见有一件故宫博物院所藏绿釉撇口瓶(见参阅2,年代应晚于康熙),同样是翠绿色釉下浓重的开片,与内壁青灰釉开片较为一致。通过对此类器物分析,应是青灰哥釉器在传世较长时间后再次被施绿釉,从而导致绿釉下的开片因岁月侵蚀而染色较重。这一现象与耿宝昌先生所言“后世常有以雍正或乾隆之后的哥釉器,施罩绿釉或再加彩,以充作绿郎窑的”情况颇为相似,可能属于后施绿釉形成的绿哥釉品种。

  参阅:

  1、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瓷器卷 清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10页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雍正鱼子绿釉菊瓣壶

  高9.2厘米,口径7.1厘米,底径7.1厘米

  2、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编,盛世风华 大清康熙御窑瓷,北京出版社,2015年,第142页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康熙绿釉撇口瓶

  高19.8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6.5厘米

  雍正至乾隆 绿哥釉截筒罐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11.8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6.5厘米

  本品器型颇为罕见,型似现代的易拉罐,唇口,束颈,斜肩,直壁,圈足,足端略带酱色,器内及器底为灰哥釉,外壁淡绿色纹片釉,开片有轻微染色,当属前述第二型绿哥釉。

  据《匋雅》载:“近世所称果绿,其色葱翠,有碎冰纹片而无款识,以小坛为多。在当时并非精品,近则身价颇昂。”此类小坛即参阅所示器物,传世颇多见。由此可知此类绿哥釉在清末民国时期亦称果绿,国外则称为“Apple Green”,现多译作苹果绿。

  从成分分析数据看(见附表),这件绿哥釉截筒罐成分与展品14淡绿釉暗刻螭龙攀灵芝纹铺首尊非常接近,都属于铅釉,且呈色剂铜氧化物的含量也相似,故釉色较为接近,由于含有少量钾氧化物,釉质略显酥脆。至于绿釉出现的开片则主要是因其下层哥釉开片的应力所致。

  参阅:

  杨静荣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颜色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17页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雍正绿哥釉罐

  高23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0.5厘米

  附表:本品釉质成分分析数据

  

所测氧化物

  Si

  Al

  Ca

  Mg

  K

  Na

  S

  Ti

  Fe

  Mn

  Cu

  Pb

  其他

  百分比含量

  46.465

  4.369

  0.205

  0.807

  0.948

  1.763

  5.667

  0.000

  0.082

  0.012

  0.429

  39.194

  0.060

  康熙 仿定暗刻螭龙攀灵芝纹纸槌瓶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15.8厘米,口径3.7厘米,足径6.5厘米

  本品胎体厚重,极具压手感,浆胎,直颈,斜肩硬折,直壁微弧,胫部硬折收,高圈足,圈足内复起一圈,略似双圈足,十分特殊。颈部中间饰两道弦纹,下部饰一略高起的宽带,口部刻卷草纹,其下双层如意纹,颈下蕉叶纹,肩部如意纹,腹部螭龙攀灵芝纹,胫部复刻卷草纹,装饰层次极为繁缛,外施透明釉,总体呈牙黄色,淡黄开片隐隐,较好地再现了定窑制品的釉色特征。

  本品造型挺拔,线条利落,方起方折,是对康熙造型和工艺硬朗特征的极佳诠释,哪怕与稍后雍正御窑相似器型比较,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见参阅)。另一方面,器型的硬朗又不影响细部纹饰的精雕细琢,所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是也,乃当时工匠的精心之作。

  参阅: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瓷器卷 清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03页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雍正炉钧釉纸槌瓶

  高16厘米,口径3.7厘米,足径7.4厘米

  “雍正年制”款

  乾隆 仿定里外模印洋花海水龙纹盘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4.5厘米,口径18.2厘米,足径11.8厘米

  本品浆胎,敞口,弧壁,圈足,内心模印海水立龙纹,外壁模印缠枝洋花纹,施透明釉,总体呈牙白色,有较大开片。

  该器仿制定窑风格,内壁纹饰颇有宋代定窑遗韵(见参阅1),外壁缠枝洋花纹则清代风格明显,为一件仿古而又创新之作。近年所见与之相同的器物见参阅2。

  参阅:

  1、故宫博物院编,定窑瓷器,故宫出版社,第180页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北宋白釉暗刻蟠螭纹盘

  高3.3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5.2厘米

  2、中国嘉德拍卖,2017年3月31日,Lot4513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清早期浆胎仿定釉模印缠枝莲云龙纹盘

  口径18.7厘米

  乾隆 仿钧釉梅瓶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19.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6.5厘米

  清代景德镇窑仿钧釉始于雍正七年,是年三月,唐英派御窑厂厂署幕友吴尧圃去钧州调查钧窑器的烧造方法,“搜物探书寻故老”,同年七月即有仿造钧窑瓷器的记载,可见这次调查是成功的。自此仿钧釉成为景德镇御窑厂的一个重要品种,随后民窑也开始烧造仿钧釉瓷,俗称窑变釉。

  本品唇口,短颈,圆肩,腹下渐收,胫部略外张,圈足,通体施窑变釉,红色为主,局部有紫色斑纹,釉面开细小纹片,口部有脱口现象,外底刷不均匀的酱褐色护胎釉。

  这件梅瓶具有典型的乾隆特征,且从器型、釉水和底釉看颇有官气,如底部刻款,几可与官窑媲美,非一般民窑制品可以比拟。

  参阅:

  林业强主编,机暇清赏 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7年,第224页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乾隆窑变釉梅瓶

  高34.8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12厘米

  “大清乾隆年制”款

  乾隆 仿钧釉椭圆贯耳瓶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23厘米,口径8.7厘米x7.3厘米,底径9厘米x7厘米

  本品椭圆形,直口,颈部微敛,溜肩,圆腹,束胫,圈足,颈部两侧饰一对贯耳,通体施窑变釉,红色为主,口沿、贯耳呈月白色,颈部及耳侧蓝色条纹流淌明显,底部施米黄色护胎釉,整体釉光淋漓,气韵生动。

  清代御窑窑变釉贯耳瓶多为长方倭角形(见参阅),从乾隆朝起这一品种作为大运瓷器一直烧造至清末宣统时期。所见其他品种贯耳瓶也以四方形为多见,此类椭圆式则较为少见,别有趣味。

  参阅:

  周丽丽编,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 清代雍正-宣统官窑瓷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72页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乾隆窑变釉杏元贯耳瓶

  高30厘米

  “大清乾隆年制”款

  第四章:斑斓出新

  景德镇窑清早期颜色釉的烧造,最先以仿传统的高、低温单色釉为主,雍正后开始陆续创新了窑变釉、结晶釉、混色釉、仿生釉等,极大地拓展了清代颜色釉的体系,而这些斑斓出新的后起品种,则是清代对景德镇窑颜色釉发展的新贡献,由此确立了景德镇当代颜色釉瓷器的基本体系。

  如果说单色釉是以颜色装饰为主的话,那么结晶釉就是在颜色装饰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新的颜色-纹理装饰。由于结晶釉所使用的釉中具有结晶成分,使得釉在瓷器烧成过程中析出结晶,犹如寒冬的窗户结出窗花一般,产生炫目的点、斑、条纹,与基础釉共同对瓷器进行装饰。我国原始的结晶釉有茶叶末、铁锈花等,是伴随黑釉、酱釉的烧造而天然产生的,而宋代建窑兔毫盏、鹧鸪斑等的烧造和流行,则标志着窑工已经能够人为控制不同效果的结晶,市场也已经接受结晶釉装饰这一审美新事物。景德镇结晶釉的烧造主要有茶叶末和铁锈花釉,创烧于雍正时期。

  混色釉是通过将几种颜色相混合而产生的装饰效果。炉钧釉是雍正时仿制宜均、石湾一类效果而创烧的低温颜色釉新品种,炉钧釉虽然有时也如茶叶末般不同颜色流淌交融,产生羽毛、圆晕等特殊的纹理装饰,但实际上更多是所施多种颜色的相互混合,并未产生化学反应,与结晶釉烧成机理并不相同。

  绞釉也是一种较为高级的混色釉技术,最先创烧于金元时期的磁州窑系,景德镇窑的绞釉制品则大约出现在乾隆时期,通过蘸、淋等特殊施釉工艺,将几种颜色交融混合的釉水施于器表,达到一种奇幻的装饰效果。

  相对简单的混色釉技术还有通过将不同颜色按区域喷、涂、绘在器表进行装饰的方法,如虎皮三彩、桃花洞等,除低温釉彩外也有一些高温釉按此法装饰的制品传世,非常稀少。

  在混色釉技术的基础上加以衍生,雍正、乾隆时期又大为流行仿生釉,所谓仿生釉是仿制自然事物纹理的一种施釉工艺,与仿生器型的塑造相结合,则往往给人一种以假乱真的体验冲击感。其中大量仿生釉都采用了混色技术,连喷带绘,有的甚至直接绘制而成,实际上已经属于彩绘瓷了,如仿石釉、仿木釉、仿古铜釉等。

  乾隆 茶叶末釉小梅瓶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8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2.9厘米

  清代茶叶末釉瓷器的烧造按《景德镇陶录》之说当始于康熙二十年的臧窑,但目前所见传世实物均早不过雍正时期。清宫档案中御窑茶叶末釉制品被称为厂官釉,尚细分为花厂官釉、黄厂官釉、绿厂官釉等品种。民间则统称为茶叶末釉,视釉色肌理不同又有新橘、鳖裙、蟹甲、鼻烟、茶尾等称谓,不必一一讲究考证。

  该梅瓶唇口,直颈,圆肩,腹下渐收,胫部略撇出,圈足。尺寸细巧,盈手可握,修长的颈部较有时代特色。整体墨绿的地色上黄绿色结晶斑纹成疏密不等分布,似有雨淋墙的流淌之美,十分耐看。

  玫茵堂藏有一件尺寸形制相似的制品,但总体釉色偏黄,结晶斑为星点状,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

  参阅:

  Regina Krahl,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 Volume Two, Azimuth Editions, 1994, p.261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十八世纪中期茶叶末釉小梅瓶

  高6.3厘米

  乾隆 茶叶末釉墨床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2.5厘米,长9厘米,宽3.5厘米

  该墨床成长方卷几形,顶面平坦,两侧圆弧形向内卷曲成卷足。卷足端及底部以六个支钉支烧而成,并经打磨平整。通体施茶叶末釉,深褐色地子上满是黄绿相掺的结晶斑纹,层层叠叠,恰似洒了一层细碎的茶叶末子,烧成效果恰到好处。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颇为相似的制品,呈色褐绿,可资比较。

  参阅:

  武斌等主编,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 瓷器卷 下,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第103页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乾隆茶叶末釉墨床

  长10厘米

  “成化年制”款

  乾隆 铁锈花釉小梅瓶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10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3.5厘米

  铁锈花釉也是一种仿古结晶釉品种,宋金时期北方民窑即多有铁锈花装饰的器物。该品种以含铁量较高的结晶釉高温烧制而成,制品具有紫金釉般光亮的质感,同时釉面呈现褐色斑纹或斑点,如同铁锈,故而得名。诚如《匋雅》所言:“紫褐色釉,满现星点,灿烂发亮,其光如铁”。

  本品器型亦为小型梅瓶,唇口,短颈,圆肩,腹下渐收,胫部略撇出,圈足,造型总体较为宽博。施以亮丽的铁锈花釉,发色紫红,黑褐色斑点如雪花般零星飘落,颇有铜器小件的质感。玫茵堂藏有一件类似的铁锈花釉小梅瓶,但釉色及铁锈斑又是另一种韵味。

  参阅:

  Regina Krahl,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 Volume Two, Azimuth Editions, 1994, p.261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十八世纪中期铁锈花釉小梅瓶

  高7.1厘米

  雍正至乾隆 高粱红釉小弦纹瓶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14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5.6厘米

  来源:

  苏州文物商店拍卖

  炉钧釉为雍正时仿宜均而创新的品种,属于低温混色釉,《南窑笔记》载:“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据此一般依炉钧有无红点分为两类,有红点或红色斑纹者称荤炉钧,或称高粱红,常见于雍正时期,无红点则称素炉钧。

  本品宽唇口,长颈,圆肩,球腹,圈足,颈部、腹部饰弦纹多条,故称弦纹瓶,为雍正官窑创制的新器型。通体施炉钧釉,蓝色和紫红色条纹竞相奔流,如斑似苔,属于高粱红品种,当为雍正至乾隆早期制品。与之相似的亦见有官窑制品(见参阅1)。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幅郎世宁所绘聚瑞图,其插花的瓶子即为此种形制(见参阅2)。

  参阅:

  1、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瓷器卷 清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02页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雍正炉钧釉弦纹瓶

  高30.4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18.1厘米

  “雍正年制”款

  2、上海博物馆藏郎世宁《聚瑞图》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乾隆 炉钧釉梅瓶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15厘米,口径2.5厘米,足径5厘米

  本品唇口,细颈,斜肩,腹下渐收,胫部外撇,圈足,为乾隆时期稍微瘦削的梅瓶样式,通体施炉钧釉,颜色鲜明,流淌略成羽毛纹。

  乾隆时期民窑炉钧釉烧造器型颇多,多为把玩类小件和案头陈设器,近年颇受藏家追捧。类似官窑制品见保利《大朴尚简》展览中的展品。

  参阅:

  大朴尚简 明清单色釉瓷器菁华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8年,第264页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乾隆炉钧釉梅瓶

  高33.8厘米

  “大清乾隆年制”款

  顺治至康熙 外虎皮三彩内瓜皮绿釉模印龙纹盘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3.8厘米,直径17.3厘米,足径10.5厘米

  该盘撇口,弧壁,圈足,足端平切,内心模印四爪龙纹,围绕六菱花形及水波纹一周,内壁模印两组前后追赶火珠的龙纹,施瓜皮绿釉,外壁施虎皮三彩,底部施绿釉。内外彩釉均在素胎上施就,并二次低温烧成。

  该器龙纹额部鬃毛前飘,具有典型的顺治龙纹特征,类似用模印表现的龙纹在明末清初瓷器上多有出现(见参阅1)。另一方面,外壁所施虎皮三彩,各斑块之间的叠压关系较康熙成熟的虎皮三彩略显原始,这也有助于判断该品是虎皮三彩初创期的制品。

  此种装饰组合的器物颇为少见,目前所见仅此一种瓷盘传世,完全相同的制品尚见于巴特勒家族藏品(见参阅2),当为同批生产的制品。

  参阅:

  1、Stephen Little, Chinese Ceramics of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1620-1683,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1984, p.108 and Color Fig.5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明末清初白釉模印龙纹碗

  口径7.4厘米

  2、Michael Butler, Margaret Medley and Stephen Little,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orcelain from the Butler Family Collection, Art Services International, Alexandria, Virginia, 1990, p.129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顺治素三彩绿龙盘

  口径17.5厘米

  乾隆 仿木釉墩式碗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4.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9.8厘米

  该碗撇口、墩式、玉璧底,碗内、外壁及底部以浓淡不同的赭色满绘木纹,底部以支钉支烧而成。木纹表现非常逼真,纹理、年轮、结疤栩栩如生,体现了清中期仿生瓷的非凡技艺。

  此类木纹碗的造型仿自西藏地区的“扎卜扎雅”碗,实际即一种用瘿木制成的碗。纯木质的扎卜扎雅碗用于喝奶茶(见参阅1),内壁包金、银的用于喝青稞酒。瓷质仿扎卜扎雅碗创制于雍正官窑,此后官、民窑都有制作,仿木釉遂成为一个品种。

  传世所见仿木釉墩式碗常见内壁仿木釉和金釉两种,本展品即为仿纯木质的扎卜扎雅碗,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相似的官窑制品(见参阅2)。

  参阅:

  1、清 扎卜扎雅木雕碗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故宫博物院藏品,文物号:故00123720

  2、武斌等主编,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 瓷器卷 下,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第195页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乾隆 仿木釉墩式碗

  高4.5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9.2厘米

  清中期 仿石釉大荸荠瓶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26.2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12厘米

  仿石釉也是雍正以后出现的仿生瓷品种,传世所见仿石釉的工艺较为多样,有高温釉仿石釉、素胎绞胎仿石釉、低温仿石釉及彩绘仿石釉等。

  本品撇口,长颈,圆肩,扁圆腹,圈足,底层施高温透明釉,可见釉下有浅淡的青花线描痕迹,外施低温仿石釉,可能采用了将不同色阶的酱黄色彩料涂淋在器身的方法施釉而成。其釉下青花纹饰基本已被仿石釉所覆盖,并未起到装饰效果,故推测此釉可能是在高温烧成不太理想的瓷器上所采取的补救性措施。无论如何,由此造就了内青花外仿石釉的特殊品种。

  与该品近乎相同的仿石釉装饰器物见有一件琮式瓶。

  参阅: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编,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明清彩瓷与颜色釉,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328页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乾隆仿石釉琮式瓶

  高29厘米,口径7.9厘米,足径11.7厘米

  乾隆 绞釉小胆瓶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下)

  尺寸:高10.5厘米,口径1厘米,足径2.5厘米

  绞釉是在金元时期出现在磁州窑系的一种特殊施釉工艺,传世品非常稀少,也有将其解释为绞护胎釉。大约在乾隆时期景德镇也出现了绞釉工艺,可能是仿磁州窑系绞釉,也有可能是模仿绞胎料器的效果。

  本品为经典的胆瓶造型,细颈,溜肩,球腹,圈足,通体施红、蓝、白三色相间的绞釉,如流云,似烟霞,叫人莫可名状,叹为观止。

  传世所见绞釉制品尺寸普遍较小,工艺上应该是先将多种色釉在容器中绞出纹理,然后通过浸釉法施釉,使釉层粘附于器物表面,细巧的器型就更容易控制上釉效果。另有同色相釉绞釉制品(见参阅),原理其实是一样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