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东岸镇宝山黎氏族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州李氏 高州东岸镇宝山黎氏族谱

高州东岸镇宝山黎氏族谱

2024-07-14 19: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高州东岸镇宝山黎氏族谱

——明代狼兵营寨平铺营黎氏家族的探讨

早前,我根据“孔夫子旧书网”上出售1987年版《高州宝山黎氏族谱》的截图内容,在《高州的范、熊、黎、吴之宗族》一文认为宝山黎氏或为瑶兵、或为狼兵。近日购回此书, 发现全书没有提供更进一步的内容,于是本文将根据其他族谱和地方志资料来详细分析探讨。

1987年版的《高州宝山黎氏族谱》辑录了1942年版族谱中12世黎秀垣撰写的序言,记载东岸镇宝山黎氏的来源说:

太始祖待举公由赣入粤,籍居新会,于兹有年矣。当时麟定之振振,蔚为巨族螽斯之蛰蛰,散处四方或派衍至数十传之久,或迁徙有千里之遥。即我九世满堂祖由新会而迁于电城,至我十六世胜夫公又由电城而迁于茂北,则世久远矣,年湮矣。

在族谱《祖述篇》介绍的宝山黎氏一世祖黎胜夫之前的世系情况如下 :

始太祖待举公。公讳鹏,字均则,号待举,生六子。原籍江西省赣州府雩都县水头里。宋孝宗隆兴二年甲申举贤良科进士,历士翰林学士,因谏章承旨,谪广州路学正,览见古冈(州)山水奇秀,籍居都会里。

二世祖献臣公,讳献臣,字忠卿,号淮南,生孝宗乾道七年辛卯月十四日未时,光宗旨绍熙四年癸丑赐三礼进士,授中顺大夫。历仕南州、雷州、惠州刺史,官至中宪大夫。

三世祖泮源公,讳庠,字文学,号泮源,官授国子监学正,生宋宁宗嘉泰七年辛酉。

四世祖秀实公,讳秀实,字叔茂,号右冈,官授国子监学正,生宋理宗绍定五年壬辰。

五世祖乐松公,讳丁翁,字继先,号乐松,官任武昌府通判,生宋理宗景定二年辛酉。

六世祖少甫公,讳仲立,字少甫,元处士,生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甲午。

七世祖鲁庵公,讳佑,字以辅,号鲁庵,元官授学正,,生元英宗至治三年癸亥。

八世祖彦文公,讳鼎,字彦文,元儒生,生元顺帝至正十一年甲午。葬电白文明塘。

九世祖满堂公,讳丰,字满堂,明处士,生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壬戌,因避世险同母张氏来至电白,居于附城。

十世祖继尧公,讳继尧,字述祖,明禀生,官授司训,生明成祖永乐十二年甲午。

十一世祖昭明公,讳昭明,字允甫,明儒生,生明英宗正统元年丙辰。

十二世祖启基公,讳启基,号开先,明儒生,生明宪宗成化五年己丑。

十三世祖垂裕公,讳垂裕,字光前,以猎为生,生明武宗正德元年丙寅。

十四世祖正发公,讳正发,字宏初,以渔为业,生明世宗嘉靖二十年辛丑。

十五世祖承启公,讳承启,字毓茂,号作成,官授军功营总,生明穆宗隆庆元年丁卯。

黎待举是两广众多黎氏宗族奉祀的太始祖。到了2006年重新出版的《高州宝山黎氏族谱》,出现了太始祖到黎胜夫之间多代祖先名讳的改变。新版族谱部分世系如下图(见“世界黎氏网”《广东高州〈高州宝山黎氏族谱〉出版》一文):

我在“世界黎氏网”也找到两支电城黎氏世系的记载,不过与宝山黎氏世系不同,无法进行对照。根据2006年族谱记载电城黎氏一支是来自于恩平,于是我我又在“世界黎氏网”找到《粵西黎氏君瑞祖世系简表》、《黎氏通谱•黎氏族系•北正黎裔孙世系(二)之二》的文章,里面记载了1998年12月黎健明主编的《恩平黎氏族谱》从黎序(命和)到胜夫公世系的情况:

待举→献臣→序(命和)→君瑞→以敬(长子)→大荣(次子黎大华讳万七,迁居古宠。三子黎大善讳万八,居阳春县塘潮。四子黎大宗,又名大英,讳万九,迁居新兴县。)→景云→思忠→道静→琛明→日升(迁居广东电白县) →晃→应壁→维祯→承启→胜夫→彰廷→现南→禹翘

君瑞→以贤(次子)→千五(长子,裔居阳春县、阳江县) 、千七(次子,裔居阳春县、云浮县)。

(注:《粵西黎氏君瑞祖世系简表》一文记载“献臣→泮源公→秀实→乐松→少甫”成为迁居信宜的另一支系,泮源是命和的兄弟,2006年族谱对1984年版此世系做了修改。)

黎君瑞,讳清,南宋宁宗时(1195年至1225年在位)举贤良科官,授谏议大夫,祥兴元年(1278年)由新会县迁居恩平县仕洞凯岗村,再迁阳春县顺阳都山口洞那楼寨。寿89岁,葬于阳春县南厢都南。

黎以敬,原居阳春县塘潮,族名百八,贡生,任汉阳府汉阳县儒学教谕,以曾孙黎常追赠资政大夫,葬阳春县西河堡西山岭沙田寨。

黎大荣讳万六,由阳春县回迁恩平县仕洞凯岗村,追赠文林郎、资政大夫。

黎景云,原居恩平县仕洞凯岗村,生当乱世,留心典籍,蒿目时艰。1355年,疍户(水上船家)何均被杀,吴元良(罗定谱记为吴允良)自称元帅,占据州城及阳春县。公乃迁居金堡大塘营,雅重诗文,不惜重金,延师讲授,教子成名。

黎思忠公裔居恩平县平石镇大松岭村、东安镇牛荷村。

黎日升(1450—1521年在世),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丙寅至1521年辛已)进士。

《恩平黎氏族谱》和2006年《高州宝山黎氏族谱》有关黎胜夫的世系相同,是双方的互动,还是某单方面的记录,或者是双方单独的记录并可相互印证,暂时没有资料,本来这可以作为一面的重要论据。

恩平黎氏早期迁徙频繁,从部分名讳的郎名(万六、万七、千五、千七、百八等)特征上看,他们早期应该是瑶人的身份,由于瑶人“刀耕火种”的生产习惯,所以居住地变动大不足为奇。相关的证据还有,我之前看到电城黎日升进士这支家族的口传历史记忆中,其先祖原来居住在恩平,在一次盗匪的抢劫中,主人所养的狗救了先祖的性命。我认为,有关黎氏先祖为狗救命的传说,与南方许多类似与狗相关的、甚至导致不食狗习俗的故事一样,抑或是一种民族文化上的隐喻,它是古代南方瑶人以盘瓠(狗头人身)为祖先的传说而演变出来的。

然而恩平、高州宝山黎氏族谱,却对黎日升的记载存在明显的错误,即光绪《电白县志》记载的黎日升(字云章)是康熙庚戌进士,而不是明朝正德年间的进士,以致我对恩平、高州族谱记载的这个世系的可信性产生怀疑。同时,《高州宝山黎氏族谱》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厘清宝山黎氏的真正来源。

一、关于黎胜夫的百户职官问题。

我推测1987年版《高州宝山黎氏族谱》中有关黎胜夫的核心内容应该来自于1942版族谱记载:

(1)《重修族谱序》

溯我黎氏自待举祖由赣入粤,已历十五世,传至我胜夫公因茂邑猺人蠢动,我祖受命征剿,率子同往,驻兵于平铺营,我公则为猺人所害,故落籍于此,即我宝山黎氏开基之始祖也。后世子孙蕃衍,支分派盛,传至十二世振西、秀垣、惠生,十三世孙丽波,十四世孙桂生等,始创编制族谱,以纪往事而述来兹,迄今已历四十余年矣。

……

公元一九八四年岁次甲子仲冬月中浣,十三世孙其彪谨序

(2)《系统图小序》

胜夫公,讳经常,号胜夫,承袭父职,明嘉靖升授神电卫百户。因茂邑猺人蠢动,公受命征剿,率子同往,驻兵于平铺营,即今之平铺村。而公为猺人所害,故落籍于此。

彰廷公,明隆庆军功拨授平铺营总府,继平猺寇,受命坐镇。

现岗公,明万历恩荫补授平铺营总府。妣贤氏,生二子。

舜翘公,号起华,清授登仕郎。禹翘公,号起清,清授登仕郎。

(3)《家传编》

一世祖胜夫公传。公讳经常,号胜夫,乃承启公之子,宏初公之孙。头如斗大,志若天高。当时笔砚无功,文章难云华国,弓刀稔熟,武烈克许靖边,且能究四十六诀之精,操作三十二图之要,爰是名登军籍,六均著将略之勋,掌握兵符,五花载戎之驾。遂乃由电而达茂,立帜而住营,两军交锋,俨比项羽之百胜,一诚有感,未逮诸葛之七纵而七擒。无何天不如愿,人遂不生,祖忽逝矣,功未成焉。所喜二世祖考继公之志,平猺之寇,落籍而居,结庐而处,先德籍以表扬,后昆叨其庇荫,盖公非为子弟梯荣,实为君国备器。综而述之,是二公者美而彰焉,盛会而传焉者矣。

整个明朝实行三种兵役制度:世兵制、募兵制和征兵制。明初没有募兵制和征兵制,只有卫所的世兵制(即世代当兵的制度)。明中期以后,由于大批屯田被豪右、将校侵占,商屯亦因“开中法”遭破坏而废弛,军卒生活无着而大批逃亡,卫所制逐渐崩溃。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京军覆没。为保卫京师,朝廷派官四出募兵以应急,大规模推行募兵制,募兵逐渐成为军队主力。大凡战斗力较强的军队都由招募而来,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戚家军”,俞大猷之“俞家军”等。明初、中期的世兵制建立在严格户籍制度下所划分的民籍、军籍、匠籍,且三种户籍分别隶属不同系统管辖,即民籍由户部负责管辖,军籍则隶属于兵部统领,而匠籍则归工部管理,之间较难逾越(由于民籍拥有较高等级的权力地位如考科举等,脱离军籍的操作其实不少),即使的募兵制盛行,户籍制度也仍未改变。从1987年版黎氏族谱上看,黎胜夫以上除了父亲承启公为军籍,其余都没有在军队任职的记录,甚至其曾祖、祖父还是“以猎为生”、“以渔为业”。至2006年版则曾祖、祖父名讳也已不同,但所谓进士黎日升始由恩平迁徙电城后,族谱所说黎胜夫“爰是名登军籍,六均著将略之勋,掌握兵符,五花载戎之驾”,讲的就是由于黎胜夫熟习武功、兵法,由民籍转为百户职官这种世兵制中的军籍身份的情况,并不符合明代的国家制度,以及社会发展的大势,难免令人置疑。如果是募兵制而当兵,同样也无资格任世兵制下的百户职官,无法像平铺营黎氏那样几代世袭“总府”官。另外还要面临另一个质疑,即明代军籍内的人员都是去到异地服役,不可能留在本地, 这是明王朝为了防止在本地服役容易构乱而采取的措施。本地民籍之民,则是明朝万历《高州府志》记载有乡夫、民壮、铺兵等非军队的徭役,且不属于卫所之官兵。当然本地的瑶人也有在政府承认下建立的瑶兵,还有广西调遣过来的狼兵,它都不属于正式体制内的军队,至于黎胜夫是否属于这种瑶兵(如果按族谱记载分析,他们的来源是瑶人),也曾经是我的一个选项。

二、有关平铺营。

在地方志当中,平铺营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是一个狼兵的营寨,而不是千户所下的百户所性质,明朝万历《高州府志》“戎备”卷有记载:

茂名之营曰热水,县东一百里,狼兵乡夫二十五名;曰平铺,狼兵五十名;曰沙田,县东六十里,狼兵乡夫二十五名。

那么收集了更早期茂名县狼兵史料的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猺獞”卷中则有“平圃”狼寨的记载:

狼獞者,高州府所属州县先年节议招取广西耕守狼兵,共一百三十一村寮,兵一千七百六十三名;獞九寨,兵二百二十名。

茂名狼二十七寨,招主三名,领兵八百三十九名。石壁寨,兵三十二名;东岸寨,兵二十名;李观二寨,兵八十二名;白鹤寨,兵二十名;平圃寨,兵二十名;大双寨,兵五十一名;甘竹寨,兵三十一名;黎垌寨,兵二十名;马子寨,兵三十一名;井埇(chōng)寨,兵二十名;牛皮寨,兵三十一名;大朝寨,兵五名;以上招主一名。潘龙寨,兵三十二名;平眠寨,兵十一名;高岭寨,兵二十一名;黄岭寨,兵十名;金坑寨,兵十四名;以上招主一名。双花二寨,兵一百零三名;黄塘寨,兵五十一名;周垌寨,兵五十一名;清湖寨,兵五十名;以上招主一名。大乪(náng方言,中国广东一带对弯曲的河流之称)寨,兵二十一名;冼坑寨,兵十名;大屯寨,兵四十一名;、竹□(氵+朗)寨,俱兵十名;水坑寨,兵五十一名。

獞七寨,招主二名,领兵约八十五名。桐油寨,兵十三名;永安寨,兵十一名;以上招主一名。博马寨,兵十六名;张村寨,兵十一名;东瓜寨,兵十一名;冯村寨,兵十二名;观珠寨,兵十名;以上招主一名。

与这个平圃寨并列的,是同一招主(注:去广西西部招募狼兵过来,并负有一定管理责任的本地人)管理下的石壁寨、东岸寨、大双寨、甘竹寨、黎垌寨、大朝寨等地方,都分布于今日之高州东岸镇,因此平圃寨也位于东岸镇是没有问题的。而水库淹没前,平铺村就位于东岸镇(原大潮镇)。因此我判断平圃寨就是日后的也是狼兵驻守的平铺营,无论是之前的平圃寨,还是后来的平铺营,地方志记载都是狼兵驻守的营寨,而不是神电卫下面的百户所,从这个角度上说,黎胜夫为神电卫百户的说法难以成立。况且征调狼兵到来主要的目的就是剿抚瑶人,明万历《高州府志》“戎备”记载“我明景泰之季,徭贼猖獗,调狼以剿之”,与黎氏族谱记载的“平猺寇,受命坐镇”的军事行动相符。

三、总府是什么官。

至于族谱中记载的“总府”职官名称,过往我未见。查阅资料,有见介绍成都的总府街,说它是因明代“总府”得名。明朝时,在此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统称“三司”。“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为全省最高军事长官的官府。“都司”亦称“总府”,皆为尊称,街的得名来源于此。

另外一篇介绍明代浙江今日江山县地方始建武官衙门“浙闽兵站”的文章,里面也说到“浙闽枫岭营总府是见证廿八都军事历史的地方,当地人称为武官衙门。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清政府为巩固边疆局势,由浙江省和福建省共同组建浙闽枫岭营总府,以管理当地的边疆军事事务。”还有明代梧州“三总府”指的是它包含全国第一个两广总督府,以及总兵府和总镇府,显然“总府”指的各地区、军卫、营寨等总衙门的意思,但是亦无此专设之职官名称。至于黎胜夫及其子孙作为平铺营的“总府”,可能是指其作为附近各个营寨的总营寨之意吧。

四、小结

《高州宝山黎氏族谱》的1942年之前记录族人的原始资料,已经无迹可寻,我相信既然记录了从黎胜夫开始的如此完备的世系,应该原来保存着简单的原始资料,以及族人世代口述相传的历史记忆。至1987年族谱更为完备,即“谱编十门”。

从上面三个问题的探讨之后,我认为宝山黎氏应该是狼兵身份(我过往有关狼兵的探讨十分丰富,不再复述),他们是由电白电城调遣过来的卫所官兵可能性不大,两者管理体系、民族身份、管治地区截然不同;再者,我过去分析电城黎氏原是瑶人的身份,所以宝山黎氏原来可能是瑶兵的想法,鉴于其他地方存在类似的现象,即以民、瑶等身份之人员冒入狼兵,以获耕狼田、逃避徭役的现象是存在的,故而有值得深入探讨的空间。至于族谱所称黎胜夫为“百户”职官的说法,我认为由于黎胜夫作为狼兵或瑶人的头领,具有小土司的性质,是有被称为“土百户”的可能性,正如茂名县狼兵头领韦氏在族谱称之为“千户侯”的类似情形。元、明、清代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土官的任命,就有诸如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土县丞、土巡检、土千户、土酋吏、土千夫长等职类。

我们本地方在明代,民族情况错综复杂,到后来逐渐都给同化,其中之演变并没有太多的资料记录。今日我们仍然能够从一些姓氏族谱和地方志资料中,找到的一点点痕迹,已属幸运。

2021年10月21日,茂名之桐庐

历史 人文

© 本文版权归 小宝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