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课程《舞蹈鉴赏》教学大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目标是什么内容 公共艺术课程《舞蹈鉴赏》教学大纲

公共艺术课程《舞蹈鉴赏》教学大纲

2024-07-02 17: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课程代码:T05040

课程名称:舞蹈鉴赏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选修课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全校本、专科专业

开课单位:艺术学院

总学时数:32      (理论教学学时:32   其他教学学时:0)

学分:2

一、   课程教学目的、主要任务及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一)课程主要目的、主要任务

《舞蹈鉴赏》是现代大学生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以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舞蹈鉴赏能力为目的的一门通识教育限定性选修课程。本课程以舞蹈的基本常识、中外舞蹈简史为主要内容,以对舞蹈艺术的赏析为主要形式,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专业性的舞蹈知识,掌握古今中外舞蹈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每个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舞蹈作品的欣赏与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舞蹈,认识舞蹈,初步知道什么是舞蹈、舞蹈的种类及特点是什么;理解舞蹈的萌芽、形成、起源与发展,理解简单的舞蹈知识及相关术语;掌握如何去欣赏舞蹈、如何分析舞蹈作品,掌握赏析舞蹈的基本技巧,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能认识舞蹈在艺术门类中的地位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从而提升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1.知识目标

(1)舞蹈的历史发展脉络;

(2)舞蹈的种类及风格;

(3)舞蹈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思想。

2.能力目标

(1) 理解舞蹈的发展历程及相关学术用语;

(2) 具有分辨不同舞蹈种类的能力;

(3) 具有鉴赏舞蹈、分析舞蹈艺术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通过对舞蹈历史的讲授,培养学生具有热爱艺术、感知艺术、享受艺术的意识。

(2)通过对不同种类舞蹈的赏析,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体会艺术、热爱生命的精神。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第一章 舞蹈概述

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舞蹈的原则

第三节 舞蹈审美关系的形成

教学目标:了解舞蹈的起源是什么,理解舞蹈有哪些原则和特征,掌握舞蹈审美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教学要求:使学生知道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艺术学习舞蹈的热情,掌握舞蹈的形式和规则。

重点:舞蹈的律动性、情感性和时空性三个原则。

难点:舞蹈的审美关系。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赏析法、讨论法。

第二章 舞蹈的种类与形式

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舞蹈形式分类的意义、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舞蹈的种类及舞蹈的表演形式

教学目标:了解舞蹈通常有哪些种类,其分类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理解舞蹈不同分类的意义是什么;掌握舞蹈具体有哪些表演形式。

教学要求:通过舞蹈分类方法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舞蹈的主要种类有古典舞、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国际标准舞等,同时能理解这样划分的意义,掌握舞蹈在艺术门类中的地位和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基本区别。

重点:对不同种类的舞蹈形式有基本的辨别和区分能力。

难点:舞蹈的表演形式。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赏析法、讨论法。

第三章 解析舞蹈审美

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舞蹈美的基本性质、主要特征

第二节 舞蹈美的主客观条件

第三节 舞蹈的欣赏方法和内容

教学目标:了解舞蹈的审美方法,理解舞蹈基本特征,掌握鉴赏舞蹈的形式和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分析舞蹈的基本特征、性质和欣赏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舞蹈的特征和性质,分析舞蹈美的主客观条件。

重点:舞蹈美的表现形式和鉴赏方法。

难点:分析经典舞蹈的表现形式及风格。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赏析法、讨论法。

第四章 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

学时:(课堂讲授6学时)

第一节 民族舞的分布与特点

第二节 民族舞蹈的审美特点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族舞的发展概况,理解不同民族之间舞蹈多样化的原因,掌握中国民族舞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教学要求:通过讲授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的基本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族舞的多样性,理解民族民间舞独特的艺术效果,同时能分析和判断不同民族其舞蹈的特征和风格。

重点:鉴赏《鄂尔多斯》、《盅碗舞》、《长鼓舞》、《奔腾》、《残春》、《黄土黄》、《母亲》、《蒙古人》、《东方红》等不同民族的代表性舞蹈片段。

难点:多范围的发掘中国民族舞的特色和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赏析法。

第五章 特色鲜明的中国古典舞

学时:(课堂讲授6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

第二节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思想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典舞的特点,理解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国古典舞的评价标准,区别与其他舞种的差异。

教学要求:通过对中国古典舞特点的讲授和对经典古典舞蹈片段的欣赏,使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情况,同时能够区别出中国古典舞与其他舞种的差异。

重点:鉴赏《荷花舞》、《飞天》、《春江花月夜》、《宝莲灯》、《小刀会》、《丝路花雨》、《金山战鼓》、《醉剑》、《木兰归》等经典古典舞蹈片段。

难点: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赏析法。

第六章 绚丽典雅的芭蕾舞

学时:(课堂讲授6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芭蕾舞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芭蕾舞的代表作品

教学目标:了解芭蕾舞的发展历程,理解芭蕾舞的基本原则及特点,掌握世界经典芭蕾舞作品。

教学要求:通过对芭蕾舞特点的讲授和对经典芭蕾舞片段的欣赏,使学生掌握芭蕾舞的基本情况,同时能够区别出芭蕾舞与其他舞种的差异,能鉴赏世界著名的芭蕾舞作品。

重点:鉴赏《关不住的女儿》、《仙女》、《吉赛尔》、《海盗》、《堂吉诃德》、《天鹅湖》、《胡桃夹子》、《泪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经典芭蕾舞片段。

难点:分析芭蕾舞与中国舞蹈的区别,赏析其独特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赏析法。

第七章 敢于创新的现代舞

学时:(课堂讲授6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现代舞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现代舞表现方式和审美思想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舞的发展概况,理解当今现代舞的基本类型及特征,掌握现代舞的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通过对现代舞发展概况和审美特点的讲授以及对经典现代舞片段的欣赏,使学生掌握现代舞的基本情况,能鉴赏世界著名的现代舞作品。

重点:鉴赏《巫女舞》、《原始秘密》、《绿桌》、《启示录》、《海滨广场》、《空间点》、《坐着的双人舞》等经典现代舞片段。

难点:现代舞的创新性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赏析法。

三、课程章节与学时分配表

章节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实训学时

其他学时

小计

舞蹈概述

2

0

0

0

2

舞蹈的种类与形式

4

0

0

0

4

解析舞蹈审美

2

0

0

0

2

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

6

0

0

0

6

特色鲜明的中国古典舞

6

0

0

0

6

绚丽典雅的芭蕾舞

6

0

0

0

6

敢于创新的现代舞

6

0

0

0

6

合计

32

0

0

0

32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一)考核方式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为考查课。主要通过提交命题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

(二)成绩构成

成绩构成比例:平时成绩占40%,(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讨论及表现等),期末成绩占60%。

五、命题要求

    命题覆盖教材达到70%-80%;题型以实例分析为主,要突出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的特点,能科学合理地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全面考查学生的欣赏能力,着重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六、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1]江玲,陈鸿,毛毳.《舞蹈鉴赏》.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

[2]茅慧.《舞蹈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3月。

(二)推荐参考书

[1]李海燕,黄静,王璐.《中外舞蹈艺术鉴赏与编创解析》.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年3月。

[2]杨亦明.《舞蹈鉴赏》.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8月。

[3]郑莉,蔡霞,李中会.《舞蹈鉴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4]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1月。

[5]党允彤.《舞蹈学概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7年6月。

七、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贯彻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与有关课程及内容的衔接

    该课程为全校大一学生的限定性选修课,是八门公共艺术课程之一,因此无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三)其他说明

舞蹈鉴赏教学应以鉴赏经典舞蹈片段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舞蹈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的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

 

 

 

                             大纲制订人:牛琳琳

                             大纲审定人:李宪广

                                  制订日期:2018年8月15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