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整理】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知识点总结;一线地理教学名师总结的自然灾害专题知识点,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及其类型教案 【归纳整理】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知识点总结;一线地理教学名师总结的自然灾害专题知识点,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归纳整理】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知识点总结;一线地理教学名师总结的自然灾害专题知识点,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归纳整理】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知识点总结;一线地理教学名师总结的自然灾害专题知识点,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归纳整理】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知识点总结;一线地理教学名师总结的自然灾害专题知识点,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 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 山洪 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雨涝:指因长期 大雨 或 暴雨 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七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

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核心考点: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滑坡:

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泥石流

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洪涝

①两种类型:洪水和涝渍

②成因和多发地区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汛期。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区。

两者的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③危害:直接危害与间接危害

风暴潮

①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②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降水过程相对平缓

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3)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①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②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2、我国的自然灾害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原因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I. 海洋灾害带

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

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环境的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危害

II. 东南沿海灾害带

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危害

III. 东部灾害带

主要指第三级阶梯

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季风环流不稳定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IV. 中部灾害带

主要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

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

V. 西北灾害带

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

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中国的干旱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VI. 青藏高原灾害带

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

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

高原气候区,地势高、起伏大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2)中国的地质灾害

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3、减灾、防灾

(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2)遥感(RS)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的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4)自然灾害的防御

非工程性防御:

概念: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工程性防御措施:

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工程性防御措施的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可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遮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可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二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5)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A. 灾前准备

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

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①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

②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我国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

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近年出现专业救援队。

B. 灾中应急

概念: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

主要目的: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灾中应急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的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等。

“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

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关系到各个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工作,使灾情减到最小。

目的:①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

②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

C. 灾后恢复

灾后恢复的目的:减轻灾害损失和增强抵抗能力

救济灾民的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我国的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方针及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

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地震线

①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②影响因子: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短,烈度越大;地质构造上断层分布,烈度大;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木房)。

沙尘暴现象

①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②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降水少;b、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c、地表植被稀少等;d、近沙源地。B、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

③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c营造“三北防护林;d退耕还林、还牧;e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f禁止采伐发菜等

泥石流爆发的条件

(1)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 岩石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较差 气象条件: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砾石的洪流就会沿山谷奔腾而下形成泥石流灾害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 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 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厄尔尼诺现象所造成的气候异常表现

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发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常年减少。

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

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2)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3)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4)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 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⑥ 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5)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① 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② 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6)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原因:① 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② 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7)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① 对西部的意义:a. 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b.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c. 增加就业机会;d. 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② 对东部地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一、规律方法

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主要落脚在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灾措施两个角度。试题多以区域图、统计图等图文材料为命题载体,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熟练掌握各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形成机理,然后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结合具体区域分析相关防灾措施。  

1.从区域认知角度掌握自然灾害分布的一般描述

(1)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2)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

2.运用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

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3.落脚人地协调观,明确防灾减灾的相关措施

(1)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2)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二、典例分析

命题视角 自然灾害及防御 

(2018·江苏高考)如图为2018年5月10日2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

A.台风预警

B.森林火灾预警

C.寒潮预警

D.滑坡、泥石流预警

2.北京市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雨过天晴,气温将显著升高

B.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

C.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

D.风向转为偏南风,风速降低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甲地位于强低压中心附近。且位于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

①甲地位于强低压中心附近⇒多强降雨天气

②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质条件不稳,岩石破碎,强降雨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信息②:图中显示北京目前位于冷锋前,未来两天会出现冷锋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过程

冷锋过境时,北京会出现大风、降温、降雨等天气,此时盛行偏风,过境后,冷气团控制,出现气温较低、天气转晴等天气

信息③:2018年5月10日,为春夏之交

[尝试解答] 1.__D__ 2.__C__

三、试题链接

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且流速快,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下面是1983~2015年西藏山洪发生次数年际变化和月份分布图。据此回答1~3题。

1.西藏山洪发生的时间特点主要表现为(  )

A.近几年来山洪发生次数逐渐增多

B.近几年来山洪发生次数开始减少

C.集中于春夏季,秋冬季较少

D.7、8月最多,12月未发生山洪

2.依据西藏山洪发生的时间特点可以推测影响西藏山洪发生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人类活动

3.西藏山洪发生次数多、分布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其原因是(  )

①地势起伏大

②河流含沙量大

③居民点多分布于山坡地带

④交通设施(道路等)多沿河流建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C 2.B 3.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山洪发生次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是逐渐增多的,A、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7、8月山洪发生次数最多,4、6月次之,说明西藏山洪集中发生在春夏季,秋冬季较少,C项正确;由图可知,12月有山洪发生,D项错误。第2题,据图可知,该地山洪发生次数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该地地形相对稳定,季节更替中地形变化不大,A、D项错误;山洪发生次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可判断其主要受气候影响,B项正确,C项错误。第3题,西藏山洪发生次数多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地势起伏大;河流含沙量大小与山洪发生次数关系不大,且西藏河流的含沙量并不大;山洪造成的损失一般与人文要素关联性大,如分布于山谷地带的居民点、交通设施、工矿企业等容易被山洪淹没,损失较大,D项正确。

受冷空气影响,2018年12月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低温凝冻(气温剧烈下降并伴有雨雪冰冻)天气,给当地交通、电力、农业等部门造成了较大损失。下表为该时段四座城市的气温距平(气温与多年平均气温之差)统计表。据此完成4~7题。

昆明

成都

西宁

拉萨

纬度

25°N

30.5°N

36.5°N

29.5°N

海拔(米)

1922

503

2250

3656

气温距平/℃

-1.5

-2.1

-1.2

0.8

4.据表格数据推测,受低温凝冻损害最大的地区可能是(  )

A.西藏南部 B.湟水谷地

C.四川东部 D.云南西部

5.昆明降温幅度大于西宁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地势

C.冷空气 D.海陆位置

6.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西藏此时段(  )

A.积雪量较大,大气辐射强

B.积雪量较大,大气逆辐射多

C.积雪量较小,地面辐射强

D.积雪量较小,地面反射量多

7.凝冻导致电线受损的方式是(  )

A.冰冻开裂 B.冰体砸碰

C.结冰压倒 D.冰冻冷缩

解析:4.C 5.B 6.C 7.C 第4题,根据气温距平值,可推测受低温凝冻损害最大的地区是四川东部。选C。第5题,昆明纬度低,海拔低,气温较高,降温幅度较大;西宁海拔高,冷空气难以爬上去,且其位于河谷,降温幅度较小。选B。第6题,由表可知,西藏此时段气温较往年同期高,则积雪量减小,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少,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地温高,故地面辐射强。选C。第7题,降水遇冷形成覆盖层,直接砸碰影响受灾体是不存在的,B错误;电线表面被冰覆盖不会导致开裂,A错误;低温会导致电线一定程度收缩,这主要是气温的影响,而不是凝冻的影响,D错误;凝冻的关键是降水结冰覆盖电线,使得电线增重被压倒,C正确。选C。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