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通用18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骑鹅旅行记节选六年级下册梗概作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通用18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通用18篇)

2023-11-18 18: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通用18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阅读选段,了解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尼尔斯的特点。

  3.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体会故事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自由交流)

  2.出示尼尔斯的图片,导入新课: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是很多孩子的梦想,如果能骑在鹅背上旅行就更刺激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骑鹅旅行记》的节选部分,看看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简介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骑鹅旅行记》是享誉世界的童话作品,作者是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芙。

  二、认读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重点指导:刨(páo)虫子 潺潺(chán chán)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交流)

  2.小组内交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男孩尼尔斯调皮捣蛋,好捉弄小动物,常惹母亲生气,被小狐仙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儿。他想去找小狐仙讲和,院子里却没有动物愿意帮忙。正在这时,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家中的一只雄鹅也想展翅跟随大雁飞行,尼尔斯紧紧抱住鹅的脖子,被雄鹅带上了高空。)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分别介绍了“变成狐仙”“动物控诉”“骑鹅飞行”等情节。

  四、精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快速默读课文,小组内讨论:男孩尼尔斯经历了哪些奇妙的变化?

  (1)变成小狐仙。

  ①男孩发现自己有了什么变化?

  (他那淡黄的头发、鼻子上的雀斑、皮裤和袜子上的补丁都和过去一模一样,只不过变得很小很小罢了。)

  ②男孩希望变成这个样子吗?

  (男孩不希望变成这个样子,他希望这是一场梦、一种幻觉,他希望当他闭上眼睛再睁开时就可以变成从前的样子。)

  (2)动物的控诉。

  男孩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他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儿。一只麻雀看见他叫起来,平日里经常被他欺负的鸡、鹅、猫、牛都开始控诉他的劣行,他完全陷入了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

  (3)骑鹅飞行。

  男孩是怎样开始骑鹅旅行的?

  (家中的一只雄鹅想跟随大雁一起飞行,他怕雄鹅不见了,父母会伤心,所以跑进鹅群里,用双臂抱住了雄鹅的脖子。雄鹅起飞后,他被带到高空下不来了,为了使自己舒服一点儿和不处于危险的境地,他只能爬到鹅的背上,并且两只手狠狠地抓住雄鹅的羽毛。就这样男孩的骑鹅旅行开始了。)

  2.尼尔斯是个怎样的男孩?(淘气、调皮、勇敢、有孝心。)

  3.通过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不能恶作剧、要爱护动物、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淘气、调皮、勇敢、有孝心的小男孩。在今后阅读文章和著作时,我们要学着评价人物,记得评价人物时要全面。

  2.飞上高空的尼尔斯还会发生哪些奇妙的故事呢?课下请同学们拓展阅读《骑鹅旅行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从培养学生的情感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让学生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主人公尼尔斯的特点。

  2.教学时借助直观画面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利用孩子的丰富想象力,带领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人物形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大致情节。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学会阅读名著类课外读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如和阅读一本课外读物

  教学准备:课外阅读书《尼尔斯骑鹅旅行记》,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好,我姓郭,你们可以叫我郭老师。今天是咱们第一次见面,我们先聊几句。最近流行一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师:想要学好语文,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了。你们已经五年级了,相信在这五年的小学生活中,你们一定读过不少书,谁能说说你都读过那些书?

  3、这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看来你们的课外阅读量真不少,这么多书都给你们带来了哪些益处?

  二、猜书名。

  1、师:是啊,正如一句古话所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今天这节课,我要向你们推荐一本值得我们大家一起去阅读的好书。书名我先不告诉你们,请你们根据我提供的信息来猜猜我要推荐的是哪本书。(师说一条,ppt出示一条。)

  2、师:《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就是我今天要给你们推荐的书。(师展示书)

  三、观察封面。

  1、(ppt出示书的封面)师:拿到一本书时,我们会最先看到这本书的封面。请你们仔细地观察这本书的封面,你会从中获取到哪些信息?(师相机介绍作者和译者。)

  介绍作者:师:你们对这位作者有哪些了解?我给大家找来了一些作者的简介资料,(ppt出示作者信息)谁对这位作者感兴趣,想给大家读读这个作者的简介?(请两位学生分别读ppt的内容。)

  师:同学们,塞尔玛•拉格洛芙虽然患有腿疾,但为了完成这本书的创作,她独自一人忍着病痛走完了瑞典的大江南北,所以书中主人公旅行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塞尔玛•拉格洛芙的足迹。因此,人们又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称为塞尔玛•拉格洛芙的旅游日志。

  介绍译者:师:但是同学们,想要读懂一本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译者翻译的精彩了,读者才会读得津津有味。(ppt出示译者的图片)

  师:这本书的译者是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欧文学专家石琴娥。大家可能对这个人比较陌生,但我说一本书,你会很熟悉——《安徒生童话故事集》,都看过吧,这本书也是石琴娥翻译的。

  2、(ppt出示书的封面)师:这些就是你们从封面获得的信息,请你们再来看看这个书名,告诉我书中的主人公是谁?

  3、(ppt出示尼尔斯的图片)师:对了,就是这个男孩子,猜猜他有多大?(生猜)猜对了吗?(ppt出示书中对尼尔斯的描述,师读)

  4、师:你们身边有调皮捣蛋的人吗?他都做过那些调皮捣蛋的事?那这个尼尔斯到底有多么的调皮捣蛋呢?来看看一只叫五月玫瑰的奶牛对他的控诉吧。(ppt出示书中片段,师读。)

  5、师:我告诉你们,尼尔斯干过的坏事可远不止这些。他曾扯过他家公鸡的鸡冠,揪过他家猫咪的尾巴,除此之外,他为了好玩竟然吊在奶牛的犄角上跳舞,为了解气,他用木头鞋揍一只叫小星星的奶牛……他做过的坏事多不多?难道不会受到惩罚吗?

  6、师:一只小精灵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决定惩罚惩罚尼尔斯,于是他就将尼尔斯变成了一个小人。(ppt出示尼尔斯变小的图片)这个小人在一次偶然之下骑上了鹅背,开始了自己的旅行。

  四、读目录。

  1、师:你们知不知道尼尔斯骑着鹅都去了哪些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的目录。(ppt出示书的目录)

  2、师:目录是一本书的缩影,通过目录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看着这本书的目录,谁能看出来尼尔斯都去过哪些地方?

  3、(目录中的地名变成红色)师:你们真厉害,这些用红色标注的小标题都是瑞典一些城市的名字,也是尼尔斯旅行过的一些地方。你们想不想去这些城市参观参观,看看这些城市的风光?

  4、(ppt配乐播放书中城市的图片)师:尼尔斯在旅途中见识到了斯戈耐那像大方块布一样的土地;当他来到乌普萨拉时,他可没忘了去世界著名大学乌普萨兰大学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环游瑞典的旅行又怎么会少了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呢?在拉普兰他欣赏到了美丽的极光现象;在韦姆兰的旅途中,最让尼尔斯难忘的是那广袤的大森林;当尼尔斯在上空中俯瞰达尔斯兰时,那弯弯曲曲的河流就像明亮的绸带一般……

  五、片段赏析

  (一)卡尔斯克鲁纳

  1、师:这节课我要先带着你们一起去书中一个特殊的城市看看。(ppt配乐播放卡尔斯克鲁纳的图片,师解说。)卡尔斯克鲁纳是瑞典东南部的一个城市,是瑞典唯一的海军基地,也是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军港基地。

  2、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尼尔斯在鹅背上看到的卡尔斯克鲁纳和你们看到的一样吗?请几位同学来为我们读读书中的描述。(ppt出示书中片段,请一组同学逐句朗读)

  3、师:尼尔斯眼中的卡尔斯克鲁纳神秘吧,多么光怪陆离啊,想不想知道尼尔斯在鹅背上俯瞰其它城市时看到的又是怎样一副景象?那就去看这本书吧,书中的描述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二)厄兰岛

  1、师:说到这儿,我有一个问题要问问你们,在你们的旅途中,你们除了会欣赏到美景还会收获什么?

  2、师:是啊,尼尔斯也和你们一样,他在旅行中除了领略到瑞典的美丽风光,也增长了许多的知识。

  3、(ppt出示瑞典地理图片)师:尼尔斯在旅途中了解到瑞典是一个靠近北极圈的北欧的一个沿海城市,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将瑞典和挪威分割开来。

  师:一路上气候的变化使得尼尔斯发现瑞典的南北气候虽然都是四季分明,但气温差异非常大。

  4、师:除了这些地理知识,尼尔斯在旅途中还听说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传说,比如这个厄兰岛。(ppt出示厄兰岛图片)想听吗?(师读书中厄兰岛的传说)

  5、师:神奇吧!想不到风景秀丽的厄兰岛还有这么动人的传说。其实,除了厄兰岛,有些岛屿也有一些离奇的传说,想不想知道?这本书会告诉你。

  (三)袭鹅故事,设置悬念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了解到尼尔斯是个怎样的小男孩?小精良为什么要把他变小?对啊,是为了惩罚他。但目前来看,这惩罚还是挺美的,又是,欣赏美景,又是学知识,又是听故事,要是惩罚都是这么美的话,我估计呀,你们一个个都去调皮捣蛋了。

  2、师:可是老师告诉你们,尼尔斯的旅途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他这一路上也经历了许多或凶险、或刺激、或神奇的事儿,还想听吗?

  3、(ppt出示故事插图,师读狐狸袭鹅的故事。)故事快读完时设置悬念。师:结果怎么样了?师:书中描述的比我讲的还要精彩,希望你们能自己翻开书去细细品读。

  六、班级共读

  1、师:故事呀就讲到这儿,尼尔斯最后是回到家乡了还是继续旅行?他是恢复了原来的身高呢还是依旧那么袖珍?一切精彩尽在书中。

  2、师:接下来的时间,请你们翻开《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和尼尔斯一起开始他的旅行。(ppt播放阅读背景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要从实例出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百分数。通过比较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即“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要特别注意的是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联系,不表示一个数值。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这就是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中,要注意孕含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思想,可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并抓住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

  同学们,昨天看新闻了吗?谁能给大家发布一条体育新闻。(生:第十二届亚运会于昨天在日本广岛结束,中国队共获得137枚金牌,名列第一。)对,中国的体育健儿在赛场上顽强拼博,为国赢得了荣誉。(注:上课当天为第十二届亚运会结束的第二天,1994年10月17日。)

  亚运会结束后,通常要对各国获得金牌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有的制成统计表,有的绘成统计图,请同学们看这样一张图。

  第十二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

  1994年10月

  像这样的图,同学们见过吗?(见过)图中的数叫做百分数,你们见过百分数吗?(见过)在哪里见过?(生:在报纸上看见过;在包装盒上看见过;在爸爸单位的办公室里看见过;在像老师给我们看的这样图上见过……)

  揭示: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

  2、导入:为什么经常要用到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叫做百分数呢?今天我们学习百分数。(板书课题)

  [针对学生对体育比赛很感兴趣的特点,课上先让学生发布一条体育新闻,立即吸引了学生。再出示第十二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百分数,引导说出在哪里看过百分数,并提出共同探求什么叫做百分数,学生非常乐意,并且兴趣盎然。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导入新课。]

  二、引导探索,揭示特征

  (一)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引导学生自学教科书上第128页的例题。

  思考:

  (1)例题中为了比较什么,通常用百分数进行比较的?

  (2)用百分数比较有什么好处?

  (3)什么叫百分数?

  让学生自学课本后,同座同学议论思考题。

  [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百分数的意义。]

  2、集体讨论,揭示意义。

  (1)例题中为了比较什么,是用百分数进行比较的?(三好学生所占比率的大小)

  (2)在这里,“比率”这两个字怎样理解?(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3)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所占的比率是多少呢?是怎么得到的?五年级呢?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成下表:

  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学生人数

  六年级17100

  五年级30200=

  (4)用百分数表示三好学生所占比率的大小,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后板书:分母相同,便于比较。)哪个年级三好学生所占的比率大?

  (5)用百分数进行比较,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后,能约分的要不要约分?(揭示:百分数是分母是100的分数。)

  (6)表格中,两个百分数的下面一格应填写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7)什么叫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例题中应把什么人数看成“一个数”,什么人数看成“另一个数”?谁能说一说表格中的百分之十七和百分之十五表示的意义?

  (8)百分数的概念中提到了几个数?(两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什么联系?(倍数联系)

  3、举例辨析,揭示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1)鸡的只数是鸭的;

  (2)绳长是铁丝长的;

  (3)一堆煤重吨。

  师生讨论:

  (1)这三句话中的三个分数,哪个是百分数?为什么?

  (2)吨为什么不是百分数?

  (3)这三个数都是分数,而前两个才是百分数。谁能说出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后出示下表:

  分数百分数

  意义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联系,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联系

  从而得出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联系,百分数后面通常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师生讨论,初步建立概念后,再通过分数和百分数的辨析比较,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联系,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1.为了区别于分数和便于书写,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采用百分号“%”来表示。教师示范百分号的写法后,让学生板演,进行书写练习,并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写得最好看。

  2.教师示范书写百分数,引导学生写黑板上和上例中的百分数。

  3.教学读法。指出百分数只读作“百分之几”,而不读成“一百分之几”,齐读百分数。

  (三)揭示百分数的特征

  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它特殊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的特征:

  1、分母相同,便于比较;

  2、只表示倍数联系;

  3、采用百分号“%”表示。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读出百分数,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先让学生自由地读练习三十第1题中的百分数。读后提问:

  (1)1%是最小的百分数吗?这组百分数中还有比1%小的百分数吗?(0.5%)

  (2)百分数的分子有的是小数,有的是整数,有的大于分母,有的小于分母,这是为什么呢?(指出:百分数固定分母是100,也就是把比较的标准平均分成了100份,相比较的量就可能是这样0.5份、1份、121.7份、300份等)

  2、教师投影出示下图,

  (1)用百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教师先用红色画上8格,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出来,并说出8%的含义。然后用蓝色画出32格,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后提问:你还能看出一个百分数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40%;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60%)

  (2)用阴影表示百分数。

  借用上图,让学生用阴影部分表示出65%和100%。然后让学生独立练习练习三十的第3题。

  [学生根据老师画出阴影部分的大小,写出百分数后,并没有因而而满足,而是启发学生说出8%和32%的具体含义,启发学生紧扣百分数意义说出含义,将百分数概念变得形象具体。启发学生回答:在图中,还能看出一个百分数吗?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渗透了百分数相加减的思想方法,为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提供感性材料。]

  3、口答。

  先让学生写出10个百分号,学生动笔书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然后要求学生用带有百分数的句子回答已经写好的个数。(如一学生写好3个百分号,则回答: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或完成任务的30%。)

  4、选择练习。

  出示一组百分数。

  6%3.9%120%98%100%

  (1)提问;这一组百分数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哪两个最接近?

  (2)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今天的课上,由于学生们认真听讲,学会同学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0%)

  (2)大同小学学生每月的零花钱占学校买图书钱数的50%。开展节约活动后,只占。(3.9%或6%)

  (3)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120%)

  (4)由于全班同学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个单元考试的及格率必定能达到。(100%)

  5、读出下面的句子,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

  (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0%。

  (3)人脑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的2%-3%。

  (4)一本书已看了40%。

  (5)自行车厂上半年完成生产计划的60%。

  提问:

  (1)第一、二句话中的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看,我国用只占世界5%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0%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小事。如果我国人口有所控制,如我国的人口只占世界的15%,甚至更少,那么,人民的生死水平将会怎样?(提高)我国的经济建立的速度将会怎样?(更快)

  (2)一本书已看了40%,说明还剩百分之几没有看?(60%)已看了40%,是不是必定看了40页?如果是看了40页,这本书有多少页?如果这本书有200页,已看了多少页?如果有300页呢?如果有1000页呢?

  (3)自行车厂上半年完成生产计划的60%,如果下半年也完成计划的60%,这样,全年的计划完成了吗?是正好完成,还是超额完成?超额了百分之几?(20%)你是怎么算出来的?(60%+60%-100%=20%)

  [学生读出含有百分数的句子后,教师提出一组问题,引导思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意义,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做好孕伏]

  6、再出示第十二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让学生读出图中的百分数,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亚运金牌统计图的再次出现,让学生说图中百分数的意义,巩固深化了新知识的学习,在一节课中,由设疑到答疑,前后呼应,便于学生领悟其所以然,做到结构完整。]

  四、课堂作业

  教科书练习三十第4、5题。

  五、课堂小结

  六、游戏

  请这节课学会的同学举手,(全班56人都举起了手)谁能用百分数说一句话,说明现在同学们举手的情况。(这节课学会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0%)现在四个组的人数同样多,如果其中一组同学举手,举手的人数可用什么百分数表示?(25%)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两组同学举手呢?三组呢?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百分数:“25%”,说:“这个百分数表示第一次离场的同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第一次可以走多少人?”(一个组同学的人数14人)老师让第一组同学先离场。接着,又板书一个“25%”,提问:“这个百分数表示第二次离场的同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又可以走多少人?”又让第二组同学离场。还剩下两组同学,提问:“老师再写一个什么百分数,大家都可以离场?”(50%)这个50%表示谁是谁的50%?学生回答后,一起离场。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地位。

  2、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诗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欣赏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

  教学重点:

  掌握叠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其思想内容,品味牛郎织女的爱情的凄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爱情题材的诗歌,比如说《静女》,它描述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的甜蜜;《氓》叙述了女主公不幸的婚姻。而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篇爱情题材的诗歌——《迢迢牵牛星》,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又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好,大家把书拿出来,翻开101页,结合注释自读《汉魏晋诗三首》之《迢迢牵牛星》。

  (学生自读、教师板书题目)

  二、解题以及介绍文学常识

  《迢迢牵牛星》选自《文选》中《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

  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 古诗十九首》 (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古诗十九首》 在艺术上继承了《 诗经》 、《 楚辞》 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 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 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 文心雕龙》 中称它为“五言之冠”,钟嵘在《 诗品》 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朗读感知,了解大意

  1、 请学生起来朗读,正音

  他读得怎么样?好不好?

  点拨字音:

  纤:xiān 纤维素 qiàn 纤夫(板书) 札zhá

  问题设计:五言诗的节奏有何特点?

  点拨: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即二二一或二一二,由不同字数成的两个节拍交错起来而组成一句的五言诗,在节奏上就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

  比如说“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

  这是一首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爱情诗,也可以把它归为 “思妇诗”,所以它的感情基调应该说是较为哀怨的。

  2、集体朗读

  来,我们一起朗读一遍。尽可能地把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情感读出来。

  (集体朗读)

  3、录音播放

  来,我们听一下录音,看别人是怎样朗读的,大家要认真听。

  4、好,大家听了这么多遍,那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在你看来,它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指明学生回答)

  写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 抒发了男女情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之苦。

  (一)把握诗歌内容,体会其情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译文:牵牛星位于遥远之处,织女星明亮而皎洁。

  提问一:诗歌第一句就点明了什么?

  明确:描写对象——牵牛、织女,引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织女。 “迢迢”写出了两个人分隔异地,引出他们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 引申: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

  (学生初中已经学过牛郎织女的故事,请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因此,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降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而织女则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后来,织女私自偷下凡间,重遇牵牛(牛郎),两人遂结为夫妇,生一男一女。一家四口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王母娘娘知道后,非常生气,命令天兵天将把织女拘回天上。牛郎就把两个小孩放在箩筐里,奋力追赶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钗,在牛郎织女之间一划,变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银色河川(银河),于是,牛郎在银河以南,织女在银河以北,遥遥相对,无法相见。

  探究:这里用到了什么手法?

  明确:这里用到了“互文”的手法。“迢迢”既修饰牛郎,也修饰织女;而“皎皎”同样也是这种情况。

  知识点回顾: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译文: 织女摆动纤细雪白的手,织机“札札”作响。

  明确:这里进一步描绘了织女织布的形象。

  据说织女心灵手巧,她能用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译文:(因相思)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匹,哭得泪如雨下)

  提问二:前一句写织女忙绿地织布,她整天织布,为什么还是“不成章“呢?为什么“泣涕零如雨?

  (之前我们学过《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十三能织素”,而织女是仙女,肯定比刘兰芝厉害得多,为什么还是会“不成章”呢?)

  明确: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心织布

  提问三: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呢?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什么情感?

  明确:用比喻、夸张手法,以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来表现愁苦到至极。 这种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背)

  相去复几许?

  译文:银河既清且浅,相距又有多远?

  且:并且,表并列关系。

  去:距离 (一词多义:离开;除掉;丢弃;到去。)

  复:副词,又(一词多义。回来;恢复;回答;报复;免除赋税徭役;通“覆”覆盖;繁复)

  提问四:既然河水既清又浅,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两人为什么不能见面呢?那么作者借这一故事有何目的呢?

  明确:河水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是因有像王母这样的势力的阻隔,爱情被扼杀、遭遇挫折。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的悲思是源于对情人的爱情被无情毁灭的悲恨。

  本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仅有又清又浅的银河相隔,(牛郎织女)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那么,这里就给我们交代了什么?(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

  (二)艺术特色

  提问五: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叠字的使用有何作用?

  叠词的使用或是状貌或是摹声或是绘情都准确而生动收到较佳的效果。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形象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在《 迢迢牵牛星》中,运用了叠词和拟声词,

  “迢迢”,写距离之远(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皎皎”,写星光之亮(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明艳动人),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然后,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上。由远而近,先物后人。

  “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纤纤”和“札札”, 形声生情。

  “盈盈”写水之物貌(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

  “脉脉”写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近在咫尺,若隔天涯。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隔,“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景情并生,哀怨动人。

  四、课外拓展

  1、牛郎织女鹊桥会 古来诗词吟咏多。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至今被传诵。中国历代诗人骚客以七夕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下面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鹊桥仙·七夕》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特别是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众人大多慨叹牛郎织女相见太难时,它却反其意认为坚贞的爱情不在于耳鬓厮磨。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戏曲音乐,欣赏不同的戏曲剧种。

  2.播放藏戏视频,介绍藏戏:其实,还有一个剧种,它一直流传于我国的最高处,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它就是藏戏。(板书课题)

  3.默读课前导语,看看本课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2.出示“旷野、布施、开山鼻祖”等词语,认读、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交流收获。(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本文主要写了藏戏的形成、特点和作用。重点写了藏戏的特点和作用。)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后,在小组内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交流。

  2.交流汇报。

  (1)藏戏的面具。

  ①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

  ②藏戏的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呢?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

  ③展示藏戏面具图片,出示京剧脸谱。你觉得藏戏的面具与京剧的脸谱有什么异同?

  了解了藏戏的面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民的智慧和艺术天分。这也是藏戏千百年后仍具魅力的地方。

  (2)藏戏的舞台。

  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他地方戏的舞台相比,藏戏的舞台简单到什么程度?(藏戏的艺人们不求高档的舞台,不求华丽的服装,他们将雪山江河、草原大地当作背景,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只要有观众即可。)

  (3)藏戏的演出。

  ①指名朗读后,问:“藏戏在演出的程序、时间、唱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②学生汇报。

  3.多媒体展示一段藏戏《文成公主》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加深学生对藏戏面具、舞台、演出特点的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五、自主品读,了解形成。

  1.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集体交流。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七兄妹组成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赏戏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的事迹,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7个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交流:你有什么新发现吗?这样写妙在哪里?(感受藏戏的特点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2.回顾全文,本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说)

  3.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你还了解哪些有特色的艺术形式,试着用本文学习的表达方法去描述一种你熟悉的艺术形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由于戏曲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教学时采用了“听戏曲、看视频、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以“藏戏的特色、藏戏的形成及表达上的特点”作为本课的重点,采用自主学习、小组研读、合作交流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 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诗十九首》有关常识。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叠音词的用法。

  (3)训练学生诗歌朗诵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叠音词的作用,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完成“训练学生朗诵的技能”这一教学目的。

  (2)通过朗读、背诵诗歌,加强对诗歌的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本诗女主人公因爱情受阻的痛苦和哀怨的情感。

  (2)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互助合作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本课重点

  (1)理解诗歌主旨和情感,体会叠音词的用法。

  (2)训练学生诗歌朗诵的技能。

  2.本课难点

  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情感,并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

  2.诵读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黄梅戏《牛郎织女》选段《春潮涌》。

  师:大家刚才欣赏了一段戏曲,这是关于谁的?

  那么,谁给大家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生叙述故事,师进行补充。

  师:好,故事很精彩,我们来看看牛郎织女星的所在位置(PPT展示星座图)。看,咱们中国人多浪漫啊!(指屏幕上银河星空图)就这样一条明亮的银河,两颗不相关的星星,咱们的祖先就创造出这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人们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美文。(板书课题)

  2.古诗简介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选自《古诗十九首》,那你们了解《古诗十九首》吗?它是东汉中下层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标题为诗歌的第一句,作者多为无名氏。(出示课件)

  时间:东汉末年。(战乱年代)

  思想内容:一是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二是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特点: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

  地位: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占关键性的地位。

  类别:游子诗和思妇诗。

  艺术风格:融情入景和运用比兴。

  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更称其为“一字千金”。

  3.朗读感知

  先请同学们自读全诗(出示全诗),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出示字音)。再请学生自读诗歌,请一生朗读,学生评点。再请一生读,师多鼓励。

  欣赏配乐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PPT展示)

  PPT展示:五言诗的朗读一般是两个节拍或三个节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纤纤/擢/素手。

  再次朗读全文,看看能否品出美感。

  4.诗歌赏析

  再读诗歌,体会这首诗的情感。

  从诗中哪里读出这样的情感的?小组讨论交流,并在书上做记号。

  品析字词句,说说叠词的效果。

  师:此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何以看出?

  生:“相思”。(学生异口同声)(板书:相思)

  师:全文哪里写相思了?我没有看到“相思”二字啊!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交流,总结观点。

  师:提问和分享的时间到了。时间有限,机会难得,大家可要抓紧啊。哪个小组先来回答?

  生: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可以看出,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织布时动作的娴熟,织女的姿态之美,更写出了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

  师:织女的动作娴熟?“擢”什么意思?“弄”又是什么意思?

  生:“擢”举起,“弄”是摆弄。

  师:那她有没有全身心地织布呢?

  生:没有,正是因为思念而不能认真工作!

  师:是啊,也可以说她以工作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啊!

  生:从“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句也可以看出,她因为思念,一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而“泣涕零如雨”更是直接写出了她相思的神态,后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说,他们两人一水之隔,却不能互诉衷肠,表达了那种相思之情。

  师:读最后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

  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凝眸深情地远视牛郎,却不能与他对话。

  师:说得很好,特别是最后一句,一水之隔,不能共语,多痛苦啊!还有吗,除了这几句?

  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也是!诗中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河汉“清”且“浅”,人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更让人觉得悲怜。

  师:“河汉清且浅”,是啊,让人有咫尺天涯之感!

  师:噢!全文共十句,八句都已写到了相思了,那么开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句含有相思吗?

  生:也有啊!“迢迢”,遥远的样子。牛郎织女相隔天涯,这里正是以织女的口吻表达对牛郎的思念。

  师:“迢迢、皎皎”就是从环境上渲染了星空广阔、相爱之人远隔天涯的悲凉气氛,让人联想起男女相思之情。

  师:看,这首诗,可以说用“环境渲染,情感刻画,动作描摹”这些手法达到了没有一句直写相思,却——

  生:句句写相思!(板书:环境渲染,动作描摹,情感刻画)

  师:要达到这种“不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效果,在语言上定有它的独到之处,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叠词的运用,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师:很好!(多媒体展示,这几组叠词)谁能说出它们的作用?

  生:叠词使得诗歌质朴清丽,情趣盎然,增强了节奏感。

  师:很好,从总体上说的。还有吗?

  生:叠词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显得感情凄美,婉转缠绵。

  师:这位同学也是提纲挈领地从总体上说出了叠词的作用,那么谁能分别具体说出叠词的作用?

  生:比如“脉脉”,让人联想到织女脉脉哀婉的眼神,咫尺天涯不能共诉衷肠。

  师:再如?

  生:还有“迢迢、皎皎”让人想起星空浩瀚,相思之人远隔天涯。

  师:很好!当然,还有“纤纤”让人联想到织女的柔弱,“札札”写出声音,环境单调,气氛凄凉,突出了织女内心的凄苦。

  师:咫尺天涯,深情难诉。人人都说——

  生:相思苦啊!

  师:是,相思苦啊!

  5.朗读升华:赛读(展示幻灯片)

  同学们,刚才已入情入境地研读了诗篇,接下来请你们根据所学的方法和诗中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读得更好。

  6.拓展训练

  牛郎和织女的相思是如此之苦,他们最盼望的莫过于一见啊。假设我们此刻就是牛郎或织女,七夕前夜,牛郎、织女感慨万千。用第一人称描写牛郎或织女的心理活动。

  推荐写得最好的,我们共同分享!(巡视,询问哪位同学写得好,同学推荐)

  7.作业

  (1)背诵全诗。

  (2)想象牛郎织女相见时的场景,写一段描写当时场景的文字。

  8.教师寄语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大家在欣赏诗歌精练含蓄的语言的同时,运用你们新奇美妙的想象,冥想诗歌图画般美丽的意境,感悟诗人真挚动人的情感。在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同时,收获美丽的诗意,收获精彩的语言,收获或浅或深的感动,从而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9

  一、改变了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学习方式

  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赵老师从本地实际出发,精选例题,例题来源教材又活于教材,以学生极其熟悉的列车提速问题入手,既复习巩固了以前学过的内容,又自然的引入了新的学习内容,通过条件和问题的互换导入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新的问题迎刃而解。

  二、教学过程由扶到放结合,引导有法

  1、教是为了不教。的确,我们教学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赵老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围绕着学生的思路,紧紧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去调控课堂,也就是说教师能时刻关注学生,指导学生用“画线段”的方法完成了本节课的新课学习任务。

  2、从教学环节看,既灵活而又开放,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遵循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合理。

  3、在课中我们可以看到赵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题中的关键信息,接着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句子,而后深入分析解题过程,最后通过一系列有趣实用的练一练习题设计,使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与突破,极大的建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巩固了知识,这也又一次说明了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心中有教材,更重要的是心中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被动的执行者,转化为主动探究者,在教师有意创设给予学生展示矛盾的认知冲突中,在学生争辩中掌握了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

  最后还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学过程只源于自我形式,教学任务就无法真正落实,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要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参与者。

  2、课件教学只能成为数学教学的辅助工具,特别在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板书于黑板,主要是课件出示的方法一、和方法二的4个要点。重要的例题最好还是领学生作,将过程充分的展示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不能用课件放一下就了事,这样水过地皮湿,起不到任何作用。

  3、教师要学会运用激励性评语,及时启发、鼓励学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

  4、课件中的一个小失误就是“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1+50%”,应该是原来的(1+50%)或150%,给以改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咆哮、旷野、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随心所欲”等词语。

  2.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朗读课文,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重难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自学提纲】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学习目标。

  2.默读课文,看看那些自然段是写藏戏的形成?那些自然段是写藏戏的特色的?

  3.速读课文,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藏戏有哪些艺术特色?

  4、比较本文和《北京的春节》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检测练习】

  结合课文内容,运用下列词语说话。

  吞噬 传奇 咆哮 旷野、恐怖 一无所有 哄堂大笑 开山鼻祖

  青面獠牙 能歌善舞 赞叹不已 身无分文 两面三刀 随心所欲

  朴实敦厚 别无所求 不一而足 优哉游哉

  【讨论更正】

  一、藏戏有哪些特色?

  学生读文后交流:

  1、藏戏的特点:

  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二、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

  那时候,一个叫唐东杰布的年轻僧人想为百姓造福,于是通过7位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雅鲁藏布江上建成了58座铁索桥。就这样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三、对照开头,体会表达方法。

  1、回顾《北京的春节》的表达方法。

  2、师读1-3段,生读8-19段,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前后照应、 运用反问排比的开头)

  【课堂练习】

  一、给下列句子换说法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带着面具演出的呢?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的呢?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二、运用关联词,把两个句子合为一句。

  1、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2、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难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缩句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建起了58座铁索桥。

  【作业设计】

  假如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藏族雪顿节,布达拉宫广场上许多游客对藏戏慕名而来。如果有游客向你询问,请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向游客进行个性化的讲解。

  1、藏戏的形成 2、藏戏的面具 3、藏戏的舞台 4、藏戏的程序

  【板书设计】

  7※ 藏戏

  形成: 那时侯 于是 就这样

  (起因) (经过) (结果)

  特色:戴面具演出 没有舞台 一部戏三五天没结束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3.通过阅读精彩片段和全文,掌握汤姆这一人物形象。

  4.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

  作为起始年级的名著阅读教学,教学时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全书,采用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同时结合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把握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性格,能正确流利地复述故事,理解汤姆是一个调皮、勇敢、善良、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教学设想:

  《汤姆?索亚历险记》,很多学生十分熟悉,所以教学时,设想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交流已知问题,讨论探究深层次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预习:1.阅读课本,找出你认为重要的文学常识。

  2.阅读全书,能对每个人物说三句评价的话。

  3.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预习,交流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一、导入:谈谈自己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 (学生交流)

  让我们与汤姆?索亚一起踏上探险之旅,感受那惊险、紧张的场面吧。

  二、展示预习成果

  1.交流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来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1835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那一年正好是哈雷彗星出现的时候。童年时代,马克?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这里是各种船只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见闻,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题材和特色。十二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换了不少职业,先后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并渐渐地着手写作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生涯。马克?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三十五岁结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二十年,相继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和《小哈克历险记》等不朽名著。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2. 学生交流这本小说的情节。

  (1)全书围绕着汤姆,记叙了哪些事情?(提示:在什么地方?经历了什么事?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2)主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事件是怎样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

  一个孩子从少年到成熟期的成长故事。

  一、汤姆和蓓姬的故事

  二、汤姆和穆夫?波特的故事

  三、杰克逊岛的故事

  四、汤姆和乔?印江的故事

  (3)给你印象深刻地情节有哪些?

  《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的是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做出了种.种冒险经历。如: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无辜的穆夫?波特。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

  三、欣赏《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精彩视频。

  四、作业设计

  1.结合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和所看的视频,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评论。

  2.预习课文中精彩片段,概括情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

  2.结合文章精彩片段,分析汤姆这一形象,并且对人物的行为能进行正确的评价。

  一、导入

  童年像一首歌,童年像一张美丽的七彩图,当我们的记忆驻足在那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我们不禁会为之激动,为之兴奋。前不久我们认识了一个小伙伴——汤姆索亚,同学们,想想童年的自己是否也像他那样顽皮过?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书本,再次走进汤姆索亚。

  二、生字词检测

  烦躁 噤了声 冥思苦想 胳膊肘 膝盖 下颌 功勋赫赫

  灰烬 驰骋 黝黑 绶带 翎子 一缕 心花怒放

  揉着眼 气概非凡 自鸣得意 密密匝匝 游移不定

  三、问题展示与解决

  1.学生解决预习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每一段的后记,掌握阅读线索,讲述三段故事的梗概。

  2.教师结合文本提出问题:

  A.就课文中节选的前两个片段分析:

  (1)汤姆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实现了吗?

  (2)说说汤姆?索亚为什么向往“海盗”生活?

  (3)汤姆的海盗生活与我们心中的海盗生活是一样的吗?

  B.分析课文中的第三个片段:

  (1)汤姆与蓓姬在山洞里面临怎样的困境?能看出同处困境的汤姆、蓓姬在语言、行动与心理上的异同吗?

  (2)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

  如,他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蓓姬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

  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

  他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

  他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3.以四人为一组,结合文章内容讨论问题,你可以看出汤姆索亚是怎样的性格?

  要点:a.生性顽皮、有点叛逆,喜恶作剧、喜出风头。

  b.天真活泼、有勇有谋、乐观自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c.有正义感、有侠义精神、有男子气概。

  d.向往自由,喜欢冒险。

  具体:①周末被罚刷墙,汤姆竟施出诡计,不但让那些男孩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为他的“俘虏”,还自动奉上谢礼,体现了他的机智、顽皮。

  ②去墓地探险,他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在无辜者即将遇难时,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证凶手乔奇。体现出汤姆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优秀品格。

  ③去郊游,在阴森又幽静的山洞迷宫里迷路时,汤姆一点儿也不慌张,他用风筝线七通八拐地找到了出口,同时把和他一起身处在困境的蓓姬也救了出来。他救了自己和小伙伴蓓姬,还找到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宝藏。体现出汤姆的自信、机智、坚强和勇往直前

  4.比较讨论

  看了小说以后,你觉得汤姆与贾里有些什么异同?你还能从看过的书籍中找到与汤姆类似的人物么?

  四、总结课文

  汤姆在充满阳光的世界里,告诉我们只要有欢乐,有梦想,美梦便可成真,终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创造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梦幻天地。

  五、作业设计:

  汤姆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烦恼,想到了“当海盗”,想到了到大自然中去,你在成长中有烦恼吗?请将你的烦恼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短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负数。通过明细中存入和支出的对比,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另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用正负数表示相对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京时间的其它地区的时间等。

  设计理念: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教学与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的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要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这才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精髓。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初步认识负数,为此学生很容易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1.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宜昌、哈尔滨的温度。

  提问: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宜昌是零上16度,哈尔滨是零下16度

  引导:宜昌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16℃(+16℃)-16℃

  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小结并板书:“+16”这个数读作正十六,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6的前面加一个正号,“+16”也可以写成“16”;“-16”这个数读作负十六,书写时,可以写成“-16”。

  【通过“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16”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进一步体验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银行取款与存款。

  师::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取款预存款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小结:存入20__元用+20__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

  2.归纳正数和负数。

  【通过银行取款与存款,存入20__元用+20__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师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像+16、19、+20__、6.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16、-、-7、-500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

  三、反馈练习:

  (1)完成第4页第1题。

  (2)完成第4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

  (3)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2、3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负数的客观存在,初步具有了负数的数学思想和学习了表示负数的数学方法,认识到了负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客观存在和非常广泛的。

  第二课时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7页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通过活动情境,在直线上表示从一点向两个相反方向运动后的情形,也就是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借助数轴来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初步体会数轴上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设计理念:在比较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时,明确两层含义:一是所有负数小于0、小于正数;二是负数之间的比较,即值大的反而小,值小的反而大。总之,利用数轴来比较它们的大小,是最直观和有效的。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后,通过活动情境,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正数、0和负数的,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同时借助数轴来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会在数轴上比较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过程:

  一、旧知孕伏: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复习旧知,为探究新知作孕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什么数?从0起往左依次是什么数?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学生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对应数,很直观的体会到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3、反馈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学生通过对温度高低的亲身体验进行交流、比较和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第3题: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负数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如果不引入负数,这些问题将无法表示,也无法解决。以此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

  第三课时 负数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负数的练习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页的练习一第4、5、6、7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是通过练习一第4、5、6、7题,反复借助数轴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已达到巩固负数的意义,正确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能熟练的比较大小的目的。

  设计理念: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练习课,通过师生双边活动、生生合作,相互启发。反复借助数轴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巩固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正确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能熟练的比较大小,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活动、学生与学生相互合作与启发,反复借助数轴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很容易达到巩固负数的意义,正确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能熟练的比较大小的目的。

  教学重点:巩固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

  教学难点: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能认读负数,会结合具体的量进行大小比较,懂得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

  2、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渗透有关科学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数,是什么数呢?(负数)经过前几次的学习,你现在知道负数的哪些知识了?(回忆整理负数的内容)今天,我们来进行相关的练习。

  [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引入:我们的“天气预报员”给我们调查了明天几个城市的天气情况,我们一起听一听,当当记录员。

  (1)一个学生报天气预报,其他的学生进行记录。

  (2)从记录的情况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反馈。(复习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写法,比较温度的高低,知道温差的大小)

  (4)同桌合作,互相启发,提出数学问题,请同桌解答。

  2、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会用到正数和负数,请同学们一起来举例说一说。

  学生:知识竞赛扣分用负数表示。

  学生:向前走用正数表示,向后走就可以用负数表示。

  学生:收入和支出分别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

  [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由浅入深,提出问题,应用数学方式解答]

  三、指导练习

  1、练习一第4、5、6题。

  2、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课堂作业

  1、用正、负数表示。

  我要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体会《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风格特点。

  2、学习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牛郎织女相思之苦及委婉动人的别离之感。

  2、 鉴赏叠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 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3、 联系法:以题为纲,联系课内课外拓展延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

  同学们知道农历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吗?关于七夕节有什么传说呢? 谁给大家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补充资料: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与范喜良、白素贞与许仙)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它又被称为乞巧节,相传七夕的夜晚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陈列瓜果于庭中,在月下穿针,向织女乞求智巧。20__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看,我们的祖先多浪漫啊,两颗不相关的星星,就能创造出这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其实,牛郎织女星起初只是自然界的星星,随着岁月的演变才有了一些情节,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迢迢牵牛星》,对这个爱情故事的情节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二、 介绍《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男子从征服役,家庭破裂、夫妻分别,那些有抱负的文人也因混乱的时世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古诗十九首》主要内容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游子诗)以及离别相思之情(思妇诗),主题主要是感叹生命短促、坎坷和向往爱情的忠贞,希望夫妻团聚,怨恨虚度青春。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无言之冠”,钟嵘在《诗品》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到底这首诗有什么特色,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评价,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 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1、 请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音节之美。

  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详见课文下注)

  诗歌翻译参考: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一边是隔着银河的灿烂织女。

  轻巧地摆动着柔美洁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纺织。

  整天都织不出布来,眼泪零落就像下雨。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距离又有多远?

  隔着一条清清的银河,只能含情注视默默不语。

  四、 层层深入,鉴赏分析

  (一) 基本内容

  明确:本诗以牛郎织女为话题,叙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

  (二) 写作思路

  明确:一二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

  板书:两星的形状(景)——织女的相思(人)——分离的痛苦(情)

  (三)诗句鉴赏

  1、 鉴赏诗歌叠词之美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

  板书:迢迢——距离之美

  皎皎——星光之明亮

  纤纤——手之修美

  札札——织布之声

  盈盈——河水清浅之貌

  脉脉——相视之态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使诗歌更具浓郁的抒情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无论谁,其实一直都需要美好的感情。诗人用织女的意象来表现自己追求美好爱情而不得的痛苦,我们因为有美好的感情,所以读了之后会深深的理解并同情。叠字是我们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它有着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丽,一波三折而又回肠荡气,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页都有它的美丽。谁能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篇几句?

  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七组叠字写尽了易安居士国破家亡之恨。

  哪位同学能模仿这句话给《迢迢牵牛星》的叠字作结。

  答:《迢迢牵牛星》六组叠字写尽了“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

  2、鉴赏诗歌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艺术效果

  同学们觉得此诗表达了相思之苦,全文哪里写相思了?我没有看到“相思”二字啊!

  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可以看出,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织布时动作的娴熟,织女的姿态之美,更写出了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擢”举起,“弄”是摆弄。因为思念而不能认真工作,以工作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从“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和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句也可以看出,她因为思念,一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而“泣涕零如雨”更是直接写出了她相思的神态,后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说,他们两人一水之隔,却不能互诉衷肠,表达了那种相思之情。“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件”也是!诗中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河汉“清”且“浅”,人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更让人觉得悲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也可以看出,“迢迢”,遥远的样子。牛郎织女相隔天涯,这里正是以织女的口吻表达对牛郎的思念。“迢迢、皎皎”就是从环境上渲染了星空广阔、相爱之人远隔天涯的悲凉气氛,让人联想起男女相思之情。

  这首诗,没有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写相思!这就达到了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效果。(板书:环境渲染,情感刻画,动作描摹——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

  那么,诗中写得这种思念仅仅是天上才有得吗?

  不,是人间离情的写照。“一曲天上悲歌,一绪人间离愁”( 板书:天上悲歌,人间写照)

  五、 拓展迁移:

  (一)

  宋朝的苏门四学子之一,秦观也写了一首“鹊桥仙”来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诗也是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这里写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就是说忠贞的爱情又何必在乎是否日夜的厮守呢?虽然他们只能在七夕相会,但只要他们忠贞不二、心心相印就足够了,同学们怎么认为呢?

  (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要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有人说,牛郎织女每一次的相逢都是一次漫长而痛苦的等待过程。他们这样心心念念,最终还是等来一个比等待过程痛一千倍的相逢,这样的爱情太苦,爱情不该如此。那么,你认为牛郎织女式的爱情值得吗?

  梁祝双双化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孟姜女哭长城,这些痴情男女用生命与所有的信念捍卫着忠贞的爱情,他们用这样一种方式成全了自己也成全着后人。这种心心相印的爱情是温暖、是希望、是人们永久的信仰。每当我们拾卷重读,闭目遐想,千年前的荡气回肠就会遥遥走来,久久击打着贫瘠的情感荒漠的灵魂。

  六、 课后作业

  背诵《迢迢牵牛星》,预习《短歌行》,完成习题

  补充资料:从前有一个牛郎,他有一头老牛,一天,老牛跟他说,仙女会下到凡间,到小河里洗澡,让牛郎悄悄拿走一个织女的衣服,这样她就会留下了给他做媳妇。于是,那天牛郎便跑到小河边,照着老牛的话做了。也可能是一见钟情吧,他们相爱了。后来,经历了一些小故事,他们两个人终于生活在了一起,还生了两个小孩,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人仙不能结合,王母娘娘发现后将织女抓回天庭,织女被抓走后,老牛就告诉牛郎,自己死后用自己的牛皮做成筐,挑在肩上,就可以飞到天上找织女。牛郎照办,他挑着两个孩子,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却从头上拔下一根金簪,划了一道长长的天河,这样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他们苦苦的相思感动了喜鹊,喜鹊就飞上天搭成鹊桥让他们相见,这样王母才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初七相见。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14

  为了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技巧,让学生在音乐中学有所获,并能够掌握音乐课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同时又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快乐和情趣,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特制订本计划。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音乐教学,并能够在听赏乐曲中正确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能够正确地表述音乐的情绪,对音乐的欣赏能够有自己更深入的认识和见解,能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解乐曲所包含的思想,树立基本的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

  (1)能够认识连音符,知道一些音乐家的故事,能够演唱简单的旋律,并且保证基本音准。

  (2)能够熟练地用有弹性的声音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能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如齐唱、领唱和合唱等形式熟练地表现歌曲。能够背唱部分歌曲。

  (3)能够对歌曲进行编创动作和表演,并能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编创伴奏节奏。

  (4)能够在音乐聆听中感受乐曲的情绪,能够对音乐的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分析简单的器乐曲式形式。能够通过想象描述音乐的形象和意境。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仿建立学生的音乐认知感受,让学生对音乐有感性的认识,模仿的范围从歌曲扩展到器乐旋律。

  (2)通过听赏、动作、律动等不同形式体验音乐,在体验中感受愉悦的审美享受。

  (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完成音乐作品的表演、演奏等等,创造合作的氛围和意识。

  (4)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探究音乐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

  (5)注重音乐教学方法的实践,特别是对音乐欣赏中对比欣赏的使用,引导学生对比欣赏,从对比中感受音乐的不同特点。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音乐上有了比较高的欣赏能力和演唱水平,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自己理解音乐并能够表达自己的理解,在节奏方面能够较熟练地运用简单的各种节奏,在音乐知识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歌唱的技巧不够熟练,变声期开始,一些学生演唱高音比较困难,对歌曲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入,表现不够准确,在欣赏乐曲的时候有些乐曲的兴趣不够,对通俗乐曲的兴趣增强。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共有六个单元,其中有唱歌11课,欣赏8课,但是欣赏曲目数量庞大,音乐家故事2课,活动4课,音乐知识1课。欣赏与歌唱课的比例虽然不同,但是欣赏的曲目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增加,同时对音乐家的认识有了要求,活动课的内容比较大。与旧版的实验教材有了较大的改变,换掉了一些较为老的歌曲,增加了一些新的歌曲,难度也有之下降。外国音乐作品较多。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增强学生对基本音乐技能如节奏练习、旋律跟读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2、提高演唱的技巧和方法,做到能够有意识运用弹性的声音轻声演唱歌曲。在歌曲演唱的形式上要有所突破,能够掌握集中基本的演唱形式。

  3、能够认识一些乐器并了解其基本的演奏方式,能够辨别其中的音色,能够对一些音乐家有所了解。

  4、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编创和表现,在编创和表现中积极合作。

  (二)难点:

  1、对音乐技能的掌握和学习,特别是对一些特别的节奏的练习是难点。

  2、歌唱的技巧和方法,特别是在优美的音色训练方面有着重要的探索价值,但也是有着较难地方。

  3、欣赏的数量很大,如何在众多曲目中选择重难点进行教学是重点工作。在欣赏中如何掌握欣赏的方法,以及对乐器的音色的听辨是极为困难的。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1 感恩的心、欢乐颂、音乐家贝多芬

  2 爱的人间、爱之梦

  3 爱的罗曼斯、爱星满天

  4 单簧管波尔卡、拨弦波尔卡

  5 蓝色的雅特朗、快乐的农夫、喷泉

  6 霍拉舞曲、康沃尔的早晨

  7 卡普里岛、羊肠小道、圣托里尼

  8 拉库卡拉查、环球之旅

  9 举杯祝福、嘎达梅林

  10 一对白鸽子、连音符、爱我中华

  11 爱我中华

  12 长江我的家、塔里木河

  13 长江之歌、保卫黄河、冼星海

  14 黄河与长江

  15 毕业歌、放心去飞

  16 离别、回忆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

  2、 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段。

  3、 启发学生能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5、 在“推荐?阅读”“思考?交流”“写作?活动”等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

  1、 学会略读和精读的方法。

  2、 由对人物的分析进而引申到对社会、人生作深刻地思索。

  3、 马克?吐温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教材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以突出和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在学生习惯读一篇一篇的文章的基础上,学习读整部书。授课中尝试着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人公的心理,欣赏作品中优美的文字,体味马克?吐温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

  五课时

  教学流程:

  一、通读全文 了解大意

  提前一至两个月布置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全书,引导学生采用略读方法,了解全书内容,复述故事情节,理清线索等。

  检查方式:学生以读书报告形式呈现作业。

  要求:读书报告为整体感悟读后感一篇 摘抄若干

  二、任选一章 试作点评

  学生从全书中任选一片断进行点评,并阐述选之理由。

  教学生学会精读。

  三、四边互动 走近人物

  在前面略读和精读的基础上,能启发学生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采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让学生上讲台交流各自的感悟,师作适当点评。

  明确:汤姆是老师和家长眼中一个顽皮而又爱闯祸的孩子,他和波莉姨妈一家住在美国一个叫圣彼得堡的小镇上。汤姆层出不穷的恶作剧常给姨妈哭笑不得,但是他以他的正义感,揭发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歹徒;以他的勇敢,挽救了自己和另一个女孩的生命;以他的聪明,找到了价值连城的宝藏。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小说塑造的汤姆?索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妈眼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可是她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谋”给软化了。

  在主日学校里,他拿出卖刷墙特权时得到的财宝换来的条子去领取新本《圣经》,结果当有位太太考问他《圣经》内容时,他却答得牛头不对马嘴,引得大家瞠目结舌。当他和贝基的关系出现“危机”时,“于是,汤姆大步流星走出教室, 翻过小山,走到很远的地方,那一天他是不打算再回学校了。”

  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

  在第二十三章,汤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勇敢地站出来作证,解救了莫夫?波特,它再次体现出汤姆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优秀品格。

  马克?吐温在描写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儿童时并没有仅停留在人物的一般刻画上,而是按照儿童的天性发展,对儿童的心理方面也作了较深层次的描述。在第三十五章中,当哈克请求汤姆让他“入伙”一起当强盗时,汤姆说:“总的说来, 强盗比海盗格调要高,在许多国家,强盗算是上流人当中的上流人,都是些公爵之类的人。”尽管这些见解出自儿童之口, 但它却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给儿童造成的心理印象。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儿童所能思考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小说虽是为儿童写的,但它又是本写给一切人看的高级儿童读物。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道:“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看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因为阅读这本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他们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作法。”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5 ℃~-3 ℃

  北京: -5 ℃~5 ℃

  深圳: 12 ℃~23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__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件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5.

  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学生交流收获。

  2.总结。

  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17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 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