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骑行旅游照片高清无水印 DB36

DB36

2024-06-24 01: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ICS 97.220Y 55DB36江西省地方标准DB36/T 12152019健身步道建设规范Standard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itness trails2019 - 12 - 27 发布2020 - 06 - 01 实施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36/T 12152019I目次前言I引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总则25 建设内容26 选线要求37 设计要求38 建设要求59 使用安全610 验收6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健身步道标识系统设计与配置一览表7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健身步道服务设施设计与配置一览表8附录C

2、(资料性附录) 江西省健身步道验收表9参考文献16本标准用词说明17条文说明18DB36/T 12152019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江西省体育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体育产业管理中心、北京华体创研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军、熊伟、陈善美、张芸、江娉婷、徐南斌、李铁林、杨东旭、阚巍、高建、李大侠、杜颖、杨帆、李鸿毅、郑馨叶、刘洁琳、杨金其。IIDB36/T 12152019III引言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因时因地因需

3、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健身步道是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整合现有健身步道(包括绿道、古道、健康步道、森林步道、滨河步道等),构建科学、规范的健身步道系统,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健身步道建设成江西省百姓身边的民生工程。江西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传统文化久负盛名,健身步道需立足于各类文化资源,建设具有“江西特色”的步道体系。依托革命老区建设红色健身步道,构建历史传承健身步道体系; 依托“一湖五河三屏”、东江源头等全省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建设绿色健身步道,构

4、建山水林田湖草健身步道体系;依托豫章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等文化传承区域建设古色健身步道,构建人文纽带健身步道体系。通过“三色文化”,打造一批具有江西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健身步道。为科学指导江西省健身步道建设,推动江西省健身步道健康有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户外运动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安全开展,落实“体育”“体育”行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挖掘江西地区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健身步道,特制定本标准。DB36/T 12202019DB36/T 12152019 PAGE 9 PAGE 8健身步道建设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健身步道建设的总则,分类与构成、选线要求、设计要求、建设

5、要求、使用安全和验收。本标准适用于省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健身步道。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0001.2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GB/T 10001.4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4部分:体育运动符号GB/T 14685 建筑用碎石、卵石 GB/T 15566.7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 第7部分:运动场所

6、GB 17498 固定式健身器材 GB 19272 健身器材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GB/T 27651 防腐木材的使用分类和要求 GB/T 34290 公共体育设施室外健身设施的配置与管理GB 36246 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T 50337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 CJJ 169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T 188 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DB36/T 591 江西省旅游生态设施规范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健身步道 Fitness Trails专

7、供人们用于开展健身活动的道路,按照使用方式可分为登山步道、健走步道、骑行道,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道路本体、标识系统和服务设施。 3.2登山步道 Mountaineering Trails专供人们开展登山健身运动的道路。 3.3健走步道 Walking Trails专供人们开展健步走、慢跑等运动的道路。3.4骑行道 Riding Trails专供人们开展自行车(不包含助力自行车)骑行运动的道路。总则发挥健身步道在健身休闲、生态休闲、环保教育、文化传承、遗产保护、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功能,建设江西省健身步道样板。健身步道建设应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应充分挖掘省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宜结合各地红色(历史文化

8、)、绿色(生态文化)、古色(传统文化)等文化内涵,突出步道主题元素。建设适合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健身步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户外运动需求,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加快健身步道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健身步道建设应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为基本导向,以投资少、见效快、承载力强、容量大为基本原则,注重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健身步道可与绿道、古道、健康步道、森林步道、滨河步道等合并建设。改建或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原有的步道和设施。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统筹兼顾、量力而行、逐步改善、切实可行。健身步道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建设内容道路本体

9、道路本体指供健身人群进行登山、健走、骑行等运动的道路,是健身步道的重要组成要素,分为主线与连接线。主线是健身步道中占据主干地位和起到主导作用的线路。连接线主要承担健身步道连通功能,且对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骑行有安全保障的短途借道线路。包括借用的非干线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人行天桥等。标识系统标识系统是为保障健身人群安全,在健身步道沿线所设置的导示、警示、劝示等标识的总称。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导视标识、警示标识、劝示标识、路书等。导视标识主要呈现健身步道的整体介绍、使用说明、路线图、当前位置说明、里程、定位、引导等信息。警示标识主要呈现安全、紧急救援、环境及动植物保护等信息。劝示标

10、识主要呈现运动教育、科学健身、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等信息。路书全面介绍健身步道的地理区位信息和路线信息等。服务设施服务设施是指设置在健身步道周边,为健身人群提供服务的各项设施。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服务中心、商业设施、游憩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交通服务设施和智能化设施等。服务中心内宜有咨询、投诉、休息、讲解和行程安排等功能。商业设施包括售卖点、餐饮点、自行车租赁点和住宿点等。游憩设施包括活动场地、休憩点和眺望观景点等。安全保障设施包括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无障碍设施等。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卫生间和垃圾箱等。交通服务设施包括公共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点、公交站点和自行车停靠点等。智能化设施

11、包括门户网站、手机应用、电子地图和电子商务平台等。选线要求不得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湖泊和泄洪区的严禁开发区域内建设健身步道和服务设施,在可开发区域建设的健身步道和服务设施,不得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污染物的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江西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应避开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风雪灾害等地质不稳定、易发生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的危险区域。应尽量避开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易于遭到破坏和野生动物经常活动的区域,如难以避让,应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应远离化工厂、垃圾处理厂等有空气污染的区域。应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

12、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和文化文物保护区等规划的规定相协调。应结合群众的健身需求和体育设施布局。应结合城镇空间结构与功能拓展方向,尽可能连接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广场、滨水休闲带、体育设施等公共区域,可与景区服务设施、市政和道路慢行系统相衔接,便于健身人群使用。应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在不破坏自然景观,不影响防洪安全,不占用农用地、耕地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始道路、现有道路、公园道路、古道、河湖岸线、堤防、机耕路、防火隔离带等路径。应保证线路连通,当跨越河流、山体、铁路、公路、城市道路等障碍物时,可采用连接线的方

13、式保证健身步道的连通,但应满足连接线选线、长度、宽度、净空、安全隔离等要求。设计要求一般规定设计原则功能性健身步道应在自然条件和原有设施基础上进行设计,注重实效,突出步道的健身功能。健身步道应就近连接各级城乡居民点及公共空间,充分考虑人们的健身需求,方便健身人群使用。系统性健身步道设计应坚持统筹规划、科学管理、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原则,实现步道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性健身步道的设计应切合实际,与周边环境风貌相协调,并切合实际。安全性健身步道的路线设置应易于救援队救援、救护,方便健身人群从健身步道上撤离。经济性健身步道的设计应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利用现有设施,严格控制新建规模,降低建设与维护成本。鼓

14、励应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技术、材料、设备等。活动项目健身步道应为人们提供基本的健身项目,通过对健身步道的设计,有效地组织人们进入健身步道进行健身活动。 健身步道内宜开展的健身及相关项目主要有:健身活动类、游览观光类、健身教育类、文化体验类,具体内容可参考表 1。 表1 健身步道内宜开展的健身项目主要类型健身活动类游览观光类健身教育类文化体验类项目散 步 健步走慢 跑 徒步登山健身 自行车骑行观赏山形地貌登高远眺观赏动植物游览景观健身科普科学健身 健康生活 运动与消耗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传统文化道路本体主线路面应相对平整、稳定、连续,并无明显坑洼、积水、碎石等障碍物,可慢行通过。 健身步道应具有适

15、当的弹性可吸收运动产生的冲击力,与开展的健身活动特点相适宜。 健身步道应选择适合运动且能够保证运动安全的面层,面层应具有防滑性能,适合铺设的面层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材料: 原地土石;沥青混合料;混凝土;合成材料;砌块;木板;碎石和卵石。不同的健身步道主线宽度应根据健身步道使用频率,因地制宜、灵活设计,纵坡宜尽量与现状自然地形相结合,保证净空高度。健身步道的最小宽度、坡度和净空应符合表 2 规定。 表2 健身步道宽度、坡度和净空要求一览表登山步道健走步道骑行道宽度1m1.5m2m纵坡坡度宜为 3%,超过 8%时,可设置台阶坡度宜为 3%,超过 8%时,可设置台阶-净空2.5m应避免机动车进入健身步

16、道,只允许对健身步道进行维护管理和消防、医疗、急救用车临时通行,在步道节点处设施消防和救援设施。 危险地段,需设置安全设施,保证安全通过。 健身步道宜设计照明设施,照明设施的设计应符合相关照明设施的规定。 连接线连接线不宜借道。确需借道的,宜借用县道、乡道、村道等非干线公路或城市次干路、支路等道路,不应直接借用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及快速路、主干路等道路。 连接线兼具健身步道连接和城市交通功能,应有效进行交通组织和功能衔接,采取适当的交通管理措施,包括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健身步道标识设施、安全隔离设施等; 应符合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相关规定,保证使用安全。 连接线不宜过长,累计长度不超过所在健身步道

17、总长度的 10%。 连接线应保证衔接顺畅,宽度不宜小于 0.6m,净空不低于 2.5m。 标识系统标识的设计应清晰、简洁、醒目,在展示标识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健身步道主题和开展的健身项目进行设计,且明显区别于道路交通的其他标识。 有条件的地区可对标识系统进行个性化设计,发挥标识系统对步道的宣传作用。 标识系统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能够明确表示位置、方向、运动里程等信息。 标识系统的材质宜就地取材。 标识系统设计和配置具体要求可参考附录 A。 服务设施服务中心设计宜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其中消防设施应符合 GB 50016 的相关规定。 游憩设施和安全设施的设计宜与健身步道路线

18、上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相衔接,合理布局。 卫生设施宜利用健身步道路线上的公共服务设施,卫生设施服务半径应符合GB/T 50337 的相关规定,处于远离人群聚居区的健身步道,宜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卫生设施。 有条件的地区宜开发设计健身步道智能化设施。 服务设施设计和配置具体要求可参考附录 B。 建设要求道路本体健身步道基础厚度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地质情况确定,达到密实、坚固、稳定。 健身步道由基础层、构造层和面层组成。 健身步道应根据面层材料选择适宜的基础层和构造层。 原地土石道要求路面无大块砾石、碎石,路面不积水,行走时无大尘土。 沥青混合料路面应符合 JTG F40 的相关规定。 合成材料面层的技

19、术要求应符合 GB 36246 的相关规定。 混凝土路面应符合 CJJ 169 的相关规定。 砌块路面中透水砖面层应符合 CJJ/T 188 的相关规定,混土预制砌块和天然石材面层应符合 CJJ 169 的相关规定。 木板路面应符合 GB/T 27651 的相关规定。 碎石和卵石路面应符合 GB/T 14685 的相关规定。 健身步道应以自然排水为主。确需有组织排水的,应符合当地有关规定建设。 健身步道宜配置照明设施,照明应符合相关照明设施的规定。 健身步道应覆盖通讯网络。 有条件的地区宜设置视频监控设施。 标识系统各类标识安装必须牢固安全,规范合理。应确保各类标识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20、。 8.2.2 标识系统应符合 GB/T 10001.1、GB/T 10001.2、GB/T 10001.4、GB/T 15566.7 的相关规定。 服务设施服务中心建筑材料宜就地取材和具有环保标识的材料,周边环境优美,绿化程度较高,应符合 DB36/T 591 的相关规定。 污水排放宜经过统一处理,符合国家 GB 8978 的相关规定。 健身器材设置应符合 GB 17498、GB 19272 和 GB/T 34290 的相关规定。 附属建筑的建设和消防设施的设置应符合 GB 50016 的规定。 无障碍设施应符合 GB 50763 的相关规定。 公共停车场、门户网站、手机应用、电子地图、电子

21、商务平台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使用安全健身步道宜配置管理机构、医疗服务和报警点。 管理机构应由健身步道管理部门负责,与当地公安、应急、医疗急救和社会专业救援队建立工作联系机制。 服务中心、商业设施、游憩设施和交通服务设施宜配备医疗救护器材和药品。有条件的健身步道可专门设置医疗救护点,配备专门的医疗和急救队员。 健身步道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报警点,报警点应显著、明显,易于发现。报警点上应有救援电话、报警点编号及所处位置、临近位置和路线指示。 验收由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组成的验收组,除应按照建筑施工质量验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验收外,还应参照本标准进行验收,并形成相关验收记录,

22、验收表内容可参考附录C。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健身步道标识系统设计与配置一览表标识类型基本标识基本内容设置要求导示标识整体介绍图片和文字说明宜设置在步道主出入口使用说明文字说明路线图图片当前位置说明图片宜设置在关键节点和功能区定位引导里程、文字说明和指示箭头宜每1000m等距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标识样式与周边环境协调融洽警示标识安全警示图片和文字说明应设置在危险地段紧急救援环境及动植物保护宜设置在关键节点和功能区劝示标识运动教育图片和文字说明宜设置在关键节点和功能区环境保护路书宣传册或书健身步道的路线图、健身人员服 务中心、出入口、起止点、长度、高差、健身系数、运动指数、装备指南、沿途

23、景观、标识系统使 用指南、配套设施介绍、科学健 身指南、环保指南、安全和紧急 救援指南以及所在地概况、休闲 旅游指南(包括历史、人文、自然景观景区景点、交通指南、食宿服务等)宜在步道主出入口发放附 录 B(资料性附录)健身步道服务设施设计与配置一览表服务设施基本项目设置要求服务中心宜有咨询、投诉、休息、讲解和行程安排等功能宜设置在步道主出入口商业设施售卖点宜设置在步道出入口和关键节点餐饮点自行车租赁点住宿点游憩设施活动场地宜与健身步道路线上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相衔接,合理布局休憩点眺望观景点安全设施治安消防点宜与健身步道路线上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相衔接,合理布局医疗急救点无障碍设施宜全线设置卫生设

24、施卫生间宜利用健身步道路线上的公共服务设施;处于远离人群聚居的健身步 道,宜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卫生设施。垃圾箱交通服务设施公共停车场宜设置在步道主出入口和关键节点出租车停靠点公交站点自行车停靠服务点智能化设施门户网站步道基本信息、路线、提供官方微博、公众号、手机应用下载等手机应用实现运动监测系统,为健身人群提供实时定位、运动时间、运动轨迹与距离、消耗能量、运动提示等服务电子地图 编制电子地图,展示健身步道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步道周边产品等附 录 C(资料性附录) 江西省健身步道验收表表C.1健身步道基本信息表填表日期:步道名称步道位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权属单位 管理单位步道类型登山步道

25、健走步道 骑行道总长度步道主题红色(历史文化) 绿色(生态文化) 古色(传统文化)其他 活动项目健身活动类散步健步走慢跑徒步登山健身自行车骑行游览观光类观赏山形地貌登高远眺观赏动植物游览景观健身教育类健身科普科学健身健康生活运动与消耗文化体验类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其他DB36/T 12152019DB36/T 122020191011表C.2健身步道道路本体验收表验收项目具体项目实际情况验收结果登山步道主线长度宽度净空面层配套附属设施照明排水通讯连接线原道路长度宽度净高面层配套附属设施照明排水通讯健走步道主线长度宽度净空面层配套附属设施照明排水通讯连接线原道路长度宽度净高面层配套附属设施照

26、明排水通讯骑行道主线长度宽度表C.2健身步道道路本体验收表(续)验收项目具体项目实际情况验收结果净空面层配套附属设施照明排水通讯连接线原道路长度宽度净空面层配套附属设施照明排水通讯DB36/T 12152019DB36/T 122020191 PAGE 61 PAGE 7表C.3健身步道标识系统验收表验收项目具体项目实际情况验收结果导视标识整体介绍使用说明路线图当前位置说明里程定位和引导警示标识安全警示紧急救援环境及动植物保护警示标识劝示标识运动教育科学健身环境保护科普教育路书表C.4健身步道服务设施验收验收表验收项目具体项目实际情况验收结果服务中心咨询投诉休息讲解行程安排商业设施售卖点餐饮点

27、自行车租赁点住宿点游憩设施活动场地休憩点眺望观景点安全保障设施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无障碍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卫生间垃圾箱交通服务设施公共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点公交站点自行车停靠点智能化设施门户网站手机应用电子地图电子商务平台表C.5健身步道使用安全验收表验收项目具体项目实际情况验收结果管理机构应由健身步道管理部门负管理机构责,当地公安、应急、医疗急救中心和社会专业救援队组成,建立联系工作机制。救援队应安排值班人员24小时接听救援电话,接到险情能立即集结队伍,出发救援。救援队为队长负责制,落实安全责任制。配置医疗保障和物资救援队伍保障等相应人员,并履行相应职责。制定安全预案,并加强演练。救援队应配置专业

28、的救援设备、医疗装备、安全设备和建议消防器材,且以上设备必须符合国际、国家有关认证,定期保养更新。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报警点,报警点报警点应显著、明显,易于发现。报警点上应有救援电话、报警点编号或所处位置、临近位置和路线指示。宜在服务中心、商业设施、游憩设施和交通服务设施配备医疗救护器材和医疗服务药品。有条件的健身步道可专门设置医疗救护点,配备专门的医疗和急救队员。表C.6健身步道验收结论汇总表基本信息查验结论:查验人签字:年月日道路本体验收结论:验收人签字:年月日标识系统验收结论:验收人签字:年月日服务设施验收结论:验收人签字:年月日使用安全验收结论:验收人签字:年月日总体验收结论:验收小组组

29、长、副组长签字:年月日建议与要求:年月日参 考 文 献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设施技术规范-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2016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设施技术规范-健走步道配置要求(2016年12月)中国登山协会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2013年12月3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2016年)本标准用词说明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

30、得”。 表示允许稍微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DB36/T 12152019DB36/T 122020191819条文说明范围本章节阐述了本标准包含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章节列出了在编制本标准的过程中,参考或引用的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条例、法规等。总则本条说明了健身步道建设应当与健身休闲、生态教育、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生态休闲、改善民生等相关领域串联、相合,充分发挥健身步道在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

31、展示江西特色,建设江西样板,力争使江西省健身步道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本条说明了大力发展健身步道与建设江西省生态文明试验区互利共赢的重大意义。2017 年 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也是推动振兴发展、加快绿色崛起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健身步道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特别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重要批示。规范健身步道建设对于实施方案主要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

32、通过探索绿色崛起新路径,能进一步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扶贫的双赢局面。本条提出了应当将江西省“三色文化”融入健身步道的设计理念中,充分利用江西省特有的人文资源,丰富健身步道的文化底蕴。江西健身步道可利用江西省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特点,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主题健身步道,使健身步道不只具有健身功能,同时也能作为展示江西特色的重要载体。革命老区可优先选择体现红色资源的主题步道。在老区建设历史传承健身步道,突出革命摇篮的红色资源,促进老区全面振兴发展,构建红色历史健身步道体系。例如:工人运动策源地安源、人民军队诞生地南昌、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及其众多的革命遗址遗迹、题刻、石窟、雕塑

33、、纪念地等。优先选择建设红色主题步道的地区如下:一类老区:兴国、瑞金、宁都、于都、会昌、寻乌、石城、万载、宜丰、铜鼓、上饶、上饶市广丰区、铅山、横峰、弋阳、万年、德兴市、吉安、吉水、峡江、永丰、泰和、遂川、万安、安福、永新、井冈山市、黎川、南丰、乐安、宜黄、资溪、广昌、安远、上犹、信丰、贵溪市、分宜、彭泽、德安、修水、莲花、浮梁、乐平等44个县(市、区)。二类老区:赣州市南康区、大余、崇义、定南、全南、龙南、赣州市赣县区、鹰潭市余江区、永修、新余市渝水区、湖口、都昌、庐山市、武宁、九江市柴桑区、瑞金市、萍乡市安源区、萍乡市湘东区、奉新、高安市、宜春市袁州区、靖安、鄱阳、婺源、吉安市吉州区、吉安

34、市青原区、新干、金溪、景德镇市昌江区、景德镇市珠山区等30个县(市区)。三类老区:赣州市章贡区、樟树市、上高、玉山、余干、南城、崇仁等7个县(市)。四类老区:抚州市东乡区、丰城市等2个区(市)。在国家、江西省命名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五河一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鄱阳湖)、东江源头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建设绿色健身步道,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健身步道体系,突出江西省的生态特色。例如: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功山、三百山、赣江、鄱阳湖等众多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景观。优先选择建设绿色主题步道的地区如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连山国家级

35、自然保护区、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齐云山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河蚌、峤岭、青岚湖、黄字号黑麂、瑶里、高天岩、羊狮幕、庐山、修河源五梅山、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云居山、都昌候鸟、阳际峰、上犹五指峰、齐云山、阳岭、章江源、桃江源、凌云山、赣江源、水浆、南风面、七溪岭、三十把、潦河大鲵、岩泉、老虎脑、宜黄华南虎、抚河源头、铜钹山、信江源、鄱阳湖银鱼、鄱阳湖长江江豚、婺源鸳鸯湖。市县级自然保护:白虎岭、南昌三湖、瑶湖、岭背、象山、安义西山岭、大公岭、香炉峰、八字脑金钱豹、茶宝山猕猴、大岭

36、培白颈长尾雉、黄牛信黑熊、青龙尖云豹、共库、锅底潭、姑塘湿地、赛城湖候鸟、伊山、程坊、修水黄龙山、修水幕阜山、荷溪湿地、鹤田、七里源、青山、泉祠坳、杨岭山、野鸡坑、永修泡桐、共青南湖湿地、星子蓼花池湿地、都昌武山、宫祠、新妙、南溪湖候鸟、幸福、付垅、湖口苍鹭、湖口青檀、湖口森林、湖口天然阔叶林、屏峰、芳湖候鸟、海形、浪溪、太泊湖候鸟、瑞昌南方红豆杉、新余蒙山、大岗山、石门寨、龙虎山中华秋沙鸭、九峰水库、峰山、信丰金盆山、大余三江口、陡水湖、阳岭扩大区、安远九龙嶂、蔡坊、三百山、黄坑、夹湖、龙南金盆山、棋棠山、三县岽、西梅山、定南云台山、宁都莲花山、东江源、项山甑、阳天障、张天堂、大山脑、大桥、

37、福华山、河坑、江口、君山湖、罗口、娑罗山、天河三分岭、银湾桥、油田新源、樟坑、白云山-螺滩、吉安鲥鱼、玉笥山、泰和天湖山、白水仙、大湾里、遂川高坪、月明、猫牛岩、明月山、南坪、三天门、社上珍珠山、太源坑、桃花洞、铁丝岭、店下、樟树吴城、飞剑潭、玉京山落叶木莲、百丈山、奉新九岭山、奉新五梅山、华林书院、萝卜潭、泥洋山、桃仙岭、越山、鸡冠石、九龙、竹山洞、南港水源涵养、洞山、南屏山、和尚坪、靖安大鲵、天柱峰、竹山、枫窝里、仙桂峰、洪门水库、南城芙蓉山、百家畲、黄龙坑红豆杉、清芝峰、乐安龙潭、牛田古樟群落、大龙山南方红豆杉、马街、后坑红豆杉、东乡野生稻、佛岭、牛牯岽、弋阳中华秋沙鸭、康山候鸟、白沙洲

38、、白石、大连山、大鄣山、共产主义水库、金竹源、饶河源、文公山、婺源常绿阔叶林、婺源红嘴相思鸟、婺源莲花山、许村、珍珠山、大茅山。国家森林公园:三爪仑国家示范森林公园、庐山山南国家森林公园、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马祖山国家森林公园、鄱阳湖口国家森林公园、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泰和国家森林公园、鹅湖山国家森林公园、龟峰国家森林公园、上清国家森林公园、梅关国家森林公园、永丰国家森林公园、阁皂山国家森林公园、三叠泉国家森林公园、武功山国家森林公园、铜钹山国家森林公园、阳岭国家森林公园、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五指峰国家森林公园、柘林

39、湖国家森林公园、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万安国家森林公园、三湾国家森林公园、安源国家森林公园、九连山国家森林公园、岩泉国家森林公园、云碧峰国家森林公园、景德镇国家森林公园、瑶里国家森林公园、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九岭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五府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军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碧湖潭国家森林公园、怀玉山国家森林公园、毓秀山国家森林公园、圣水堂国家森林公园、江西鄱阳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江西彭泽国家森林公园、江西金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龙泉山省级森林公园、青山省级森林公园、上高县省级森林公园、宜丰县省级森林公园、狮山省级森林公园、青原山省级森林公园、玉笥

40、山省级森林公园、洪源省级森林公园、贵溪省级森林公园、水鸡岽省级森林公园、武当山省级森林公园、罗汉岩省级森林公园、会昌山省级森林公园、西华山省级森林公园、三清省级森林公园、象山省级森林公园、广昌县省级森林公园、百丈峰省级森林公园、均福山省级森林公园、浮梁省级森林公园、梦山省级森林公园、南山省级森林公园、麻姑山省级DB36/T 12152019DB36/T 122020192021森林公园、玉壶山省级森林公园、吉安省级森林公园、龙宫洞省级森林公园、罗田岩省级森林公园、黄畲山省级森林公园、马岗岭省级森林公园、大东山省级森林公园、玉华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遂川森林公园、莲花洞省级森林公园、郭璞峰省级森

41、林公园、义门陈省级森林公园、远泉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三尖源森林公园、江西省九龙庙森林公园、江西省东江源桠髻钵山森林公园、江西省六石岩森林公园、江西省白云山森林公园、江西省太宝峰森林公园、江西省香炉峰森林公园、江西省屏山森林公园、江西省兴农沙漠生态森林公园、江西省白鸡峰森林公园、江西省大南森林公园、江西省通天寨森林公园、江西省大砻下森林公园、江西省仙人寨森林公园、江西省三尖峰森林公园、江西省寒山森林公园、江西省理田源森林公园、江西省翠云峰森林公园、江西省小金山森林公园、江西省马形山森林公园、江西省睦州山森林公园、江西省芦泉湖森林公园、江西省仙隐洞森林公园、江西省龙口源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东湖南山

42、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双峰尖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台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万寿寺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四亩里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风龙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鸡冠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李畋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湖仙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园岭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李腊石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梅子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大山脑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天工开物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龙津湖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东方禅文化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龙泉湖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李梅岭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黄金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骆驼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珍珠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兴安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广丰三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清水湾省级

43、森林公园、江西省冰江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聚远楼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东湖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君华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西龙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白凤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龙江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汝水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乐安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卓望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泰伯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龙华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省仙峰岩省级森林公园、江西山谷省级森林公园、江西双圳省级森林公园、江西东江源仙人寨省级森林公园、江西螺峰尖省级森林公园、江西老鹰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虎峰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芦溪狮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贵溪象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罗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鹤坪省级森林公园、江西日峰山省级森林公园、江

44、西豫宁省级森林公园、江西安基山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森林公园:南昌市大公岭森林公园、吉安县娑罗山森林公园、安福县蒙冈岭森林公园、分宜县石门寨森林公园、樟树药都城市森林公园、上高翠霞城市森林公园、万载县西屏山城市森林公园、铜鼓县铜鼓城市森林公园、袁州区袁山城市森林公园、弋阳县城南城市森林公园、青原区文山正气城市森林公园、会昌县塔丰城市森林公园、鹰潭梅园市级森林公园、景德镇市大岭森林公园。在豫章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等文化传承区域建设古色健身步道,构建人文纽带健身步道体系,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资源。优先选择建设古色主题步道的地区如下:豫章文化:南昌市、丰城、高安、靖安、奉新等地区。

45、客家文化:赣州市、吉安市、宜春市、九江市、萍乡市、上饶市、抚州市等地区。庐陵文化:南昌市、赣州市、宜春市、吉安市等地区。临川文化:抚州市、临川县、崇仁县、宜黄县、乐安县、南城县、南丰县、广昌县、黎川县、资溪县、金溪县、东乡县等地。本条提出建设健身步道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拓展有关产业业态的重要途径。本条规定了健身步道建设应遵循的建设原则和基本方针。江西省健身步道建设项目应当由各级政府进行总体规划和把控,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步道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健身步道建设应注重其实用性,避免大修大建;健身步道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其建设应当首先考虑群众使用的便捷性和适用性,同时,以健身步道建设为契机

46、,带动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健身步道的建设应当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人文资源、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紧密联系,在建设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因地制宜原则,将健身步道与相关联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人文资源等各方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在线路走向、施工材料的选择上既要协调一致,又要强调建设的可持续性。健身步道的建设要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统一布局、属地建设原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建设目标,分步实施。本条规定了健身步道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原则。如在原有基础上对健身步道进行改建或扩建,应当在符合建设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健身步道的原有道路和配套设施,以减少施工量,避

47、免造成资源浪费。本条说明了本标准与现行有效的其他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的关系。健身步道建设所涉及的相关标准、规范和规定很多。健身步道建设在执行本标准的同时,还需要执行国家和地方现行有效的其他相关标准、规范和规定。建设内容道路本体5.1.1-5.1.3 道路本体包含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说明。标识系统本条提出了健身步道应配备的各类标识。导示标识:呈现健身步道整体介绍、使用说明、路线图、当前位置说明、里程、定位、引导等。整体介绍、使用说明和路线图应设置于健身步道主出入口;当前位置说明要表明出口的方向、距离,以及出口与现处位置之间的关系等,主要设置于关键节点和功能区,其余地点视需要设置;定位和引导信息可视步

48、道情况设置,宜每 1000m 等距设置。警示标识:呈现安全、紧急救援、环境及动植物保护、科学健身等信息。危险地点必须设置,其余地点视需要设置。劝示标识:呈现运动教育、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等信息。主要设置于关键节点和功能区。通过文字加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和说明,可增设二维码介绍详细信息。路书:健身步道的使用指南,全面介绍健身步道系统的地理区位信息、详尽的健身步道路线信息, 宜在步道主出入口发放。路书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健身步道的路线图、健身人员服务中心、出入口、起止点、长度、高差、健身系数、运动指数、装备指南、沿途景观、标识系统使用指南、配套设施介绍、科学健身指南、环保指南、安全和紧急

49、救援指南以及所在地概况、休闲旅游指南(包括历史、人文、自然景观景区景点、交通指南、食宿服务等)。服务设施本条提出了健身步道应配备各种服务设施。服务中心:宜有咨询、投诉、休息、讲解和行程安排等功能,宜设置在步道主出入口。商业设施:主要包括售卖点、餐饮点、自行车凭租点、住宿点等。主要设置于步道出入口和关键节点。应根据健身步道种类和使用者购物意愿,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设置纪念品商店、摄影部、便利店、DB36/T 12152019DB36/T 122020192 PAGE 82 PAGE 9户外运动用品商店、自动售货机、流动售货亭等售卖点;餐饮点可包括特色小吃店、连锁快餐店、饮料站、露天茶座等;自行车凭

50、租点应与交通服务设施、休憩点等统筹布置,可提供自行车凭租、修理等服务;住宿点包括酒店、民宿、露营地等,应充分利用健身步道周边已有的住宿设施,如需新建,可结合周边村落进行设置。登山步道单程超过 8 小时路程时,宜设置露营地。游憩设施:主要包括活动场地、休憩点、眺望观景点等。宜与健身步道路线上的公共服务设施相衔接,合理布局。活动场地可包括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设施,供群众进行休闲、健身等活动,场地内的构筑物及游乐设施应符合现行相关国家规范及行业标准的要求;休憩点可包括休息亭、长椅、石凳等设施,主要供群众休息使用;眺望观景点应结合主要景点进行设置,且需要加设安全防护设施,确保群众安全。安全保障设施:主

51、要包括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无障碍设施等。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等应依托现状条件,衔接相关系统,尽量结合商业设施和游憩设施设置。无障碍设施宜全线设置,且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规定。环境卫生设施:主要包括卫生间、垃圾箱等。除结合活动场地、休憩点设置外,应根据需要沿线设置。宜利用健身步道路线上的公共服务设施。处于远离人群聚居区的健身步道,宜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卫生设施。垃圾桶宜设垃圾分类指示标志,选用生态环保材料。交通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公共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点、公交站点、自行车停靠点等。应设置于健身步道主出入口和关键节点,并尽量与现有交通服务设施相衔接。智能化设施:主要包括门户网

52、站、手机应用、电子地图和电子商务平台等。门户网站呈现步道基本信息、路线,提供官方微博、公众号、手机应用下载等功能;手机应用实现运动监测系统,为健身人群提供实时定位、运动时间、运动轨迹与距离、消耗能量、运动提示等服务;电子地图主要用于展示健身步道;电子商务平台可用于销售步道周边产品等。选线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经批准外,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

53、观测活动。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原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划定一定面积的外围保护地带。第二十七条 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其中,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原有居民确有必要迁出的,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第二十八条 禁止

54、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研的目的,需要进入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从事前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其活动成果的副本提交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第三十二条 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

55、取补救措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已造成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限期治理决定由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作出,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期完成治理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二十六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一)开山、采石、开矿、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二)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三)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四)乱扔垃圾。第二十七条 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

56、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迁出。第二十八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禁止范围以外的建设活动,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森林公园的设施和景点建设,必须按照总体规划设计进行。在珍贵景物、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除必要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和其他工程设施。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第十一条 国家湿地公园应划定保育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管理需要,可划分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实行分区管理。保育区除开展保护、监测、科学研究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

57、活动。恢复重建区应当开展培育和恢复湿地的相关活动。合理利用区应当开展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的宣教活动,可开展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体验及管理服务等活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第十一条 保护程度的划分:对保护区内的地质遗迹可分别实施一级保护、二级保护和三级保护。一级保护:对国际或国内具有极为罕见和重要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实施一级保护,非经批准不得入内。经设立该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组织进行参观、科研或国际间交往。二级保护:对大区域范围内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实施二级保护。经设立该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有组织地进行科研、教学、

58、学术交流及适当的旅游活动。三级保护:对具一定价值的地质遗迹实施三级保护。经设立该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组织开展旅游活动。江西省湖泊保护条例第三十二条 在湖泊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从事旅游、体育、餐饮、娱乐活动的,应当符合湖泊保护规划,防止超环境承载能力发展。设置旅游景观、体育运动、餐饮、娱乐等设施,不得影响行洪和污染水体。健身步道建设应将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避开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风雪灾害等地质不稳定、易发生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的危险区域。6.3-6.4 健身步道在选址时,应当与当地自然生态保护区、文化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59、,并充分尊重当地原始生态环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先,减少对植被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将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和自然原真性。同时,健身步道作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场所,应当选择空气质量好、无污染的区域,为群众提供一个对身心有益的健身场地。6.6-6.7 健身步道的选址要根据当地自然、生态、人文等资源要素和交通、城镇布局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健走步道和骑行道选址应连接公园、广场、滨水休闲带、体育设施、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公共区域。重点考虑服务对象的交通出行习惯和要求,确保交通通达性。登山健身步道宜选在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市周边

60、3 小时车程内的区域。本着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登山健身步道应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有的原始道路、现有道路、古道、机耕路、防火隔离带等路径.当步道主线由于物理阻隔无法连接时,可以采取连接线的形式,将健身步道串联。连接线应满足连接线选线、长度控制、宽度、净空、安全隔离等要求。设计要求一般规定设计健身步道时应遵守的原则。活动项目7.1.2.1-7.1.2.2提出了健身步道上适合开展的项目,即能够突出健身步道的健身功能,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健身者的安全,同时将步道的活动与主题和文化相交叉,丰富步道的内涵和外延。道路本体主线7.2.1.1-7.2.1.3 规定了健身步道道路本体的建设要求,根据健身步道所处的位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