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服骆驼的神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骆驼包怎么样好看吗图片 驯服骆驼的神器

驯服骆驼的神器

2024-07-15 03: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民族的语言和词汇风格。

如生活在祖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为生,因此畜牧方面的词汇极其丰富,仅以骆驼的鼻棍、缰绳为例就能列出许多与此相关的 名词术语。这些畜牧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名词术语不仅丰富了中华语言词库,也成为深入了解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方式。

据学者考证,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开始驯服骆驼进行饲养。骆驼躯体高大,四肢长,属大型动物,因此 驯养难度较大。为了驯服骆驼古人类想了很多办法,耗费了许多精力,他们在反复的驯服过程中最终摸索出穿其鼻子用鼻棍和缰绳驯服的方法。众所周知,鼻子是动物最敏感的器官,神经最丰富,尤其对于嗅觉发达的骆驼来说,鼻子就是软肋,因此牵其鼻子时骆驼就会变得温和顺从,听之任之。

骆驼穿鼻孔的习俗不仅限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在世界温带地区,有骆驼的地方都有此习俗。穿于骆驼鼻子的木棍, 蒙古语叫鼻勒。一般用红爆木尖儿、红柳、黄榆、羊角等坚硬的木头或犄角制作。这些木头制作的鼻勒即便断裂也不会损伤到骆驼鼻子。鼻棍主要用刀削制而成。由塔格力(鼻板)、高勒(细棍)、“巴特尔”(槽眼)、道布呼(鼻钥)、 乌珠日(尖)等部分组成。

塔格力是用含树脂的木头做成中间带孔的圆形木片,也有直接用木岔子充当塔格力的鼻勒。塔格力是鼻勒重要的部分,通常根据 塔格力的形状来给鼻勒命名。如用树杈充当塔格力的鼻棍叫做“阿查鼻勒”;形状如元宝的叫做“元宝鼻勒”;形状如斧头的叫做“阿路哈鼻勒”;形状如小旗子的叫做“图格鼻勒”。根据鼻勒的形状可推有多种鼻勒的名称,“高勒”是穿在骆驼鼻子与塔格力连接的细横木,细横木一端有一个槽眼称为“巴特尔”,在槽眼里固定的扭结称为“道布呼”,道布呼是用羊蹄或皮子等编成的扭结,有防脱或防滑落的作用,鼻勒的细尖儿称作“乌珠日”。

制作鼻勒时首先将鼻板和细横木放进油汤里 慢煮,使其表面油润光滑。在有些地区,有三年未受孕的母驼要穿三个鼻棍的习俗,并在鼻棍上系哈达。还有的地区,驼群数量达到上千时会给公驼带上银鼻勒,并且九九八十一个献礼中带银鼻勒的白骆驼走在最前方。牧人平常将制作鼻棍的工具收于毡子做的收纳袋里挂在蒙古包的哈纳上,出远门时则挂在驼峰上带走。

给骆驼带鼻勒时首先要穿其鼻子,穿孔有专门 的工具,叫做“图如”或“术如”(木扦子),是用落叶松、沙枣树等坚硬的木头削尖打油制成的带有别棍儿的专用工具。穿鼻孔时几个人将骆驼放倒在地,压住头部,一人将用口水消毒的木扦子从骆驼的齿龈上方向鼻孔下方扎孔,然后将准备好的鼻棍穿过去,最后在鼻棍刻痕处拴上缰绳。牧人穿鼻棍时忌讳用刀或铁锥子等工具,这些工具不仅会损伤到骆驼,也会有导致其他风险的可能。在牧区彪悍强壮的牧人才能独自完成这些程序,他们会被草原上的牧人敬仰称道,成为方圆百里的美谈。

布仁特格(缰绳)是牵骆驼的驼毛绳,绳长约 2膀子左右,一头拴定于骆驼鼻棍上,一头由牧人掌握。缰绳以栓、绊,缠绕骆驼等作用在驼用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牧人禁忌乱扔乱放缰绳,不用时整齐的挂在蒙古包的西哈纳上。

与鼻勒、布仁特格相伴的还有笼头等绳索用具。笼 头一般用于驼羔,它由纽襻、扣绳、勒鼻绳、辫、套索、项革等部分组成,是用骆驼膝盖毛搓捻的双股绳细绳,不宜松,柔软且结实,通过纽襻和勒鼻绳可以调整笼头的大小。为了使小驼羔习惯栓绳,在项革处加一个拉绳拴在庄子上,牧人参加比赛时也会给公驼带上笼头,这样不仅可以让骆驼打嗝也可以避免鼻勒断裂而失去掌控能力。

道木格是用于公驼的笼头,它是用骆驼膝盖部位的 短鬃毛捻成的细毛绳,再将左右手搓捻成的4-6根细毛绳相对拼缝成扁状的绳子。质感粗糙且结实,可以防止公驼咬其它驼或打嗝,还能保守把自己的嘴角和下巴崩裂,所以必须给公驼戴上笼头。给公驼带道木格时要利用公驼吃草或喝水的间隙,为了让道木格更加鲜亮,在上面缝制五颜六色的布条,骆驼吐白沫时,与五连六色的布条形成鲜亮的颜色,使公驼更加威武,这也是草原深处牧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鼻棍与缰绳,这一构造简单的游牧生活中的用具, 不仅体现了人类在驯服家畜中展现出的智慧,同时,关于鼻棍与缰绳的名词术语,展现出的是游牧民族粗放中的一种细腻。

统筹 白音宝力高

审核 乌日嘎

新媒体编辑 张欣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画报》官方微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