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明确一个定位,以后请叫我“生态福地 智造名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鞍山为什么叫马鞍山呢 马鞍山:明确一个定位,以后请叫我“生态福地 智造名城”!

马鞍山:明确一个定位,以后请叫我“生态福地 智造名城”!

2024-06-20 19: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张岳峰强调,要以坚定清晰的目标思路引领马鞍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一要明确一个定位

要围绕“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城市定位谋发展、抓工作,遵循城市定位,丰富城市定位,宣传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定位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其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作用。

二要突出两大战略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深入落实全面创新改革重大部署,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加快培育创新主体,积极整合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创新平台,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大力实施开放联动战略

充分发挥我市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的优势,立足皖江,东向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重点打好“南京牌”,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大力加强对台对欧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要实现三个目标

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

推动产业发展上层次、质量效益上水平、综合实力上台阶,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

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重视发展智慧经济。

到2020年,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总量居全省前三,人均主要指标居全省前列,努力达到或接近长三角城市群平均水平。

实现城乡建设高颜值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实现城乡建设高颜值;

按照“组团式、网格化、田园城市”发展思路,坚持统筹规划和规划统筹,注重加强城市设计,着力塑造特色风貌,完善中心城区功能,提升主城区建设品质,精心精细管理城市,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

▲摄影:柏路-磊磊

到2020年,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马鞍山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市更宜居,一江两岸、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实现人民生活高品质

努力让公共服务更优质、民生保障更充分、社会治理更有效,实现人民生活高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七有”领域,加大民生投入,扎实推进民生工程,重视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问题,加快推进健康马鞍山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马鞍山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到2020年,全面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四要推进四项举措

充分发挥产业优势

坚定不移走智造强市之路,突出抓好产业升级、园区转型、创新引领,努力把马鞍山打造成为智造名城;

立足马鞍山产业体系较为完备、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基础,坚定智造强市的发展思路,坚持战新产业的主攻方向,强化转型升级的紧迫意识,按照“理产业思路、抓产业布点、建产业集群、促产业升级、搭产业平台”的路子,提升产业层次,打造智造强市。

到2020年,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00家以上,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1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建设国家级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和省级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战新基地。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集群集聚发展。 扎实推进“三重一创”建设 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年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超5家,50-100亿元企业超10家,20-50亿元企业超20家。 通过招商引资、招大引强、招才引智,招引一批高端企业,力争每年形成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3-5年内形成1-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坚定不移支持马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每年实施兼并重组企业30家以上。 引导企业以新技术引领发展,加快改造升级步伐,每年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到2020年累计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400个。 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加快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10个智能工厂和50个数字化车间、100条数字化生产线 深入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到2020年,全市新增安徽省名牌产品25件,建成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3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以钢铁、汽车、化工、环保、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着力发展一批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 推动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 促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创新发展,每年重点实施一批中小企业两化深度融合项目。

4

着力强化创新支撑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每年引进建设1-2个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研发平台,力争到2020年全市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达到150个。 大力支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增智能制造产业各类研发平台20家以上。 加大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引进力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小升高”培育计划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 推动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转化,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力争到2020年全市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5亿元。

5

积极培育新型业态

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 积极培育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创意、移动传播等数字经济。 加快人工智能技术转化应用 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加快“电商马鞍山”建设,重点推进装备制造、机床刃模具、电子信息等工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 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行动计划,拓展延伸农村产业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

加快推进园区升级

优化全市开发园区布局,有序推进开发区优化整合。 全力推动马鞍山经开区、慈湖高新区、郑蒲港新区争先进位,支持当涂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努力打造1-2个千亿级园区。 进一步明晰各开发园区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培育2-3个主导产业,省级开发区重点培育1-2个主导产业。 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园区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建设智能制造创新平台,积极推进现有企业智能化改造,努力打造一批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完善园区用地政策,推进园区用地供后评价,强化对土地亩均产出的考核。 到2020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首位产业经营(销售)收入占比达到30%以上,主导产业占比年均增幅超过5%。

7

重视发展县域经济

按照市县一体、城乡一体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全域马鞍山融合发展水平。 支持含山县、和县、当涂县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探索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统筹长江以东地区和长江以西地区发展,促进一江两岸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支持黄池、香泉、乌江等国家和省级特色小镇建设。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坚定不移走开放活市之路,全力推进境外产业合作,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大力推进以港兴市,加强外经外贸工作,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立足马鞍山独特区位优势,牢固树立强烈的大开放意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到2020年,与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对接合作进一步密切;全市利用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年均增长8%,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7%;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2亿吨,口岸运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年均增长12%。

1

全面加强宁马对接合作

以宁马一体化为先导,把融入对接南京都市圈作为全面融入长三角的首要任务和当务之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强与南京的对接合作,加快融入、全面融入、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 以和县、花山区、博望区、慈湖高新区等毗邻地区合作为突破口,探索跨省城市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打造一体化先行先试的样板区。 积极推进宁马高速“四改八”扩建、宁宣黄高速建设以及皖328省道、205省道与235国道江苏段等国省干道的对接。 推动公共服务共享化,加强与南京在科教文卫体等方面的对接合作,推动两市在公共交通、文化旅游、医疗等民生领域实现互联互通。

2

不断深化合马联动发展

加快商合杭高铁含山段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合巢芜高速扩容工程,明确皖328省道与合肥巢湖对接路网线型,持续推进329国道、346国道对接合肥等路网项目建设,加快实现与合肥都市圈的互联互通。 加大含山经开区与安徽巢湖经开区对接力度,以合作共建重点项目产业园为突破口,推动园区互补发展。 加强与合肥的科技创新合作,共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安徽分院等创新创业平台资源。 积极融入环巢湖国家休闲旅游区建设,推动含山县与巢湖市联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合肥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发展板块。 发挥郑蒲港区位优势,提升裕溪河通航能力,大力推进郑蒲港与合肥港的深度合作。

3

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创新招商方式,推进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强化驻外联络处、驻点招商小组的招商职能。 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地区,紧盯世界500强、大型央企、上市公司、知名民企,积极引进大项目、好项目。 坚持市领导领衔推进重大在谈项目,强化重大项目市级统筹,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引进2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达30个以上。 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推动一批优质项目加快落地建设。

4

全力推进以港兴市工作

加快推进郑蒲港铁路等项目建设,积极谋划郑蒲港港口二期项目。 加强与沿江沿海港口和港口腹地城市的合作,不断提升马鞍山港集并中转运输能力。 提高港口利用水平,完善港口航运功能,支持本地港航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大力发展临港经济,积极引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加工贸易、临港物流等方面大型企业来马投资,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船货代、物流公司。 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口岸扩大开放、指定口岸三个开放平台作用,加快建设外向型临港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物流进出口基地,着力构建“口岸+产业+市场”一体化口岸经济区。 深入推进大通关建设,积极参与安徽自由贸易区创建,主动跟进省自由贸易港建设。 全力加快郑蒲港新区建设,高标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5

深入推进对台对欧合作

充分发挥“海峡两岸产业转型转移示范基地”“海峡两岸节能环保产业合作示范园”的品牌效应,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引进台资项目50个、总投资15亿美元。 着力开展对欧经贸合作,全力建设中欧产业园,力争每年引进15个以上欧资项目,到2020年来自欧洲地区外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超过30%。

6

全面加强外经外贸工作

力争到2020年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超过500家,进出口规模超千万美元企业50家、超亿美元企业5家,总量突破40亿美元。 促进外贸优进优出,加快推进汽车及零部件、机床暨刃模具省级外贸出口基地建设。 实施“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计划 鼓励支持十七冶、马钢等重点企业“走出去”

充分发挥环境优势

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市之路,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路径,把环境治理作为首要任务,把生态修复作为核心要求,把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马鞍山样板;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和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部署要求,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高水平保护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马鞍山样板。

▲摄影:袆璠

到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7年下降7.8%,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1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全力支持马钢建设都市型钢铁企业,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实现与城市和谐共生。 积极发展绿色智能制造,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力争每年新增2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 严把产业导向、项目准入、节能减排三个关口,严格执行国家投资和产业政策,严禁新上污染项目,2018年底前全面取缔关停“散乱污”企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马鞍山经开区、慈湖高新区等省级以上园区及马钢等重点企业的循环化改造。 严格实施能源“双控”,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碳排放减排力度,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积极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发展绿色交通,推广绿色建筑。

2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持续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打好蓝天保卫战,到2020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较2017年下降10%。 打好碧水攻坚战,到2020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体。 打好净土持久战,到2020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2020年底前完成自然村常住农户非卫生厕所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8%以上。

3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城市园林绿化绿线和水体湿地保护蓝线 着力打造沿江1公里生态修复样板区、沿江5公里产城一体示范区、沿江15公里城乡融合先行区。 制定石臼湖自然保护区规划,修编采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实施长江马鞍山河段二期整治工程,加快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 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力度,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创建。 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快绿色生态廊道建设,2019年成功跻身国家森林城市行列,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

4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

鹃岛 摄影/秦俊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和林长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建立国土空间生态管控制度。 深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严肃查处各类突出环境问题,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开展碳排放权、用能权、水权等交易试点。 制定《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充分发挥人文优势

坚定不移走人才兴市之路,注重以文化人,全力招引人才,培养本土人才,留住各类人才,加快建设人才高地。

立足马鞍山较为深厚的人文积淀基础,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继承、创新、发展,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认真落实《关于聚力打造人才高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人才引进培养“诗城英才”计划,设立市人才专项资金,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快建设人才高地、活力诗城。

力争5年内引进培养100名左右高端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工程技术关键人才、30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和大学生。

1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聚山纳川、一马当先”城市精神, 实施“美丽马鞍山·文明再升级”行动,着力打造文明城市升级版 全力打造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名城、数字文化名城和全民阅读名城。 创新李白诗歌节、“江南之花”等群众文化活动方式, 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动采石风景名胜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褒禅山香泉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含山县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扎实推进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青山文化旅游示范区、濮塘横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

2

加大人才招引力度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龙马”工程, 实施青年人才引进“骏马”工程, 实施柔性引进人才“驿马”工程, 组织开展人才招引活动,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点)”

3

积极培养本地人才

实施本土人才培养工程,每年评选10名左右市级优秀企业家、10名左右乡村振兴带头人,每两年遴选20名左右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实施人才能力提升工程,组织企业高管赴著名高校、培训机构学习培训,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围绕打造“技工大市、职教名城”,实施万名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等项目,每年开展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新增各类人才1.8万人。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党组织带头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

4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设立市“突出贡献人才奖”,表彰突出贡献人才。 强化人才创业投资激励和分配激励,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实行“绿色通道”评聘。 设立市“双创人才港”,探索建立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制度和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统筹管理、周转使用”机制。 加强人才安居保障,建设人才公寓,及时足额兑现购房、生活补贴。 推行“马鞍山优才卡”制度,确保高层次人才凭卡享受相关便捷服务。

优化人才政务服务,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人才政务服务,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张岳峰强调,要以坚定清晰的目标思路引领马鞍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1、要强化作风建设

大兴争先之风、担当之风、实干之风,凝聚推进合力。

2、要强化用人导向

选准干部,用好干部,严管干部,培优干部,增添干事动力。

3、要强化营商环境

提高行政审批的便捷度,提高政务服务的满意度,提高服务企业的精准度,提高行政执法的公正度,提升服务能力。

4、要强化精准考核

科学设定考核内容,切实改进考核方式,有效运用考核结果,激发工作活力。

5、要强化问责问效

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关键少数”,以严肃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实。

张岳峰强调,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狠抓落实。

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要细化分解任务,全力加快实施,确保抓一项成一项、干一件成一件。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让全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张岳峰最后强调,推进马鞍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前景十分美好,任务十分艰巨。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凝心聚力,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把马鞍山建设成为“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综合整理于:马鞍山政府网、马鞍山日报、马鞍山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