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上音副教授朱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脸男星和钢琴家的故事 访上音副教授朱和

访上音副教授朱和

2024-07-18 03: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为合作钢琴家,她的曲目中包括了钢琴三重奏、双钢琴、四手联弹、艺术歌曲、歌剧等大量作品,作为教师,她的学生中多人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在教学与演出任务之外,她还应《钢琴艺术》杂志之邀,撰写《与歌者同行-艺术歌曲中的钢琴演奏》连载,其中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生动阐述,在业内外反响强烈。

让我们立刻进入

采访部分~

Part 1

早期音乐教育

长江钢琴全国高校钢琴艺术周

Q1:

您从小就在专业的音乐院校中学习,在进入上音附小、附中求学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附小、附中的学习生活对于我来说有很多 终生难忘的事情。

我一直记得当时附小的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上课的时候,我的专业老师吴思一老师会为我作详细的笔记,下课后经常到她家里吃饭,她的先生则教我怎样粘谱子,在我想家的时候开导我。附小六年级的时候,吴老师为我争取到跟乐队合作的机会,从排练到演出,每一次她都陪我在我身边。附小其他的老师们也是,不仅有 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还给予学生 如父母般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附小、附中学习的学生会比普通小学、中学的学生少学一些文化课的内容,以保证足够的时间练琴。对于手指机能的训练,附小附中的老师应该可以说是 世界一流的,这样扎实的“童子功”也为以后演奏最高难度的曲目,在音乐上能够 充分表达心中所感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另外,附小、附中的教育对于 视唱练耳教育特别重视,让我在之后的音乐道路上 受益良多。从附小到附中,我们每周都有两次视唱练耳课。在附小时,我们就已经接触到一些比较难的 听写、模唱、模打节奏等练习,再经过附中六年的深入学习,在大学时我免修了视唱练耳这门课。

今天,在我接触到从启蒙的小朋友直至音乐学院的专业学生这些各种类型、各种程度的同学之后,越来越发现这个环节在音乐学习中有多重要, 程度越深,越会感觉到很多问题其实都来源于基础学习,而扎实的、严格的基础教育,才让我们有可能在这个领域中走地更加深远。

Part 2

谈国外音乐教育

Q2:

出国学习之后,您觉得国外的音乐教育和国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您觉得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 国外教授很少给学生下定义

我觉得最大的区别是与文化背景的差异有关。在国外,大部分的教授对于学生的学习 给予充分的信任。我平时(练习)的曲目,考试的曲目都是自己决定的。每一次我都会征求老师的意见:“我可以弹这个吗?”而他的回答总是:“ 当然可以,你可以弹任何曲子。” 国外的教授很少给学生下定义,比如“你适合弹某某作曲家的曲子,不适合某某的。”而是说:“为什么不呢?”我觉得在教学中多运用这样的句型, 可能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 重视室内乐与音乐基础理论课程

比利时的音乐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不同,他们没有专业的附小、附中。在大学以前,有一种叫做“Académie”的学校,由于政府资助,学生只要付相当低的学费,就可以跟很专业的老师学习。而他们对于室内乐的重视,是从小开始的,像这样的学校里,也有室内乐的课程,也就是说, 业余学习音乐的孩子,从小也学习如何跟别人合作。

到了大学以后,音乐学院开设的课程中除了最重要的专业课、室内乐课之外,其他的音乐历史、和声、曲式等课程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比如和声课是由老师和两三位同学一起上小组课,考试的时候除了笔试,还有口试,而这几门课平均要上两到三年。

我记得第一节和声课,老师就说:“ 我们花三年的时间去学发展了三百年的和声体系,时间太有限了...”当时非常头疼的是每一次的和声作业,老师都要求我们买那种比较好的五线谱纸,还要用钢笔写上去,不能有涂改的痕迹(关键是纸很贵)。而上课时,她也是仔细修改每个人的作业,有时候一堂课上下来两三个小时,常常已经精疲力尽了...今天回想起来,这正是我们的音乐学习中常常被忽略的态度: 严谨。

音乐可以是一时兴起而为之,也可以随手将身边的器物化为乐器, 但对于专业人才来说,我们学习的音乐发展到现在的模样,是具有逻辑性、科学性的成熟体系。为了最终在舞台上呈现最完美的状态,音乐家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我们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对于乐器的熟练程度,而是要努力成为真正 懂得音乐、热爱音乐并且传播音乐的“文化人”,这其中涵盖的知识面其实包括了建筑、绘画、雕塑等姐妹艺术,还包括了 历史、文学、数学等学科。

留学时期的Horta三重奏

◆ 开拓音乐视野

留学生活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从小在巴赫、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中长大,在二十几岁时亲身体验欧洲人的生活,看他们的 建筑是怎样的,他们是 怎样思考,又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可以说东西方文化在我身上都有印迹,而在这两种文化的碰撞之后,我可能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会有更深的思考,也学会用客观的角度来观察一些本以为必然存在的现象。

我想我们之所以要多学、多听、多看,不正是要开拓视野,让人生在短暂的岁月中更开阔,更有深度,能够更宏观地看世界吗?

Part 3

谈双钢琴演奏

和钢琴家杨珊珊的《黑白印象》专辑

Q3:

关于双钢琴演奏,能否推荐几首您觉得比较不错的作品?在演奏这种形式的作品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双钢琴是一种很好的合作形式,钢琴本身就是多声部乐器,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替代乐队。而当两架钢琴在一起时,就能够演奏更多的声部,声音当然更加丰富。有很多作曲家都为这种形式留下了经典的作品。

◆ 推荐曲目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作品有:

拉威尔的大圆舞曲(Ravel La valse),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双钢琴组曲(Rachmaninoff Suite No.2 for two pianos), 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帕格尼尼变奏曲(Lutoslawski Variation on a theme by Paganini)等。

选自专辑《黑白印象》 演奏:朱和&杨珊珊

拉威尔的大圆舞曲我弹过独奏版,当时学习的时候,还把乐队谱中有些我觉得重要但独奏谱子上没有的声部写下来,通过左右手配合来尽可能的达到乐队化的效果。但即使这样,独奏版还是没有办法达到双钢琴那样丰富的音响效果,就这首曲子而言, 双钢琴版本在色彩变化、力度变化等方面显然更能震撼人心。

◆ 弹双钢琴需要注意什么?

在这种形式中,两位演奏者之间的 沟通至关重要,有了良好的沟通,互相欣赏的氛围,相互聆听的习惯之后才能形成高度的默契。具体到曲子中,我个人碰到过的一个难点是同时弹奏的和弦,钢琴家对音乐的理解、气息、触键上的差异,都会造成和弦的不整齐,而当和弦连续进行的时候,就会更加明显。(比如圣桑的《 动物狂欢节》里的“布谷鸟”那一段)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双钢琴虽然能够模拟乐队,但是音色仍然是比较单一的,因此 层次的变化很重要,两位演奏者在高度默契(最起码的整齐)之外,能够根据不同的音区、不同的织体、一钢琴和二钢琴在乐曲的各个部分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弹出 尽可能多的变化与对比,会让听众少一点“被两架钢琴轮番轰炸“的感觉。

有很多世界知名的双钢琴组合都是姐妹、或者夫妻。我和杨珊珊老师组成黑白印象组合则是因为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同时我们也是无话不谈的好闺蜜。我觉得对于有兴趣弹双钢琴的人来说,首先要选择一些写的好的曲目, 最好是从专为双钢琴而写的曲目弹起,然后要有时间、有合适的排练地点,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搭档一起感受双钢琴丰富的声音。

Part 4

谈艺术歌曲中的钢琴演奏

与著名艺术歌曲大师哈特穆特·霍尔先生

Q4:

您为《钢琴艺术》杂志写了《与歌者同行—艺术歌曲中的钢琴演奏》连载,是否可以简单谈一谈这套连载的特点与写作心得?

艺术歌曲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种音乐形式, 当诗与音乐结合的时候,碰撞出的艺术火花是非常深入人心的。相比歌剧,艺术歌曲这种形式更加私密,对于文学修养的要求更高。 连载的第一篇我写了一些艺术歌曲演奏中的要点,而后主要写了德语艺术歌曲,比如舒伯特和舒曼艺术歌曲各占了两篇,其次是法语艺术歌曲,最后两篇是中国艺术歌曲。

我在写作的时候常常问自己:已经有那么多的音乐理论家为这些歌曲留下了浩瀚的文字,作为一个表演专业的人,我竟还有什么可写的吗?然而每一次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确实“有话要说”,因为对这些歌曲,我在 不断学习、研究、演奏的过程中有很多思考,很多领悟,很多情感上的共鸣,在我个人的教育背景、专业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与诠释。

虽然用文字来解释音乐是非常困难的事,但我希望我的文章是 “可读的”,是具备“音乐性的”,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分析作品,而是演奏者最直观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是 充满了真情实感的。也许有人在读到它们的时候能够会心一笑,能够感受到笔者对这种形式的钟爱,能够感受到艺术歌曲的动人之处。除了在舞台上与观众通过音乐沟通,我也希望通过文字与更多的人交流,让更多人和我一起去发掘艺术歌曲的魅力。

Part 5

谈声乐艺术指导

Q5:

从钢琴演奏专业到这么多年与声乐合作,近年来开始教授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之后,您觉得目前音乐专业的学生及大众对于声乐合作的认识如何?

我觉得目前在大部分人的概念中,与声乐合作还停留在只是“弹弹伴奏”,是“钢琴弹不好的人干的事儿”的阶段。其实弹伴奏当然是和声乐合作的一部分,毫不夸张地说,有些曲目即使钢琴水平只达到六、七级的人也能把音弹出来,但是真正的合作远不仅如此。“声乐艺术指导”对于不少专业音乐领域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比较新、比较陌生的名词。

◆ 什么是声乐艺术指导?

我在连载中引用了美国著名合作钢琴家Martin Katz先生的一句话:“ 不能唱,就不能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除了会弹之外,我们还要会唱,也就是说, 美声唱法涉及到的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英语等语言,我们都要会发音,要懂得每一个词的意思,因此对这些语言的熟悉程度越高越好。

此外,我们也要能够给予演唱者最专业的建议:语言、分句、音准、节奏、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等等。在整本的歌剧中,演唱者只需要唱自己的声部,而专业的歌剧音乐指导,除了会弹乐队部分,还要会唱所有的声部。

我常常在学一首歌,尤其是艺术歌曲的时候,钢琴部分并没有练习太多的时间,但是却花了大量时间在歌词上,因为诗歌本来就比较抽象难懂,更不用说外文的诗歌,我会因为需要充分理解歌词含义而翻查各种不同翻译版本—工具书上的、诗歌书上的、网站上的,如果有其他语言的翻译也作为参考,最后总结出一个自己理解之后的版本,然后读歌词,唱旋律,边弹边唱, 在完成这些之后才进行到真正和歌者合作的部分。

因此和声乐合作包括了以上那么多的内容,当我们会唱了之后,才能够了解真正的声乐艺术,当我们理解了词意之后,才能和演唱者心灵相通,而不会“同床异梦”。想要成为声乐的真正的“合作伙伴”甚至“艺术指导”,真的需要具备很高的音乐修养和极强的综合能力。

《快给大忙人让路》选自罗西尼歌剧《塞尔维亚理发师》

演唱: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 第一钢琴:朱和 第二钢琴:王蕾

◆ 哪些人适合这个专业?

目前国内的“钢琴热”持续升温,其实对于大部分的钢琴专业学生来说, 能够成为独奏家的可谓是凤毛麟角。从四、五岁学琴开始,大家都是弹奏差不多的曲目,可以说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不同的人则会走向不同的方向—有的人适合独奏,有的适合与人合作,有的适合从事教育工作。

除了独奏,与他人合作是钢琴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对人声感兴趣,对歌剧和艺术歌曲感兴趣,又具备较强的识谱能力、外语能力,喜欢与人合作的话,声乐艺术指导专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专业,如果仅仅因为钢琴弹不好而”退而求其次“的话,在学习和工作当中将会面对很多困难。

文末,再次感谢朱和老师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琴经历以及宝贵的教学经验,朱老师将在近期开一场直播,有兴趣的朋友请留意近期推文的直播信息!

橄榄教育专栏作者

西柚|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专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