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的画怎么画 “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

“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

2024-05-14 23: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作为元代著名画家,中国楷书四大家之一,他是罕见的全才,尤以书画成就最高。书法以楷、行著称于世,被誉为“元人冠冕”。绘画方面,他不仅提出了“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的主张,还开创了“书画同源”的美学新理论。

元代文人画家中,赵孟頫可谓精通各种绘画题材的“多面手”,山水、人物、鞍马、花鸟无所不能。尽管他鞍马画的作品影响不及山水画,但也足称翘楚,故有“元代赵孟、清代郎世宁、现代徐悲鸿”之说。

《人马图卷》纸本设色,水墨, 合卷纵30.03厘米,横178.1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此画为赵孟、赵雍、赵麟三人所画的合卷,又称为《赵氏三世人马图卷》。其中赵孟的《人马图卷》部分(如图)作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后元至正十九年八月,赵孟之子赵雍、之孙赵麟各补《人马图》一部分并题跋记事。至正二十二年,“元四家”之一王蒙在合卷上题跋。

《人马图卷》纸本设色,水墨, 合卷纵30.03厘米,横178.1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此画为赵孟、赵雍、赵麟三人所画的合卷,又称为《赵氏三世人马图卷》。其中赵孟的《人马图卷》部分(如图)作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后元至正十九年八月,赵孟之子赵雍、之孙赵麟各补《人马图》一部分并题跋记事。至正二十二年,“元四家”之一王蒙在合卷上题跋。

赵孟頫留存至今的鞍马画约有二三十件,分藏于内地、台湾以及美国等地的博物馆。他师承于唐代鞍马画较多,主要得益于韩幹。其代表作《人马图卷》就题有:“画固难,识画尤难。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若此图自谓不愧唐人,也有识者许渠具眼。”并且还题有“吾自小年便爱画马,尔来得见韩幹真迹三卷,乃始得其意云”。

《滚尘马图卷》纸本设色,画心25.5×38厘米。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

《滚尘马图卷》纸本设色,画心25.5×38厘米。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

赵孟頫的鞍马画重视线描的遒劲、形象与质感的统一,除了笔墨清淡、着色不多以外,而且还具有以墨代色、敷染淡雅的特点。以他创作的《滚尘马图卷》为例,画面整个就是唐代鞍马画风的再现,其线描气韵生动,丝丝不苟。马的结构除线条之外,重在渲染。众所周知,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偏爱鞍马画也是性情所至,而赵孟頫此种规避了直现蒙古人鞍马窘境的唐风鞍马画,改变了元朝当时流行的鞍马画风格。这不仅体现了元代绘画的“仿古”风尚,而且还象征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1760年秋乾隆皇帝御览此画时,大加赞赏赵孟“据床学马”的故事,挥毫题下“前世应为支遁师,兴来每爱写权奇。何妨窗内窥如马,正是全身里许时。”

《饮马图》(局部)纸本白描,纵25厘米,横59.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奚官头戴青黑色幞头,身穿长衫,腰束丝带,足蹬长靴,屈腰曲臂,双手端一盛满清水的大木盆,吃力前行。对面立柱上系一马,昂首拽缰,作欲饮状。属赵孟早期鞍马画精品。

《饮马图》(局部)纸本白描,纵25厘米,横59.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奚官头戴青黑色幞头,身穿长衫,腰束丝带,足蹬长靴,屈腰曲臂,双手端一盛满清水的大木盆,吃力前行。对面立柱上系一马,昂首拽缰,作欲饮状。属赵孟早期鞍马画精品。

赵孟頫的鞍马画能充分把马的个性表现出来。他的画作既有细致精工的,也有简略豪放的,各有妙处。画中马的鬃、尾、四蹄,体量虽不大,却都是传神的重要部位,有“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之感。其笔下的鬃尾部分能收能放,有刚有柔,既能煽情造势,又可平衡画面。马的四蹄和蹄冠、球节处是不易下笔但又是见真功夫的部位,赵孟頫画这些部分时能够把线条归整组合,从马的屈腱到蹄甲,几乎垂直,由此达到了“趋意化”的升华水平。从他的鞍马画中,我们也能看出其所提倡的拙朴、静穆、高古的意境。

《调良图》纸本白描,纵22.7厘米,横4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面为一着唐装的驯马手在疾风中驯马,“调良”即驯化马匹之意。赵孟上承北宋李公麟的白描技法,渲染有度,特别是方折劲挺的铁线描人物、马体及风动如火焰的虬髯、马鬃、马尾,显现了作者丰富精湛的表现力和火热的创作激情。

《调良图》纸本白描,纵22.7厘米,横4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面为一着唐装的驯马手在疾风中驯马,“调良”即驯化马匹之意。赵孟上承北宋李公麟的白描技法,渲染有度,特别是方折劲挺的铁线描人物、马体及风动如火焰的虬髯、马鬃、马尾,显现了作者丰富精湛的表现力和火热的创作激情。

《古木散马图卷》纸本白描,纵29.8厘米,横71.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画面表现秋深的原野上,两匹无鞍鞯之累的马儿在两棵形态迥异的枯树下闲庭信步,悠然自得。

《古木散马图卷》纸本白描,纵29.8厘米,横71.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画面表现秋深的原野上,两匹无鞍鞯之累的马儿在两棵形态迥异的枯树下闲庭信步,悠然自得。

“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是明代文学家和史学家王世贞曾经说过的话。赵孟頫的鞍马画采用的是“以物观物”的画法,提出画马应该站在马的角度去观马,而不应该站在人的角度去理解马,只有这样,画出来的马才鲜活,才能体现马的天性。故他曾自诩:“吾自幼好画马,自谓颇尽物之性。”比如他创作的《浴马图卷》,尽管画面整体营造的是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但是由于马的形态毕现,才给人以真实之感。

《浴马图卷》(拼接)绢本设色,纵28.1厘米,横15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按入池、洗浴、出池三个细节描绘了奚官(即养马官)浴马的情景。全卷共绘9人14马,人皆唐装,马均丰肥。

《浴马图卷》(拼接)绢本设色,纵28.1厘米,横15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按入池、洗浴、出池三个细节描绘了奚官(即养马官)浴马的情景。全卷共绘9人14马,人皆唐装,马均丰肥。

《秋郊饮马图卷》绢本设色,纵26.4厘米,横10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赵孟59岁之作。画面描绘的是江南初秋时节,牧人赶着一群马到河岸边饮水的情景。

《秋郊饮马图卷》绢本设色,纵26.4厘米,横10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赵孟59岁之作。画面描绘的是江南初秋时节,牧人赶着一群马到河岸边饮水的情景。

再如他具有婉约之风的代表作《秋郊饮马图卷》,虽然画的是马与人和谐共处的画面,但是却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思,形象地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

※ 本文根据长沙沙伟《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赵孟頫鞍马画欣赏》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收藏》2014年07月刊

本期《收藏》微信责编 杨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