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工业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来西亚多元化特点 马来西亚的工业化

马来西亚的工业化

2024-05-10 19: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马来西亚的工业化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来西亚自1957年独立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令人瞩目。这些增长与马来西亚产业结构调整不无关系。目前,马来西亚正努力向新兴工业国迈进,并争取在2020年成为发达工业国。这为马来西亚的工业化进一步铺平道路。自从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向工业化方向转变以来,马来西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国民收入以及出口贸易

马来西亚自1957年独立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令人瞩目。其经济年均增长率60年代为6.5%,高于中等收入国家6%的平均值和上中等收入国家6.4%的平均值,70年代年均增长率为7.8%,这期间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下跌到5.8%;80年代中叶马来西亚出现经济衰退和低增长,但80年代年均增长率仍达5.9%。1988—1996年马来西亚经济连续9年保持8%以上的持续高增长,被认为是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之一。

众所周知,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马来西亚几乎完全是一个农业国和产锡国。60年代起,马来西亚政府根据本国经济特点,推行农业多元化政策,根据国际市场变化的需要,积极鼓励棕油、可可、胡椒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到1966年马来西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棕油产销国。同时,由于大量种植高产橡胶树,马来西亚的胶产量和出口量也居世界之首。政府通过兴修水利,增加水稻灌溉面积,改善以马来西亚人为主的稻农生活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这些增长与马来西亚产业结构调整不无关系。马来西亚从1957年独立时畸形的殖民地经济结构,即以橡胶和锡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转变为90年代的以制造业、农林渔业为核心,矿业和采掘业、商业外贸和金融保险、地产业等行业为支柱的多元化经济结构。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来看,以制造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1970年的13.4%上升到1980年的20.5%和1987年的22.2%;而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同期由30.8%下降到22.2%和21.1%,1991年进一步下降到18%;农林渔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从1960年的38%降到1993年的16%。这期间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农业,制造业所占比重已超过农林渔业而跃居首位,1994年所占比重已达31.5%,它表明马来西亚的经济已初步摆脱了过分依赖农业的局面。目前,马来西亚正努力向新兴工业国迈进,并争取在2020年成为发达工业国。

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促使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即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从进口方面看,70年代期间,随着国内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进口商品中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本货物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消费品比重不断下降。80年代以后,马来西亚进口商品的结构继续朝着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的方向发展。消费品(包括食品、耐用消费品)的进口从1975年的23.3%下降到1980年的18.8%,中间产品(包括制造业、建筑和农业用的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包括机械设备、金属制品)的进口则从1965年的50.9%上升到1970年的60.5%和1980年的79.9%。1991年进口总额中工业原料,主要是钢铁、矿石、有色金属和石油的进口迅猛增长,比重达13%,占进口的初级产品的70%以上。此外,电子产品、科学仪器、电信设备等的进口比重也在迅速增大。这为马来西亚的工业化进一步铺平道路。

从出口看,60年代初,马来西亚出口商品的结构以棕桐油、原木、橡胶、锡等初级产品为主,其中作为出口支柱的橡胶和锡占全部出口商品的2/3以上。1975年以后,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开始大幅上升,70年代末上升到30%以上。马来西亚根据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情况,开始着重发展电子、纺织服装和化工产品的出口,电子产品的出口额由1983年的8.9亿美元增至1988年的55亿美元,占全部制成品出口的60%;纺织服装占制成品出口比重由1985年的6%上升到1988年的10%;化工产品占制成品出口比重由1980年的2.1%提高到1991年的9%。电子、纺织服装和化工生产成为马来西亚制造业部门的支柱产业,马来西亚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出口国和世界纺织品出口大国之一。到199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达到64.8%,完成了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结构性转变。出口导向战略扭转了马来西亚国际收支逆差的状况。6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进口商品中,发展替代进口工业所需的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占到50%以上,大量进口使得经常项目出现赤字。虽然由于木材、石油、胡椒等传统产品出口的增加,60年代末期经常项目恶化的状况得到改善,但70年代初期,由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资本品、中间产品进口增多,而且由于外资企业利润汇出,运费、保险费等无形贸易支出增大以及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等原因,经常项目在70年代前期再次出现恶化。不过,随着制造工业的发展,制成品出口比重逐渐增大,经常项目赤字在70年代后期得到改善,尤其80年代中期后,随着马来西亚面向出口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出口结构中工业制成品逐渐超过农矿产品,出口产品高级化和高附加值化倾向,使得出口始终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贸易收支一直保持盈余,从而为经营项目的平衡作出了贡献。马来西亚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大,1988年马来西亚出口额553亿马元,进口额433亿马元;1993年分别增加到1218亿马元和1174亿马元,增长120%和171%。马来西亚已经成为东盟国家中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典型国家之一。1991年出口额占GDP总额的76.4%,国民经济对外贸依存度较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马来西亚的经济状况发生很大的变化:1966—1994年,马来西亚的国民生产总值从94.15亿马元迅速增加到1093.81亿马元,增长10倍多;人均国民收入也从961马元增加到9042马元(约3425美元),增长8倍多。

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农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而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就业比重逐渐上升。1965年至1988年,农业部门的就业比重从52.1%下降到31.3%;同期制造业部门的就业比重从8.4%上升到16.6%;服务业部门的就业比重也从29%提高到45%。

经过多年的努力,马来西亚经济结构摆脱了殖民地经济的不合理性,制造业特别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电子、纺织业发展很快,电子产品出口更是跃居世界前列。自从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向工业化方向转变以来,马来西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国民收入以及出口贸易额等都出现良好的增长势头。可见,工业化促进了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

资料来源:转引自林珏主编:《发展经济学案例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13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