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城:马拉喀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拉喀什景点世界遗产 红色之城:马拉喀什

红色之城:马拉喀什

2024-06-30 10: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马拉喀什位于摩洛哥南部内陆、阿特拉斯山脚下,城市物产丰富、古迹众多,是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也是摩洛哥的商贸重镇。公元11世纪,摩洛哥的原住民柏柏尔人在此修建了都城,取名马拉喀什,意为“上帝的故乡”。1147年,马拉喀什成为阿尔摩哈德王朝的首都,又于16世纪成为萨丁王朝的都城。历史上,阿拉伯人、犹太人、欧洲人都曾在此停留,共同创造出了这颗美丽的“南方珍珠”。

德吉玛广场不仅是个大型市场,还是摩洛哥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示空间。

在阿拉伯语里,“马拉喀什”意为“红颜色的”,这座城市从屋顶到围墙,从房子到地面全部呈现出褐红色。这样的色调并非刻意粉刷而成,而是由于当地土壤中富含铁元素的缘故,马拉喀什也因此被称为“赤红之城”。

老城街头巷尾遍布地毯、皮具等摊铺 楚鹏 摄

马拉喀什分为老城和新城两部分,古老的麦地那(Medina,阿拉伯语意为老城,专指阿拉伯人的传统聚居区)被数十千米的城墙环绕,完整地保留着马拉喀什的历史建筑与遗迹,传统的民宅与热闹的阿拉伯集市营造出延续数百年的风土人情。老城内禁止机动车通行,拖着行李箱迈入老城的大门,眼前所出现的景象仿佛让人回到遥远的中世纪。

尖头、平底、绚丽的拖鞋Babouche 是摩洛哥著名土特产 蔡依依 摄

不眠广场

除了满城的红色之外,老城最著名的要数被称为“不眠广场”的德吉玛广场了,它位于麦地那的西南端,是摩洛哥最大的传统市场,也是北非最繁忙的露天集市。12世纪时,德吉玛广场曾是马拉喀什的行刑之地,至16世纪,广场上的商业活动才逐渐活跃,并于17世纪成为著名的民间演出场所。1985年,包括德吉玛广场在内的老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广场的民间文化又被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走进德吉玛广场,岁月的流逝从未带走它的魅力,反而让它更加鲜活,富有生机。傍晚时分是广场最迷人的时刻,店铺的灯渐次亮起,古城内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拥向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阿拉伯广场,商贩们迎来了一天中生意最好的时段。你可以随便找个有露台的餐厅坐下,点上一杯薄荷茶、鲜橙汁或是威士忌,看黄昏为朱红色的建筑染上一层迷人的色彩,天空渐渐由暖橙色变为蓝紫色,直至夕阳褪去,夜幕降临。

音乐家、舞者、说书人、舞蛇人等民间艺人古老的广场充满生机

到了晚上,开张的食品摊点使得广场变成一个空前热闹的露天餐厅,杂技演员、街头艺人、卖水人、跳舞者和音乐家挤满集市外的空地,鼓声、笛声、叫卖声穿透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头顶上空交织混杂。手捧新鲜果汁的阿拉伯小哥向你热情挥手,几个迪拉姆(摩洛哥当地货币,1迪拉姆约合人民币0.68元)就可以享用到一大杯鲜榨橙汁;穆斯林妇人迫不及待地为你画上传统的海娜文身,只是小心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舞蛇人开始了晚间表演,讲故事和算命的摩洛哥老人打量着每一个过往的行人;摆在地上的彩绘玻璃灯在夜色里散发出诱人的光芒⋯⋯当你拿起相机试图拍下这美妙的场景时,却被商贩们伸手要了小费。

库图比亚清真寺是老城的至高点,宣礼塔高达67米。据说建塔时建筑师在泥浆中混入万袋香料,迄今仍余香四溢。

从广场穿梭进街巷,喧闹声渐渐远去,人群也不再似刚才那般摩肩接踵。小巷如迷宫般错综复杂,依然保留着传统阿拉伯集市风貌,精致的陶器、手工金属制品、多彩的民族服饰和刺绣毛毯,让人目不暇接又流连忘返。路过的每一个商贩都会向你问询“Where are you from”,而在你说出“China”之后,又都会送上“Welcome”。只是,当这样重复的对话不断在耳畔响起时,不由得让人想要快点逃离这“过度”的热情。

漂亮的卡夫坦(Kaftan)长衫和手工拖鞋是集市上最常见、也最受游客喜爱的当地服饰。摩洛哥女性的传统服饰卡夫坦由19世纪流行的杰拉巴(Jellaba)长袍演变而来,是一种无领的直筒长裙,上面有许多手工刺绣和珠宝饰品,前后襟长及脚踝,系上一条镀金或镀银的腰带,将摩洛哥女性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尽管现代服饰已经在这里大行其道,但传统的杰拉巴和卡夫坦仍是摩洛哥女性参加盛典无法替代的服装。

而今风靡时尚界的Babouche,原型就来自摩洛哥传统的“拖鞋”。这种尖头、平底、拖鞋式样的鞋子色彩斑斓、样式丰富,是当地著名的土特产。Babouche鞋底以皮革制成,鞋面通常为柔软的羊皮或者缎面,装饰以精巧的绣花或流苏穗。在16世纪传入法国后不久,这种充满异域风情、男女皆宜的摩洛哥拖鞋便成为法国上流社会的潮流风尚。

红城外的蓝园

走出老城区,法国殖民时期建成的现代化新城与麦地那形成鲜明对比。建于1913年的新城区集结了众多欧式建筑,高级酒店、名牌商店、外国餐馆以及霓虹闪烁的娱乐场所布满整个新城区,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宛如另一个世界。

马拉喀什老城的建筑风格、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仍表现出浓郁的中世纪风貌。

在马拉喀什新城一角,还藏着一座名叫马若雷勒的秘密花园,这是一座占地12万平方米的热带植物园,也是摩洛哥艺术家们集聚的艺术园地。20世纪初期,法国著名画家和设计师雅克·马若雷勒(Jacques Majorelle)在马拉喀什定居后买下了这块土地,并按照自己喜爱的伊斯兰风格结合热带风情打造出这座阿拉伯印象派花园。与马拉喀什红城里绝大多数建筑温暖的色调不同,马若雷勒花园内部以深蓝色为主色调,点缀以少许明黄,静谧而清凉。

位于新城的马若雷勒花园由法国艺术家雅克·马若雷勒设计建造,园林景观搭配巧妙,蓝色凸显了艺术家的喜好。

1980年,一次偶然的参观让法国时尚大师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爱上了马若雷勒花园,并和爱人买下这里。之后将近30年的时间,每年春天设计师都会住进马若雷勒花园,放松身心、融入自然,为下次发布会寻求灵感。“多年来,我总能从马若雷勒花园获得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而且我也经常梦见那独一无二的色彩。”

2008年伊夫·圣·洛朗逝世后,按照其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马若雷勒花园里,生前居住的别墅也变身为博物馆,开放给世人参观。如今,花园里种植着超过300种珍稀植物,别墅内还保留着大量珠宝、绘画、瓷器等他的收藏品。在花园西北的一个角落里,你能看到一根纪念石柱,上面写着“请保持安静,伊夫·圣·洛朗安息地”。

紧邻库图比亚清真寺的莱娅·卓拉(Lalla Zohra)墓。卓拉是摩洛哥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宣教士,于18世纪安葬在此地。

马拉喀什这座红色之城永远洋溢着热辣真实的异域气息,无论是狭长拥挤的老城街道、人声鼎沸的不眠广场、芳香四溢的库图比亚清真寺,还是断壁残垣的皇宫遗迹,都只是她千种风情的一面。中世纪古城的浪漫与现代市井生活风情完美相遇,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成就了行走中的“上帝之乡”;她于风尘中身姿缱绻,等待着远方的旅人。

(未完待续·全文刊载于2018年5月刊)

※文章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世界知识画报》。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媒体转载请联系后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