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今天,带你了解松原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马头琴音色用什么代替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今天,带你了解松原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今天,带你了解松原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23-12-14 21: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带你了解松原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松原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

乌力格尔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属曲艺类项目。

“乌力格尔”系蒙古语,意为“故事”,引申为“蒙语说书”。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乌力格尔艺术源远流长,是古老萨满神词逐步民俗化的产物,由以“潮尔”为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陶力”(专门说唱诗史的艺术形式)发展而来,并逐步取代了“陶力”,形成了以“胡仁”(四弦琴) 为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其发展过程中融汇了蒙古族史诗说唱、祝赞词、好来宝、叙事民歌、祭祀音乐以及北方汉族曲艺等各种艺术精华。 

乌力格尔的表演形式是一人一琴,以四胡伴唱,自拉自唱,不着艺术装束,没有舞动表演。唱腔音乐结构为多曲体,即用多种曲调来表达不同感情、不同情绪,描述不同场面和不同人物,有一定的灵活性。郭尔罗斯乌力格尔主要是叙述故事情节,语言更直接,更口语化,通俗易懂。

蒙古族四胡音乐

2008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属传统音乐类项目。

四胡又称四弦琴,蒙古语为“胡尔”,其形似二胡,弦为四根,是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民间乐器。2008年,蒙古族四胡音乐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四胡根据其发音特点,可以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种,都是五度定弦。其中,高音和中音四胡适于独奏和伴奏,低音四胡主要用于乌力格尔伴奏。经过几代传承,郭尔罗斯四胡演奏法自成门派,逐步形成了郭尔罗斯四胡音乐体系。其中,以苏玛为代表的郭尔罗斯四胡演奏法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以独特的“一姆指外侧法”在海内外独树一帜,被称为“苏玛演奏法”。苏玛演奏法除传统四弦琴演奏技巧外,独特的技巧主要有弹奏、打音、点音、扣音、扫音、流音、和音、捂音、空弦颤音等。典型曲目有《八音》,包含老八音、反点、散音、四响音、闷工、尺子、工子、八音梆子。还有《普德列玛》《乌云参丹》《杜姐》《白虎》《舟金扎布》《江梅》《常斯德喇嘛》《胡日海》《小走马》《归群》等100余首乐曲。

蒙古族婚礼

(蒙古族婚俗)

2008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属民俗类项目。

蒙古族婚俗像百科全书一样,以礼俗的形式和艺术的手段,综合反映了蒙古族的历史、民俗、社会信仰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2008年,蒙古族婚礼(蒙古族婚俗)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郭尔罗斯蒙古族婚礼有迎亲、求名宴、献茶、沙恩吐宴、送亲、到男方家后的婚仪,以及新人拜火等流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整个婚礼过程由《婚礼歌》贯穿起来,男方最少要有一位祝词家,女方一般也要有一至两位善于周旋的女祝词家(姑娘们称她为嫂子)。迎亲人到女方后,双方祝词家按照程序对歌。

自迎亲开始,女方家会为新郎献上袍靴,让新郎换装,同时唱起盛装赞、祝箭歌、赞马歌、贺喜歌等。求名宴即女方招待迎亲队伍的宴席,席间有献奶酒、对唱求名问属歌等,而后穿插盘古歌、劝戒歌、贺喜歌。沙恩吐宴即新娘的告别宴,席间有报宴歌、祝酒歌、论酒歌、赞沙恩歌、亲家歌、姑娘的歌、额莫的歌等。在报时歌的催促下,男方接亲与女方送亲人开始启程,一路上欢歌笑语,有赛马哥、头门歌、献哈达和荷包歌。进入男方家后,正式举行婚礼,贯穿揭帷幕、拜火歌、拜双亲歌、祝愿歌。最后,一对新人拜火、拜天、拜双亲。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2008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属传统音乐类项目。

马头琴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2008年,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具有构造精细、携带方便的特点。马头琴音色细腻、深沉,富于感染力。演奏时多为坐姿,音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按弦法颇为独特,食指和中指伸入弦下用指甲顶弦,无名指用指尖按弦,小指用指尖顶弦。有颤指、滑音、双音、拨弦、揉弦、泛音等技巧。右手有顿弓、击弓、碎弓、抖弓、跳弓等技巧。

前郭县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马头琴音乐项目的传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县有33所学校设置了马头琴课程,民间习练者众多,还成立了马头琴乐团,马头琴音乐创作成果丰硕。前郭县先后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命名为“中国马头琴之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马头琴)”。曾多次创造最大规模马头琴齐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查干淖尔冬捕习俗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属民俗类项目。

查干淖尔冬捕习俗是郭尔罗斯草原特有的民间渔业生产与民族祭祀活动相结合的古老民俗。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查干淖尔冬捕习俗主要有四项活动:生产和祭祀的准备阶段、把头祭祀和开网宴、“祭湖醒网”仪式、捕鱼作业。其中以祭湖醒网仪式最为隆重,主要包括:喇嘛诵经、跳查玛舞、诵祭湖词、诵醒网词、洒祭、喝壮行酒等。

查干淖尔冬捕以其原生态的特征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被誉为“世界奇观”,反映了北方蒙古族草原文化、渔猎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查干湖渔猎文化的进程。

现今,查干淖尔冬捕已成为前郭县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的一道靓丽名片。一年一度的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于每年12月28日开幕,吸引着数十万游客前来一睹这古老、神秘的民俗。

蒙古族民歌

(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属传统音乐类项目。

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民歌,在郭尔罗斯文化中,蒙古族民歌始终占有重要位置。2008年,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魅力独特,代代相传。据有关史料考证,最早的蒙古族民歌如《雁》《天上的风》大约产生在13至15世纪。清朝时期,郭尔罗斯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逐渐由游牧走向农耕,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也随之从室外进入室内,“短调”逐渐取代“长调”成为主流,语言形式和内容出现了蒙汉兼容、农牧相宜的特点。20世纪初至40年代,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不仅数量剧增,而且具有了蒙汉合璧、长短调结合的独特风格。目前,文艺工作者已经搜集到产生、流传在郭尔罗斯的蒙古族民歌128首。其中多数取材于真人真事,通过艺人创编而成的长篇叙事民歌,代表作有《陶克陶胡》《龙梅》《高小姐》《波如来》《鹦哥与罗成》等。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优美的旋律,精辟的语言,受到广大农牧民的喜爱而广为传唱。

陶克陶胡

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属民间文学类项目。

陶克陶胡(1864.5.13-1922.4),清末蒙古族反清抗垦的领袖,有“刚毅英雄”之称。民间艺人根据其经历创编出了同名说唱体民间文学,在蒙古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2011年,陶克陶胡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陶克陶胡出生在郭尔罗斯一个末等台吉家庭,以务农为生,他从小聪明伶俐,胆识过人。十八岁时,由群众公推担任兵会首领。他除人间之不平,救乡亲于水火,群众都尊称他为“陶老爷”。1906年9月,为反抗蒙古贵族推行的垦荒政策,陶克陶胡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和兄弟亲朋共32人,宣誓起义。四年之间,他率部转战于郭尔罗斯、乌珠穆沁、呼伦贝尔等地区,曾两次南下,三上索仑山,激战100余次,歼敌2000多人。陶克陶胡是历史上少见的率军起义并以胜利告终的民族英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用自己生命保卫家园的民族英雄,创编了蒙古族琴书《陶克陶胡》,后来又出现了民歌和文学作品等体裁。这些作品情节生动,语言凝练,音律铿锵,曲调跌宕起伏,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春节

(查干萨日)

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属民俗类项目。

“查干”意为“白色”,“萨日”意为“月”。蒙古族崇尚白色,所以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郭尔罗斯部落遵循祖辈留下的过年传统,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春节习俗。2008年,查干萨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郭尔罗斯蒙古族人过春节(查干萨日)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延续到二月初二结束。腊月二十三日进行祭火,早上太阳出来之前,家家户户煮好大块牛羊肉,拿出“德吉”用于祭祖。另取两块最肥的肉,饭前祭洒向四面八方。早饭时,请长辈入上座,家里的人给长辈拜年磕头敬酒,长辈给晚辈祝福。饭后,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开始贴对联、挂灯笼,并给屯里有威望的长辈拜年。晚饭前,要举行烧“吐列希”,即祭祖仪式。大年初一凌晨,主妇们开始煮饺子,男人选好吉祥方位,走一百米不回头,回来后开始祭天。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这个期间主要是走亲访友拜年问候。郭尔罗斯蒙古族在与满族、锡伯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还有了正月十六抹黑脸,二十五、二十六填仓满仓,二月二龙抬头日的习俗。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马头琴制作技艺)

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属传统技艺类项目。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2011年,马头琴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马头琴具有构造精细、携带方便的特点。其制作程序复杂,选料考究,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技艺,每一把琴的制造都是靠手工精雕细刻而成。早期传统的马头琴,制作工艺简单,后经过马头琴大师色拉西改造,音域得到扩大,既保持了传统马头琴原有的柔和、深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点。琴身木制,琴头用手工雕刻的马头装饰,长约 1米。共鸣箱扁平而呈梯型,以马皮或羊皮蒙面,面上绘有图案。琴杆上部左、右两侧各安一弦轴,琴弦以马尾做成(现代马头琴多用尼龙丝)。有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和倍低音五个声部之分。

前郭县的马头琴制作技艺以郭尔罗斯民族乐器厂为代表。2008年7月,郭尔罗斯民族乐器厂设计、制作的“奥运马头琴”作为松原市唯一的纪念礼物赠给国家奥组委并被其珍藏。

博舞

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属传统舞蹈类项目。

“博”,是科尔沁地区及郭尔罗斯等地的蒙古人对“萨满”的称谓。在郭尔罗斯,人们把男萨满称为“博”,女萨满称为“亦都干”“奥德干”,其活动称为行博。行博过程中的舞蹈,即博舞。2014年,博舞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博舞是蒙古族博在行博的过程中所跳的影响神灵、祈福、去灾、颂神、祭祖的舞蹈。一般由感动神灵、神灵附体、神魔冲突、获得拯救、送神离开以及获得拯救后的狂欢等几个仪式化的动作组成。

博舞主要是独舞,辅之以双人舞和群舞。郭尔罗斯地区的博舞动作以步伐、跳跃、旋转为主。不同于其他萨满教以女性萨满为主的传统,博舞大多数是以男性博为主。 

博舞对蒙古族安代舞、盅碗舞等其它舞蹈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今,作为宗教仪式的行博活动几乎绝迹,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博舞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满族新城戏

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属传统戏剧类项目。

满族新城戏以流传于吉林扶余一带的满族说唱曲艺——八角鼓为基调发展而成。因扶余在清代曾设新城府治,故将新创剧种正式命名为新城戏。作为目前我国唯一满族戏曲剧种,满族新城戏已有百余年历史。

代表作有:《红罗女》《绣花女》《铁血女真》《洪皓》《大宋歌仙》《哈达山下》《洒下一米阳光》等剧目。

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历年所排剧目,曾荣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金孔雀”综合大奖。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对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进行公示,2021年1月19日,满族新城戏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满族新城戏不仅是松原大地的民族之花,也是长白山艺术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老艺术家们为新城戏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厚重、坚实的基础,今天年轻一代的新城戏人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方针,秉承前辈基业,执着追求艺术之根,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契合。

来源:松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编辑:戴新华

美编:袁金凤

审核:姚晓东  由海梅

监制:陈雪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