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廿载|从无到有:“回归大学”澳科大与它的院士校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香港科技大学第二任校长名单 澳门廿载|从无到有:“回归大学”澳科大与它的院士校长

澳门廿载|从无到有:“回归大学”澳科大与它的院士校长

2024-07-01 19: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

今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回归后,澳门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稳定和谐,向全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澎湃新闻深入澳门细部,触摸20年间澳门各个领域的变化,解开“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澳门密码。从澳门的实践经验来看,“一国两制”“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

这篇文章讲述澳门科技大学从无到有的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澳门氹仔岛,还是一个疏离于澳门半岛的落寞渔村,唯一的连接通道,是1974年建成的澳氹跨海大桥。

现今,从澳门半岛驱车前往氹仔的跨海通道中,已新增了友谊大桥和西湾大桥。

随着所步入的氹仔街区道路的逐渐纵密,国际都市的气息就越浓。这里有最堂皇富丽的酒店和娱乐场,有人头攒动的商业街和购物中心,也有比本岛更宽敞更全面的市政公用设施和文体活动场所,还有正在崛起的金融机构和新兴企业。

在这片繁华的都市森林之中,也坐落着因回归而全新建立的澳门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澳科大)。

2000年3月,澳门科技大学成立,与回归后的澳门共同成长20年。 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图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3个月后,澳科大即宣布建校成立。这也是澳门回归后成立的第一所私立非牟利的综合型大学。

也正是因为澳科大诞生发展的时间与回归十分接近,其身上也承载起了“一国两制”之于澳门高等教育的助推寄愿,其发展之路备受瞩目,还被不少人冠以“回归大学”之称。

近20年的岁月里,氹仔实现了从落寞离岛到昌盛新城的崛起蝶变,澳科大也在氹仔的海岸边完成了从降生到成年的成长过程。

如今的学校,已是一所有着1.2万余名各类在校生、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澳门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大学之一。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校跻身三百强;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的第14次院士增选名单中,校长刘良当选为医药卫生学部院士,成为澳门首位工程院院士,也实现了澳门特区中国两院院士零的突破。

澳门高等教育的格局与质量,也因澳科大的降临而重塑。如今的澳门,虽然只有60多万人口,但已经拥有了10所高等院校,其中4所公立,6所私立;澳门市民从3岁到18岁均享有免费教育福利,高中生的大学升学率接近95%,近四成的就业居民已完成了高等教育。

12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校方供图

“澳门科技大学是回归祖国后澳门特色‘一国两制’制度充分实践的一个非常直接的缩影。”12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澳科大的建设和发展,是澳门2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标志,也是“一国两制”制度赋予澳门高等教育和创新研究的独特优势。

从“借楼”上课到填海建校

在7.9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氹仔,澳门科技大学拥有其中的21万平方米。

学校坐落在伟龙马路上,一面靠山,一面近海,在校园中远眺,可望见澳门著名的威尼斯人旅游区。12月10日刚刚开通的澳门首条轻轨线路也设置了“科大”站,从氹仔码头出发,两站即可抵达。

位于凼仔的澳门科技大学校园一景。目前的校园,因凼仔岛填海建设而来。 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图

但在澳科大宣布成立的2000年3月27日,这片土地还是一片尚未填建完成的汪洋海水。

曾在退休后担任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咨询科学学院院长的清华大学教授唐泽圣,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60周年系庆时发布的回忆文章中提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后,包括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廖泽云等一批热爱教育事业、重视培养高等人才的澳门社会贤达和知名人士,决意创建一所可以发挥自己特色的、正规的高水平大学,以更好地培养澳门本地人材,也可以为祖国建设服务。

此设想得到了澳门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于2000年3月27日获得批准,在政府公报上向社会正式发布。

2000年3月27日澳门科技大学宣布成立,由周礼杲出任首任校长,并在三天后召开媒体见面会,公布学校准备成立4个学院,即: 资讯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及中医药学院。

“澳门特区政府批文中,批准学校可以在成立后即可授予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这是和内地的学校不同的。这就意味着,2000年9月新生入学时,就同时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唐泽圣提到。

经过半年的筹备,学校于2000年9月18日按期开学。全校共计在澳门本地招收学生600余人,这也是澳科大的首批学生。

唐泽圣回忆称,一所新学校自然不可能在半年内建好校舍,因此,开学初期,澳科大是借用澳门中华总商会大楼的三层楼房上课的。

坐落在澳门上海街175号的澳门中华总商会大厦,如今已经是装修一新的全新景象,大堂宽敞明亮,有数部电梯,数十家企业机构入驻其中办公,现在的8、9、10楼里,已是几家旅游、贸易等公司。19年前,澳科大的首批师生们正是在这里历经了一年多的教学时光。

澳门中华总商会荣誉会长、澳门科技大学校董许世元也证实,学校开学的第一年,所使用的教学场所,正是在总商会大厦的8、9、10楼,“为了给学生们创造更好的课堂环境,我们腾出了这三层楼里的写字间支持学校办学,还专门聘请了工作人员,帮忙做后勤工作,配合维护教学秩序。”

2000这一年,氹仔岛已开始全面建设,澳门科技大学的校园,正是在填海建设的区域之中。

12月14日,澎湃新闻记者在学校与刘良相见的A座大楼,在当年曾是海边的浅滩,而现在的操场一带则是海水。

“所以我们的学校是填海、建房、办课程、做研究。”刘良说,澳科大直观可见的从无到有的建校与成长,也一如澳门的发展历程。

学校与祖国、与内地的紧密关联,也从宣布初建的那一刻就已经深刻确立。“当年填海建校的泥土,都是来自于珠海。可以说,没有祖国的支持,就没有澳门科技大学。”

刘良感慨,澳科大的建立与发展,是回归祖国后澳门特色“一国两制”制度充分实践的一个直接的缩影,是澳门2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标志,也是“一国两制”制度赋予澳门高等教育和创新研究的独特优势。

筑巢引凤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聘请高素质的教师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基础。这是在澳科大建校之初就已经确定的共识。唐泽圣在其回忆文章中也曾讲述了学校师资的基础与最初的构成。

他说,当时,清华大学教授王尔乾、施妙根等著名学者都曾受聘在澳科大任教,学校也在澳门本地选聘了优秀的老师与课程助教。

但在彼时,年幼的澳门科技大学依旧面临着如何实现科研突破、实现创新转化、吸引、培养并留住更多优秀人才等诸多的成长烦恼。

“当时,澳门整体高等教育水平,同内地与香港相比依旧滞后,创新科技几乎为零。”刘良说。

2004年,澳科大的第一批本科生毕业。澳门高等教育的变局也正是在这一年发生。学校迎来了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这一年,在国家的支持下,澳门成立了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从次年开始正式启动,用于资助科学研究,随后还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支持政策,以助力澳门高等教育与科研创新的发展。

“正是因为基金的设立与支撑,才能筑巢引凤,鼓励并支持澳门创建起创新科技的平台和人才队伍。”刘良介绍,在如此利好的政策背景之下,澳门高等教育界开始茁壮发展,澳科大也因此而扩充了师资与人才储备,注入了更丰富的学科力量。

2011年,11岁的澳科大再次迎来了飞跃成长的重大机遇——重点实验室在学校落成。

从建校伊始,澳科大即成立了中医药学院和开办中医学学士课程,随后建立了中医药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课程体系,及中西医结合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

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也是国家在中医药领域迄今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校方供图

2011年1月25日,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由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这是国家在中医药领域迄今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北京大学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伙伴实验室。

与此同时,于2005年开始参与“嫦娥探月工程”数据分析和研究工作的澳科大,在2011年底成立了太空科学研究所;2014年4月,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在澳科大学成立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同年11月19日,伙伴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

这也是澳科大所拥有的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

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于2018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目前也正在进行澳门首颗科学卫星项目。  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图

2018年10月8日,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正式挂牌成立,是天文与行星科学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如今,澳科大的最新的官方资料如此介绍学校的办学情况: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除澳门本地学生外,大学吸引了大批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学生前来求学,目前各类在校生逾一万二千人,其中博士及硕士研究生3847人,本科生8272人;学校现设资讯科技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中医药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医学院、国际学院、药学院、通识教育部,涵盖文、理、法、管、商、医、药、旅游、艺术、传播、语言等学科门类课程。

在师资构成方面,学校现有讲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数百人,大部分教研人员拥有博士学位,同时具有在世界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工作或学习经验。除了既有的师资队伍以外,大学也特聘一批名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高被引科学家等顶尖学者。

例如,现在的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即有46位专家学者,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讲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等, 研究团队逾150人;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则拥有40位专家学者,包括讲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特聘顾问等, 研究团队逾90人。

著名天体物理专家张可可教授,便在筑巢引凤的吸引之下来到澳科大。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士、现任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地球物理与天体物理流体力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海外评审专家、英国皇家天文学会(MHD小组)成就奖……张可可的一身成就标签,几乎全部与海外相关。

但在2018年,他选择回到中国,担任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所长、月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主任。

12月15日,“澳门星 航天情中国梦”——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航天科普展在澳科技大开幕。开幕式上,澳门首颗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命名揭晓,名为“澳科一号卫星”。

该卫星计划于2020年择机发射,将是世界上第一颗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利用近赤道轨道监测赤道附近南大西洋异常区(SAA)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

这个澳门首颗科学卫星项目,就落户在澳科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可可兼任项目首席科学家。

“我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毕业后,从1987年开始,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此后始终在海外从事天体物理研究工作。我快60岁了,半生的时光都在海外,我一直渴望回到祖国,期盼着能有一个适合的、可以贡献自己力量的平台,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的成立,就是这个机会,所以,我回来了。”59岁的张可可教授在讲述起这段经历时颇为动容。

院士校长眼中的澳科大未来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的第14次院士增选名单中,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当选为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他成为了澳门首位工程院院士。他的当选,也实现了澳门特区中国两院院士零的突破。

1957年出生于湖南的刘良,是知名的中医内科专家,主要从事风湿病研究,在SCI英文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30余篇。他曾先后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

2011年,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伊始,刘良受邀来到澳科大担任该实验室的院长,随后任副校长。2013年,刘良接棒许敖敖,出任的澳科大建校以来的第三任校长。

“我就是学校筑巢引凤而来的其中一人。”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当时,他从香港带了一支12人的科研团队加入了澳科大。他和团队成员们的这份义无反顾,无疑是因为实验室的设立与发展、澳门中医药研究的整体环境与平台、学校对求贤的不遗余力等众多原因。“到现在为止,8年过去了,这12个人没有任何一个人离开。”

12月3日,距离澳门回归祖国20年还有17天。中国工程院2019年当选院士颁证仪式在北京举行。仪式上,刘良接过了证书,并代表新当选院士进行了发言。

这是属于刘良、属于澳科大、也是属于澳门的高光时刻。“这份荣誉并非我一人之力所得,是中央政府肯定、澳门政府支持、学术界及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应该一同分享丰硕成果。”他说。

回到澳科大后,刘良依旧繁忙。处理学校事务,参与会议及活动,还要坚持给学生们上课,到澳门科大医院为患者坐诊……每天的日程时间安排精确到分钟。

但他从没有停止对学校发展未来的思考,从宏观,到细部。澳科大已发布的策略规划即将执行至2020这最后一年。这也是学校的第四个五年。

下一个五年规划,仍在斟酌酝酿中,但刘良已为学校的下一步发展定调。“澳门地域小,选项有限,要发展产业需要工场,但澳门可作为产业链的上游,在教育、研究的工作上,地位难以取代。”在他看来,科研在澳门作为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澳门政府一直推动的产业多元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让新的技术为社会服务,将科学研究所形成的知识成果进行科普……这些都将是我们要重点做的事。”刘良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除此以外,澳门回归以来,一直最缺的始终是人才,“我们要继续把人才培养体系巩固起来”。

更重要的是,下一个十年,澳科大的一个重点方向,将是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合作,尤其是大湾区西岸的珠海、中山等城市。

刘良认为,澳门应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尤其是邻近的珠海及横琴,正好成为本澳科研成果的生产基地,同时将技术辐射至全国,“这才是澳门科研产业的正确出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