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毓秀:享誉国内外的女高音歌唱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香港四大天王歌唱家排名 郎毓秀:享誉国内外的女高音歌唱家

郎毓秀:享誉国内外的女高音歌唱家

2024-07-11 18: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物寻访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她是中国早期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曾与周小燕、喻宜萱、黄友葵一起被声乐界誉为“中国四大女高音”。早在在20世纪30年代,年仅十几岁的她就同艺术家金焰等人共同录制唱片。她唱的《杯酒高歌》激昂高亢,在抗战大后方,及至东南亚凡有热心抗日的爱国侨胞之处,几乎人人会唱,影响极大。在30年代一次名家荟萃的电台音乐大赛中,16岁的她以一曲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咏叹调“当晴朗的一天”夺得第二名,并在诸多大型舞剧中担任独唱。1945年8月,她歌唱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个人演唱会在成都、重庆、乐山等地相继举行。1948年她在美国十几所大学和城市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好评如潮,创造了“东方奇迹”。她的歌声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飞向海外。20世纪80年代末,她多次代表中国赴美出任纽约罗莎·庞赛尔国际声乐的比赛评委。她凭着自身高超的艺术造诣和通晓英、法、意、德多国语言的能力,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誉。她在晚年,除教学之外,还发挥自己同时精通声乐和英语的优势,翻译与撰写了数十万字有关声乐的专业书籍,并于2001年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最高荣誉——终身荣誉勋章。

郎毓秀近照 摄影/谭家康

  郎毓秀家客厅靠窗的位置是一架德国造三角钢琴。当她坐在心爱的钢琴前,美妙的音乐从她的手指尖流出,她轻音低唱仍那么感人。那一手洋溢着深厚古典气息又流泻出无比灵气的钢琴调子,简约透明、晶莹清澈。她边弹钢琴边唱出一首感人肺腑的抒情歌曲——舒伯特的小夜曲。她的歌声,带来抚慰人心的感动,正如她的容貌和气质那样,散发着明快、高雅、透亮、令人感到鼓舞的魅力。能够亲耳聆听她的演唱,近距离欣赏她,她本身就像她的歌声一样恬美、亲切……

曾与周恩来总理跳舞

  郎毓秀告诉记者,她是1957年6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补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后来又当选为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回忆说:“我记得每年参加大会前都参加代表视察。分小组去工厂、农村等地视察,回来后小组的代表一起讨论,写出报告提交大会。”

  在参加第一届人代会期间,朗毓秀有着一段美好的回忆。她说:“令我终生难忘的是一次与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交谈。那是在京开人代会期间,有一天晚上参加招待舞会。我见到了周总理,并和周总理跳了舞。那天,周总理从头跳到尾,从7点到9点,每一支曲子都换一个人,到场的每个女代表他都请了。和总理跳舞时,我感到他很亲切,敢跟他说心里话。他询问了我的教学与学习情况。当时我在学院担任声乐系的系主任。我对总理说:‘我只喜欢唱歌,只愿意搞音乐、搞声乐的教学,不愿意搞行政,不想当系主任。’总理耐心地听我发牢骚并亲切地告诉我,有的工作可以交给秘书做。周总理鼓励我‘要当好系主任,做一个红色音乐家’的话,至今仍时时在我耳边回响。”

梅兰芳、陈书舫、常香玉和周小燕

  “在一届人代会期间,我有机会结识了很多各界的知名艺术家。如:河南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川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书舫。我和陈书舫都在四川代表小组,在北京开会期间我和她住一个房间。她出身京剧世家,从小随父母学唱京剧,7岁改学川剧,早在20世纪的40年代初,她的精湛艺术就誉满巴蜀,被作‘川剧皇后’。我曾向她们请教地方戏曲的唱法,受益匪浅。”

梅兰芳(右)、郎毓秀(中)、俄籍声乐教授苏石林(左),摄于1936年

  “在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我最熟悉的是周小燕。她在湖北代表小组。她和我在30年代是上海音专的老同学。她大我几个月,后来我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留学,她去了法国留学。1938年中国驻法大使馆在巴黎举办介绍中国文化的演出晚会上,我们再次见面,并同台演出过。1939年,我还到巴黎在周小燕那里度过暑假。我们两人都是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每年到北京开会时都见面。“文革”后,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又在京会面。后来在选拔歌手等赛事上经常碰头;她来四川或我去上海,我们也总要会面。几十年来,我们始终维系着当年的友情。”

  “我在大会期间还遇见过梅兰芳。1936年,我父亲曾请他到家里来教我们京剧,那时我是个16岁的小姑娘。我父亲还为我们拍下了珍贵的合影。30多年后在人代会上又见到他,在我眼中梅先生的风采和魅力依然如故。”

摄影大师郎静山之女

  如今,郎毓秀把自己最重要的亲人们的照片摆放在钢琴的琴盖上。有自己的先生和9个儿女,还有父亲郎静山。郎静山老先生是中国摄影界的先驱,他曾在20世纪20年代发起成立了我国早期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团体之一——上海中华摄影学社。后来又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开创了我国摄影教育之先河。他最大的贡献是将现代科学摄影技术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六法理论相结合,创出一条“集锦摄影”的新路子,被誉为“亚洲影艺之父”。

  谈起自己的父亲,郎毓秀深情地说:“我写过一篇缅怀父亲的文章,叫《慈母般的父亲》。我的父母是包办婚姻,他们在我6岁时离异。我一直由父亲带在身边抚育。我的很多衣服、包括表演服装都是父亲设计制作的。他对我照料细致得让我感觉不到母爱的缺失。兄弟姐妹中我小时候的照片最多,就是因为父亲单独照顾了我六七年。父亲对我的艺术追求更是不计一切代价地全力支持,甚至为我铺平道路。我赴比利时,本来可以申请‘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的,可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申请到,父亲就东拼西凑四处借钱助我出国。20世纪40年代末,父亲的收入都依靠他的广告公司。当时只有香港还有私营的媒体,所以父亲为了生计,带家人去了香港。他当时劝我同去,但那时我已是4个孩子的母亲,家里的老人还在内地,就没有同行。没想到这一别竟是33年。直到1981年,我的告别音乐会在7个城市演出。从美国回来的弟弟在武汉看到海报后找到我。那年父亲已90岁了,我跟着弟弟去了美国,等了两个月才见到从台湾赶来的父亲。此后,我多次被邀请到美国担任评委,我们父女在美国见过四五次。1994年,我们兄弟姐妹约好,要在父亲105岁时在上海隆重庆祝并举办个人影展的,这也是他的心愿。

  1995年他都快105岁了,大脑、口齿都特别清楚。可能是到香港开会过于疲劳,父亲回台湾就感冒了,接着转成肺炎。4月13日父亲去世了,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最后心愿。”

“我当年真的是幸运儿”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艺术领域大家辈出、灿若星辰。郎毓秀身处的上海,更是艺术的一大中心。郎毓秀在才华需要展露和发展的时候,正好处于文化艺术的中心。当时她和父亲交往的人现在听来都是鼎鼎大名,如贺绿汀、冼星海、梅兰芳、徐悲鸿潘玉良、梁思礼、叶浅予……

(郎毓秀和父亲郎静山合影,摄于1931年)

  她说:“我当年真的是幸运儿。至今感谢那个年代和那些给过我帮助的前辈。16岁时在上海国立音专,学长贺绿汀因为喜欢我的声音,就请我在他录制的《湖堤春晓》中担任女高音;《渔光曲》的作者任光那时正在百代公司担任经理,听到《湖堤春晓》,就立刻找我父亲代我签约;通过百代唱片,《杯酒高歌》、《天伦歌》等歌曲被东南亚的听众广为知晓;戏曲大师梅兰芳指导过我唱京剧、昆曲;冼星海送给我许多外国歌谱,还热心支持我赴比利时留学……”

舞台和教学都是最爱

  郎毓秀曾上千次上台歌唱,举办过近百次个人独唱音乐会。新中国成立后,她不仅多次成功地举办个人音乐会,还和四川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孙滨一同参加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慰问团赴朝鲜慰问演出。1956年,她参加中央对外文委组织9人文化代表团出访欧洲瑞士、意、法三国,并在罗马、伯尔尼、日内瓦、巴黎、里昂等城市举办了7场独唱音乐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在国外举行音乐会的歌唱家,为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文革”后的1981年冬,63岁的郎毓秀开始了她的“告别舞台音乐会”,她在昆明、重庆、成都、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七大城市,共举行17场独唱音乐会,并和音乐界人士举行了研讨会,得到专业界同行吕骥、喻宜萱、王莘等人高度评价。1993年6月,美国休士顿当地报纸刊登消息说,郎毓秀76岁高龄登台演唱60年前唱红的歌曲《天伦歌》,演出由儿子指挥,女儿钢琴伴奏,还有学生赶来同台演唱,在休士顿乐坛上创下了一台母女儿子、师生同台演唱的纪录。她从事音乐教育60多年,桃李满天下。至今还带着一个博士研究生,每天都亲自上课。她说:“舞台和教学都是我的最爱。”

撰写和翻译音乐专著

  从事国外音乐专著的翻译工作,也是郎毓秀的一大贡献。她撰写与翻译的作品有:《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科学培育》、《伊丽莎白·舒曼的教学》、《西洋艺术歌曲二十首》、《意大利语讲义初级本》、《歌唱学习手册》、《美声学派的原理和实践》、《首席女高音(玛利亚·卡拉斯)的生平》、《英、法、德、意四国语言简易拼读》、《美声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等共几十万字。一位卓有成就的著名歌唱家,能有这么多的译著成果,令人称奇。郎毓秀与译著结缘还得从《卡鲁索的发声方法》这本书说起。“文革”之中,她被禁唱九年。但她通晓4国语言,自谓:虽不能唱歌,默默地翻译一些东西总还可以吧。这本书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984年终于得以出版。仅这本书出版后就再版了五六次。这使她的译著工作一发不可收拾了。在计算机还不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初,她凭着英文功底和弹钢琴练就的灵活手指,很快就熟练掌握和使用电脑打字了。

  她告诉记者:“写作和翻译书稿都是自己打字。前些年,虽然忙,里里外外的杂事干扰很多,但每天必抽空翻译。常常是晚上十时之后,夜深人静时开始工作,一直到午夜才入睡。时顺手,一天可以译两千来字,有时碰到疑难,要查找资料,只译几百个字。”

  至今耄耋之年的郎毓秀仍然笔耕不辍,由世界男高音歌王帕瓦罗蒂作序的《罗莎·庞赛尔——一个歌唱家的生平》将很快脱稿。

  近两个小时的采访,92岁高龄的郎毓秀毫无倦意。记者刚见到郎毓秀时,惊叹她既有高级知识女性的优雅、聪慧,还能保持着像小姑娘一样的热情和率真。采访结束时才读懂,内心的满足和感恩的情怀才是她永葆魅力的秘诀。因为整个采访中,她的谈话从始至终充满着感恩的情怀:感恩于父爱;感恩于造就了她的年代;感恩于支持理解她的丈夫;感恩于一切帮助过她的人……当青春韶华已逝,星眸不复当年灿烂,这种感恩是对事业、对人生多么享受的一种情怀;是令她把所有的艰苦、劳累,都变成甜美、快乐、恢弘的情怀。

郎毓秀简历

  1918年出生于上海。1934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俄籍苏石林教授主修声乐。1937年出国在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和美国俄亥俄州辛辛纳提师范学院音乐系学习。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郎毓秀于1941年回到上海从事声乐教学。1948年任华西协合大学音乐系教授、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到四川音乐学院任教,1957年起任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兼声乐系主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