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村田长话耕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香城镇焦庄村人口 镇村田长话耕保

镇村田长话耕保

2024-06-29 21: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每当夕阳西下,循着风中飘来的麦香,邹城市香城镇苗马村85后村级田长马强胜就沿着田间的生产路转一圈,他深知脚下的这块土地是全村人的饭碗,一定要守好种好,让每一名村民都受益。

马强胜也是苗马村党支部书记,在其努力下,苗马村2021年新增可耕种土地389亩。这位年轻的村支书于2021年9月担任苗马村村级田长。

邹城市香城镇苗马村村级田长马强胜。

苗马村由马营村、东苗庄村两个自然村组成,两个村现有可耕种土地2000余亩。2021年5月,年轻有为的东苗庄村村民马强胜当选为苗马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立志要让脚下这片土地焕发新的活力。当年6月,苗马村党支部领办了香城镇苗马种植专业合作社。

“我从黑龙江返回家乡的时候发现,我们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多半只有老年人留守在家,这就导致有些好地直接被撂荒了,而更多的土地则是人们图省事种上了杨树。我看着很痛心。”在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马强胜说。据不完全统计,合作社在土地流转之前,这里的耕地上栽种着2.6万棵杨树。

根据国家出台的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 “非粮化”、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等相关文件要求,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严格管控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永久基本农田要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刚刚上任的马强胜深知,根据国家政策,必须恢复耕地。

于是,苗马村党支部将国家政策向村民进行了传达,并为村民算了一笔经济账,发现种粮亩产收益更高。2021年年底,在党支部的号召下,东苗庄村全体村民用一个月的时间主动恢复耕地,并积极入股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他们深知,党支部会带着大家过更好的日子,有更好的收入。

合作社随即出资对全村耕地进行了集中整理。合作社刚刚成立没有收益,马强胜就抵押了自己在县城的房子、养殖场和汽车,向银行贷来320万元进行土地整理和购买农机。

“以前,我们村登记在册的可耕种土地只有1000亩,通过这次整理,我们重新进行了测量,并把老干部田、合同到期田、河边沟沿等闲散地块全部收回,并集中整理,最终经重新测量,我们东苗庄村的可耕种土地达到了1389亩。”马强胜说。目前,村民把这些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东苗庄村全体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共673名。

合作社集中种粮,群众收益几何?为此,村级田长马强胜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人们把它总结为“苗马模式”。合作社对1389亩地的安排是这样的:800亩基本农田只种粮食、500亩一般耕地种地瓜,剩下的89亩一般耕地用来育苗和种菜。

苗马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我们是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种什么都是合作社开会决定,也会提前向镇党委汇报。我们会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要求种植作物。”村级田长马强胜坚定地说。

为何种小麦能挣到钱?马强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化肥集体采购一亩地能省100元;耕种收采用自购机械,一亩地能省170元;打药采用无人机,一亩地能省40元;集中浇地能省20元。这样,一亩地能省330元。合作社不种普通小麦,而是与种子公司合作专门繁育小麦品种,亩产比以往高200斤,价格每斤高0.5元,算下来收益比种普通小麦高30%。

村级田长马强胜向群众介绍本村永久基本农田情况。

在地瓜产业上,合作社也有自己的绝招,专门种植烟薯25和西瓜红,销往香港、上海、重庆等城市。合作社从农科院买来原种,自己培育地瓜苗。去年,光卖地瓜苗这一项,合作社去年就增加纯收入近40万元。合作社还为全村提供了100个就业岗位。

村民收入构成是这样的:但凡拥有本村户籍的人口,每人每年保底收入1000元。此外,合作社为所有户籍人口缴纳新农合,并在中秋节、重阳节、春节期间发放福利。

在此基础上,合作社纯利润的50%用来给全体村民分红。去年,合作社分了两次红,5月底分红58万元,12月底分红120万元,673名户籍人口,人人有份。而村集体收入也从原来的5万元,提高至67万元。合作社今年收入预计可超300万元。

“以前自己种地,风调雨顺的年头,一亩地才挣五六百元;现在合着户籍人口每个人每年能纯收入小三千块钱。而无论去合作社打工还是进城务工,又有另外一份收入。”村民董成君对这种发展模式连连称赞。

除了基本收入,合作社提供的工作岗位也很“香”。据村民马亿河介绍,合作社用工不限年龄,一天工资80元左右,本村务工人员工资月结,外村务工人员工资周结,中午还管饭。

济宁市村级田长马强胜。

谈起守护好耕地的秘诀,马强胜笑言:“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收成几何,这事关每家每户,每名村民的利益。我不是一个人在守护这片田野,东苗庄村673村民都是守护神。我要做的,就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经营好这片土地,让每一位村民都平等享受到合作社发展成果。”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打造吨半粮示范基地”,正午的阳光下,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墙上的这条大红标语显得格外亮眼。“吨半粮”梦想,正在这位村级田长的手中变成现实。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刘真真 通讯员 陈述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