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年,首批社区国营食堂出现关门潮,3个原因值得深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食堂智能化应该如何做 不到半年,首批社区国营食堂出现关门潮,3个原因值得深思

不到半年,首批社区国营食堂出现关门潮,3个原因值得深思

2024-03-03 13: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10月,官方发文鼓励各地开设社区国营大食堂。

  2022年10月31日,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各市(区)应选取3至5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试点社区将配建食堂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

  

  新闻一出街,不少人猜测是不是国营大食堂要回来了,是不是要重新启用粮票了。

  餐饮人士则一片哀嚎:社区国营食堂享受国家政策、使用统一配送的低成本食材,一旦形成体系,这让社区的其他饮食行业如何生存?

  再加上之前“供销社重启”的话题,让很多人产生了“重返计划经济”的负面观感。

  为此,住建部专门澄清: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均没有发布过任何要大规模兴建国营食堂的政策或规划,“不可能一下子出现大批的国营食堂,没有这种要求”,并且指出,这份文件里提到的包括食堂在内的许多设施,是根据住建部2018年发布的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的。

  随后,全国很多城市陆陆续续开设了社区国营食堂,着实是火了一阵。

  

  对于老年人来说,国营食堂让他们想起了以前集体食堂的光景,勾起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对于年轻人来说,国营食堂也让他们图个新鲜、凑个热闹。

  

  其实,现在的这个国营食堂和过去真不一样。

  以前的国营食堂是大锅饭,吃饭不要钱,然后饭菜的质量也说不上很好。

  现在的这个食堂,就和中学、大学的学校食堂类似,几个窗口,一个盘子,你想吃什么就点什么。

  我家附近就有一个国营食堂,价格相当便宜,几乎是周边饮食商圈的最低价。

  两荤一素一汤,才10块钱。

  比起沙县小吃、兰州拉面、桂林米粉等类似模式的餐饮连锁店,要便宜一半多。

  

  01

  对于广大只求个温饱的打工人、社区长者来说,在社区设立国营食堂是一桩好事。

  不仅可以解决部分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还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就近、便宜的用餐场所,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

  

  只是,不到半年的时光,据说有不少的社区国营食堂陆陆续续关门大吉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社区国营食堂的关门潮,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变得清醒了:好心也不见得可以办好事。

  “社区国营食堂”为何办不下去?原因是什么呢?

  一、饭菜口味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为了减少成本,有不少的国营食堂使用的是预制菜,现做的菜也谈不上什么特色。

  为了迎合社区多数人的口味,国营食堂的饭菜口味定位为“大而全”。

  甚至为了照顾老年人,减少饭菜的油盐用量,让菜品变得清淡寡味。

  这种廉价的饭菜,也不适合请客吃饭,除了管一顿温饱外,几乎没有什么消费体验感。

  对大部分人来说,自然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市场的竞争力也变得弱了。

  而且国营食堂也面临口味的定位问题,可以说是“左右为难”。

  如果菜品偏向于清淡类,就会失掉年轻消费者。

  如果菜品主要迎合年轻人,就会失去社区国营食堂的公益属性。

  最终还是“众口难调”。

  

  二、成本压力太大。

  社区国营食堂是面向“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公益性。

  “食堂”这个平实的名字也隐含了这一点。

  因此,它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定价也就不可能太高。

  它的饭菜价格比周边位于同一生态圈的沙县小吃、兰州拉面、桂林米粉等竞品餐饮都要便宜。

  国营食堂之所以能做到那么便宜的价格,主要是有国家补贴,以及租金、税收的减免。

  虽然国营食堂是微利经营,但是运营成本却居高不下。

  除了食材、租金,还有装修、人工等等。

  其中,最大的成本是人工。

  因为国内的大环境是人口负增长、劳动人口规模缩减,导致人工年年都涨。

  据媒体报道,保定市一家国营食堂,招了4名厨师,但每天只有30多人来用餐,人均消费10元。

  假如这些人群一日两个正餐都在食堂吃饭,30多人一天贡献的营收也只不过是六、七百,一个月整体营收只有2万多一点。

  但是食堂光4个厨师一个月人工成本就达到2万块钱以上,一年的人工成本超过24万。

  一年的营收连人工成本的一半都不够,这还没有算其他支出。

  即便减免了房租和税收,食堂的微利经营难以支付经营成本。可想而知,这家社区国营食堂也无法持续经营下去。

  三、客流量并不乐观。

  国营食堂不仅面对社区的居民,也向社区外面的食客开放,加上价格比较优惠。

  因此,当初提出“国营食堂”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多人都预想着社区国营食堂会出现人流火爆的情况。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国营食堂的人流并没有想象那么多。

  真正愿意到食堂就餐的大多都是社区内的一些长者,年轻人大多都不愿意去。

  再加上有些人距离食堂比较远,他们就不太乐意走过去就餐了。

  02

  不断有社区国营食堂关门的消息传出。

  有网友甚至断言,“国营食堂的出现,本身就是违反市场规律的怪胎, 它一出生就决定了夭折的命运。”

  社区国营食堂的突然变冷,其实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食堂找不到盈利的模式。

  

  对此,有人回应,“政府可以给国营食堂加大补贴力度啊。”

  问题是,如果这样的国营食堂遍地开花,在现如今上下财政普遍紧张的大背景下,没有任何一级政府是可以支撑得住的。

  而且,这样的补贴也有可能引发设租寻租与套利,进而造成惊人的腐败与浪费。

  03

  经过更深层次的发掘,我们发现,决定国营食堂生存能力的还有人。

  不管是照顾看护老年人,还是办社区食堂给老年人助餐,人的因素往往是排在第一位的。

  

  前段时候的新闻有提到,2022年新生儿仅有956万,首次跌破1000万,相对于2016年的出生高峰(全面二孩落地第一年)几乎腰斩。

  在少子化与老龄化叠加之下,年轻人、工作者越来越少,老年人、退休者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人工及含人工高的商品将越来越昂贵。

  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产将越来越昂贵。

  在这样的人口结构下,年轻人、工作者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

  可见,提高生育率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至少与国营食堂的运营存在一定的关系。

  04

  在体验过几次国营食堂后,我是不希望它就这样倒了。

  毕竟,对于那些没多少退休金、养老金的长者,以及在城里打工的人来说,国营食堂确实能在解决温饱的同时,节约不少开支。

  

  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明确社区国营食堂的定位,到底是公益、市场还是民办公助。

  不同地方可能定位不一样,但都需要盈利才能维持运营。

  盈利可以补充社区慈善或者公益基金,然后再转变为社区建设的活水。

  既然知道问题症结所在,那么,又该如何拯救这批“国营食堂”呢?

  一、给予国营食堂更大的政策。

  比如,取消“固定价格”,允许适当提高价格,同时,允许食堂参与“送外卖”、“流动餐车”,使其服务到更多的人。

  比如,把“三公消费”中,用于补贴公家吃饭的资金,抽出来一部分,注入到国营食堂的补贴中去,让商家有钱可赚。

  又或者更彻底一点,将“国营食堂”取代政府机关的内部食堂。

  二、与农产品供应商强强联手。

  国营食堂有官方的信用背书,这是跟其他食堂的最大区别之处。

  因此,食堂完全可以通过与农产品供应商联手的形式来盈利。

  举个例子,食堂每个月要买6000元的大米,如果一家高端大米供应商想要打进社区的居民家中,一般是难以进入的。

  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与社区国营食堂合作,让国营食堂一直用他们家的大米,并且告诉消费者,食堂用的就是他家的米。

  这样不仅帮大米供应商做了宣传,还有可能促成社区居民购买这个品牌的大米。

  对于大米品牌商而言,不过是很小的一笔广告费,可是却拥有很不错的效果。

  同理,食堂还可以与食用油、鸡精、酱油等厂商合作,通过广告费的形式,让这些厂商每个月给予食堂一笔广告费用。

  三、引入志愿者服务或者互助共济服务。

  目前,人工成本在国营食堂的运营成本中占比非常高,如果能够降低人工成本,则会增大食堂的盈利空间。

  所以,各地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到社区国营食堂帮忙,或者对那些经常到食堂就餐的人组织一个互助共济的服务,这样就可以降低食堂的整体用工成本。

  总之,推动社区国营食堂的发展是一个好事情,可以为长者、孩童、务工人员提供优惠、便利、干净、卫生的就餐场所。

  但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国营食堂的运营成本,让国营食堂有一定的盈利空间,这样才能让国营食堂细水长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