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摸着德国过河遭遇失败,最终亚轨道轰炸机还是中国率先实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飞机每秒大约飞多少千米 美苏摸着德国过河遭遇失败,最终亚轨道轰炸机还是中国率先实现

美苏摸着德国过河遭遇失败,最终亚轨道轰炸机还是中国率先实现

2023-06-11 22: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数月前,美帝发布了一份《2022中国军力报告》,其内容首次声称监测到了中国方面的亚轨道(空天)轰炸机。据称,该亚轨道轰炸机在1.6小时内环绕地球飞行一圈,航程高达4万公里,最终利用携带的武器成功击中了中国大陆境内的预定目标,圆满完成任务。

美军情报部门高级官员对此研判,认为中国方面可能已经实现从部分掌握“轨道轰炸系统”到完全掌握“亚轨道轰炸机”的技术跨越。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出现的这种“亚轨道轰炸机”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其装备成本大为降低。

1943年,德国在二战期间,由轰炸机工程师尤金.桑格尔首先提出了亚轨道的概念。桑格尔撰写了一篇名为《火箭动力飞行》的论文,被大学教授们认为幻想奇异,非常离谱,不切合实际,遭到批评与拒绝,差点导致他无法顺利毕业。

1933年,桑格尔将论文修改为《火箭飞行工程》,又被拒绝发表。

1936年,几经周折,桑格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奥地利杂志《弗卢格飞行》上,发表了《火箭飞行工程》。很快,这篇论文便引起了德国军方的注意。包括德国帝国航空部、德国空军部、德国航空管理局在内的部门都注意到了这个名叫桑格尔的年轻人。

桑格尔收到了一封招募电报,最后怀着巨大的欣喜与憧憬,来到了帝国空军部。

在这里,桑格尔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设想,——设计建造远程轰炸机,可以对大洋彼岸的美国本土发动袭击。具体而言,桑格尔的设想是这样的:远程轰炸机群从德国本土起飞,进入亚轨道(临近空间)飞行,越过大西洋,最终到达美洲大陆上空。

这种亚轨道远程轰炸机,被命名为“银鸟”(Silbervogel),由桑格尔与身为数学家的妻子艾琳.布雷特一起设计。

1936年,桑格尔在吕讷堡灌木林地区领导一个火箭飞机开发团队,他逐渐构思出一个火箭动力滑车,将自身具有火箭发动机的轰炸机推出,上升到空间的边缘。桑格尔与协助设计的女数学家艾琳.布雷特结婚,桑格尔与布雷特一起给希特勒秘密研究“银鸟”轰炸机,桑格尔设计了火箭发动机,将产生100万千牛的推力。他第一个建议和设计火箭发动机的冷却方式、火箭的燃料循环、火箭发动机喷嘴冷却。

桑格尔构思出一个火箭动力滑车,即装备了大型火箭发动机作为助力的一辆列车,把铁轨看作机场,如此一来,列出在火箭发动机的喷射助力下,启动后便会高速向前滑行,由此带来一个初始速度。在长约三公里的铁轨上,不断加速至每小时800公里。在获得了这个初始速度后,列车上安装的银鸟将点燃自己的火箭发动机继续加速,脱离列车,不断向上爬升至145公里的高度,那里空气稀薄,缺少阻力,可以大约每小时5000公里的速度飞行。当飞临目标后,银鸟则逐渐下降高度至平流层,利用那里增大的空气密度产生升力,从而实现远距离滑翔并完成轰炸任务。

1957年,桑格尔组建了著名的斯图加特喷气推进研究所,并于1961-1963年,埋头设计了空天飞机的冲压火箭发动机,并提出了光子动力、太阳帆、星际与星际航天器推进等创新理论。

1964年2月10日,桑格尔在柏林去世。

有关“银鸟”亚轨道飞机和空天飞机的理论、技术、图纸、资料,被美帝通过各种手段弄了回去,前苏联下手晚了一步,气得捶胸顿足。此后,美帝摸着德国过河,利用获得的有关技术资料进行大量研究,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号称“自己发明、自己首创”的项目,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X-15高超声速飞机、X-20航天飞机技术验证机等等。

这样的事情,在二战后不胜枚举。在战争还在进行时,美帝与前苏联就已经开始了对德国人才、技术、资料、设备的秘密争夺,全方位争夺。德国的技术积累和战争遗产,是两国战后崛起为两大超级大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先下手为强的美帝抢到了更多人才和技术资料,后下手遭殃的前苏联只获得了来不及运走的设备和一些图纸,在人才的争夺战中处于下风。

上世纪90年代,美帝提出了“三体计划”,后人不明所以,在美帝强大的宣传攻势影响下,以为是美帝首次提出了亚轨道轰炸机的概念。当然,美帝对此概念进行包装和改进,宣称将实现一小时内打遍全球的宏大目标。为此,美帝前后累计投入了数百亿美元进行研发。

前苏联也将亚轨道轰炸机的项目列入了研发计划。

然而,亚轨道轰炸机要飞至距离地面20-100公里的临近空间,必然面临空间的来回切换,在此过程中存在两大难以逾越的技术难关,一是材料,一是动力系统的切换。

材料问题涉及黑障通信,而黑障通信又会影响到武器投射的精准度,若是万里投射却根本打不准,那还有什么意义?

至于动力系统很好理解,在大气层中飞行与临近空间的亚轨道飞行肯定是不一样的,需要超燃冲压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是指燃料在超声速气流中进行燃烧的冲压发动机。在燃烧燃料的过程中,超燃冲压发动机能产生大于火箭4倍的推力。当空气以超声速流过飞行器体内时,其滞留时间通常只有几毫秒,要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压缩、增压,并与燃料在超声速流动状态迅速、均匀稳定地完成低损失、高效率的掺混、点火并燃烧,技术实现上非常困难。

不论是美帝,还是前苏联、以及继承前苏联主体衣钵的俄罗斯,最后都因为上述两大难题在亚轨道轰炸机项目惨遭失败。

有人可能会说,美帝不是还有X-37B项目吗?X-37B在太空秘密飞行了1000多天,但是内行看门道,从目前已公开的各种信息来看,美帝在发动机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旧没有解决黑障通信问题。

失败后,美帝眼珠子一转,想了个法子,打着“容易造成两败俱伤”的幌子,拉上苏联一起签订了《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在其中明确加入了禁止发展轨道轰炸技术的条款。

两个超级大哥以为,这样一来,就万无一失了,堵上了亚轨道轰炸机的这个口子。

可是,当世人都以为东方那头遍体鳞伤的巨龙仍在沉睡时,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她却悄悄苏醒了。

中国不但解决了黑障通信问题(此前文章中已详述多次,不再赘述),还在超燃冲压发动机取得了重大突破。2017年,中国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研制成功。2019年 ,“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在2019年国庆阅兵仪式上首次亮相。注意,高超音速武器的关键其实就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2021年7月16日,中国极为低调地发射了一枚火箭,利用“部分轨道轰炸系统”推动一个能搭载核弹头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环绕地球飞行。美方认为,这是一架亚轨道运载器技术的验证机,随后便开始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您没看错,以前都是炒作“中国崩溃论”,而且一炒作就是几十年,近年来逐渐开始改口,改为炒作“中国威胁论”了。

仅仅13个月后,即2022年8月,中国对降落在机场的这架飞行器进行了一番检查和维护,随即开展了重复飞行的试验。这架飞行器不负众望,在亚轨道滞留21天后再次以平稳姿态稳稳地降落在了阿拉善右旗机场。此举开启了中国亚轨道运载器重复使用的先河,标志着中国航天运输技术由一次性使用向重复使用的跨越式发展。

亚轨道飞行器在临近空间执行特定任务,相对于某个指定区域,可以比卫星提供更多更精确的信息,大大节省使用卫星的费用。由于速度超快,即便飞临战区上空,敌方防空系统也很难发现。而且,即便发现,对于常规防空火力而言,也是鞭长莫及,只能望洋兴叹。

部署亚轨道轰炸机,成本低、时间快,在轨飞行可实现全球打击,非常适合现代战争的巨大需求。其飞行高度不可预测,攻击范围不可预测,攻击时间不可预测。若是发射后走南极上空,从美帝防御力量最为薄弱的南方突袭,美帝更是头疼不已。

没办法,防不住,根本防不住。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成为地球上唯一一个率先实现“四位一体”战略核打击的国家。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