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基层要像"鸬鹚深下水"别学"蜻蜓点水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领导干部要多下基层 干部下基层要像"鸬鹚深下水"别学"蜻蜓点水漂"

干部下基层要像"鸬鹚深下水"别学"蜻蜓点水漂"

2024-06-30 08: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领导干部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群众上门,要多到基层,面对面了解实情,问题就踩出来了。要像鸬鹚深下水,别学蜻蜓点水漂。”这是9月2日上午,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与西宁市城西区大学生创业孵化服务中心的创业大学生座谈时说的一番话。(2013年9月3日《人民日报》)

众所周知,作为我们党“三大法宝”之一的群众路线,其基本点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以,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深入调查研究,着力多办实事,是我们党一贯坚持和倡导的优良作风。

也就是说,下基层是为了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问题反给基层添麻烦,这就违背了下基层的初衷。不顾实际情况的下基层,不但转变不了作风,还容易助长新的形式主义。

以报道为证。座谈中,在场一名大学生说:“中心启动后,几乎每周都要接待各方领导,我们在外面有事也做不成。领导来了,一般都说句‘有前途,好好干’,然后就走了。”骆惠宁接过话头:“领导来了,泛泛而谈多,深入调研少,这就是空;口头鼓励多,解决困难少,这就是虚。

由此观之,干部下基层,既是各级组织对干部的要求,也是实际工作的需求。但如何下基层,下基层干什么?一些干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结果到了基层后,既不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说什么,对群众的咨询也不能解答。这样,虽然下了基层,但没解决什么问题、没办什么实事,这无疑就是一种形式主义。

然而,现实中,这种形式主义的“下基层”,还是很常见,具体表现有两种:一种是“闭着眼睛”下去,即:走的是提前排好的路线,看的是提前踩好的点,见的是提前选好的群众,听的是提前练好的汇报。结果,所见所闻不外乎笑容好词,形势很不错。下基层调研,变成了下基层观光。还有一种是“睁着眼睛”下去,即:俯不下身子、放不下架子,被群众戏称为“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鞋上不沾泥、身上不沾土”。这样的下基层犹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但没有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反而给群众带去困扰,基层不买账,群众不欢迎。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骆惠宁强调干部下基层“要像鸬鹚深下水,别学蜻蜓点水漂”,让人听来深有感慨。鸬鹚是一种抓鱼的水鸟,这种水鸟专门沉到水底去抓活鱼,越是深水越能抓到大鱼。对于蜻蜓点水,则无需过多解释。干部下基层自然要向“鸬鹚”学习,沉到基层去,真正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怎样才算沉下去呢?笔者认为,起码要做到“办实事、求实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入、心入,融入到群众之中去,善于在老百姓的炕头、地头上了解群众心声,把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把有能力办好的实事尽快办好、办清。 如此下基层,才能避免随意性、盲目性,才能真正得到群众认可。

新闻链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