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人说领克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领克汽车百科 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人说领克好?

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人说领克好?

2023-04-20 22: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更。补充一个可能有点吹毛求疵的不足。

转向,不够聪明。

最近开的最多的是宝马x5和沃尔沃s60,外加开了两个小时的丰田亚洲龙。可能会有人说拿个几十万的车跟十几万的车比较太不公平了,但是手头就只有这两台,所以就只能将就的说说,所以说可能是吹毛求疵,大家看看就好。

不得不说,宝马的转向调的是真的好。原地打轮单手轻轻松松,而且不是轻的没有质感。随着速度的增加方向盘力度也会随之增加。听起来这没什么,所有车都是这样的。但是宝马厉害的地方就是它很聪明,该是什么力度就是什么力度,或者说你觉得他应该是什么力度他就是什么力度,它很能领会驾驶者的意图。而且它增加的很线性很细腻。这可能就是大家都喜欢开宝马的原因吧,虽然有些车型动力并不占优势。

再说说沃尔沃s60。我一度怀疑它用的是液压助力转向,没错,就是这么夸张。重啊。虽然没有霸道lc120那么重,但是单手打是要用点力的。好在力度的增长很线性,不会让人觉得不适,姑且说这是个运动化转向自我安慰一下。

铺垫完了,说说领克。之前说领克的转向轻,的确轻。但是领克的轻不像宝马的轻,领克的轻没有质感,或者说就是纯粹的轻,太轻了,打了要问自己车轮真的转过去了吗?但是这只能算得上是一种取向,要说是缺点就过了。真正让我觉得不好的事转向的力度增加不够线性。刚打半圈很轻,再打就会突然变重,整个力度的增加会有些突然。而且有时候走在直道上,方向盘想动一下,就会有个力拽着方向盘不让动。这种感觉会让人觉得这台车的转向不够线性不够聪明,开起来给人的感受是不好的。

这种缺点对驾驶的影响不大,而且这种感觉比较细微,开车开的车型比较多或者开车时间比较长了才能感受到。充其量就是感觉不好,但不是不能接受的那种。或许是我太主观,或者是太严格,感觉这东西也没法量化,所以,这东西看个人了,建议多开开多感受感受。

以下是原答案:

前领克销售顾问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在领克4s店工作了半年,对这个品牌也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优缺点心里都有数。

先说结论:一个披着国产外衣的合资车。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瑕不掩瑜,对比同价位车型竞争力十足。

先说你们最想看的吧:缺点。领克的缺点首当其冲的就是车机!领克中高配车机不一样,低配是老款领克用的LG的车机,高配用的是安卓的车机。这两个车机的共同点就是,卡;毛病多。启动车辆会有一个大概8秒的动画,然后你要等车机加载,到一个正常能用的状态大概需要20秒时间。点击一个应用,比如伴听,要等两秒系统才做出反应,进去还要加载;点击歌单或者点击搜索歌曲还是点一下等一秒才有反应;网络正常状态下搜索歌曲,大概加载个5、6秒甚至十秒才出来(顺便吐槽一下伴听这个软件,我想听的歌都没有,有也是别的乱七八糟的版本,曲库着实不行)。再来就是滑动卡顿,轻则掉帧,重则定着不动过几秒直接闪过去。可能是我平常玩数码产品比较多感知明显,我的客户没有跟我说过这些问题,不过这个1g运存8g内存的安卓车机真的看不下去,希望厂家以后能升级一下。

再说说这个车机的小毛病,那是真的多。我自己遇到的,包括我的客户反馈给我的就有很多。车辆亏电无法启动,外接电源给车辆充上电后车机打不开;phev车型突然无法启动;有时候蹦出来个故障码但其实啥事没有,开一段时间自己没了。我看网上还有一些,我没碰到过就不说了。相比于刚上市那会车机已经好了很多,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这就是我对领克最不满意的地方。

除了车机以外,领克就没什么毛病了。网上所说的领克的这不好那不好,其实更多的都是设计和造车理念上的妥协。下面我把我看到的和我之前遇到的一些疑问大概列一下:

三缸机:这个真是绕不过去的坎了,问一个人都说三缸,不买。但其实真的买了的客户没见有投诉这款发动机的。先说说抖动,要说一点不抖,那也不现实。但是除非你是一个跑了几十万公里的老司机,你才能感觉到抖动。我在做销售顾问的时候,当客户问到三缸机,我就让客户到同款车型三缸和四缸的版本里都试试,并且把三缸和四缸的顺序颠倒。当客户试完,一般都是比较满意感觉没啥差别,甚至有些会说他们试的四缸版本:“三缸还是不行啊,有点抖”。当我告诉他们真相的时候,就再也没听到客户抱怨三缸不行。很多时候,当客户觉得领克三缸抖,更多是心理作用。至于可靠性,我见过有客户开两三万公里的,发动机状态还是很好。而且领克车型,发动机和车架的连接是液压悬置而非机脚垫,不易老化,而且液压悬置件是终身质保件。

油耗:这也是我经常遇到的问题。领克的油耗的确不低,而且要加95。主要归结到两个方面:第一,动力强。1.5t的三缸发动机,能压榨出180匹马力和265牛米的扭矩,油耗就低不了;第二,车重。拿03来说,03 1.5t自重1.5吨多,这个级别的神车思域才1.3吨多,对油耗肯定是负担。这就涉及到一个设计理念的问题,03用的高强度钢是这个级别最多的,为的就是被动安全。领克对安全这种近似变态的追求,肯定要在其他地方有所取舍。1.5t车型平均油耗在8个左右,2.0t在9个左右,03+就不提了。不过这东西也跟驾驶习惯有关系,我也见到过开到6个的。整体来看,油耗的确不低。

维修保养贵:有人说领克的保养能到豪华品牌水平,但其实换算下来保养方面没贵多少,因为这款车是一年或一万公里一保养,保养一次大概是980。相比于别的品牌车型半年或5000公里一保养,保养一次400-500块钱来说,没贵多少。真正贵的,是维修。领克的配件是真的贵,我们店的产值售后也一直是第一。所以买领克,开车得小心点,最好别撞。

三免华而不实:领克的三大免费政策:终身质保、终身免费道路救援和终身免费数据流量。有人会说里面都是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说领克华而不实什么的。三免政策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总结一下就是非营运、非公户、首任车主、店内保养、每月流量使用超过三个G后降速为3G,道路救援不上高速等。看上去有种被骗的感觉,但是相比于其他品牌的一些政策,其实大家都一样。疑问最多的就是保养,人们都不喜欢捆绑的感觉,但是就算是到外面保养,想保养好了,跟在店里保养比没省多少钱。你可以说这一点不厚道,但其实真正买了领克的人,一般都是到店保养,甚至是非首任车主。

空间不大:相比于同级别车型,的确不大。这又回到了我上面说的设计里面问题。去看过实车的人应该都知道,车门巨厚,前排座椅巨厚。这种设计势必会侵蚀车厢内部空间,尤其是和日韩系比起来。但因为考虑到车辆的被动安全,它必须做这么厚。门板里藏着两道U形加强钢,座椅厚加上椅背的塑料是为了加强座椅的舒适度和刚性。空间的确不大,但其实调节到一个合适坐姿后,后排空间也够用,哪怕是02!

还有一些别的,篇幅原因不说了,有需要可以评论。

说说优点吧。(发自肺腑的,不是水军啊)

做工用料:我觉得这是领克最大的竞争力。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领克的做工用料是这个级别最好的,没有之一。有机会的话你们可以去看看现车,真的是严丝合缝,尤其是对比以福克斯为代表的松松垮垮的装配工艺,这种优势更突出。再来说说用料,这个级别的车也用不上什么特别豪华的材料,但是领克能把一块塑料玩出丝绸质感,该做软的地方都是软的,能用真皮的地方都是真皮,还有车厢里的缝线也都是整齐划一。发动机舱里面的盖板,下面都是隔音棉。更重要的是,领克的车厢几乎没异味。沃尔沃装配工艺这一说法没骗人,这种做工用料出来的质感绝对是越级水平。

动力操控:和领克同级别的车我基本没开过,不知道别的车型开着如何,我对于领克的驾驶感受是满意的。拿03 1.5t举例:动力很轻快,来的很快,油门也很灵敏,甚至有点窜。转向确实轻,但开过霸道之后,发现轻也挺好的。方向基本是指哪打哪,没什么虚位。悬架支撑性很好,换个说法就是硬,但买这个车就是开的,所以也没觉得不好。对比我经常开的昂科拉,真的是强了一大截。领克开着的感觉很像沃尔沃,像到骨子里的那种。这种轻快的驾驶感受,我相信也能迎合大部分人的口味。

主被动安全:简直是满分答卷。被动安全参考中保研数据就可以了,主动安全真的是多的有些变态。不打转向灯变道,车道保持会一直把你拉回来,我有好几个客户都给以为是车有问题。AEB主动刹车真的牛批又吓人,正常模式下,稍微有点快就会滴滴滴报警然后猛一煞,猛然来一下真的吓人。所以这种主动安全配置多的甚至会干扰你的驾驶习惯,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了。

配置:这个东西其实没必要说了,毕竟比配置,众泰才是大哥。该有的都有,顶配能想到的都有,这就够了。

最后我想来吐槽一下领克厂家,我真的害怕领克这一手好牌被打个稀烂。03+第一批车在九月中就该交付的,直到一个月之后我们这才迎来第一辆,还是中间强行升级了5000套件的,说只有这个版本能快点交。成都车展说好的发05,最后就发了个02和03的插电混动凑个数。稀里糊涂发了个02音乐版和01 HEV,一个不给优惠,一个挂不了绿牌,谁买啊?!大客户享受补贴,两个月了还没下来,不是要提供这就是要提供那,我一个离职的销售顾问都快疯了好吧。

和领克相处了半年,对领克了解的足够详细。领克造车的第一理念是安全,其次才是运动,舒适等方面。安全性能突出,各方面也不会有太差的地方,不像谈起昂克赛拉的舒适性或者轩逸的运动性那样。看着个性,实则均衡,这也是它最大的卖点,同时这样的车也最符合当代年轻人的需求。人无完人,车无完车,领克当然有它的缺点,但瑕不掩瑜,这仍然是一台好车,就看你是不是真的喜欢。

最后说说购买建议:

01:型或耀pro

02:1.5t耀或高能耀紫(紫色02最美一定要去看看实车)

03:1.5t劲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