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登基大典知多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顺治是哪年登基的 清代登基大典知多少

清代登基大典知多少

#清代登基大典知多少|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另一次嘉庆帝登基,是其父乾隆帝亲自传位的。名为授受大典,仪式隆重而又充满欢庆气氛。

其余八次,都是在上一代皇帝新死,嗣皇帝在丧期中即位的。当然,这八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如雍正、乾隆、道光、咸丰四代,嗣皇帝都是成年;康熙、同治、光绪、宣统四代,嗣皇帝都是幼童,幼童皇帝的情况也不一样。如康熙帝是在大臣辅政的情况下即位的,顺治帝和宣统帝则是在摄政王监管国政的情况下即位的。即位的小皇帝又有正统(皇帝亲生子)和入继(过继)两种,但典礼仪式大体相同。

登基典礼当天清早,由担任禁卫的步军屯守禁城各门。内阁会同礼部、鸿胪寺官设放置宝玺的宝案于太和殿御座之南正中,设放置群臣所进表文(颂贺之词)的表案于殿内东间之南,设放置诏书的诏案于东间之北,又设放置笔砚的笔砚案于殿内西间,另设一黄案于殿外丹陛上正中。由銮仪卫的官校陈设卤簿于太和殿前及院内。

卤簿,即皇帝使用的仪仗。卤簿一词出于汉代或更早。唐代人解释:卤是大盾,披甲执盾随天子出入的人,先后有次序,要记录在簿册上,所以叫卤簿。以后各代皇帝均有卤簿,其中以唐、宋为最盛。宋神宗的卤簿多达二万二千多人。皇帝的卤簿最初可能有护卫作用,后来逐渐成为显示皇帝威严的装饰物了。

清代皇帝的卤簿,因使用场合不同,有四种不同的规格和名称。即大驾卤簿、法驾卤簿、銮驾卤簿和骑驾卤簿。大驾卤簿在圆丘、祈谷、常雩三次大祀中使用,六百六十多件;法驾卤簿在朝会中使用,五百六十多件;銮驾卤簿,行幸于皇城中使用,一百零四件;骑驾卤簿,巡幸外地时使用,一百五十二件。

登基大典中用的是法驾卤簿。是日,自太和殿前到天安门外御道两旁,都陈列着庞大的卤簿和宫中乐队,气氛十分严肃。卤簿在典礼中只是陈设,显示典礼的隆重。

另在太和殿东西檐下,设有中和韶乐乐队。中和韶乐属古代宫廷雅乐,所用乐器是按照古制配备的,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种材料制成,称为八音,即:金属、编钟、镈钟;石属,编磬、特磬;丝属,琴、瑟;竹属,排箫、箫、笛、篪;匏属,笙;土属,埙;革属,建鼓、搏拊;木属,柷、敔,共十六钟,六十多件,并有歌生四人。这一乐队专在朝会、受贺、大婚、颁诏、筵宴等典礼中,皇帝升座和降座时演奏。凡皇太后、皇后在内廷受贺,也于升座、降座时演奏。另在太和门内东西檐下设丹陛大乐乐队。所用乐器有大鼓、方响、云锣、箫、管、笛、笙、杖鼓、拍板等共二十二件,没有歌生。这一乐队专在文武百官行礼(或其他人行礼)时演奏。午门外还设有导迎乐乐队,抬诏书用的龙亭和抬香炉用的香亭。

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乾隆帝弘历在太和殿登基,情况大体是这样的:

雍正十三年八月廿三日,雍正帝死于圆明园,当日即将灵柩运回紫禁城,安放在乾清宫内。嗣皇帝弘历以乾清宫南庑的上书房为守丧倚庐。弘历的生母贵妃钮祜禄氏(已经被尊为太后)在乾清宫东暖阁守灵。九月初三日,登基大典的准备工作就绪后,礼部尚书奏请即位。穿着白色孝服的弘历,先到雍正帝灵前祇告即将受命,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到侧殿更换皇帝礼服。皇太后也回本宫换上礼服升座。弘历到皇太后宫行三跪九叩礼。这时,乾清宫正门要垂帘,表示丧事暂停。弘历由乾清门左门出,乘金舆,前引后扈大臣、豹尾班、侍卫等随行。到保和殿降舆,先到中和殿升座。在典礼中执事的各级官员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官员们各就位。礼部尚书再奏请即皇帝位。翊卫人等随弘历御太和殿。弘历升宝座即皇帝位。这时,按一般典礼规定,由中和韶乐乐队奏乐。但由于处在丧期,规定音乐设而不作,只午门上鸣钟鼓。

乾隆帝即位后,阶下三鸣鞭,在鸣赞官(司仪)的口令下,群臣行三跪九叩礼。典礼中,百官行礼应奏丹陛大乐,此时亦设而不作。群臣庆贺的表文也进而不宣。

登基大典最后要颁布诏书,以表示皇帝是“真命天子”,秉承天地、祖宗意志,君临天下,治理国家,并发布施政纲领及大赦令。因此,颁诏仪式亦庄严而隆重。

清朝各代皇帝登基,距离上一代皇帝死亡,一般在一个月左右。最短的是雍正帝登基。可能是康熙帝诸子夺位斗争激烈,不便拖延,所以距离康熙帝死亡只有七天。另同治小皇帝即位,距离咸丰帝死长达两个月零二十多天。登基迁延的原因,一不是因储位的危机,二不是因咸丰帝死于避暑山庄,因为嘉庆帝也死于避暑山庄,而道光帝在第三十一天就即位了。很明显,这与“辛酉政变”有关。同治小皇帝登基时,在即位诏书中刚刚公布了“以明年位祺祥元年”,大学士周祖培就提出:以祺祥为建元年号不妥,奏请可否更定。已经掌握了皇权的两宫太后立即发出懿旨表示:以前载垣等拟进的“祺祥”字样,“意义重复,本有未协”,即命议政王奕訢及军机大臣等合议更改。奕 訢等拟改为“同治”二字,得到两宫太后俞允,很快就更改了年号。其实,“祺祥”二字没有什么不好,只因是政敌拟定的,所以必须立即撤换。此事在清王朝历史上亦属仅见。

文章来源:北京圆明园研究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