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如何将城乡融合短板变潜力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顺德的发展潜力怎么样 佛山如何将城乡融合短板变潜力板

佛山如何将城乡融合短板变潜力板

2024-04-11 04: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佛山,环境风貌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浸染葱绿底色的美景层出不穷,令人痴醉。戴嘉信 摄

    走进禅城区南庄镇罗格村,眼前是桑基鱼塘的田园风光,身后是孔子后人聚居的百年古村,不远处是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在顺德区北滘镇,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产业大楼,是“产业向上要空间”的生动写照;在高明区杨和镇沙水村,“5G+智慧养鸡”的新广农牧白羽肉鸡育种研发基地正式揭牌……

    今年以来,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一张张城乡融合的“施工图”在佛山多地成为“实景画”。

    而此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佛山多年的市情。禅城、南海、顺德3个区以占全市53.5%的面积,贡献了全市八成的GDP;经济总量最大区是最小区的4倍,经济总量最大镇是最小镇的47.5倍,集体经济收入最多村是最少村的940倍。

    推动城乡融合,成为万亿佛山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从短板变成潜力板,从混合走向融合,作为“广东第三城”,佛山如何战胜“拦路虎”?

    一次腾笼换鸟的格局再塑

    土地空间不足、土地利用碎片化是导致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最大“拦路虎”。因此,破解城乡融合难题必须先从土地入手。

    佛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曾透露,佛山土地开发强度高达39%,其中禅城、南海、顺德3个区均超过50%,远超国际公认的30%生态宜居警戒线。

    这意味着当地几乎已没有大规模土地开发的可能,要重塑空间只能从已开发土地的改造入手。

    南海作出了表率。近日,南海作为全省唯一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频频传出好消息: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今年1月—10月已完成村级工业园综合整治超2万亩,其中七成连片土地用于工业发展;在用地保障上,向佛北战新产业园等重点片区倾斜,引导产业腾挪集聚,前10个月带动全区招商引资投资总额超1000亿元,同比增长近30%,创历史新高。

    创纪录背后,是南海在全省率先推出“三券”制度,探索低效建设用地退出利益平衡机制,加快各类用地腾挪和集中归并。

    所谓的“三券”,即以“地券”建立周转“指标池”,解决用地空间腾挪问题;通过“房券”补充实物补偿,强化产业用地升级改造或退出的内生动力;用“绿券”鼓励边角地整治探索,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事实上,这并非佛山在土地改革上的首次试验。

    早在2018年,省委深改委就要求顺德聚焦村级工业园改造,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于是“政府挂账收储”“直接征收开发”等9种改造模式、35种顺德新经验相继出炉。此后短短一年时间内,顺德改造土地1.1万亩,远超过去10年总和;关停淘汰企业3195家,为数个千亿产业腾挪空间;启动拆迁改造194个村级工业园,努力在产业空间上再造一个新顺德。去年,顺德又正式签订首份地券C券使用合同,该项目成为全省首宗“工改住”与复垦地券成功联动项目……

    这场大刀阔斧的“土地再革命”在全市轰轰烈烈上演。截至今年9月,佛山全市累计完成拆除改造村级工业园16万亩,完成综合整治11.84万亩。

    土地改革加速重塑了佛山城乡格局,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一个工业大市的“绿美蝶变”

    佛山曾依靠乡村工业化推动了工业经济的腾飞,成为工业大市。重塑城乡格局后,环境风貌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周末去哪儿玩?最近,有着800多年历史的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正变成许多广佛年轻人的热门网红打卡地。碧江金楼、亦渔遗塾、慕堂苏公祠、职方第……鳞次栉比的古式建筑成为碧江村最显眼的“金名片”。

    30多公里外的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同样成了网红打卡地,谁能想到10多年前,紫南村还是有名的落后村、上访村。

    走进紫南村,绿树村边合,碧水绕人家。村内,紫南船说、仁善三馆、洛神艺术村等景点让人流连忘返。今年,紫南文化旅游区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佛山唯一一个“村庄上的4A级景区”。

    一切的变化得益于紫南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如今,紫南村已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三线落地、天然气进村入户,并建立了村级环卫处。每期市、区、镇的人居环境考评中紫南村都稳居第一。

    紫南村只是佛山推进城乡品质提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佛山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市累计清理房前屋后杂草、杂物、垃圾点逾170万处,建成“四小园”超过2.7万个。目前,全市全部自然村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88.5%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15.3%达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

    如今,在“百千万工程”的精准发力下,越来越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佛山涌现,从“个别美”到“全域美”,从“一时美”走向“长久美”。

    作为一个工业大市,这场“改头换面”不只发生在农村,还发生在江河两岸、沿路两边、高架桥下等各个角落。

    在禅城,季华路沿线绿化升级后,五颜六色的植物装点了亮丽的城市风景;在南海,原本设施陈旧、交通混乱的泌冲出入口,翻新改造后变成高颜值、进出分离的畅通通道;在顺德,南沙大桥桥下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改造成时尚炫酷、功能多样的大型潮玩基地;在高明、三水等地,站在清岸改造后的亲水平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乡记忆重现眼前……

    如今的佛山,浸染葱绿底色的美景层出不穷,一幅生态文明之城的美好图景令人痴醉。

    一场赢得未来的城市竞争

    在三水区乐平镇范湖村,大学生村官梁志瑶忙得脚不沾地,她一边想方设法为村里的特产笋壳鱼谋新出路,一边谋划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是什么让这名“90后”大学生选择了农村?答案就藏在村里。

    村居面貌一新,人气也更加畅旺。“让城市的资源、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走向农村,让美丽乡村遍地开花,让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才能实现共同繁荣。”梁志瑶说。

    省委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瞄准的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服务的是乡村全面振兴,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的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人民。

    人,是城市的目的与尺度;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得人才者得天下,打造一流的产业实力、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民生配套,最终是为了吸引一流的人才扎根佛山。

    塑造更协调、更平衡的城乡区域发展形态,就是佛山未来赢得城市竞争的关键。

    教育、医疗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佛山的发力重点。连日来,顺德区北滘镇第二实验小学校园里书声琅琅,这所由原高村小学更名而来的公办小学,拉开了北滘村居学校城市化升级的大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21年至今,佛山新增6.8万个公办小学学位。在“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新增基础教育公办优质学位约47万个,保障城乡群众的子女教育需求。

    健康同样重要。北滘镇碧江社区民乐公园一侧,顺德区第三人民医院碧江分院和碧江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实现一体化管理,周边7.3万户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放眼全市,近两年来新一批医院建设如火如荼,佛山市一进驻三水、南海,佛山妇幼、中医院进驻顺德,三甲医院在佛山各区遍地开花,让城乡居民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近日,佛山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召开,一场至少影响佛山未来10年的变革加速演进。“十大行动”中提到,面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不足的问题,佛山将实施优质教育医疗进村下乡行动,让群众有切身获得感幸福感。

    城乡融合,谋求共同富裕,佛山正在按下“加速键”。

    观察

    真正的城乡融合

    是双向奔赴

    城乡发展失序,根源在于过往“重城轻乡”的理念。能否融合发展,关键看能否重塑城乡关系。

    当前,作为统筹城乡的“牛鼻子”工程,“百千万工程”在全省铺开。其坚持农村和城市地位平等,历史性地改变了城市建设政府出资、农村建设村民和集体自筹的传统,走出了建设新农村与推动城镇化矛盾的误区,也改写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有乡无、城多乡少、城高乡低”的二元对立格局。

    近年来,佛山一直积极创新,从根本上重塑理念,推动城乡无缝对接。例如,土地改革加速重塑城乡格局,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让优质教育医疗进村下乡,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不足问题;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开展“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谋划绿美佛山生态建设,推进城乡品质大提升……

    同时,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并轨之时,佛山没有把农村变城市,而是在体现乡村风貌、保留乡土味道的前提下统筹城乡发展。

    正是因为乡村特色和传统文化的保留,佛山农村的全面发展迎来了契机,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打开了窗口。

    撰文:刘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