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赏析莫泊桑经典《我的叔叔于勒》叙事视角转换的文学艺术价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项链莫泊桑解读 深度赏析莫泊桑经典《我的叔叔于勒》叙事视角转换的文学艺术价值

深度赏析莫泊桑经典《我的叔叔于勒》叙事视角转换的文学艺术价值

2023-10-17 13: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首先就是关于文章的儿童视角,关于为什么有些作家要选择用儿童视角作叙事,如果我们熟悉的《皇帝的新装》那篇寓言,估计就会知道其中的缘由,就是因为儿童视角它是完全区别于我们成人视角,有着完全不同于成人眼中的情节内容,在这篇小说中,主要有三个视角组成,第一个视角就是开头的我(不同于约瑟夫小时候的我),这个我可以理解为我们读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那个“我”,你可以把他当成作者,也可以不当成作者,另一个视角就是约瑟夫,然后就是小时候的约瑟夫(主要故事中的我),也就是于勒的侄子。

于勒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约瑟夫小的时候,选择儿童视角,其实就是为了对比成人视角,在约瑟夫小时候,他眼睛能看到的,和父母亲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因为儿童眼里没有利害之分,只有好坏之分,而大人眼里除了好坏之分看,还多了利弊之分,就像《皇帝的新装》,最后点破眼前虚假景象的就是儿童,因为儿童是纯真的,没有利害之争,眼里看到什么就说什么,选择儿童的视角是为了对比其父母的利害心理,从而产生文学艺术上的色彩反差。

因为有了这个小时候约瑟夫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于勒的这个人的一些细节,比如描述于勒是一个衰老的、脏的、满是皱纹的人。同时也可以看到父母亲是如何期待富裕的于勒叔叔,之后看见于勒仍然是穷人的时候,又如何的躲避他,形成了一个看与被看的故事层面(大家先记得定格这个层面,最后与故事开头另一个层面进行对比)。我们过去学习,更注重灌输,而不讲这种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色彩反差。有人会疑问这不都差不多嘛?其实差别很大,前者只告诉你他们父母做的对与不对,这只是教你怎么做人,后者除此之外,还教你怎么思考,同时还教了你怎么写作。

往往通过反差对比获得的感受和认知,比我们被动的灌输简单的对错概念,从内心里要更容易接受一些,对比判断过程本身就是自身的一个思考和接受过程,从而自己得出的是一个自己认可的结果,而灌输却仅仅是获得一个概念,而无法真正的体会对错这个概念本身。

接下来我们看看为什么莫泊桑要加上了那短短的开头和结尾呢?大家一定会感觉到,正文内容已经完全可以表达完一个整的,有始有终的故事,为何还要设置一个看似累赘的开头和结尾。这就是区别一个优秀作品和一个普通作品的关键一点。莫泊桑能够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并不是靠那些简单的是非评判来获得的认可和赞誉,他其实在这篇作品中注入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内涵和人道之爱。如果没有开头和结尾,当我讲完我对其理解,你一定会感到缺少之后对于整篇作品艺术价值损害之大。

我们看到开头和结尾,作者相当于加了一个套子,把整个我们上学时学到的那段主要情节内容套了起来,通过开头和结尾,我们看到约瑟夫也长大了,他和第一叙事者的“我”一起,碰见一个白胡子穷老头,然后成人的约瑟夫给了那个白胡子老头五个金法郎的银币。

首先作者设计这个成年的约瑟夫,是为了保持儿童约瑟夫时期的一些叙事内容的合理性,因为我们在他儿童时期,有很多的内容描写其实并不完全是孩子的眼光,而是之后作为成人回忆起的一些往事和细节,如果没有约瑟夫长大之后的这段内容,那整个故事就有点不合乎逻辑,有一种儿童与成人视角的混现象合,这样对于一篇现实主义作品,就有些不合乎情理,于是最好的方式就是以一个成人,进行一个回忆方式来讲述那段过去最为恰当。

当然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家,一般不会仅仅满足于这些道德和是非的评断,他在乎的是把这种故事情感上升到更高的人道层面,只有脱离世俗的狭隘的是非价值,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正的人道之爱,才是这些作家关注的重心。

约瑟夫长大后,和第一叙事者那个“我”,遇见一个穷人,他首先想到了于勒,显然儿童时期的于勒记忆对他产生了一定的人生价值影响,于是他给了老人五个金法郎银币,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故事情节,有时候好作品和差作品就差这么一点点,多出这一点点,看似无足轻重,但少了就能感觉天要塌下来了一样,内涵会相差甚远。

这时又出现一个“看与被看”的故事层面,大家可以看看我文章中刚才提起的第一个“看与被看”层面,就是小时候的约瑟夫看他父母的那一个层面。而文章的开头这里又有一个看与被看的层面,就是第一叙事者那个我,看长大后的约瑟夫和白胡子老人,两个情节进行一个对比,就形成了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已经脱离了道德是非的层面,已经完全上升到了人道之爱的价值层面。

这就是我认为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当缺少了这短短的开头和结尾,这篇作品的就完全失去了原著所具有的独特艺术色调,自然也就失去了世界经典的样子。这样短短的一篇小说,却包含了是非评判、文学艺术内涵和人道的博爱价值,而我们小时候仅仅了解了那些非是评判,对于经典的阅读,这是否有点太少了些?

文:饼子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读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