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朗诵中韵律的“流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音律启蒙配乐有哪些 论朗诵中韵律的“流动”

论朗诵中韵律的“流动”

2024-06-09 00: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论朗诵中韵律的“流动”

王  倩  徐树华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摘要】朗诵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表达的再创作活动,它运用音声化的特质为文学作品增添了魅力。由于汉语言的音乐性以及一些语音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朗诵时的音韵节奏更加富有动感,便产生了韵律之美。朱光潜指出“音律”具有民族性,同时具有“通套性”和“一般性”。此外,音律的形式节奏必须和语言的自然节奏和谐统一,要做到既能表达感情,又带有音乐美。在朗诵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想要创造出韵律美,必须做到正确处理情、声、气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三点:一是声音要具有弹性,就是指声音要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而伸缩变化。这离不开内部与外部的修养和训练。二是要以情带声,朗诵者应先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内心感受,激发自己的情感,再从细微处塑造形象,最终达到情、声、气三位一体的境地,方能展现出朗诵的韵律美。三是要情声和谐,争取达到声情并茂、和谐共进,以便创作出高层次的韵律美。只有深入了解并掌握朗诵中的“韵律”,才能使朗诵艺术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有吸引力。

【关键词】 朗诵  韵律

 

The Rhythm of the Oral Recitation

 

Wang Qian     Xu Shuhua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Oral recitation is a kind of language performance art, and a re-creation activity that performers change the text symbols into sound language expression. It uses sound characteristics to add glamour to literature. Due to the musicalit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use of some phonetic rhetorical methods, the phonological rhythm is more dynamic in recitation, and then the beauty of rhythm produced. G. Zhu(1962) pointed out that “temperament” has a national character,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versatility” and “universality”. In addition, the form and rhythm of the temperament must be harmonious and united with the natural rhythm, to do both to express feelings, but also with musical beauty. During the creation of recitation and the beauty of rhythm, you must do the correct handling of the relationship of emotion, sound and breath, which has three points. Firstly, the sound should have elasticity, referring to sound extends and shortens with the change 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Secondly, the sound should have emotion. The performers should first understand the writer's inner feelings, and inspire their feelings, to shape the image from the fine point, and eventually get the trinity situation of emotion, sound, breath, and can show the rhythmic beauty in the recitation. Thirdly, emotion and sound should be harmonious, try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sound and emotion, in order to create a high level of rhythmic beauty. Only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the “rhythm” in recitation can make recitation art become more fresh, vivid and attractive.

Key words: Recitation, Rhythm

 

        朗诵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表达的再创作活动。朗诵拓宽了有声语言的审美空间,运用音声化的特质为文学作品增添了魅力。汉语言由于音节结构独特,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听起来优美和谐,朗诵当中,再加上一些特殊的语音修辞方法,使得音韵节奏更加富有动感,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韵律之美。那么何为“韵律”呢?“韵律,是我们有声语言中极为突出的方面”,[1]“韵律是汉语言文字的‘音声化’特质之一。无论是单音节还是多音节,无论是一个词还是一篇文字作品,普遍存在着声韵调、语流音变、音节疏密、双声叠韵、平仄关联、词语格局、韵脚排序等诸对矛盾趋于整体和谐的规律,这便是韵律。从‘音声化’的基本要求上说,它还包括吐字归音、运用共鸣、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文字作品也应该看作是语言的记录,不能脱离这一要求。”[2]这里张颂先生概括出了汉语韵律美的内涵,尤其是从“音声化”的角度进行了丰富,并明确了在韵律美方面有声语言的统领地位。因此,朗诵要落实到语言韵律的“流动”上,依律而动的创作才能给人诗情的美。

       韵律感和韵律美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朱光潜认为“音律有它的一定程度的形式化的节奏,这种节奏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方面要适应思想感情,一方面又不能完全符合思想感情,象说话的语调那样,这是因为作为民族形式,它具有一种通套性或一般性,同一形式往往可以套用到不同的内容上去。”朱光潜指出“音律”民族性的同时,也指出其形式化“通套性”和“一般性”。关于“音律”和“语言的自然节奏和感情的表达”的关系,朱光潜认为:“理想的诗歌朗诵,正如理想的诗歌一样,必须求得语言的自然节奏与音律形式节奏的谐和统一,这就是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既是统一,就不能只是表情外加音乐美,或是音乐外加表情,而是二者处于具有内在必然联系的统一体。二者的统一就见于音律的形式对思想感情的内容起了这种洗炼作用、节制作用和熔铸作用。所以通过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不能就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炼和提高的思想感情。这种形象化和音乐化的过程就在艺术作品上打下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印痕,再见不出原来思想情感的生糙性。无论是对于做诗还是对于诵诗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了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3]

        朱光潜看到了诗歌形式化韵律的“洗炼作用、节制作用和熔铸作用”是可贵而富有启发性的。我们所谈的朗诵是超出诗歌范围的,其韵律的核心是语言“音声化”过程中“诸对矛盾趋于整体和谐的规律”,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外在的形式上的声律特征,也内化为语脉流动所带给人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律动感。因此朗诵这种有声语言的韵律美还应该包括形式上并不怎么工整,但人们心理上却能强烈感受到的那种节奏感和韵律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感受到了生命活力所带来的清澈明净的天籁之美,在朗诵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正确处理情、声、气的关系,使其和谐运动不断推进,是在有声语言中注入表达主体生命活力、创造韵律美的不二法门。

一、声音弹性——律动的基础

      “声音弹性”是指有声语言表达时声音形式对于变化着的思想感情的适应能力,即声音随感情变化而来的可变性和伸缩性。[4]弹性本是物理学当中的概念,这里使用的是喻义。“声音弹性”的内在基础和动因是人的思想感情受外在刺激而产生的运动。如《乐记》所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声音弹性”外在表现是声音的“可变性和伸缩性”,也就是一个人声音形式的高低、强弱、松紧、虚实变化的幅度和质量,也反映了一个人语言发声能力的高下。需要注意的是声音弹性变化和对比不仅仅表现在句子之间,在篇章的层次上也有所表现。比如有的作品整体上比较刚一些,有的比较柔一些;有的明亮一些,有的暗淡一些;有的开阔放纵一些,有含蓄内敛一些,这些也都是声音弹性在语篇层次上的表现。声音弹性的获得离不开内部与外部的修养和训练。在朗诵的训练当中,通过对于呼吸系统、声源系统、制字系统和共鸣系统的调理和训练获得整体的用气发声、吐字归音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严格训练,拓展了发声能力,获得了良好的声音弹性,才有可能在朗诵文学作品时充分展示出有声语言的韵律美。

二、以情带声——律动的津梁[5]

      古人早就认识到在艺术创作中情感的统率地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白居易《与元九书》)。播音界的许多前辈也都曾有过不少相关论述:“汉语的抑扬顿挫,贵在自然流畅。人们的有声语言是受感情支配的,思想感情变化了,语言内容就变了,语气就变了,语言节奏也就一定要变,千篇一律是不行的。”[6]

      朗诵艺术审美意蕴的基础就是情感,它的美感体现在声音与感情的融合。作为朗诵者不能只注重文字表面的推敲与创作,更重要的是对文章中真情实感的理解和体会,以及在朗诵过程中思想感情的运动。作为朗诵文本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真挚美好的情感,它赋予了朗诵作品以生机、活力和感染力,决定了朗诵艺术中带有情感美。因此朗诵者应该首先深入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内心感受,让自己的情感随之燃烧、跃动起来,再从细微处塑造形象,最终达到情、声、气三位一体的境地。这里所说的“声”,“是指规范化、艺术化了的有声语言。”联系感情与声音的纽带或桥梁则是“气息”,具体到呼吸的方法上也就是“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在有声语言创作当中“情是统率、主导,是内在的;气息、声音是被统率、被引导的,是外在的。”在创作当中要坚持“情取其高、声取其中、气取其深”,从而达到“字正腔圆、清晰持久、刚柔自如、声情并茂”的境地。以情带声的创作过程,具体地讲,首先是感情的激发问题,情的“高”包含情感内涵的志趣高尚,也包含了状态的真切、饱满,只有高尚的情感在自己的胸中鼓荡,处于兴发状态,才找到了创作的引擎。其次是气息的相应变化,胸腹联合式呼吸包括基本的以气推声的状态,也包括提松、强弱、疾徐、长短种种变化,只有使这种变化跟随思想感情而变化,并恰当地表现变化着的思想感情才能谈得上创作。气息是桥梁,气息变化最终要带动声音的自然变化。如此,我们才能在朗诵中做到从容自如、游刃有余。

三、情声和谐——律动的境界

       “韵律”是语言在“音声化”过程中,“诸对矛盾趋于整体和谐的规律”,而诸对矛盾之中声音形式和情感内涵的矛盾则是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有声语言创作中情与声整体和谐程度的高低,则决定了韵律流转和所达到的美的层次。从情声和谐的角度来考察具体的创作大致可以分这样几种层次:一是声足情欠;二是情足声欠;三是声情并茂、和谐共进(至于既无声也无情的情况则不在讨论之列)。第一种情况在初学者中比较常见,刚刚接触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的人,往往被华美的技巧、绚丽的声音外表所吸引、所陶醉,心气上浮,不能静心体味到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在表达上往往是“直着嗓子吼”,乍听似有架势,但就是外行人也会觉出不大舒服,总给人一种“虚假”“做作”的感觉,即使勉强有些节奏感,听上去也只是形式上的顺口溜之类。在经过一些训练和实践之后,慢慢会进入到第二种情况,“喊”得久了自己也觉得累了,慢慢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品味一下,咂摸咂摸了,一旦品出其中滋味,却又一下子难以自拔,为情所困,顾不得其它了,或者一泻千里,毫无控制以至失声;或者一时哽咽,难以为声。这种情况较之第一种境界自是又高了一层,很多情况下确实也很煽情,可以让听者为之动容。但听久了也觉得累,因为这类作品气韵上固然荡得开,却收不回,整体上节奏仍然单一,整体的韵律感仍然不够和谐,且由于过度沉醉于感性,就难以上升到理性,思想的光芒就会被遮掩,自然难以尽美。声情并茂、和谐共进自然是最理想的状况。声情并茂要求情感和声音都足够的充沛,又都保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在向度上高度统一,在运动方式上高度合拍,相互照应,相互激荡共同创作出高层次的韵律美,推进创作前行。张颂先生对于以上几种境界及创作之关系曾有过一段论述,可以视为在创作中催动情声和谐,创造韵律美,展现有声语言诗意功能的精辟概括:

      “在由己达人的过程中,语言的外壳抢先进入人们的感觉系统,然后,紧接着语言整体一拥而至。这就产生了一个内外和谐的问题,至今还是语言交往中众说纷纭的热点之一。我们用‘情足声欠’和‘声足情欠’来说明内外不够和谐的状况,并提出‘宁可情足声欠,不要声足情欠’的原则,这作为基础的训练和理论的启蒙,无可厚非,很有针对性;但从语言学、特别是朗读美学的规律层面上考察,应该说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因为‘情欠’固然不好,‘声欠’也不对。声音上的欠缺,必然影响韵律美。感情再饱满,声音形式上不给以宣泄的空间,连感情也会损耗、干瘪的。再从另一面来说,强烈的愿望、充沛的感情,只有通过声音、韵律才可能得到恰当的表现。声音、韵律犹如扬帆之舟,乘风破浪、控纵自如地前行,既可以显示风力强弱,又可表露水流缓急。说话者、朗读者,就要充分驾驭这扬帆之舟,大显身手。”[7]

       可以说,韵律的流动是使朗诵变得鲜活、生动,富有生命力的关键点,它是每个朗诵者在朗诵创作的过程中都应该注重和追求的。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有更多的优秀朗诵艺术作品产生,让汉语有声语言的美感染更多的人。

 

[1]  张  颂,《朗读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2]  张  颂,《朗读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3] 朱光潜,《谈诗歌朗诵》见《诗刊》1962年第6期。

[4] 付  程总主编  吴弘毅主编,《实用播音教程(1)普通话语音和发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390页。

[5] 本小节当中的部分观点参考了张颂先生的《浅谈播音中情、声、气的关系》一文,见《论播音艺术》第12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后又有微调,收入《情声和谐启蒙录——张颂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本小节中未经注出的引文均出自该篇。

[6] 《天津广播电视》编辑部采编《关山问答》,见王振堂主编,《中国播音学文集(第一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7] 张  颂,《朗读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谈诗歌朗诵.北京:诗刊.1962,(6).

2、 王振堂. 中国播音学文集(第一集).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3、 张 颂.朗读美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4、 张 颂. 情声和谐启蒙录——张颂自选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