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初祖 文脉传华夏】司马迁祠景区:风追司马,忆古韩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韩城九郎庙平面图 【清明祭初祖 文脉传华夏】司马迁祠景区:风追司马,忆古韩城

【清明祭初祖 文脉传华夏】司马迁祠景区:风追司马,忆古韩城

2024-05-26 00: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司马迁祠墓是全国唯一一处缅怀和纪念史圣司马迁的圣地,被称为“文史圣域”。

现在我们进入的是十二本纪景观园,位于司马迁祭祀大道两边各30米地带,总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共分为五帝文化、夏文化、殷文化、周文化、秦文化(包括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楚汉文化(包括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吕后文化、文景之治文化(包括孝文本纪和孝景本纪)、武帝文化等九个景观区。整个景观园区以人们喜闻乐见,又直观明了的石雕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配以景观小品、文字,及绿植,各部分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贯通。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大部分,其中《本纪》通过对历代帝王的记载,勾勒出了中华民族从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脉络,作为《史记》的总纲,《本纪》与其它四体之间存在阐释和被阐释的关系,所以说了解了十二本纪,就基本了解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因此游览十二本纪景观园,可以使人徜徉于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感受祖国的古老文明。

司马迁青铜像

此尊塑像以青铜铸造而成,高12米,寓意《史记》之十二本纪,重26吨,合52万两,寓意《史记》之五十二万字。塑像融写实与写意为一体,雅俗共赏,韵势兼备,气满神真。其面部清瘦睿智,以徐村司马后裔的面部特征为蓝本精心雕琢,塑造了一个具体而形象的司马迁。其造型传神达意,极尽表现司马迁刚直不阿,幽而发愤,秉笔直书的伟大。

此尊铜像既是对司马迁的追忆与崇敬,也是对中国文化尊严的彰显。

汉太史司马祠牌楼

过石桥,是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木牌坊,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

司马古道

我们脚下这条古道,修建年代非常早,大约可以上溯到周代。这条坡原名叫“韩奕坡”。因为《诗经》中有一篇诗,题目就是《韩奕》,说的就是周武王的儿子被封于韩的故事。由此看来,这条大道已有三年多年的历史了。后因在古道之旁修建了司马迁祠墓,人们才将坡改称“司马坡”。 坡原为土坡,是古时韩城南北唯一官道。北宋时用石条铺设。我们现在看到坡道上的凸凹不平,是800年历史和风雨留下的印痕。

高山仰止牌坊

这座木牌坊矗立在司马古道旁,牌坊两面各有题辞。前为“高山仰(yàng)止”,语出《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hàng)行(xíng)止”句。“景行”是大道、正道。“止”同语气助词“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高山可以瞻望,大道可以行之。寓意司马迁人格如山,行人敬仰;司马迁走过的道路是一条追求真理之路,我们应沿着他走过的道路奋勇前行。

后面的题辞为“既景(yǐng)廼(nǎi,同‘乃’)岡(gāng,,同‘冈’和‘岗’)”,语出《诗经•大雅•公刘》。“景(yǐng)”,考日影以正四方;“岡”是登高以望。诗的本意是说只有站在高处,才可找准方向。寓意要瞻仰司马迁的仪型,要学习他是伟大人格,只有登上这座高岗。

史笔昭世山门、九十九级台阶

这是一道通往司马迁祠的山门,初建于宋代,后来修缮时虽然将原来的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但仍旧保留着宋代建筑的风格。上书史笔昭世为韩城著名书法家杜牧生先生所题。从这里开始,我们将开始攀登上司马迁祠的九十九级台阶。

按古代中国人的理念,“九”为最多、最高、无限大。古时将帝王成为“九五之尊”,是说皇帝至高无上。韩城人为了纪念司马迁,不但把他的祠墓建在俯瞰山川河流的高岗之上,让他永远以哲人的眼光,洞察世间善恶,而且将攀登祠堂的台阶,也砌为99级,暗中给了他人间的最高待遇。

河山之阳牌坊

这座砖牌坊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额题“河山之阳”,语出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之句。两边是一副砖刻楹联,上为“圣人光道统”,下为“汉史竟经文”,给了司马迁、《史记》极高的评价。

太史祠祠门

上完九十九台阶,到达祠院门口。

我们站在这里,可以向东远眺滔滔黄河。

太公庙

司马古道上行30余米北侧,有一小型棬棚式建筑这就是太公庙。据碑文记载,在清朝光绪年间,南昌有个叫黄湘兰的人,特别擅长诗、书,但轻易不为人作文写字。他的弟弟在韩城做官,有一年他到弟弟家做客,瞻仰司马祠,很是感动,其弟与韩城当地陪同人员见状,便趁机请其为司马迁祠留点墨宝。经不住大家的百般邀请也是感慨司马迁的伟大精神,于是即兴写下了一幅对联,上联:八百载合兴渭水,下联:三千钧垂钓芝阳,横批:太公如在。韩城人视其如珠玉,遂将其制成一幅精美的木刻对联,存于司马迁祠。同时为了保护联匾不被风雨侵蚀,就修建了一棬棚,人们便称此建筑为太公庙。

司马迁墓

司马迁墓位于寝宫后一高台之上。初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当时为一土冢,现为砖砌蒙古包形状,上植一柏,枝分为五。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墓的四周刻有八卦图案。八卦是《周易》中的八中基本图形。《周易》又称《易》或《易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周易》通过八卦图形,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是一部富有辩证法的哲学著作。而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他的墓周,刻上八卦图形,正是对他这种史学思想的诠释,表明司马迁虽然早已作古,但他富有哲理的求变精神,却永存人间。墓前有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太史司马公墓”碑一块。

三官洞

司马迁墓后有“三官洞”,系道家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之所。因年久失修,现正在恢复。三官洞不是司马迁祠墓的建筑物,但应该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班固在评价司马迁时,说司马迁“是非颇廖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其实这才是司马迁的可贵之处。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道家、儒家、法家等各家学说都作了客观记述,而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在司马迁墓后建三官洞,是为了感谢司马迁对老庄学说的尊重,而让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史记碑苑

司马迁的史记里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千百年来对我国人民的思想文化影响非常深刻,我们请全国书法名家书写史记的格言警句,得到广泛热情支持,同时近年来还收到不少赞颂司马迁的题词。对这些墨宝我们逐年镌石刻碑以求千秋永存。

磨盘路

磨盘两块为一合,过去由牲口拉上转或人推着转,将小麦磨成面粉。用旧了,另换一合新的,旧的就成为废物。我们用磨盘铺设这条路,就是用磨盘转动喻日月之运转,记录下司马迁所走过的漫漫历程,并将这条追求真理之路向前不断延伸。

砖瓦窑遗址

这是一座旧式砖瓦窑遗址。过去用手工制做砖瓦,就用这种窑烧制。烧好以后上下封堵,在窑上用土围个水池,注上水,让水慢慢往下渗,渗够一定的时间,就可出窑。用这种古老工艺烧成的砖瓦呈灰色,所以韩城人过去盖的房子,都是青砖灰瓦。现在的砖呈红色,就是没有经过“水洇”这道工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