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国人的身份证上有中文名字?朝鲜半岛汉字简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韩国和朝鲜有什么仇 为什么韩国人的身份证上有中文名字?朝鲜半岛汉字简史

为什么韩国人的身份证上有中文名字?朝鲜半岛汉字简史

2024-06-14 00: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所谓汉文化圈,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汉字。日本、韩国、越南三国,古代时皆没有文字,汉文化传入后,皆努力学习汉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开始借汉字之形、音、义表示本国语音,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文等。日本只借用汉字的形和义,而越南对汉字的形、音、义皆加以借用。其后,日本又利用汉字仿造出了平假名与片假名,越南则仿造出喃字。但这些文字都是根据汉字的部首加以分合,或者由汉字的草书、楷书转换而成的,与真正的汉字相比,这些本民族的文字就没有多高地位了。

如“谚文”又称作“方言”,指与汉语相对应的“本来的朝鲜语”,蕴含着“乡巴佬的话”的意思。日语的平假名、片假名,从名称上就告诉我们,这些文字是“假名”,汉文才是“真文”“真字”“真名”。在这样一个文化圈中,读书人使用汉字,就是高雅的、时尚的,用汉字撰写的作品,称得上是优雅的、有品位的,而使用谚文、假名、喃文写出的作品,只配称作“俚语”“俗讴”,或者是“女文字”“女流文学”。这样的观念甚至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

在《中国文化二十四品》丛书《风月同天——中国与东亚》中,作者南京大学张伯伟、卞东波两位教授详细阐述了汉字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的传播、影响和流变,我们先跟随两位教授来看一下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历史。

汉字在朝鲜半岛

由于朝鲜半岛与中国之间特殊的地缘关系,两国文化也密切相关。朝鲜时代的人绘制的“混一疆理”图,也就是当时人理解的世界秩序,中国居于中心,最为广大,朝鲜仅次于中国,且与中国相连,日本则小于朝鲜。中国代表了“中华”,朝鲜半岛就是“小中华”。

在汉字广泛使用之前,朝鲜半岛不仅没有自身的文字,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时代之前的三韩,连语言也是各有差异的。

统一新罗时代,朝鲜半岛全面向唐朝学习,神文王二年(682)设置国学,元圣王四年(788)把过去以弓箭技术选拔官员的方式改为“读书三品出身”。所谓“读书三品”,就是能够通晓《左传》《礼记》《文选》三者之一及《论语》《孝经》为上品;通《曲礼》《论语》《孝经》为中品;通《曲礼》《孝经》为下品。

由于汉语与朝鲜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朝鲜半岛民众接受汉语亦有一个过程。刚开始时,他们将汉字的发音以记录朝鲜语的方式来表达,在三国时代,为了帮助阅读,出现了一种借用汉字的音或意,按照朝鲜语语法来表达的方式,称之为“吏读”。无论是使用汉字来代音,还是使用吏文,仍然不能满足普通民众表达自己思想的需要,也无法记载积累的生产与生活知识。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1397—1450)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1446年颁布了《训民正音》,用由28个字母组成的拼音字符记录全部的朝鲜语音,创造出了自己的表音文字。当时世宗在宫中设置“谚文厅”来传授新字, 这种表音文字故又称为“谚文”。

(1446年,朝鲜世宗颁布《训民正音》)

世宗在《训民正音序》中说,朝鲜语的语音与中国的不同,书面语言与汉语亦不相通,老百姓想表达感情,用汉语的话很是困难。所以我就创制了28个字母,便于老百姓学习,也便于日常生活使用。朝鲜语的音节分为3个部分,即辅音、元音、尾音。尾音不是单独创建的,而是根据辅音的重复而创,因此世宗创制的《训民正音》就是结合元音和辅音而成的。最初,《训民正音》有11个元音,17个辅音,一共28个字母。通过这些字母结合组成音节,来拼写汉字,包括字母的排列方式,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经过演化与合并,现代朝韩社会只使用24个字母。

谚文创制后,由于中国文化和汉字的巨大影响力,以及朝鲜士大夫们的反对,汉字仍然是朝鲜王朝的主流书写工具,《训民正音》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朝鲜士大夫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高雅的文字,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文字,而“训民正音”只是一种“方言”,不能登大雅之堂,是所谓“谚文”。

(朝鲜时代的汉语教科书《老乞大》)

世宗时的朝臣崔万里就反对说:“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别为文字者。”他甚至认为,使用谚文,无异于“舍中国自同于夷狄,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将汉字比作“苏合之香”,而谚文是“螗螂之丸”。直到19世纪末,“谚文”都被视为二流文字,正式的文书必须得用汉字书写。

为了学习汉语,古代朝鲜编纂了很多汉语教科书,最有名的就是《老乞大》。“乞大”即契丹,契丹是对中国或中国人的称呼。“老乞大”即中国通的意思。《老乞大》原本成书于元代,到朝鲜时代又出现了谚文的改编本,以方便学习。

汉字在19世纪末之前,在韩国一直占有主流和正统的地位,但自甲午战争之后,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陨落以及国力的衰落,汉字在朝鲜的地位也开始下降。1895年,被称为“韩国严复”的俞吉浚撰写了《西游见闻》一书,书中采用韩汉混用文体,标志着纯汉字的文体开始逐渐向韩汉混用文体过渡。1914年,俞吉浚又发表了《韩汉混用作文法》,论述了韩汉混用的行文方法、规则等,呼吁多使用谚文。同样在1895年,朝鲜王朝进行了改革,即所谓“甲午更张”,正式废除汉文、吏读文,颁布“使用国汉文混合体”的法令。

(图右为致力于废除汉字的韩国前总统朴正熙汉字题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图左为其女儿朴槿惠,也是汉字文化爱好者)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韩国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对韩国实行文化殖民政策,企图通过消灭韩文来同化韩国。1938年,日本下令取消中学课程的韩文教学;从1941年起则强迫完全采用日本学校的课程,取消所有韩文课程。1945年,韩国光复,摆脱日本殖民统治,一些韩文学者提出凡爱国者应全部使用韩文。

1948年,韩国颁布《韩文文字专用法》,规定公文全部使用韩文,只有公文的附加条款允许汉字与表音字并用,并规定每年10月9日为“韩国文字节”。1968年,韩国总统朴正熙下令在公文中禁止使用汉字,强行废除教科书中使用的汉字。从1970年起,韩国小学、中学教科书中的汉字被取消,完全使用表音字。

(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教授都敏俊收藏的中文书《明心宝鉴》被千颂伊认为是外星文)

但汉字毕竟已在朝鲜半岛传播了近2000年,完全取消汉字,造成了历史的断裂、文化的断层。韩国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这一点,韩国政府也开始修改全面废除使用汉字的方针,1972年8月,韩国文教部确定并公布中学和高中教育用汉字1800 个,并恢复初中的汉文教育。1974 年7月,文教部《关于在初中、高中教科书中并用汉字的方针》说:“在国语、国史教科书中并用汉字,从76 学年度起扩展到整个教科书中。”又于1974年确定学习1800个基础汉字。1999 年2月, 韩国文化观光部颁布了“汉字并用推进案”,规定在政府公文和交通标志上同时使用韩文和汉字。

进入21世纪之后,关于是否恢复汉字在韩国也是争议不断。韩国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认为,韩国的古代典籍都是用汉字书写的,为了继承和理解韩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继续实行韩、汉两种文字并用。2009年,韩国多位前总理在全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的推动下,联名向总统府提出《敦促在小学正规教育过程中实施汉字教育的建议书》,但目前这一呼吁似乎并没有实施。

(韩国首尔光化门韩文、中文匾额)

不过,韩国的一些历史建筑部分地恢复了汉字标识。2010年8月15日,朝鲜王朝太祖时期王宫景福宫的正门光化门第二次重修恢复开放。此前光化门也修复过,城门上挂的是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用韩文书写的匾额。此次重新修复后的光化门,同时恢复了朝鲜王朝高宗时代武将任泰瑛用汉字写的匾额。这一举动,遭到了韩国韩字团体的反对。但出于尊重历史的考虑,光化门匾额最终使用的仍是汉字。

2015年11月底,韩国发布了《中日韩共用常见808汉字表》韩文版新书,这是响应在2010年“东北亚名人会”第五次会议上中方代表提出编制一份《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表》的建议而做出的努力。现在韩语中有70%的词汇来自于汉语,譬如大韩民国《宪法》中四分之一的文字是汉字。汉语中的不少成语俗语在韩国经常被引用,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百闻不如一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

韩国历史上从全面使用汉字,到使用吏读、谚文,再到废除汉字、使用韩语,再到现在部分恢复汉字,汉字并没有在韩国消失,依然活跃在韩国文化的舞台上。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陈洪、徐兴无主编“中国文化二十四品”丛书《风月同天——中国与东亚》,张伯伟、卞东波著,如需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后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