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芯可用到世界领先,韩国半导体的逆袭之路,能在中国实现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韩国半导体发展之路 从无芯可用到世界领先,韩国半导体的逆袭之路,能在中国实现吗?

从无芯可用到世界领先,韩国半导体的逆袭之路,能在中国实现吗?

2024-05-06 18: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每年进口最多的商品是什么商品呢?相信会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是石油!但石油既是也不是。

实际上,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最大的进口商品是原油,只不过在30年后的今天,芯片已经取代石油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商品了,甚至每年中国要花费两三千亿美元从国外购买芯片,虽然国家一直对芯片进口额进行微降,但仅2019年,芯片进口额仍达3055亿美元,牢牢占据进口榜第一名。

中国拿这些芯片做了什么呢?自然是生产了全世界90%的手机,电脑以及家电,看起来很是辉煌,但强烈依赖进口的芯片,却让我国"世界第一大IT产品制造国"听起来有些荒唐。凡电子产品都离不开芯片,那么我国芯片发展究竟到了何种程度呢?

一、无"芯"之痛

如同上文提到的数据一般,我国芯片严重依赖进口。

其实芯片原材料并不难寻,是以二氧化硅(沙子的主要成份)为原料而已,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科技却是巨大的飞跃,如何把散沙融合为新科技,是整个行业的最大难题,在其中要走过漫漫长路,只不过中国在这条路上走得很是"芯"酸。

对于芯片而言,其中有着三大环节——设计、制造和封装,在这条产业链上,有的企业三位一体,有的企业只负责其中一部分,但其中每个企业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都不相同。

中国目前最强的是封测,甚至早在2016年,中国大陆已经有三家公司跻身于全球前十的封测企业中,虽然这是芯片行业的成就,但这也同样说明了中国在最需要技术的设计和制造环节,仍旧处于中低端。

以芯片制造为例,制程是芯片制造的一个重要检测标准,制程越小,单个芯片容纳的电路元件更多,芯片性能越强,所产生的能耗越低,但目前的中国企业中,只有中芯国际具备14nm制程的制造能力。

而这也是为何华为麒麟980芯片手机即将绝迹的原因——因为7nm制程的芯片,我国根本研发不出来。在华为被美国"卡脖子"之后,不少人都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中国造不出高端芯片呢?

首先,芯片更新换代速度快。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曾经提出"摩尔定律",即芯片在每隔24(后改为18)个月,就会更新换代一次,在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会增加一倍,与此同时,芯片的性能也会提升一倍。而这也说明了芯片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每隔一两年就会有着一次技术上的突破。

只不过我国注定在这场竞争中不会拔得头筹——由于目前我国芯片制造技术的落后,导致制程工艺间差别极大,甚至我们刚刚取得突破的技术,很有可能就是别人已经玩剩下的了。

其次,缺乏制造芯片的"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芯片制造而言,我国缺胳膊少腿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制造高端芯片的光刻机,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只掌握在世界上少数几家厂商之中,虽然中国也没有少花钱进口,但对于芯片制造而言,仍旧是杯水车薪。

最后,中国早年在技术方面存在认知误区。其实中国在芯片制造方面起步并不晚,早在1975年,中科院就已经研制出国内第一块存储芯片,而这只比美国日本晚了4、5年而已,若是依照这样的发展势头,中国的芯片制造会领先于世界,但实际上,此后中国的芯片制造就开始落后于世界了。

一方面,由于国内政策发生改变,政府开始不再向企业进行贷款,企业少了资金来源,自然会收缩生产成本,在技术上难以有新的突破;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产生分歧,企业开始以市场为导向,将生产遵循市场需求,而不是进行产品研发,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就这样,中国企业在芯片算法和软件上下足了功夫,但却将最为重要的芯片技术摆在了最不紧要的位置。事到如今,当被技术掐住脖颈,中国芯片制造企业开始感慨自己基本功都没有练好,既然如此"补课"便成了当务之急。

二、独具匠"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少人把芯片制造的目光投向我们的邻国——韩国,那么韩国半导体产业又是如何在空白之上建立起来的呢?对于正在努力发展芯片制造行业的中国而言,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史,又能为其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01:从无到有

20世纪60年代,韩国研制出第一台真空管收音机,这被认为是韩国电子产业的开端。而这时候的中国,德州仪器和飞兆(仙童)也是先后发明了集成电路,但这时候,半导体国际市场仍旧由美国公司控制。

与此同时,日本也看到了这个产业的前景,开始推行"举国体制",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政府更是投入资金、提供政策以扶持相关厂商,很快,日本实现了技术水平的飞跃。

但紧跟着的是美国对日本实施的打击,并且强迫日本签署《日美半导体协定》,在协议中对日本半导体行业提出诸多限制,日本半导体产业自此衰落。虽说在这时美日两国打得头破血流,但韩国却渔翁得利,在芯片市场上接近占据了一席之地。

韩国最早开始研制芯片,建设半导体工厂的是三星。1974年,三星创始人李秉喆自掏腰包入股美国Hankook半导体公司,而后用了三年时间,吞下了Hankook,成立了三星半导体。

紧接着三星半导体迎来了发展的便利期——韩国政府公布扶持半导体产业的"六年计划",有着这样的扶持,三星半导体半买半送的收购了国家半导体研究所。但那时候三星半导体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就连自己集团内部都不愿意使用。

遇到这种情况,韩国自然是向半导体技术成熟的国家学习,只不过美国日本都不愿意让韩国学习技术,面临技术封锁的三星人推出了一系列的打法,这样的策略成就了后来的三星。

首先是技术上化整为零,不断的挖美日公司的"墙角"。自掏腰聘请日本半导体工程师到韩国干活,传授技术。除此之外,还在美国建立研究中心,邀请韩国本土工程师到美国进行轮流培训,而后夜以继日地进行研发。

通过这种化整为零的技术攻克难关,韩国三星用了十年,让自己也有能力坐在全球芯片竞争的牌桌上。

其次,在产品定价策略上,三星选用反周期投资的策略——弯道超车,在国际芯片价格下降时,进一步扩大投资供给,自身"流血"以耗死对手。上世纪80年代,三星电子年年亏损,但并没有放弃芯片投资,仍然不断积累技术实力,作为一个赔钱的陪跑者,三星以数亿美元的代价把竞争对手挤出牌桌。

而除此之外,三星还有一个战略叫做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垂直整合"即大力开发上游产品的功用核心技术,同时发展下游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产品,以达到全方位降低成本的目的。这时候的三星手中已然有了筹码,而韩国的半导体产业也在欣欣向荣。

02:愈加辉煌

上世纪70年代时,韩国半导体的研发生产虽然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地位,但还是基础性的,而后韩国半导体发展有着两次"狂飙",这也是为何韩国政府和企业能够在60年间持续不断地对半导体行业进行巨额投资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于中东局势动荡,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在国际上出现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因此,许多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但三星的李秉喆在某次出访日本后发现。

由于日本具有先进的尖端技术,故而虽然石油依赖进口,但受到危机的影响并不大。李秉喆突然意识到,三星也要研发自己的尖端技术,此后,三星在半导体领域投入更多资金进行不断研发。

到1998年,韩国经济面临另一场考验——亚洲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让三星也受到重创,只不过三星在此时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将更多的资源与精力放在了发展潜力巨大的数码电子行业。从后来的发展中,不难看出三星的抉择是无比正确的。

就这样,在千禧年前,三星已然成为韩国第一大集团,韩国的半导体产业也因此得到拉动,其内存产量很快超过了日本,韩国也成为世界半导体领域的领导者。甚至在2017年时,三星已经超过英特尔,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

展望韩国半导体发展历程,从无"芯"可用到如今独具匠"芯",实现了自己的逆袭之路,而这样的逆袭之路对于现阶段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又有何启示呢?

三、强"芯"之策

从韩国半导体这一路风雨飘摇的发展中不难看出,"政府+财团"的组合模式,让资金、技术、人才得到有效集合,那么对于中国芯片制造行业而言,又该如何寻觅自己的强"芯"之策呢?

首先,资金支持。芯片制造行业从来就是一个"烧钱"的行业,对于三星的发展,韩国政府给予了大量资金和政策扶持,甚至在1983—1987年间,韩国政府在半导体行业总共投入3.46亿美元,民间更是投资约20亿。

除投资之外,韩国政府对半导体产业进行税收优惠,通过宏观调控,将资金导向大企业,不仅仅是三星,现代等财团也都受益于韩国政府的宏观调控。

经济危机不是政府放弃突破的时候,危机同样隐藏着机遇。在1997年经济危机爆发之时,韩国政府仍旧大幅提升对半导体行业的资金支持,让三星实现了"弯道超车"。

而对于中国而言,对半导体领域提供扶持并不是喊喊口号而已,更多的是为半导体行业带来真正的实惠,让这个见效慢,周期长,投资多的行业真正吸引更多技术人才加入。

其次,技术自主。化整为零的技术攻克方法,让韩国循序渐进的引进外来技术人员,使之真正的为韩国半导体领域注入能量。而在这一过程中,韩国政府不仅仅在背后起着推动作用,甚至筹集2000亿韩元设立"半导体希望基金",吸引技术人员加入。

对于半导体行业而言,技术就是竞争力,只有不断的为自己供能,才能在半导体行业真正站住脚。

最后,人才支撑。外来技术人员来韩"干私活儿"毕竟不是长久的,韩国在半导体行业发展之初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在此后更是针对此制定了系统的人才策略,让大量学生出国学习技术,而这些学生在回国之后都成为了韩国半导体领域的中坚力量。

不仅重视培养本国的人才,韩国还积极引入海外人才,而这些海外人才也成为了三星能够缩短与美日技术差距之间的重要因素。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除了学习韩国引入海外尖端技术人才之外,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才,既有效对接国际最新技术,也拥有自己的"智囊团"。

对于半导体行业而言,资金、技术、人才固然是必不可缺的因素,然而除却这三种因素之外,耐心也至关重要。半导体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研发周期长、利润回报周期长的行业,就连韩国的芯片崛起也经历了漫长的40年,甚至在最初的20年中,韩国半导体领域根本看不到希望。

好在韩国没有放弃,咬牙坚持,在芯片行业最低谷的时候仍旧选择了投入资本。或许对于半导体领域而言,"烧钱"是条必经之路。

未来的中国,若是想要在芯片制造行业有所突破,看看隔壁的韩国芯片制造发展史就能够懂了——完善的政策、雄厚的资金、顶尖的人才、前沿的设备以及对于该行业持久的耐心与信心,这些缺一不可。

强"芯"之路固然难走,但好在如今的中国正在多方"发力",当真正研发出"中国芯",不再受人牵制、不需要进口芯片的时候,就是所有苦难得到宽慰的一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