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漂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韩信那句英文 诗意漂母

诗意漂母

2024-02-27 08: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母曰不望报,此语若天诱。

摩厉英雄姿,埽涤儿女丑。

亦如张文成,受戒圯上叟。

诗意是,漂母说的不希望韩信报答,这句话如上天开导其心意;磨炼才智超群人物的雄姿,扫除洗涤青年男女的缺点;也像汉高祖谋臣张良那样,在圯桥上接受老人的训诫。

“天诱”,天诱其衷也,是指上天开导其心意。

“摩厉”,今为“磨砺”,切磋,磨炼。

“埽涤”,“埽”,古同“扫”,打扫。“涤”,读dí,洗。

“张文成”,指张良。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

“受戒圯上叟”,受戒,接受教导和劝诫。圯上,指圯桥上。圯,读yí。叟,黄石公老人。张良年轻时,在桥上遇到一个叫黄石公的老人,他三次约张良夜间到圯桥上见面,并把破破烂烂的鞋故意掉到桥下,让张良捡来给他穿上。他通过对张良的考验后,授予张良兵法,使得张良在辅佐汉高祖刘邦时运筹帷幄,立下汗马功劳。

谋战不谋忠智:徒用千金酬一饭

笔者认为,尽管拿出千金报答一饭,韩信还是辜负了漂母;但是,千金又如清水,洗白了泼在韩信身上的污垢。

大家知道,韩信助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被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擒置洛阳,降封淮阴侯,最终被吕后杀害。

图为清殿藏本淮阴侯韩信画像

笔者有感于此,曾经写过《韩信叹》,感叹韩信悲剧谢幕的几方面原因:

归刘亡楚理当然,吕后诛杀亦固然。

自请假王留暗影,拒听蒯彻露蒿然。

外通楚眛灾繁并,内应陈豨罪显然。

谋战不谋忠与智,后人不鉴复哀然。

“蒿然”,忧烦或者忧虑不安的样子;“楚眛”,钟离眛,项羽麾下将领。

“归刘亡楚理当然,吕后诛杀亦固然。”笔者的意思说,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在项羽手下,得不到重用,就离开项羽、投靠刘邦。刘邦认为韩信是可堪大用的人才,就把自己的衣服送给韩信,还给韩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和强壮的兵马。应该说是是大势所趋,理所当然;吕后诛杀韩信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为什么呢?颔联、颈联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一,“自请假王留暗影”。自请假王,给刘邦留下不好的印象,有谋反之疑。假王,是指暂署的、非正式受命的王。《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汉四年,(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

……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汉高帝四年,即公元前203年,降服且平定齐国后,韩信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不能稳定,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来安定局势。”

……韩信的使者到了,打开书信一看,汉王勃然大怒,骂道:“我被围困在这儿,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并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我军处境不利,怎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这样做,就可能发生变乱。”

汉王也醒悟了,就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吧,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派遣张良前往,册封韩信为齐王……

“愿为假王便”的“便”,安适。《说文·人部》:“便,安也。”《墨子·天志》:“百姓皆得煖衣食饱,便宁无忧。”

第二,“拒听蒯彻露蒿然”。蒯彻(避汉武帝刘彻讳,曾改名蒯通)劝韩信谋反自立,韩信虽然拒绝,但是态度暧昧,有谋反之心。谋士蒯彻对韩信说:“古语云: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正是时候,将军若坐失良机,日后悔之晚矣。” 韩信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后来,韩信遭到吕后陷害被杀时,韩信说:“悔当初不听蒯彻之言,故有此难。”

第三,“外通楚眛灾繁并”。外通楚眛,造成一系列坏结果,有谋反之行。项羽死后,项羽麾下将领钟离眛投奔韩信。刘邦得知钟离眛逃到楚国后,要求韩信追捕,韩信却派兵保护钟离眛出入。公元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以出游为由偷袭韩信。韩信想发兵抵抗,自陈无罪,却又再次犹豫。有人献“杀楚眛、献刘邦”之计。结果,钟离眛自刎,韩信献上人头,说明原委,刘邦令人擒拿韩信。后来赦免韩信,把韩信从楚王降为淮阴侯。

第四,“内应陈豨罪显然”。内应陈豨,有谋反之实。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得特别详细——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韩信辞行。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

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韩信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谋反,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去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陈豨素来知晓韩信的雄才大略,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汉高帝十年,即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皇上果然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同时,韩信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一切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并打算杀掉他。这位家臣的弟弟上书,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于是萧相国欺骗韩信说:“即使你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杀死在在长乐宫的钟室。

临斩时,韩信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接着,吕后诛杀了韩信三族。高祖从平叛陈稀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内心又高兴又怜悯他。

需要说明的是,几千年来,有人认定韩信谋反,被杀活该;有人否定韩信谋反,被杀不该。笔者是持“认定韩信谋反,被杀活该”态度的。所以,便有了这样的结句:“谋战不谋忠与智,后人不鉴复哀然。”笔者的意思是说,仅仅从韩信的角度讲,作为伟大军事家,善于谋战,对主子却没有忠心,不知道用脑子思考人生进退,是没有好下场的;后来之人如不借鉴,下场也不会好的。

这些,也不是笔者一家之言。笔者只是归纳了众人之言。

图为清人上官周《晚笑堂画传》中的韩信

这是一幅清人上官周《晚笑堂画传》中的韩信。画中文字是:宋谏议钱公坤《题侯庙》云:

筑坛拜日恩虽厚,蹑足封时虑已深。隆准早知同鸟喙,将军应起五湖心。

诗意是,刘邦筑台拜韩信为大将军之日,恩泽虽然深厚,但是,到了韩信要封假王之时,已经忧虑重重。早知刘邦和勾践是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的人,韩信就应该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隐居江湖。

“钱公坤”,钱坤,字裕之,官至右谏议大夫。

“筑坛拜”,源出《汉书·高帝纪上》:“汉王斋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后为“筑坛拜将”,意即指仰仗贤能。元人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计将安在?小生当筑坛拜将。”按,“斋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常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使身心洁净,以示虔敬。

“蹑足封”,韩信自请假王,刘邦大怒大骂,“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制止。

“隆准”,高鼻梁儿。代指刘邦。《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鸟喙”,成语“长颈鸟喙”的省称。喙:读huì,鸟的嘴。长颈项,尖嘴巴。指阴险狠毒者的状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五湖心”,典故名,典出《国语》卷二十一《越语下·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在帮助越王灭吴之后,认为越王是个“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的人”,因此改姓易名,舟载西施泛五湖而去。后遂用“五湖心”“五湖客”“范蠡扁舟”等写功成心退,避祸远难;或写悠闲泛舟,归隐江湖。

明人李昱七言律诗《韩信》颔联和颈联的议论,和钱坤《题候庙》意思相近:

设坛拜将功虽称,蹑足封王祸已机。

既已解衣辞武涉,如何挈手教陈豨?

诗意是,刘邦设坛拜将,与韩信功劳虽然相称,刘邦封齐王时,韩信的祸端已有先兆。既然辞别武涉,说了解衣推食的好处,为何拉陈豨手,叫他谋反自己做内应?

“解衣辞武涉”,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对前来游说自己弃汉投楚的盱眙人武涉说:“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你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韩信,善于谋战,对主子却没有忠心,不知道用脑子思考人生进退,对官场进退把握不够,结果没有好下场,这可不是漂母所期待的。唐人李绅《却过淮阴吊韩信庙》诗中的“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该有这方面的意思吧?诗中说韩信“贵乏怀忠”,是笔者说韩信“对主子却没有忠心”的依据。其全诗云:

功高自弃汉元臣,遗庙阴森楚水滨。

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

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

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

诗意是,功高震主,汉代重臣自然被弃,淮水之滨,古庙幽暗且又阴沉。刘邦英明,任用韩信如虎添翼;自请假王,冒犯了刘邦的尊严。贫贱之时,在恶少面前保持谦卑;显贵之后,缺少忠诚接近小人。虽然知道用千两黄金来报答当初的一饭之恩,却不明白明哲保身的道理。

此诗中的假王,指的是韩信曾让汉高祖赐他“假齐王”。

“徼福”,祈福、求福。徼读yāo。

“千金赠漂母”,人们一般多赞扬韩信知恩图报,可李绅却点明其“千金赠漂母”为“徒用”,最终的悲惨遭遇是因为其“犯龙鳞”“乏怀忠”“近佞人”和“不知明哲重防身”。

宋人梅尧臣曾在五言律诗《淮阴侯》中有“功既高天下,身何不自防”的诗句,直接点明韩信悲剧的根源是“不自防”;和唐人李绅“不知明哲重防身”的诗句,直接点明韩信悲剧的根源是“不防身”,异曲同工,都是为韩信能谋天下,但是不能谋自身感到惋惜。

因此,从一定的角度看,尽管千金酬谢漂母一饭,韩信的行为,还是和漂母“大丈夫不能自食”的激励、鞭笞略有出入的。

一饭恩报千金:争肯为臣负汉王

但是,韩信一饭之恩尚且相报,怎么能背叛汉王、“南面称孤”呢?正如宋人张耒《韩信祠》一诗所云:

千金一饭恩犹报,南面称孤岂遽忘?

何待陈侯乃中起,不思萧相在咸阳?

诗意是,对待漂母一饭之恩,尚且能够相报;蒯彻劝他自立为君,岂能立即遗忘?为何等陈豨谋反了,在京城做内应,难道韩信想不到,在咸阳还有萧何?

“中起”,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记录韩信和陈豨密谋时的原话是:“吾为公从中起”,即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

“南面称孤”,系蒯彻劝韩信谋反自立之事。清人张应宸在七言律诗《淮阴侯祠》中认为,韩信功高不震主,位高无他心。仅仅从任楚王之后千金酬谢漂母一件事来看,韩信也不可能朝南而坐,自称孤家。其全诗云:

垓下谁收逐鹿功?将军旗鼓失重瞳。

但看徙楚酬漂母,岂忍乘危听蒯通?

百战河山秋草外,千年祠庙夕阳中。

可怜国士成弓狗,底用登台唱大风!

诗意是,垓下之围,刘邦登基靠谁取得成功?项羽败亡,靠韩信发号施令的旗鼓。只看一条,改任楚王后就酬谢漂母,刘邦被围,岂能忍心听信蒯通自立?身经百战,除了山川草木日月作证,千百年来,还有夕阳下祭祀的祠庙。真可叹啊,无双国士被当废物处置,何用登台,唱猛士守四方的大风歌!

诗人歌颂韩信知恩图报、功高不居的高尚人格,揭露汉高祖刘邦既忌贤仇功、杀害功臣,又担心无人守卫江山的矛盾心情。

“弓狗”,源于韩信被降楚王为淮阴侯之前说过的话。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上令武士缚信,载车后。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意思是,皇上命令武士捆绑了韩信,押在随行车上。韩信说:“果然如人们所说,狡猾的兔子死了,出色的猎狗就遭烹杀了;高翔的飞禽没了,优良的弓箭就被收藏了;敌国被打败了,开国的功臣就要被杀害了。如今天下已定了,我理所当然要被杀害了!”

明人李云龙《经漂母祠及淮阴祠》诗中的“一饭不忘报,肯负汉王恩”,则是通过“一饭不忘报”之事,发出了韩信“肯负汉王恩”的疑问。其诗云:

文绣不被贱,粱肉不食贫。

何况共艰难,谁肯哀王孙?

所以万乘主,不能释颉羹。

何物老女子,乃识英雄人?

风云虽自致,奋激由一言。

高鸟既已尽,牝鸡实司晨。

随令齐假王,难容胯下身。

一饭不忘报,肯负汉王恩?

至今相君面,握腕伤心魂。

诗意是,锦绣的衣服,不会给卑贱者穿;精美的饭食,不会给贫穷人吃。更何况,一起经历过艰苦困难,又有谁,能像漂母般怜悯韩信?于是乎,作为大汉天子的刘邦,对羹未尽刮锅一事,不能释怀。为什么,漂母这一个老年妇女,意外地,能够识得大英雄韩信?风云际会,虽然由于自我奋斗;发奋兴起,还是因为漂母激励。高天飞鸟,既已经被良弓射尽;吕后专权,其实质如母鸡报晓;自然而然,就使齐国假王韩信,那曾经胯下的身子,难以容纳。漂母赐一饭,韩信都不忘重报;汉王的恩重如山,他怎肯辜负?时至今天,祠中瞻仰他的塑像,扼腕叹息,我的心灵为之悲伤。

“颉羹”,本为“羹颉”。“颉”,读jié,古汉语中为入声字。因为押韵因素,所以诗人把“羹颉”写作“颉羹”。

“羹颉”源自《史记·楚元王世家》: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这段话的意思是,汉高祖刘邦兄弟四人,大哥叫刘伯,他早就死了。当初汉高祖没有发迹时,曾经为了躲避难事,常常带着宾客到大嫂家吃饭。大嫂讨厌刘邦这个小叔子,小叔子刘邦带着宾客来吃饭时,大嫂假装暗示羹汤已经吃完,用勺子刮锅,宾客因此离去。事后看锅里还有羹汤,刘邦从此怨恨大嫂。等到刘邦当了皇帝,分封兄弟,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刘信。太上皇为孙子说情,刘邦说:“我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长辈了。”因此,才封大嫂儿子刘信为羹颉侯。

“尝辟事”的“辟”,古通“避”。

“羹颉”是什么意思呢?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认为:“羹颉,爵号耳,非县邑名,以其栎釜故也。”意思是说,羹颉,是爵号名称,不是封邑的地名,因为刘信的母亲刮锅的缘故。

唐人李泰主编的《括地志》认为:“羹颉山,在妫州怀戎县东南十五里,高祖取其山名为侯号者,怨故也。”意思是说,羹颉山,在妫州怀戎县东南十五里,刘邦取山的名字为侯的名称,是因为怨恨大嫂的缘故。按,妫州怀戎县,在今河北省怀安县范围。“妫”,读guī。

也有人认为“羹颉”为“栎釜之意”。其实,“颉”和“栎”同义,都是“刮”的意思。笔者认为,栎,读lì,刮擦事物以作声。依据是唐人司马贞对“栎釜”的解释是:“栎,音历,谓以杓历釜旁,使为声。”

颉羹,遂为讥人吝啬的典故。

还有,明人陈文烛七言绝句《饮韩侯祠》、顾彦夫七言绝句《淮阴祠》都表达了“一饭不忘报,肯负汉王恩”的意思。陈文烛诗云:

如侯心事明千秋,蒯生之言良足羞。

饥时一饭尚欲报,况乃大将成炎刘。

诗意是,淮阴侯的志向像太阳,照亮千秋万代;蒯通三分天下的言论,实在让人害臊。饥饿时吃漂母分给的饭,尚且想酬报,况且淮阴侯,是打下刘家江山的将军。

“炎刘”,旧指以火德王的刘氏汉朝。

该诗认为,韩信既然能拒绝蒯通三分天下的谋反言论、立下誓言报恩漂母,再加上身居刘家王朝的重将之位,怎么可能干出谋反之事?

顾彦夫诗云:

淮阴城下吊王孙,心事昭昭不待论。

一饭尚能酬漂母,后来何忍负君恩?

诗意是,在淮阴城下,凭吊王孙韩信,心事很明白,不需要再议论。对漂母一饭,尚且能够酬谢;对君王恩情,后来岂能辜负?

“不待论”的“论”与“孙”及“恩”是韵脚,读lún。

本诗引自清人顾光旭《梁溪诗钞》卷六。另有本版“心事昭昭不待论”作“史事传疑不待论”,“后来何忍负君恩”作“后来岂忍负君恩”。

总而言之,“一饭千金”的故事,为韩信树立了不朽报恩形象。

韩信对“一饭”漂母如此报恩,对“慧眼”刘邦更应报恩,怎么会谋反呢?如此洗白韩信,的确不是笔者凭空乱说,明代人如此推想,清代人也是如此。清初著名诗人宋琬七言绝句《漂母祠》诗云:

楚媪祠边荐白蘋,谁将卮酒酹王孙?

千金一饭犹思报,肯负高皇吐哺恩?

诗意是,在漂母祠前,有人用白蘋素祭漂母;又有谁能洒地一杯酒,来祭奠韩信?受餐于漂母,韩信想到用千金报答,怎么能够背弃重用他的汉高祖刘邦?

“荐”,这里是指素祭,即无酒肉作贡品的祭祀。

“白蘋”,是用来祭祀的祭品。典出《诗经·召南·采蘋》。

“卮酒”,是杯酒的意思。

“吐哺”,吐出嘴里食物,极言殷勤待士。《汉书·高帝纪上》:“汉王辍饭吐哺,曰:‘竖儒几败乃公事!’”颜师古注:“哺,口中所含食也。”

还有,清人包彬七言绝句《淮阴侯庙》诗云:

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

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

诗意是,就像飞鸟射尽了,导致把弓藏起来了一个样,评论和分辨千年历史,劳神费力还弄不明白:漂母进饭小事一桩,韩信尚且以千金来酬报,作为一名臣子,他又怎么会背弃汉王刘邦呢?

“青史”,古代以竹简记事,故称史籍为“青史”。

“评章”,是评论与分辨的意思。

“区区”,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争肯”,犹怎肯。争,犹怎。唐人白居易《题峡中石上》诗:“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

总之,一饭千金酬,历来颂未休。恩情如清水,洗白淮阴侯。

又,笔者要强调的是:千金虽重,漂母的仁爱之心比它还要贵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