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扬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面人能吃吗 非遗扬州

非遗扬州

2024-01-25 02: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了增进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体验,近日,竹西社区邀请面塑非遗传承人何燕兰老师,带领小朋友“零距离”感受扬州非遗的独特魅力。

活动中,何老师向大家发放了面塑的材料和工具,展示了将要制作的卡通面塑,并讲解了制作面塑的步骤和技巧,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拿起面团捏揉。

在老师和志愿者们的帮助下,经过一番努力,栩栩如生的卡通面塑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大家通过亲身体验,融入其中,让历久弥新的文化,在亲手制作的面塑作品里集结。

感受非遗,传承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扬州面塑的七彩世界。

雅俗共赏,古老的民间艺术

面塑,俗称面花或捏面人,是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主要用手辅助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是我国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其中,扬州面塑以秀雅、精美为特点,结合了扬州的玉雕、石雕、木雕等三维艺术的精髓,是我国南方面塑的代表。

扬州面塑淳朴自然,雅俗共赏,展现了扬州传统生活,见证了扬州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审美和艺术收藏价值。2008年,扬州面塑被列入扬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扬州艺术面塑以清秀、逼真、传神、精致见长,通常有三种风格:一是民间面塑,二是文人面塑,三是看盘(船点)。

扬州是戏曲表演的繁盛之地,戏场门口常聚集捏像艺人,这些艺人专门捏制戏剧人物,观众叹为神奇,纷纷解囊购买,以至于扬州戏班“台班船”后面往往跟有捏像艺人的“连家船”。

里下河水乡祭祖时,常用面粉捏四个小人放在供桌上。瓜洲有订婚下茶用面制龙凤抢珠、万年青、河藕等,做寿用面制寿星、寿桃、仙鹤等,祭供用面制荔枝、鸭梨、柿子、西瓜、石榴等习俗。至今,扬州沙头、李典一带仍有娘家为出嫁女陪送面塑“十样锦”的习俗。

而扬州面塑看盘(船点)起源于扬州船宴。船娘们捏制出形态各异、小巧玲珑的面制花鸟鱼虫、干鲜果品,作为“船宴”上的小吃,烘托“船宴”的气氛,供游客们欣赏品味。

女承父业,巧塑万般精彩

在扬州面塑中,何家祖传面塑技艺较为突出,在当地有“面人何”之称。现如今,何家第四代面塑传承人便是何燕兰老师。

学习面塑并不轻松,不仅需要有独特的审美能力,还要有认真刻苦的精神,要能“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技艺。虽然现如今面塑的经济效益不高,也没有足够的消费市场,但既然担了这份责任,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孔雀、唐僧师徒、老寿星、白塔……这些惟妙惟肖的面塑作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何燕兰老师介绍,面塑的原材料就很重要。只有品质上乘的面粉和糯米粉才能入她的法眼。加入防腐剂,放入适量的水,不断揉捏、搅拌手中的面粉,直到形成一个细腻、均匀的面团。揉匀之后要将面团静置醒一下,只有这样,蒸出来的面团才光滑有韧劲,看上去很漂亮。

面醒好后,将面团分块放进蒸锅,经过45分钟的蒸制,滚烫的面团出锅。在面团上裹一层纱布,继续用双手揉压。而且只有在烫的时候揉压,才能均匀。

当一块细腻度、柔韧度达标,并且不粘手的面团制作完成后,何燕兰老师还要逐个给分好的小面团上色。经过长达两个小时的制作,七彩面团终于完成了。

彩色的面团在何燕兰双手的揉捏下,一下子就变成了各种造型。何燕兰老师介绍,扬州面塑的手法有挤、搓、揉 、压、团、挑、按、拨等,制作的时候,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把不同的手法融合到一起。有时还会用到拨针、滚子、梳子、剪刀等辅助工具。

何燕兰老师介绍:扬州民间面塑以简约、质朴、生动、小巧见长,让人觉得亲切自然。根据所需随手取材,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技艺,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

一把小小的塑刀,一团多彩的面团,挤挤压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顷刻呈现。形态各异的民间人物,造型逼真的戏曲故事,惟妙惟肖的花鸟虫鱼,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构成了一个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

为更好迎合市场需求,她制作的面塑作品注重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融入更具时代气息的卡通元素,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卡通版面塑”,更令人望而生爱。

她的作品十分受欢迎,也深受各国外宾的赏识。她的作品及活动经常被新华报、扬州晚报、扬州日报、扬子晚报等媒体报道。

多年来,何燕兰老师致力于面塑的传承与发扬,进校园、进社区、开设少儿手工培训班……她不遗余力,坚持将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带到大家身边。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有她对非遗技艺的坚守,还有她创造未来的勇气。我们相信,“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手工艺在他们的坚守与努力下,一定可以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来源:非遗扬州

文章来源于扬州文旅微信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