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区域地理之世界各大洲地形、气候及国家、自然分区知识点总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非洲什么地形显著 【专题突破】区域地理之世界各大洲地形、气候及国家、自然分区知识点总结

【专题突破】区域地理之世界各大洲地形、气候及国家、自然分区知识点总结

2024-06-26 22: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资源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运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3.中东地区气候干燥,河流稀少,水资源缺乏。中东的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

4.中东人种主要是白种人,最多的居民是阿拉伯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被伊斯兰教尊为圣城的是麦加,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尊为圣城的是耶路撒冷。

(二) 欧洲西部

1.位置:(1)临海: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和黑海,西临大西洋,比斯开湾和北海;

(2)海峡: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3)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

(4)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

2.地形:北部山地(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平原(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南部山地(阿尔卑斯山),河流:莱茵河和多瑙河。

3.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中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4.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其经济为多元化,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传统的畜牧业和繁荣的旅游业。

5.欧洲联盟是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政治经济联系强。目前共有25个成员国,使用统一货币欧元。

6.英国首都伦敦,法国首都巴黎,意大利首都罗马,德国首都柏林。

7.欧洲西部大部分为北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地形以平原为主,畜牧业发达。

8.欧洲西部旅游地多,英国的伦敦塔桥、荷兰风车、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西班牙的斗牛、挪威的峡湾风光等。

(三)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大部分位于热带,90%以上是黑种人,有“黑非洲”之称。居民集中在几内亚湾沿岸和刚果盆地。

2.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占领和掠夺,该地大多国家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出口价格低廉的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昂贵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3.非洲自然增长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人口众多。加上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干湿两季分明,农业生产落后,居民经常忍饥挨饿。

4.非洲气候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分布特点为: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5.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是裂谷——东非大裂谷。

(四) 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国徽上有袋鼠和鸸鹋两种动物,其特有动物还有考拉和鸭嘴兽。

2.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出口产品有羊毛、小麦、牛肉。

3.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称“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目前,服务业成为澳大利亚的支柱产业。

4.澳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首都:堪培拉,最大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悉尼,第二大城市:墨尔本。

西半球的国家

(一)美国

1.位置:北美洲中部,西半球和北半球。北部与加拿大相邻,南部与墨西哥接壤。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濒墨西哥湾,海上交通便利。

2.领土组成:陆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居世界第四。有50个州(本土48个州,2个海外州)。

3.人口和首都:有2.90亿人口,以白种人为主,属于移民国家。首都华盛顿,位于美国本土的东侧,大西洋沿岸。

4.地形:以平原为主组成——三个南北纵列带;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

a.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

b.中部:广阔的平原组成,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c.东部: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

5.河流和湖泊: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长的河流;五大湖:按大小分别为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

6.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7.农业地区专业化:主要农产品:小麦、大豆、玉米。

主要农业区:乳畜带(国土的东北地区)、玉米带(国土的中部)、棉花带(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小麦区(国土中部,在玉米带的南北两侧)、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国土的西部地区)、亚热带作物带(墨西哥湾沿岸)。

8.工业:特点:工业体系完整,部门齐全。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化工、电子、汽车、飞机等居世界前列。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最著名的是位于旧金山东南部的“硅谷”,它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主要工业区:太平洋沿岸工业区,发展较快;南部工业区,开发较晚;东北部工业区,美国传统的工业区。但是,美国的消耗量极大,是世界上进口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9.城市:纽约:大西洋沿岸,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芝加哥:美国中部工业中心;圣弗朗西斯科:有著名的电子工业中心硅谷;洛杉矶:有著名的影视中心好莱坞;休斯顿:墨西哥湾沿岸的航天、石油工业中心。

10.资源消耗大国: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11.美国对世界资源、环境的影响:大量进口:煤炭、铁矿石、石油和木材。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废物。

(二) 巴西

1.位置:西半球和南半球;南美洲的东部,东临大西洋。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2.首都:巴西利亚。人口占南美洲人口总数的一半,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3.地形:平原和高原为主,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

4.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气候湿热。

5.河流:亚马孙河,世界第一大河;

6.种族构成复杂:有土著印第安人、白仁、黑人、黄种人。各种族之间互相通婚,形成不同的混血型人,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7.语言:巴西人民的民间娱乐项目为桑巴舞,每年还有狂欢节。语言——葡萄牙语。

8.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部门。热带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咖啡豆、蔗糖、柑橘汁、大豆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巴西有“咖啡王国”之称,咖啡园只要分布在东南部。

10.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而亚马孙平原地区人口和城市稀少。圣保罗是最大的冬夜中心和城市,也是世界特大城市。

11.热带雨林的危机:

存在的问题是:①为兴建大型干线公路,跨国公司大量砍伐。②发展采矿业,开辟大型农场。③垦荒的贫苦农民原始的迁移农业。使雨林面积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珍贵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全世界希望巴西重点保护这片原始的热带雨林。

极地地区

(一)南极地区

1.位置:南极圈以南的南极大陆和周围的海洋合成南极大陆;

2.地形:以高原为主;

3.特征:气候特征——裂风、干燥、严寒。有“冰雪高原”之称;人类宝贵的淡水库;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的大陆。冬季和夏季之分;地球上的“白色沙漠”。

4.极点:极点是南,沿经线其余方向为北,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旋转。

5.代表动物:企鹅;

6.考察:我国先后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

(二)北极地区

1.位置: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绝大部分,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大陆的最北部和诸多岛屿;

2.特征:格陵兰岛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

3.极点:极点是北,沿经线其余方向为南,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旋转。

4.代表动物:北极熊;

5.考察:建立了黄河站;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划分 范 围 特    点 东部季风区 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约以3000m等高线为界; 概况: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 ,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5%;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地形:包括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较低、平原广阔)气候:风向与降水均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雨季主要集中在5~9月,湿润程度较高年降水量均大于400毫米;生物:种类繁多,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土壤:多为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河流:为外流河,大都自西向东流入海,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人类活动影响:广泛而深刻,该区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 概况: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 ,人口只占全国的4%;地形:包括第二级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总体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气候:受夏季风影响较小,海洋湿润气流被山岭阻隔,难以深入,气候干燥。降水量减少到100毫米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生物:种类比东部少,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土壤:主要是在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河流:大部分属于内流区,河流短小,平地径流主要来源于暴风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山地径流主要由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咸水湖较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有水可供灌溉之处形成了绿洲;草原自古为牧场,若利用不合理会造成荒漠化的扩展; 青藏高寒区 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之间的分界线: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概况: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5% ,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地形:地势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动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大,由区外输入的水汽不多;生物:动物稀少,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高原南部边缘谷地有很少森林;土壤:发育程度很差,土层浅薄;河流:西北部属于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人类活动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比较完整,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