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静态路由配置需要制定什么和下一跳ip地址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

2024-01-21 12: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①设备发送数据包的时候,会先看目的ip和自己是不是同网段,如果同网段会直接发送数据包,如果不同网段默认会把数据包发给网关。

②数据包在经过3层路由传输的时候,mac地址是不断变化的,因为路由器在收到数据包的目的mac是自己的时候,才会拆掉2层mac,看三层ip,再去查找路由表。(比喻成快递传送:mac相当于汽车,ip相当于包裹上面的地址。在传送的过程中汽车不断的更换,把包裹送到中转站之后,要卸下包裹,然后在看包裹上面的地址,在整理装车。)

③单播路由只考虑数据包怎么到达目的,源目设备进行报文交互,在故障排查的时候要考虑数据包过去的方向正不正常,数据包回来的方向正不正常(也就是回包)。有时候数据包可以过去,但是没有回来的路由。

 

拓扑1-1: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

1、先看正常情况下,PC1访问PC2的mac地址的请求过程。

​PC1看PC2的ip和自己不在同一网段,会把数据包发给AR1网关,PC1会先查看自己的arp表里有没有AR1网关的mac地址,如果没有,会发送arp广播,请求网关AR1的mac。网关收到PC1的ARP之后会把PC1的ip,mac放在ARP表里面,然后回复给PC1自己的mac,PC1获取到网关的mac之后,把AR1的ip和mac放在ARP表里面。PC1访问PC2发出的数据包源ip是1.1.1.1,目的ip是2.2.2.1,源mac是PC1的mac 54-89-98-3C-70-5B,目的mac是AR1网关的mac 00e0-fc33-37e3,数据包到达AR1之后,AR1查路由表,下一跳为12.1.1.2,然后会看自己AR1的arp表里面有没有12.1.1.2的mac地址,如果没有的话,会发送ARP请求,AR2收到AR1的ARP请求之后,会把AR1的ip和mac放在自己的arp表里面,然后回复给AR1自己的mac地址,AR1获取到12.1.1.2的mac地址之后,把AR2的ip和mac放在自己AR1的arp表里面。AR1把PC1访问PC2的数据包(源ipPC1的1.1.1.1,目的ipPC2的2.2.2.1,源macAR1的00e0-fc33-37e4,目的macAR2的00e0-fc25-3949)发送给AR2。AR2查看路由表发现PC2的2.2.2.1为自己的直连口互联,然后看自己AR2的arp表里面有没有PC2的ip对应mac,没有的话,会发送ARP请求PC2的mac地址,PC2收到之后AR2的arp请求包,会把AR2的ip和mac放在自己的arp表里面,然后在回复给AR2,自己PC2的MAC地址,AR2收到PC2的mac之后,会把pc2的ip和mac放在自己的arp表里面,然后把PC1访问PC2的数据包(源ipPC1的1.1.1.1,目的ipPC2的2.2.2.1,源macAR2的mac,目的macPC2的mac)发送给PC2。上述过程各设备的arp表里已经有了下一跳的arp和mac,所以PC2回复PC1不用再次请求ARP了。

补充一句:华为路由器的ARP老化时间默认是20分钟,20分钟到了之后会自动发送一个arp请求报文,如果没有回应则在ARP表里面删掉,如果有回应则继续保留,并重置时间在从0开始计时,mac的老化时间默认是5分钟。​

 

 

所有设备都在初始状态下,ARP表都无下一跳地址和mac的情况下。PC1去pingPC2,丢包情况。

● PC1的第一个icmp请求包会触发PC1发送ARP请求AR1的mac,请求到AR1的mac之后,PC1会把第一个icmp包发给AR1,到了AR1之后,会触发AR1发送ARP去请求下一跳12.1.1.2的mac。(这个时候AR1会丢第一个icmp请求包)

● PC1的第二个icmp请求包到达AR2后,会触发AR2发送ARP请求PC2的mac.。(这个时候AR2会丢第二个icmp请求包)

● PC1的第三个icmp请求包达到PC2后,PC2直接回复PC1,所以第三个icmp请求包才通。

 

静态路由只配置下一跳与同时配置下一跳和出接口有什么区别

在配置静态路由时,可指定出接口,也可指定下一跳地址,视具体情况而定。实际上,所有的路由项都必须明确下一跳地址。这是因为在发送报文时,首先根据报文的目的地址寻找路由表中与之匹配的路由。只有指定了下一跳地址,链路层才能找到对应的链路层地址,并转发报文。

●   对于点到点接口,指定出接口即隐含指定了下一跳地址,这时认为与该接口相连的对端接口地址就是路由的下一跳地址。如POS封装PPP协议,通过PPP协商获取对端的IP地址,这时可以不指定下一跳地址,只需指定出接口即可。

●   对于NBMA接口,它支持点到多点网络,这时除了配置IP路由外,还需在链路层建立二次路由,即IP地址到链路层地址的映射。这种情况下应配置下一跳IP地址。

●   以太网接口必须指定下一跳。因为以太网接口是广播类型的接口,会导致出现多个下一跳,无法唯一确定下一跳。因此如果必须指定广播接口(如以太网接口)或NBMA接口做为出接口,则应同时指定通过该接口发送时对应的下一跳地址。

只配置下一跳的静态路由首先需要经过下一跳迭代,迭代成功才可以参与选路,否则路由无法被优选;而同时配置下一跳和出接口的静态路由,可以直接参与选路,只有在选路过程中被优选的路由才能下刷FIB,指导报文转发。

 

 

普及下路由表和fib转发表

华为高端路由器采用的是“硬转发”,业务报文不经过主控板CPU处理,不能直接用主控板上的路由表,接口板上也需要有供寻址转发的信息。所以,主控板CPU生成路由表之后,还要将相关信息下发给各个接口板。这些相关的信息就是转发信息,存放在各个接口板的转发信息表FIB(Forwarding Information Base)中。各个接口板上的转发信息都是相同的,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来源,都来自主控板。现代高性能路由器在架构上都是转发和控制分离:把转发层面和控制层面分配在不同的组件,控制层面运行路由协议,维护路由表,并下发转发表FIB到转发层面,由转发层面负责数据包转发。这样做的最基本的好处就是不会相互影响:如果流量很高导致转发层面高负荷,但是其不会影响控制层面进行正常的路由学习;相反的,如果控制层面对路由信息的处理比较繁忙,也不会影响转发层面进行其高速的数据包转发。

路由表和转发表看起来差不多,都有目的IP地址/掩码、下一跳、出接口这三个信息。实际上,转发表是根据路由表生成的。路由表中可能包含到达目的地址的多条路由,但是转发表里面只取其中的最优路由。而且,路由表的下一跳是原始的下一跳,不一定是直接可达的,FIB是用于指导转发的,它的下一跳必须是直接可达。根据“原始下一跳”找到“直接下一跳”的过程就称为“路由迭代”。路由器上电启动之后,就会运行路由协议学习网络拓扑,生成路由表,如果接口板注册成功,主控板就可以根据路由表生成转发表项并下发给接口板,这样路由器就可以根据转发表转发数据包了。执行数据包转发的部件是位于接口板上的一个被称为包转发引擎PFE(Packet Forwarding Engine)部件,通常是NP或ASIC芯片

 

静态路由在以太链路上,只配置下一跳(拓扑1-2,迭代路由,这里的迭代,个人认为,迭代的是12.1.1.2从哪个接口出去,所以需要迭代查看一下路由表),配置下一跳又配置出接口(拓扑1-6,因为指定了出接口所以,没有迭代),在这次拓扑环境里面,只配下一跳和即配下一跳又配出接口,这两种方式下发到fib表的路由都是一样的。

以太链路下的几种情况,参考拓扑1-1:

第一种:PC1pingPC2 现在,只配置了下一跳,AR1的arp请求

AR1:

ip route-static 2.2.2.0 255.255.255.0 12.1.1.2

AR2:

ip route-static 1.1.1.0 255.255.255.0 12.1.1.1

查看路由表下一跳为迭代路由,查看fib为网关路由

拓扑1-2: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02

 

网关路由自己的理解应该是去往目的网段会把数据包交给网关nexthop12.1.1.2,也就是去往2.2.2.0/24 会把数据包交给12.1.1.2,所以AR1会发送ARP去找12.1.1.2的mac。

拓扑1-3: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静态路由_03 

 

 

第二种:PC1pingPC2 现在,只配置了出接口,直接就不通了,看AR1的arp请求

AR1:

ip route-static 2.2.2.0 255.255.255.0 GigabitEthernet 0/0/1

AR2:

ip route-static 1.1.1.0 255.255.255.0 12.1.1.1

这个时候查看路由表不是迭代路由,fib也不是网关路由

拓扑1-4: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04

在Ethernet链路上,AR1只会发送免费ARP,所以不通,所以在以太网链路上必须指定下一跳ip地址才行

拓扑1-5: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05

 

 

第三种:PC1pingPC2 现在,配置了出接口和下一跳,AR1的arp请求

AR1:

ip route-static 2.2.2.0 255.255.255.0 GigabitEthernet0/0/1 12.1.1.2

AR2:

ip route-static 1.1.1.0 255.255.255.0 12.1.1.1

这个时候查看路由表不是迭代路由,fib是网关路由,因为指导报文转发的是fib表,所以到达2.2.2.0/24网段的下一跳是网关12.1.1.2,会直接发送ARP请求12.1.1.2的mac,然后把数据包发给12.1.1.2。

拓扑1-6: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静态路由_06

拓扑1-7: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静态路由_07

 

 

 

第四种:PC1pingPC2 现在,配置了出接口和出接口加下一跳,AR1的arp请求。以太链路只配出接口本来就是错误的,会多个丢包,无意义,最好不要这样配。

AR1:

ip route-static 2.2.2.0 255.255.255.0 GigabitEthernet0/0/1

ip route-static 2.2.2.0 255.255.255.0 GigabitEthernet0/0/1 12.1.1.2

AR2:

ip route-static 1.1.1.0 255.255.255.0 12.1.1.1

路由表和fib表都会有两个下一跳

拓扑1-8: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08

PC1pingPC2,会在NO3的位置,丢一个icmp请求包,但后续依旧会通。

拓扑1-9: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09

这两条路由无论哪个先配,都会以最后一个配的为准,更新Age生存时间。

ip route-static 2.2.2.0 255.255.255.0 GigabitEthernet0/0/1

ip route-static 2.2.2.0 255.255.255.0 GigabitEthernet0/0/1 12.1.1.2

拓扑1-10: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静态路由_10

 

第五种情况:AR1与AR2互联起eth-trunk1接口,静态路由指的物理口0/0/1,AR1直接就不发包给AR2了。PC1pingPC2直接就不通了

AR1:

interface Eth-Trunk1

     ip address 12.1.1.1 255.255.255.0

ip route-static 2.2.2.0 255.255.255.0 GigabitEthernet0/0/1 12.1.1.2

AR2:

interface Eth-Trunk1

     ip address 12.1.1.2 255.255.255.0

ip route-static 1.1.1.0 255.255.255.0 12.1.1.1

因为到12.1.1.2的出接口是eth-trunk1,配置的静态路由到达12.1.1.2的出接口是GI0/0/1,所以就不把目的网段2.2.2.0放进路由表了。

拓扑1-11: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11

 

PPP链路上的情况:

拓扑1-12: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12

PC1去pingPC2,AR1静态路由只配出接口,可以通

AR1:

ip route-static 2.2.2.0 255.255.255.0  Pos4/0/0

AR2:

ip route-static 1.1.1.0 255.255.255.0 12.1.1.1

拓扑1-13: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静态路由_13

对于点到点接口,指定出接口即隐含指定了下一跳地址,这时认为与该接口相连的对端接口地址就是路由的下一跳地址。如POS封装PPP协议,通过PPP协商获取对端的IP地址,这时可以不指定下一跳地址,只需指定出接口即可。

PC1去pingPC2,可以正常转发,因为PPP链路上的路由,不关心mac和下一跳ip地址,直接从出接口扔出去了。所以即使拓扑1-15,静态路由配了一个不存在的地址5.5.5.5也可以生成路由下发到fib表,并正常转发。

拓扑1-14: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14

拓扑1-15:

 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静态路由指定出接口与不指定出接口的区别_15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