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不只是曾国藩的成功学,更是古人消暑避夏的神器之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铜冰鉴缶什么年代 “冰鉴”:不只是曾国藩的成功学,更是古人消暑避夏的神器之一!

“冰鉴”:不只是曾国藩的成功学,更是古人消暑避夏的神器之一!

2023-12-20 13: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扇子

扇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先王舜帝时期,晋代崔豹的《古今注》中记载:“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这里提到的“五明扇”,是中国最早的扇子,但它可不是寻常百姓手中之物,而是由2名宫女拿着,站在帝王身后,作为一种仪仗用品存在的。

到了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记载:“以龙致雨,以扇逐暑。”也是在汉代,扇子才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我国最早的实物扇子文物,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扇子。

(2)凉屋

凉屋,顾名思义,是一种可以避暑的房子。但与现代的“空调房”不同,凉屋采用的降温介质是水。

凉屋最早出现在唐代,一般临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流动带来的凉气送入屋内;或者依靠木制机械将凉水传送到屋顶,然后让其沿着屋檐流下,如此一来,就能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

到了明朝,出现了一种更加高级的凉屋。在室内凿井数眼,利用水井产生的凉气,使整个屋子凉快起来。明朝养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笺》说:“一堂之中开七井......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在家里面凿井,如果家中没有小朋友,这倒是一种好办法。

(3)瓷枕

瓷枕,是最让现代人费解的文物之一。博物馆中的瓷枕,看起来又高又硬,完全不实用,怎么能够睡人呢?

其实,瓷枕虽然看起来质地十分坚硬,但丝毫不影响实用性。瓷枕的弧度完全是按照人头颈部的生理构造设计的,头枕上去应该挺舒服。

因为瓷枕高度较高,为了填补它所带来的颈椎“落差”,古人还专门设计了托盘,以使人的身体自然的躺在瓷枕上。

使用瓷枕,最重要的目的当然是避暑。北宋女词人李清照曾有句词:“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说得就是夜里枕在瓷枕上,那种冰凉清爽的感觉。

而乾隆皇帝也是瓷枕的簇拥,他曾写过一句诗:“瓷枕通灵气......梦蝶更应安。”

如果瓷枕真的如此硌得慌,他老人家又如何能“庄周梦蝶”呢?

(4)冰鉴

虽然扇子、凉屋、瓷枕具有一定的解暑效果,但以现代人的观感来讲,如果实在是酷暑难耐,以上三种方式恐怕都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而冰鉴则不同,这种被称为古代“冰箱”的神器,其效果可能超乎现代人的想象,这一点,我们放在最后介绍。

二、食疗法

(1)瓜果

提到食疗法,首屈一指的是各类瓜果。宋代词人李重元曾有一首词《忆王孙·夏令》:“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夏天的午后,刚下过雨,天气闷热,人们从水里捞出来“冰镇”好的瓜果,解暑降温。用凉水来“冰镇”瓜果,以降低其温度,达到“冰雪凉”的目的,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做法。

不过,作为夏天人们最喜爱水果的西瓜,却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外来物种。

中国最早的关于西瓜的文字记载,来源于五代时期胡峤的《陷虏记》说西瓜“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而最早关于种植西瓜的记载,则要到南宋时期才有,南宋人高承编纂的《事物纪原》中说:“中国初无西瓜,洪忠宣(洪皓)使金,贬递阴山,得食之。”由此可知,西瓜是由一个叫洪皓的大臣,从金国悄悄带捎回来的。

(2)茶

茶文化发源于中国,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已经有了喝茶的风气,在唐朝时则开始兴盛并传播到周边地区。

茶的一大主要功效,就是防暑降温。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说:

“茶之为用,味至寒......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热渴”、“凝闷”、“脑疼”、“四肢乏”、“百节不舒”,这些通通是人们在苦夏之日的常有之状,而喝茶全能解之。

三、心疗法

如果说前两种疗法,平常人都可轻松做得到的话,那么,这心疗法应该算是消暑解热的最高境界了,非一般人力所能为也。

白居易在《消暑》一诗中说: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白乐天先生认为,如何才能消暑去燥呢?端坐一院中,什么都不要看,什么都不要想,就会感觉到窗下有徐徐清风而来。这就是所谓的“心静自然凉”!

虽然“心疗法”既低碳,又环保,还省钱,但这种境界,恐怕绝大多数人一生难及。

四、凉饮法

说完了“心疗法”这种成本最低的解暑妙招,我们再来看看古时候最为“土豪”的一款解暑良药——借用冰和冰箱的凉饮法。

严格来说,这其实属于“食疗法”的一种,但因为其技术含量较高,且伴生了“冰鉴”这种黑科技,所以我们要单独介绍一下。

古人采冰、用冰、食冰的历史,由来已久。周朝时期专门产生了一种职业——“凌人”。

《周礼·天官·凌人》里说:“凌人,掌冰......令斩冰,三其凌......祭礼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槃冰。夏颁冰,掌事”

这段话说的是,周朝专门设立了“凌人”一职,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冬天破冰并储存起来。等到王室需要用冰的时候,“凌人”要制作“冰鉴”,以备祭祀、丧礼等大事和夏天时使用。

这里所说的“冰鉴”其实是一种青铜器。现存最有名的冰鉴,非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青铜冰鉴莫属。

曾侯乙冰鉴形体巨大,重达170公斤,为双层结构,外层为方鉴,内层为方尊缶。在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用来盛放冰块或木炭等,具有冰镇、加温的双重功能。

夏天时,在此空间内装上冰块,从而使缶内饮料变得清凉,制成凉饮;冬天时,则在鉴和缶之间装木炭或热水,使缶内的食物迅速增温。

所以说,与今天的冰箱相比,冰鉴不光可以制冷,还可以制热,功能更加全面。

当然,冰鉴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无法储存大批量的食物。因而在周朝,还出现了“大码”的冰鉴,即建在地下的“冰库”,专供周朝王室使用。而到了隋唐时期,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冰库”不再是帝王家的专属了,寻常百姓也能在自己家里建得起土冰库。

因此,在唐朝,冰也就成为了一种商品,在炎炎夏日中算是奇货可居。唐末,甚至有“化学达人”发现了用硝石溶于水,可以吸收大量热,使得水快速凝结成冰的方法,由此开始有了人工制冰。当然,因为其制作原料昂贵,这种冰仍然属于皇室贵族特供用品。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冰镇食品和凉饮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在六月的开封城,在“巷陌杂卖”(杂货铺、小超市)中就有“冰雪凉水”,而且是“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

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甚至可以找到挂着“香饮子”招牌的冷饮摊,售卖着“冰雪”、“冰雪甘草凉”、“冰雪冷元子”、“凉水荔枝膏”等一干凉饮,光看这些美好的名字,就浑身充满了凉爽感。

结语:“冰鉴”的出现,成分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我国早在周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冰箱了。而宋朝时期的冷饮,也让我们不禁感叹,吃货们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

参考资料:《周礼》、《古今注》、《春秋繁露》、《消暑》、《茶经》、《事物纪原》、《陷虏记》、《东京梦华录》、《遵生八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