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看点:国民瓷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花瓷图样演变过程 2017高考看点:国民瓷器

2017高考看点:国民瓷器

2024-06-24 19: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答案与解析

1.A

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A

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B

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文化视点

代表中国瓷器的国民瓷器——青花瓷

什么是青花瓷

一提起瓷器,大部分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青花瓷。它是一种白地青花瓷器,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发端于唐宋,成熟于元代,明代随着郑和下西洋,广泛传播于海外,受到中亚、东南亚及欧洲国家民众的喜爱。明朝青花瓷在海外的出口,促进了国内青花瓷的生产,国内民众逐渐接受和喜爱这种瓷器,青花瓷遂成为国民瓷器。明清时,青花瓷的影响达到鼎盛。

硬质瓷及元青花的出现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瓷,具有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它是最早走向世界的成熟硬质瓷。

青花瓷成熟前,我国已经有悠久的瓷器制造史。也产生了许多名窑名器。比如唐代越窑的秘色瓷,北宋汝窑瓷器,南宋官窑瓷器等。但它们都是一种软质瓷,是制作时烧成温度在1200-1250度生产出的瓷器,瓷器易碎,颜色不纯净。

青花瓷是烧成温度高于1280度的高温硬质瓷。随着金灭北宋,北方人南下,将制瓷技艺也带到南方。南方高岭土这种烧制硬质瓷原料的发现为青花瓷在南方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元代,南方的高温硬质瓷终于面世了。元青花将青花瓷推上了第一个艺术顶峰。

元代,文人在政治上受到打压,没有了上升通道的文人寄情于艺术。文人将中国画的技艺体现在青花瓷上,用毛笔在瓷胎上用国画技法描绘图案,这是元青花一出现就攀上艺术高峰的原因。元青花完全就是中国画。只不过把绢和纸换成了瓷瓶,把墨换成了青花颜料。元青花纹饰的绘制基本延续了宋代院派绘画风格,对用笔要求严格,绘画层次丰富,纹样的色阶变化多样。在艺术上直接攀上了顶峰。

郑和下西洋及青花瓷的海外传播

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明宣德八年(1433年),太监郑和奉命率领万人以上的使团和数百艘船队先后七次远航西洋。郑和每次出使都准备了大量的丝绸、铁器、金属货币,而瓷器是主要的品种。大量的瓷器出口极大地刺激了国内瓷器的生产,更由于国外普遍喜爱青花瓷而使景德镇开始改变“宋瓷尚雅,元瓷尚白”的一贯传统而全力地投入到青花瓷器的生产之中。“青花”一词也首先在郑和下西洋的游记中首次出现。

郑和船队每次所带大批货物一部分代表明政府馈赠给诸国君王,并向他们宣扬明朝的共修睦好愿望,同时邀请各国派使节来华;另一部分货物则是与当地人民进行平等的交换贸易。每当船队到达一国后,并不限于只在国都和大码头进行交易,而是派遣随员的小船分别深入到各国内地与当地人们贸易,《郑和航海图》上所标注的地名极多,在许多偏僻的地方注明“有人家”字样,可见当时贸易范围之广。

明初的对外开放政策使海外诸国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量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所以说,永宣时青花瓷的大发展与郑和船队远航有直接关系。现代科学考古发掘也证明,凡是郑和船队到过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或多或少地都有明初青花瓷残片出土,完整无缺的传世品大多集中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中东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科举恢复,读书人有了上升的渠道,明青花的绘制图案有固定纹路,由普通工匠完成,艺术水平较元代下降。

康熙青花瓷的诞生

到了清朝建立,青花瓷却意外迎来了另一个艺术高峰。康熙时,以“清四家”为代表的山水画派受到追捧,王公贵族喜爱中国画风格的青花纹饰,并成为主流社会风尚。

康熙时,青花瓷制作工匠通过使用几种产地不同的青花料绘制青花纹饰,使纹样颜色产生更多的色阶变化,按照通俗的标准青花纹饰中出现五种不同色阶变化即为纹饰精品,色彩变化号称“墨分五色”,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一般绝大多数青花瓷的纹饰都为二到三个色阶,康熙时最精彩的作品色阶多达十三个,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水墨画。这样,康熙青花瓷成功实现了中国画画风和表现力的回归,攀上了青花艺术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通过元明清的发展,青花瓷实现了从国人到洋人,从宫廷贵族到普通百姓,从贩夫走卒到文人墨客的广谱吸引。从而,真正成为代表中国瓷器的“国民瓷器”。

(编辑综合整理)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分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历史上郑和七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强大,调解纠纷,打击海盗,输往世界各地丝绸、瓷器及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