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步制造强市 成都探路新型都市工业“航空范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羊区航空工业学校地址 迈步制造强市 成都探路新型都市工业“航空范式”

迈步制造强市 成都探路新型都市工业“航空范式”

2024-07-10 10: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一大关键词。在更具体的布局中,明年重点将推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外界看来,更强调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融合,也是今年会议的突出特点。

对于发力稳制造、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城市而言,如何进一步实现创新和产业有效融合?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让更多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今年早早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发展重点的成都,恰成为探索新模式的“领头羊”。

天府动力源(青羊航空新城)

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来自青羊区。就在上个月,青羊区迎来一个“国字头”创新载体——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正式揭牌,它不仅是我国国防创新领域首个国家级创新中心,更将让当地进一步成为航空领域的创新策源地。而如青羊区相关负责人所说,通过顶级科创资源“激活”,青羊区原有的航空产业发展潜力亦将呈指数级释放,恰如“一子落而全盘活”。

将创新“心脏”和产业“组织”紧密连接的经纬线,是青羊区长期培养的产城融合模式。而站在国创中心所在地青羊航空新城,还极易观察到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图景。在这里,产业园区没有实体边界,产业、商业和公共服务机构融合并立,道路也丝毫不同于传统开发区形态,“骨干路就是园区路”。就连国创中心也不局限于一栋楼,而是以一个产业片区的形式存在。

城市道路

几天前,国创中心被确定为“成都市现代都市工业重点楼宇”。将工业和都市功能混合,恰符合知名城市研究者简·雅各布斯的研究发现,即城市的活力来自多样性,源于不同功能的高度混合。而对于青羊航空新城而言,有关产城融合的探索还有更多时代意义:在制造业回归城市的全球命题下,一种以都市形态组织的产业发展逻辑在此率先迈步。

破题“都市制造”引领产城融合新探索

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轮廓逐渐清晰,全球有关制造业的新一轮争夺卷土重来。从伦敦的“混合工业空间”,到纽约的“轻型制造嵌入”,再到欧盟的“生产型城市”行动,成功向服务业转型的全球塔尖城市,纷纷转身加入制造业回归的“战局”当中。

一种新的共识是,过去被认为不适合城市的制造业,需要与城市重新磨合。特别是随着先进技术愈加复杂、制造业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如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观察,城市所提供的“接近性”将成为发展的“必需品”。

中国也早早发力,自“十四五”规划首次明确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以来,稳制造愈加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点。但一个问题是,如今的城市如何容纳制造业?换句话说,如何在城市话语体系下,重构一套新的制造业发展逻辑?

传统的“产城融合”理念被再次聚焦,但与以往从制造出发不同,如今重点被放在载体城市身上,即定义一种“都市制造”的新模式。这一点,在同样发力制造的服务业大市成都身上展现得格外明显,而作为服务和制造融合地带的青羊区则更是集大成者。

青羊区如何让产城融合理念融入如今的制造业发展框架当中?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发达的航空高端制造业无疑是底层逻辑。在航空工业成飞、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航成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世界一流“链主”单位的带动下,青羊区在全国航空制造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更重要的是,青羊区并未陷入传统的制造思路,而是以前瞻眼光早早进行基于城市视角的规划,先一步跨入制造与城市融合的话语体系当中。

一大亮点体现在公共服务领域。据青羊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早在10年前,青羊区就将基础设施优先、公建配套优先和生态设施优先“三个优先”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投入,迅速完成城市形态打造、实现城市价值提升。一个突出的例子是青羊航空新城,短短几年间就聚集了62所学校、5所医院、19个社区服务中心,其中不乏石室中学、树德中学等名校。

此外,为了让产业与城市实现更好融合,据相关负责人所说,航空新城还调整思路,“从过去单纯的‘供土地’转变为优质的‘供平台’,为当地航空企业量身定制标准厂房,让企业实现‘拎包入住’。”

成都市成飞中学新校区

聚集资源只是第一步。若进一步观察青羊航空新城的公共服务资源分布,很难辨别明显的生活、生产区域分界。他们互相穿插、互为“邻里”,形成一种融合、多元的城市界面,使产业有形地融入城市当中。

这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过去城市各个功能区块“分而治之”的传统规划方式。如今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执行策展人高长军所说,过去,规划师们通过Zoning(分区)手法将城市划分成黄色、红色、绿色的“豆腐块”,在很长时间内行之有效,但如今却变得难以实现城市变化的可能性。城市需要五彩斑斓的“红”或“绿”,在活力与秩序中寻找新的平衡。

聚焦创新驱动释放航空制造比较优势

分析产城融合理念时,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朱宏任曾提出一种观点,产城互动核心在于产业,盲目的城市化不可取,落实产业定位、实现城市与产业的相互促进才是关键。换句话说,推动生产和生活实现物理空间上的融合只是途径,构建一套制造业带动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才是最终目的。

而将目光聚焦在产业上,不难发现,迎接制造业回归的塔尖城市,欢迎的大都是科技含量高、经济贡献率高的制造业。更具体的案例如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院长吴晨所说,如今,纽约制造业已经实现重新爬坡,但回归的制造业并非原来的钢铁、造船业,而是将制造业、新技术和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结合。

青羊区政务服务中心

由此,通过推动产城融合,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模式浮出水面:曾经以传统方式发展的产业门类,在与不同城市发生基于创新的“化学反应”后,也能挖掘出更贴合城市特质和需求的新产业机会。

据此观察坐拥航空产业创新“富矿”的青羊航空新城,不难发现,为产业发展搭建城市舞台,同样是其产城融合发展的亮点。

去年,航空工业成飞与青羊区联合成立的成飞·青羊创新中心揭牌,就探索了航空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其开创的“单透”模式,即成飞公司将科研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抽象为共性技术问题或一般技术需求公开发布,外部企业、科研院校加入联合研究,通过背景“脱敏”,把技术方案或产品向社会转化应用,实现军工技术“拿出去”,推动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发展。

而通过“链式”招商,青羊区不仅进一步放大科创优势,还营造出一个城市级的产业生态圈。

611·青羊飞行器设计创新协同中心

同样是去年,青羊区和611所共同成立的611·青羊飞行器设计创新协同中心,招引入驻的企业是青羊区和611所一起谈回来的,“进驻的企业一定是611所的链属企业,与它们有业务往来,整栋楼都非常聚焦飞行器的设计创新工作。”协同中心的运营方之一成都市青羊欣创投资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通过以“链主”带动“链属”,以“链属”协同“链主”,青羊区在产业建圈强链方面形成“滚雪球般”的态势。一年时间内,这栋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大楼已近装满,入驻(含装修期)的研发机构和企业数量增至30余家。其中不乏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瞪羚企业、省级新经济示范企业等。目前,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611·青羊飞行器设计创新协同中心二期已建成投用。

“这些‘创新中心’就像青羊航空新城的最强大脑,引领航空产业的前沿技术创新。”在青羊航空新城管委会工作人员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在青羊航空新城内,高品质的科创空间不断夯实着创新创业成果生长的土壤,高品质的产业载体各自分工又相互协同,高品质的生活空间错落有致又便捷可及,一幅航空新城的理想蓝图正加速实现。

构建“产业社区”打造“硅巷”中国样本

当然,创新永无止境,产业风口瞬息万变。以城市身份介入产业创新,不仅在于着眼当下、提前找到前沿创新落地的可能,更在于放眼未来,构建一套更符合创新规律的城市空间架构。

产城融合理念如何能帮助城市整体向创新转型?青羊航空新城的案例还给出了两个方面的答案。

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一方面是理念转变。一种主流的观点是,产城融合的理念是将城市发展逻辑从过去的“产、城、人”转变为“人、城、产”,关键是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对于青羊区来说,这还不仅仅是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更包括对人的成长需求和价值提升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助力。

一个例子是,青羊区正在探索一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模式。据青羊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种模式下,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紧紧挂钩,从成飞中学与成飞公司联合开发航空科技特色课程,到青苏职中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开展“3+3”联合办学,贯通式培养航空装备制造类产业技能型工匠人才得以创新实践。而伴随产业升级,职业工人也有重新回到学校接受再教育的机会,由此实现人和产业发展的动态匹配甚至超前匹配。

由此带来的另一方面则是城市创新要素的螺旋上升。

若到青羊航空新城来一场时髦的city walk,公交站台、红绿灯路口、大型建筑立面,不断出现航空元素的文字、绘画、浮雕等,显露出新城的现代化面貌;而走进背街小巷,隐藏其中动辄有数十年历史的美食小店,又带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市井的烟火气。在工作和生活的完美融合下,让年轻人很难不被航空新城所吸引。

事实上,作为成都中心城区,青羊区的年龄结构也正在航空新城的带动下得到改变。据青羊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数据上看,航空新城人口结构比较年轻,而且还逐年变年轻。特别是一到夜晚,美食摊点总被大量享受夜生活的年轻人占满,成为当地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

穿越天府绿道

这种年轻人在生产、生活上的聚集,让青羊区趋近于走向产业社区的发展起点。

放眼全球,一种出名的产业社区模式来自纽约“硅巷”。自20世纪末开始,纽约成功在城市中心区域打造了一系列新兴的网络科技、金融科技产业集群,创新来源则是一系列产城融合的年轻人聚集空间——既有共享办公所需的孵化器、加速器,又有让信息交流发生的剧院、餐厅、博物馆、公园、时装秀等一系列非正式场所。在更多开放式、错综复杂的场景体验中,更多灵感碰撞也不断诞生。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在《硅巷:纽约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框架及其公共政策考量》白皮书中指出:技术,不是作为创新的驱动力出现的;技术,只是创新参与者利用的工具。换句话说,人的聚集是城市赢得未来创新的关键。

业内认为,产业社区已成为青羊区下一步产城融合的关键。值得期待的是,一种来自中国的“硅巷”样本能否在此诞生?

(本文图片皆由成都市青羊区提供)

文/伍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