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十三五规划建议出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白江规划图 青白江十三五规划建议出台

青白江十三五规划建议出台

2022-03-26 18: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区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期。区委十届十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今后五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研究全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2015年12月30日,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十届十次全会现场

 

  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青白江区 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区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期。区委十届十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今后五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研究全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

 

  (一)“十二五”时期我区取得的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攻坚破难、砥砺奋进,承上启下、稳步发展的重要五年。在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四十万人民,紧紧围绕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市委“五大兴市战略”,全力推进“五区”建设,全区经济社会稳速发展,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三五”时期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五年,产业转型务实推进,实现了全新的发展转变。区域经济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老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以商用车制造、新材料、成套装备制造、建筑工业化为引领的四大成长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物流商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构建,都市现代农业特色逐渐凸显。坚持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过去五年,城镇品质持续提升,打造了宜居的城市品质。全面融入成都卫星城发展体系,“一心、一轴、两带、三片”的区域战略空间结构逐步构建,成功创建全市首个“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区”,获批“国家级生态区”,被列为四川省“十二五”首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城市环境更加美好。过去五年,深化改革良好开局,激发了强大的发展活力。深入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简政放权、商事登记、有条件农户自愿有偿腾退宅基地等改革经验做法成为省市亮点。过去五年,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架起了崭新的国际贸易桥梁。成都国际铁路港获批国家(临时)对外开放口岸、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整车进口口岸通过验收,肉类进境指定口岸通过预验收。“蓉欧快铁”和“中亚班列”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干线组合,服务四川、辐射西部、通达全球的国际铁路港加速形成,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地位初步奠定。过去五年,民生事业不断改善,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居民就业、社会保障扎实有力,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扩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取得新进步,形成了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过去五年,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效明显,正风肃纪持续深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更加完善,贪污腐败得到有效遏制,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法治青白江”“廉洁青白江”建设迈入新征程,风清气正、崇严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

 

  (二)“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的内外环境。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成都发展站上了“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台阶,我区主动担当“强二兴三”责任,经过艰苦努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喜人成绩,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但是,也应该看到,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仍然是突出问题,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从发展环境看,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面临着世界经济短期难以走出低迷、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的多重挑战,传统产业支撑作用失力,新兴产业带动作用尚未形成,创新驱动尚未成为发展的主引擎;面临着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和毗河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难题;面临着区域竞争加剧,竞争新优势尚未充分厚植的压力。从发展任务看,我区正处于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攻坚期和阵痛期,面临着促进经济稳增长和推动经济转型的压力;面临着民生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与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供给不足的矛盾;面临着社会治理新旧矛盾交织,城市治理体系有待完善的压力;领导干部致力于创新开放经济体系建设的观念有待持续解放,能力和作风仍需不断加强。从发展风险看,经济发展进入换挡期,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民生等历史欠账矛盾日益凸显,一些深层次、隐性风险加快显现,给经济社会安全稳定造成潜在威胁。

 

  同时,我们也必须自信地看到,青白江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作为四川省唯一对外开放铁路口岸所在地,我区具备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独特优势;作为全市唯一被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区县,以及成都建设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国家门户城市等战略的重要支撑,为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重要契机;作为成都卫星城、成德绵经济带上的重要区域,青白江必将获得新的巨大发展活力。

 

  因此,制定全区“十三五”规划,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和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准确把握和主动厘清区情特征,更加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更加注重区域实际和外部环境相统筹,更加注重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协调,更加注重战略性和战术性相结合,确保制定出来的“十三五”规划既有宏观性、指导性,又有操作性、实践性。

 

  (三)“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抓好创新创业,走好“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国际铁路港贸易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幸福,巩固深化“五区”建设,为成都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实现新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全区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人民民主,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准确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系统创新,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不断推动产业、产品、技术、人才更新,厚植发展新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全面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西昆贵菱形经济圈和成德绵经济带,扩大和深化多层次区域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坚持突出转型升级。将全面转型升级作为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途径。努力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推进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全力推进内陆城市向口岸城市转型,建成功能完整、职住平衡、文化繁荣、配套完善、相对独立的国际化、现代化卫星城。

 

  ——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实施依法治区方略,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治宣传水平,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加快形成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改进作风和反腐倡廉,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干部队伍的创造力、执行力,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今后五年,全区上下必须共同协力,确保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0年的三倍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以上,建设成为成都建设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和国家门户城市的重要支撑,并努力实现:

 

  ——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实施“蓉欧+”战略,加大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力度,加快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巩固提升西部最大铁路物流枢纽地位,努力构建联通欧洲泛亚桥头堡和国家向西开放的铁路门户枢纽。围绕铁路港构筑物流业、服务业、制造业“三业并举”的临港产业园区,成都国际铁路港贸易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区域创新创业高地。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建成具有积极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高地。

 

  ——建设魅力文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厢古城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开发,樱花、杏花旅游品牌和山地自行车、垂钓比赛运动品牌更加响亮,叠加文化、旅游、体育赛事,文化产业更具特色,国家级生态区建设深入推进,生活家园更加美好,绿色低碳、宜居宜人的魅力文化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治理先进城市。新型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大力提升,社会治理结构和体系更加科学完善,城市治理法治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有力提升,城市向心力、凝聚力全面增强,经济社会保持协调发展。

 

  ——建设和谐幸福城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相对贫困人口有效减少,城乡居民总体收入、生活水平、道德素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百姓生活更加富裕安康、和谐幸福。

全会现场,委员们认真阅读《建议》

 

  二、坚持创新驱动,增强经济转型发展动力

 

  激活创新创业人才活力,提升创新创业动力,全面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发展一批新产业。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高端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为方向,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先导、以现代工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老工业基地向现代综合型产业基地转型。

 

  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临港优势,积极发展以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应用O2O商业模式,建设线上和线下一体店,促进园区形态、业态提档升级,建设生产资料市场核心区。加快推进传统商贸业“互联网+”转型,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紧紧围绕国际贸易发展需求,加快会展、国际金融、管理与咨询、法律、会计等现代商务服务业,助推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大力发展康体健身、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精心打造樱花文化之旅、运动休闲之旅等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

 

  发展先进制造业。抓住临港优势,围绕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积极打造面向欧洲泛亚的外向型工业园区。瞄准绿色、环保、安全、低碳、智慧方向,用“互联网+”技术实施传统工业改造。着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重点建设智能装备和产品(含机器人)、智慧能源装置装备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依托玻璃纤维、高端玻璃棉、三聚氰胺等新材料,加快培育发展基础性、应用型新材料,建成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着力发展绿色建材和建筑工业化产业,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夯实国家绿色建材建筑工业示范基地。优化发展新型商用车制造业,以新型商用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为重点,抢占商用车制造产业高地。引导青白江现代粮食物流加工基地龙头企业构建区域化、专业化、高端化的粮油食品加工体系。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支持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依托伏季水果、优质菌蔬两大特色产业优势,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新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全面做强产业体系。探索“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供销联合社”的经营模式,培育并引进一批发展理念先进、产业链条稳固、带动能力显著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林)场(庄)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一批管理队伍有力、专业知识过硬、服务水平一流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新型经营体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农商对接”等农产品新型流通模式。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逐步形成“青”字农产品品牌优势。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产村相融现代农业精品园区。

 

  (二)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依托骨干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开发,鼓励企业升级改造生产线、引进吸收新技术,突破一批产业升级急需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推进核心技术专利产业化,提高专利转化的效率和质量,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产业化示范项目。始终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鼓励企业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建立“青白江造”产品信息库,支持企业开发战略性新兴产品、重点新产品,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引进发动机、新能源电池等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积极培育车载智能终端系统、先进车载传感系统等智能汽车产品。着力推进风电设备、轨道交通用轴承、第三代核电关键零部件等新产品开发。大力发展汽车用安全玻璃、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金属基体材料等节能型和特殊用途高性能复合材料。积极开发功能食品、保健食品、植物蛋白、生物活性物质等新产品。

 

  (三)打造一批创新载体。围绕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智慧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校院企联合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到2020年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5个以上。构建完善创业孵化载体。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大力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全力打造制造业创客空间、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集成果转化研发、检验检测、中小微企业孵化、科技中介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加速器。力争引进1—2所本科以上高等院校。

 

  (四)建立一套适合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创新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校院协作、社会参与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响应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三权”改革,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化体系。鼓励企业以合作研发推广、技术成果交易等多种形式参与产学研合作,共享研发成果。探索建立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探索建立使用首台(套)鼓励政策。加快企业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企业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方式运营有形与无形存量资产。探索开放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和转让限制;引导企业抓住注册制改革机遇,促进多渠道上市挂牌。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机制,把人才开发作为战略基点,出台本地化引才政策,着力营造高端人才聚集的环境。围绕未来贸易、智造、物流、金融、IT、管理等重点领域,加速推进产业人才集聚,力争2020年前,培养、引进30名市级以上专家,吸引100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我区创新创业。建立产业园区创新创业人才工作站,推动产地研合作平台和校企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全力服务创新创业。

 

  三、坚持统筹协调,打造平衡发展新格局

 

  紧扣成都卫星城的战略定位和独立成市的要求,采用“小街区规制”原则,优化空间功能布局,增强城区集聚功能,推动城市管理转型升级,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

 

  (一)优化城乡布局。秉持“四态合一”理念,按照集约集群的原则,优化城乡布局,切实解决产城分割、城乡分化的症结。统筹谋划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形成“一心、一轴、两带、三片”的空间结构。完善卫星城城区功能布局,形成“两心、两轴、七组团”的城市功能结构。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构建“一心两区两片”的服务业空间发展格局,构建“一城两基地”的先进制造业空间发展格局,构建以青白江现代粮食物流加工基地、城厢特色食用菌产业基地、清泉现代农业基地三大基地和毗河以南伏季水果为主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二)提升城乡功能。加快智慧产业城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以川化、攀成钢老工业片区约11平方公里区域为核心,以城市功能精细再造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为导向,将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城中村城郊村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推动老工业区实现产业重构,初步建成优势产业突出、城市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为抓手,增强城市集聚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小城市和乡镇建设,推进城镇形态、业态、生态、文态有机更新。加快地铁等轨道交通建设,积极推动成绵高速扩容改建和成青快速高架建设等公路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客运公交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人流、物流快速便捷通达能力。稳步推进地上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集中供水、供电、供气、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4G村村通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面,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NGB)。

 

  (三)加快毗河以南区域发展。出台《推进毗河以南乡镇加快发展的意见》,突出财政投入倾斜、项目投放倾斜、要素保障倾斜。按照都市现代农业定位,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载体,利用好山、水、田、林、湖等田园生态元素,在毗河以南农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建设城市休闲旅游消费的承接地。抓好一批新村聚居点建设,全面建成78个“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对特色老旧院落以适当方式予以保护。充分发挥清泉镇在毗河以南地区的中心优势和在成(都)龙(泉驿)淮(口)发展轴上节点功能,带动福洪、龙王、人和等乡镇连片发展,打造区域产业发展次级轴线,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四)实施城厢古城保护与开发。依托古城文化、七星岛生态核心资源,承接成都国际铁路港的配套服务需求,以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按照梯度开发、联动发展、多元并举原则,完善建立古城保护开发的有效机制,统筹推进古城开发建设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培育和挖掘一批彰显成都文化底蕴的文化项目,加快打造古城场景式生活旅游体验区和以商务旅游、主题游乐、康体养生为主导的主题型旅游度假区。

 

  (五)提升城市人文魅力。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净化网络环境,提高主流媒体公信力影响力。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科学精神,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实施文化民生工程,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合理布局城乡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完成区文化体育中心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挖掘区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培育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用好赵抃“清白”廉政文化历史资源,打造具有青白江特色的廉政文化品牌。挖掘并引进一批非遗产品,推动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及生活化进程。鼓励文化作(产)品的创作、生产和智造,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提升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优化区域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体育、旅游、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常态举办樱花杏花旅游文化节、山地自行车和垂钓比赛等节会赛事,提振区域影响力和美誉度。

 

  四、坚持绿色低碳,建设生态田园新区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城乡生态系统建设,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一)发展绿色产业。严格落实项目引进环境评价制度和跟踪评估制度,坚决不引进高污染项目。借助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绿色建材产业示范基地契机,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能力,完善绿色建材产业链,实现绿色建材集聚发展。鼓励商用车企业大力研发、生产新能源商用车。鼓励传统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改和废旧循环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物流。鼓励发展有机农业。

 

  (二)倡导低碳生活。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营造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加快发展快捷、舒适、低廉的现代公共交通体系,鼓励居民购买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规划建设全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鼓励在公交车、出租车、专用车等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再生资源市场回收体系建设,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

 

  (三)强化环保执法。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加强队伍、技术装备建设,明确区、乡镇(街道)两级监管责任,实现环境监管的法治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实行“零容忍”,探索建立跨区域环保执法机制,始终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依法追究负有连带责任的环境服务第三方机构责任。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通报制度,将严重环境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建立健全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畅通合作渠道,及时移送信息,整合执法资源,提升执法成效,确保及时、快捷、高效制止和打击涉嫌环境违法和犯罪活动。

 

  (四)深化环境治理。扎实开展“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大力实施污染减排,严格执行行业排放标准。突出工业污染治理,推动工业减排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农业污染、扬尘污染和机动车污染等治理力度。强化黑臭河渠污染治理,对毗河、西江河等重要河道流域进行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积极推进沱江流域水污染整治工作。牢固树立“大城市、细管理”理念,做好城乡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

 

  (五)建设绿色低碳制度。大力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按国家统一部署划好耕地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政绩考核制度。认真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制度、污染物排放许可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分行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建设海绵城市。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开展低碳节能主题宣传,进一步推动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完善涵盖学校及社会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体系,让绿色低碳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委员们围绕《建议》展开讨论

 

  五、坚持改革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为目标,深入实施“蓉欧+”互联互通战略,积极融入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创工作,推进双向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成为成都建设国家门户城市的重要支撑。

 

  (一)奋力打造国际性区域铁路物流枢纽。围绕物流港、贸易港、工业港、服务港、创新港“五港一体”功能布局,实施成都国际铁路港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形成集装箱中心站、仓储分拨中心、智能公路港、国际贸易展示区、总部基地五大功能组团;加快跨境快件及国际邮件分拣中心等口岸平台建设,加快申报进境水果、冰鲜品、原木和粮食指定口岸,大力推动保税商品展示销售中心、中欧商品贸易转运中心、西部开放型商品交易中心、进出口商品采购(展示)中心、进口汽车产业园建设,打造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三年内建成国内最大的国际铁路港,实现集装箱吞吐量和海关监管箱量均位列全国集装箱中心站首位;实施多通道战略,稳定开行“中亚班列”,抢先开通“泛亚班列”,将“蓉欧快铁”打造成开行最稳定、运行时间最短、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国内中欧班列。积极争取融入成都申报内陆自贸区试点,开展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改革试点,打造创建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亮点工程。

 

  (二)打造中西部外向型产业高地。坚持以通道建设促进贸易发展,以口岸枢纽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构筑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国际产业协同发展的临港产业生态圈,成为成都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大力发展物流业,加快形成“两网覆盖”战略格局,国内网延伸至沿海沿边等节点城市,国际网延伸至纽伦堡/曼海姆等西欧节点,延伸揽货范围至日韩、港澳台和东盟各国,形成面向国内国际的网络揽货和多点位合作格局。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进口汽车、肉类进口总量,开展进出口商品展示、出口退税、增值加工、供应链金融等业务,积极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高端服务业,加快推进传统商贸市场转型发展,跨境贸易总额突破2000亿元,形成国际贸易集群。大力发展制造业,依托铁路港物流和贸易资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以进出口为导向的生产加工型企业,建设临港工业集聚区和粮油食品加工贸易区,打造跨国别和地区产业合作园区,建成中德、中法、中韩等跨境贸易产业园区。

 

  (三)引进一批面向未来的优质项目。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建立动态招商项目库和目标客商资源库,围绕产业升级“招大引强”。以国际铁路港建设为抓手,着力引进港口办事机构、国内外知名船公司、知名货代企业、国际铁路公司以及知名国际贸易和供应链企业。围绕新型商用车制造,积极引进发动机、变速器、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围绕新材料产业,积极引进新型建筑材料、环保复合材料生产企业;围绕智能装备和产品产业,积极引进智能制造装备关键零部件、物流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围绕绿色建材和建筑工业化产业,积极引进建筑工业化部品部件制造及初装配、建筑用机电产品及配套机电产品制造企业、综合建筑服务企业。以福洪、清泉、人和、龙王等地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为载体,大力引进以休闲度假、山地运动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龙头企业。

 

  (四)努力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三张清单”管理,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严格执行国家公布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放宽市场准入,着力营造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创新政务服务方式,借鉴发达国家政务服务先进经验,大力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深入推进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集约推进“B2G、R2G”建设,构建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信息化、一体化、高效化在线政务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探索实行企业简易注销程序。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体系,促进信用信息共享互认。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政务服务队伍国际化先进理念培训,努力营造国际性的经商环境。

 

  六、坚持共建共享,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围绕“人有普保、劳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目标,强化政府责任,按照保基本、兜底线功能,增加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水平,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全力促进民生服务升级。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市场参与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产品。

 

  (一)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提升城乡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坚持学前教育公办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的发展思路,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提升学校(幼儿园)的办学水平。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形成医教结合的教育格局。适应建设创新创业高地需求,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普职相融、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动社会办学,引进、投建高等教育机构。积极探索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构建智慧教育体系。

 

  (二)促进就业创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失业风险预防调控,完善城乡三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壮大“草根创业”群体。加强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更好地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实现稳定就业、体面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

 

  (三)强化社会保障。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可兼容、可转移、可持续。完善医疗保险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和防灾减灾救灾“两个体系”建设。健全以政府主导为基础,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大力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推进保障性住房分配更加规范、公平。全面完成征地拆迁过渡人员安置,建立更科学高效的安置制度。进一步消除不合理的政策制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四)高标准推进精准扶贫。坚持推进城乡精准扶贫开发,依托“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两大载体,全面实施建设基础设施、培育主导产业、加强教育保障、落实低保兜底、改善人居环境等工作措施,确保“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到2017年,10个相对贫困村顺利退出帮扶序列,精准扶贫户家庭经济收入达到本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期平均水平。继续做好对丹巴县的对口援助工作。

 

  (五)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夯实基层医疗服务网底,落实分级诊疗制度。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医疗服务,实现全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互认。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注重家庭发展。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七、坚持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一)全面从严治党,提升执政能力。发挥全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形成合力谋发展的良好格局。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选好干部、配强班子。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机制,切实打造一支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健全和优化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以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为主,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严肃追究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公职人员责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建设高效政府,强化执行能力。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机制。深化“大部门”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条块之间沟通合作,密切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畅通诉求渠道,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便利化优质政务服务。深入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强化权力运行过程监督,切实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建立权责更加对等的乡镇政府体制,赋予更多服务管理职能,建立更具活力的乡镇财政体制。

 

  (三)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制度障碍。落实《区委十届七次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瞄准市场化和民主化方向,扭住关键,精准发力,切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政治决心,发挥政治智慧,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试点机制,坚持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积极稳妥推进。注重基层创造,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大胆创新。坚持向增量要红利,确保风险可控。

 

  (四)全面依法治区,营造法治环境。进一步加强区委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的领导,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能力。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支持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区法院、区检察院依法履行职责。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规范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不断健全以财政资金使用为核心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完成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提升依法治理社会水平。坚持公正司法,进一步强化法院执行能力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制定并组织实施“七五”普法规划,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深化“平安青白江”建设,健全生产、食品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全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信访、维稳、反恐工作,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五)激发社会活力,汇聚发展力量。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更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社会、享受发展成果的主人翁意识。改进群团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各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各方力量凝聚到推动青白江转型升级发展上来。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激发社会活力,提升社会和谐度。

 

  (六)强化组织实施,落实目标任务。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重大决策部署制定我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明确目标要求、战略任务、重大举措。组织动员各乡镇(街道)、区级各部门围绕全区“十三五”规划部署,结合职能职责和工作实际,狠抓推动落实。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艰巨。必须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确保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成都建设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国家门户城市的重要支撑,为成都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贡献青白江力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