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如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加强文化自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文献 新时代青年如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加强文化自信

新时代青年如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加强文化自信

#新时代青年如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加强文化自信|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时代青年如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加强文化自信How to Lear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Confidence for Youth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2.126333, PDF, , ,  被引量 下载: 504  浏览: 4,282  作者: 窦琦迪: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山东 东营 关键词: 新时代;青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任;文化自信;New Era; Youth;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sponsibility; Cultural Confidence 摘要: 2022年4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为中国青年指明新时代的新航向,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新时代党和政府为青年发展创造的良好条件,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青春担当,记录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事业成果、反映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风貌的重要文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度,对青年的成长成才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奥精微、内涵丰富,为做好新时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必须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责任担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因此,必须充分认识青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担当,引导青年秉承理性精神、弘扬家国情怀、坚持创新精神,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践行者、传承者。 Abstract: On April 23, 2022, the Press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a white paper on Chinese youth in the new era which points out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new era for Chinese youth. The white paper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the good conditions created by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fully demonstrates the youth responsibility of Chinese youth for striving for a new journey and building a new era, records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youth development and reflects the important documents of Chinese youth’s spiritual outlook in the new er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you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ands at the height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reat changes that have not occurred in the world for a hundred year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profound, subtle and rich in connotation. In order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and achieve the effect of spring rain and moistening things sil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extract the essence and responsibility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young people i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guide young people to uphold the spirit of rationality, carry forward the feelings of the country and adhere to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consciously become learners, practitioners and inheritor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文章引用:窦琦迪. 新时代青年如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加强文化自信[J]. 教育进展, 2022, 12(6): 2195-220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6333

1. 引言

2022年4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为中国青年指明新时代的新航向,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比起以往任何时候,我们都更加重视培养新时代青年,更加重视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宣告了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还赋予了青年新的历史重任,即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新时代,对新青年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自觉性的责任担当。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是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辉煌悠久的中国民族历史文化,孕育出深奥精微的中国精神,涵养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拥有14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文化自信绝不是凭空喊出来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自觉自知,来自于笃行实干,来自于开放包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责任担当生成、发展并展现出不同内涵,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有助于深化研究文化自信,并以精神形态和实践表征的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新活力。助力中国梦。十九大提出,使命呼唤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梦,需要各族人民凝聚力量,共同奋进 [3]。明确责任担当,是个人行为趋向社会担当合理要求的前提。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中,明确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对丰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今社会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青年的理想信念、过硬本领和使命担当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命运。习近平通过走访高校开展座谈会、与青年的谈话和给青年的回信等形式,时常引用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典故和诗词著作,引导青年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丰富、博大精深,是每位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血液也是文化根基,习近平多次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

2. 文化自信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义简析

一个民族拥有丰厚的思想、强大的精神、活跃的创造、精湛的艺术,这个民族才能拥有高度文化自信。那何为文化自信呢?要明确“文化自信”的含义,首先要理解“文化”和“自信”两个基本概念。所谓“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观念和言行的诚实,无可置疑,靠得住的信念的一种表现。而“文化”的概念在国内外很多学界都有解说。在《周易·贲卦》中“文化”指“人文化成”,俨然就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代表了整体智慧和精神力量的承载者;文,代表文字与文明;化,意味着演化、教化、转化、同化等;成,则是养成、形成、结果等;天下将世界范围内的个人和社会达到了有机统一,因此,“文化”这一概念也就指人化 [5]。习近平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6] 这是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的高度凝练,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本质,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现实国情。

所以,一般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以及公民个人对于自身传统文化价值和精华的充分肯定和集体认同,并将其作为行事的准则,给予了传统文化强大的信心和期待,当个人对自身民族文化有信心,才能鼓励发展勇气,激发创新和创造性活力。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

任何文化都是由时间和实践的堆砌而流传下来的,因此文化都具有历史性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其内涵的阶段性特点,特定的物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是呈现阶段性特点的根本原因,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外延 [7]。

另一方面,任何文化都是在既定的历史阶段孕育成就的文化,既然文化具有历史性,那就意味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具有先进性和滞后性的问题。历史的不断演进代表着之前的文化可能不足以解决新发生的问题,必然推动文化的嬗变。将中华传统文化映照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用历史的眼光总结过去开创未来,将文化的根源用历史的脉络进行梳理,同时用新时代的精神特质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为国家的建设、社会的进步、个人的成长提供理论依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

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文化的自我改造和自我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远古文明到步入新时代,五千年的文化演变,呈现出深远的时代性特点。

步入新时代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和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为青年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一定意义上,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目标是与“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发展目标相一致的 [8]。党中央历来重视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多次强调将文化建设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建设思路中去。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当前正高昂奏响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旋律的文化音符,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特征,才足以在每个新的时代薪火相传,始终保持文化活力。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具有文化多样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发扬民族特色,党和国家事业才有更深层次的力量,人民群众才会更加有参与感和满足感 [9]。多样文化推动文化的沟通交流,促进文化创新。各个地域之间进行密切的文化交流,文化间不断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了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的核心内容便是价值观。在不同社会人们的价值观都会存在差异,但文化能够通过科学先进的价值导向,引导人们的意志,情感,行动等,使其形成一定的适应社会环境的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其文化积淀和精神基因的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是国人情感凝结的精神纽带,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括和提炼,是我国当代社会居于统领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它明确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准则,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 [11]。

3. 新时代青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加强文化自信

(一) 新时代青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加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步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形势迎来新变化,推动党的文化建设工作进入新阶段。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发展实践对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机遇。新时代以来,青年作为人民中的特殊群体,对于精神的极大丰富有着更迫切的需要,所以习近平对文化领域的改革更加深入,对青年的意识形态工作、文化宣传等都有了新的安排部署。为了满足青年对艺术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党和政府对文艺创作、文化产业等领域进一步创新发展,大胆探索,为青年提供全方位的思想文化引领工作。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科技与文化的结合越发深入,一系列“黑科技”涌入日常生活中,例如“物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等”这些科技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媒介。在此基础上,瞄准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符合社会发展的文化建设方略——站在青年的角度,由此推动了习近平青年观的更深层次发展。

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青年作为社会最先进、最活跃的群体,对于新兴事物的好奇也更加强烈。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深深改变了文化交流环境,网络成为了意识形态、各类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展开竞争的主阵地,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文化建设工作。新时代青年是伴随互联网成熟发展的一代,也是深受网络影响的一代,重视青年的价值观培养和意识形态建设也就成为文化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的深入发展,对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挑战。随着国内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全球化带来的不同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不断涌入国内,同时青年的主体意识增强,思想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面对多元的社会主流思想、不同阶层的观念以及不同群体间的价值思想的冲击和碰撞,其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封建、落后、迷信的糟粕思想 [12]。不可否认的是,青年的个性化、主体化意识增强是时代发展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系还未形成足够完善稳定的状态时,蜂拥而至的各类思潮会使青年本身就脆弱的价值体系受到破坏,甚至出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摒弃和认同感降低的想法。着眼当下,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垦,这是我们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13]。

(二) 新时代青年如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加强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4] 这一重要命题意味着,培养时代新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性伟大改革,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队伍。作为生力军的青年一代应以复兴民族为己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参考文献,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观准则,凝聚青春力量,谱写宏伟的中国梦华章。

青年一代只有坚守初心和使命,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巩固精神素养,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人生追求,这样才能使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实现一步步的接近。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战略必须紧紧依托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关注青年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建设问题。关于青年的全面发展,习近平从理想信念、创新本领、责任担当三个方面提出重要精神指引,由此推动青年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工作。党始终聚焦青年、依靠青年,青年的成长成才关乎着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在关于青年的培养中,党对青年思想教育十分重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青年、培养青年。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为习近平青年观输送文化营养,推动理念的思想深入。

第一,青年正处于汲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关键时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进行一切社会实践的基础,自小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在知识更新迅速的新时代,孜孜不倦的读书学习就能够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 [15]。

第二,青年要讲究学以致用,将个人学习与社会建设紧密相连,通过学习为社会更好的服务,并且在服务社会实践的同时检验自身学习成果,从而找到不足提升自己,实现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 [15]。

第三,青年需要自觉地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智能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带来机遇,一方面也对青年提出了挑战,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但如果固步自封无法紧跟社会创新潮流,就会被社会淘汰,这也促使青年不断新知识面、广聚创新眼光 [15]。

4. 小结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是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底气。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上,我国还亟需进一步进行深入改革,这就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必须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的基础上,将其价值予以挖掘,并将其中蕴涵的精神内涵真正有效地转化为文化自信,切实有效地获得大众支持。总之,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自信,就要建立在对文化的发展繁荣的基础上,确保能够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历史赋予使命,时代呼唤责任。青年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自觉肩负历史重任是新时代的要求。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习近平勉励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16] 青年有责任、有担当意味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意味着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社会主人翁意识,意味着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拼搏的精神,以小我的绵薄之力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贡献青春智慧,绽放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N]. 中国民族报, 2021-11-02(006). [2] 陈伟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J]. 汉字文化, 2021(7): 159-160. [3] 新华社十九大报道组. 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新华社十九大报道精品集[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8. [4] 张慧. 习近平青年观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9. [5] 王亚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文化自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延安: 延安大学, 2020. [6] 习近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 人民日报, 2014-02-26(001). [7] 马珂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19. [8] 王帅.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9. [9] 黄意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临的障碍及破解路径[J]. 重庆社会科学, 2020(5): 119-128. [10] 戴木才.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一[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2): 1-8. [11] 杜飞进.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4(5): 7-20+135. [12] 杨静, 寇清杰. 改革开放40年来青年价值观的转型与嬗变[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 37(4): 15-22. [13] 曹阳.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期待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14] 习近平. 习近平在十九大会上的报告: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 人民日报, 2017-10-28(001). [15] 方媛. 习近平青年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科技大学, 2020. [16] 习近平回信(2020年3月15日) [J]. 人民日报, 2020-03-17(001).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